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武装家丁:明军最后的武力保障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评论区话题丨你怎么看将领的私人部队?



在现代社会,能成为首长的卫士,绝对是一件荣耀的事情。在几百年前的大明王朝,成为类似职能的武装家丁就更是如此了。作为当时将领的私人部队,他们不仅要护卫主人的安全,更是在无形中成为了军队里最有战斗的部分。在这个军事实力极度羸弱的朝代,撑起了王朝武装力量的半边天。


鸡肋的王朝军队

红巾军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蒙元彻底崩溃的结果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规模庞大的明朝军队,那便是食之无味而又弃之可惜。自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基本军政制度开始,他就不曾料到自己的小聪明会酿成苦果。堂堂大明王朝的军队,居然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战斗力衰减最迅速的一支。


要理解明军的战斗力低下之谜,我们还应该从对其有深刻影响的元朝说起。自忽必烈攻灭南宋以来,元朝军队就一直面临一个苦不堪言的问题:兵力不足。一方面是蒙古世界征服者心态下的星辰大海之梦,另一方面是草原内亚传统制度在东亚腹地的水土不服。蒙古统治者虽然喜欢让投靠他们的士大夫来负责敛财和部分行政管理,却非常明白自己的武力源泉,一直在靠西北方输入的武士集团维系。


蒙古帝国的内战摧毁了元朝的武力输入通道


这种文化与体制矛盾,很快就在军事问题上反映出来。蒙古黄金家族的子孙们,不仅分割了父辈们打下的领地,也分享了先祖打江山所依赖的那些蒙古-突厥军人。更要命的是,他们还瓜分了盛产武士的优秀兵源地。忽必烈虽然能靠子女玉帛去收买人心,却没法将钱粮产地上的农民变为优秀的战士。他最好的兵源地在漠北,处于竞争对手的直接打击范围内。他一次最多能从欧亚各地招募来的精锐,也不过万人。要用这些部队去实现宏图伟业,显然是不过用的。


结果,在蒙元大厦将倾的时候,手里的可用之兵是少之又少。那些早期从漠北迁入的蒙古贵族和来自高加索一带的阿速近卫军一样,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迅速腐化。曾经由成吉思汗和契丹贵族一起创立的独立汉军,被蒙古皇帝自己搞的集权化改革所消灭。西南和东北少数边区残存的地方封建土司武装,则往往只有保境安民的意愿和能力。当暴虐的红巾军从南方攻入元上都,一路有如无人之境。


元朝在南方经常不得不依赖西南土司部队


在这种背景下崛起的明朝军队,其战斗力与专业水平本身必然是不会太高的。他们在南方的主要对手是同为起义军的竞争对手,在北方的最大障碍也不过是为保自身利益而重组的地主武装。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在低水平的战争中,产生了我最牛逼的错觉。随着蒙元皇帝退出汗八里皇城,这种良好的自我感觉也达到了顶峰。


1368年后,坐稳江山的朱元璋,着手为自己可谓的千年基业而制定各种军政措施。尽管号称重开大宋天,但他在最大程度上继承了蒙元并不成功的军制。划入军籍的人口,将被世世代代束缚在危险或没有前途的体制内。在那个官吏都只能勉强温饱的时期,饱尝全民饥馑的苦楚。庞大的军队名册,自然就贡献不出对得起自身数量级的战力。


朱元璋设计的军队制度以最快时间瓦解了明军战斗力


作为明军总设计师的朱元璋,当然不会愚蠢到不留任何保险措施。除了将精锐划归自己的禁军外,还在各地建立藩王直属的小近卫部队。这些得到全国最好资源供给的样板军,就是明朝早期的武力基石。地方卫所同样做了类似配置,经常将20%-40%的优质军户列出,归为全脱产的野战军。余下的60%-80%鱼腩,则成为耕作为主的屯田生产兵团。日后的将领家丁制度,就是这种思维的延续。


然而在数十年时间里,朱元璋在中央和地方同时建立的双保险就是失效了。不堪忍受贫苦的军户,开始纷纷逃亡。为了维系生计的各级将领和官员也层层盘剥,让更多人在虐待下选择铤而走险。


明军的战斗力在靖难之后被再一次大幅削弱


在1405年结束的靖难战争中,建文帝朝廷的中央军与地方军一样,难当大任。篡位者朱棣的制胜法宝,居然也是靠数目有限的边军,配上从蒙古高原招募的游牧骑兵。但坐稳江山的他,不但没修改朱元璋设计的鸡肋军制,反而顺着老爹的心态,搞的变本加厉。


随着藩王部队的大幅度裁撤与禁军新一轮的全国精锐搜刮,明朝在大部分地区的武装力量,再一次遭到釜底抽薪式的削弱。若非蒙古人在百多年前就将十八省外的地方强权扫平。明朝可能在中期之前,就要像宋朝那样去缴纳岁币了。


忙于在长城沿线御敌的明军


家丁制度的势在必行

土木堡之前的历次远征麓川 明军就表现糟糕


今天的大部分人,都将1449年的土木堡之战,视为明朝军事衰落的开始。但在明英宗被俘前的十多年里,王朝的军事力量就已经疲态尽显。为了剿灭云贵边区的麓川势力,数十万明军前赴后继的折戟西南。在拉上大量其他土司部队后,才依靠堆砌数量的优势,获得险胜。


坐镇中央的明英宗,却没有察觉这个想象。继续喊打喊杀的他,最后在距离己方边境不远的土木堡,全军覆没。站出来力挽狂澜的于谦,只能在卫所与禁军体制外,招募新的团营救急。这个本不应该出现的临时工制度,自此被延续到了下一个世纪。但武将勋贵阶层已经在土木堡,大量殉国。控制朝政的文官士大夫,大部分又并不知兵。结果自然是每一次扩招的团营部队,都在最快的时间里不再具有战斗力。


土木堡的战场距离明朝边境非常近


事已至此,明朝国防的全部压力都压倒了边军一线将领的身上。他们基本不是开国勋贵们的后裔,而是同样被束缚于卫所的体制内人士。但好在他们的对手也往往不是很强。除了昙花一现的瓦剌蒙古人外,大部分南迁的卫拉特蒙古人都需要警惕西面的哈萨克人。余下的基本都是相对松散的中小部落。他们不可能拥有昔日黄金家族的战斗力,也没有大举侵犯明朝腹地的胆量。甚至本身还成了明朝边军所期待的猎物。


由于明朝军队的待遇极低,依靠收集敌军人头和各类战利品的记功制度,成了边军改善生活的唯一指望。有能力的将领也因此定期出击,主动攻击在边境附近放牧的蒙古人。为了速战速决,他们必须依靠轻装简行的小规模部队来执行此类任务。将领的个人护卫与奴仆,成为了最佳选择。家丁制度就这样在15世纪末,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他们的战斗力也因此被激发出来,得到将领赏赐的较好装备,甚至凭功绩得以与主人以父子或者爷孙相称。哪怕其人的身份待遇比卫所军户还低,却可以拿着10倍于军士的收入。当某位边军将领得势,也会毫不吝啬的克扣军户工资,给自己扩编家丁队伍。


家丁的崛起让明军在小规模战斗中有了胜利保障


明末名将李成梁,可谓是使用家丁制度的好手。他不仅带着家丁们主动出击,还会故意放蒙古人入境劫掠。等到后者在满载而归时出现松懈,再率部打一个较为轻松的伏击大捷。这样不仅可以用蒙古人的头颅给自己邀功领赏,也就顺便将对手的掠夺成果“充公”。


李成梁手下的家丁的规模,也随着他的成功而水涨船高,达到了巅峰时期的万人规模。其在张居正担任首辅的时期,风头完全盖过了在南方剿灭倭寇出名的戚继光。由于对手实在太弱,经常被斩首几百人就会遭到重创,李成梁在辽东各地的战争买卖生意,可谓如火如荼。家丁们的实际地位已完全凌驾于军户之上,可以在战死后得到朝廷给予的丰厚的抚恤。


李成梁的成功就建立在家丁制度的崛起上


李成梁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边军同僚们的竞相模仿。能否组织起成规模的家丁队伍,就成为了评判一个将领能力高低的通用标准。有能力的普通军户也谋求专职为名将们的家丁,让正常军队沦为了老弱病残的收容所。这样一来,原本就不够分配的军费,又被大量集中到家丁们身上。一队家丁的发达,也就意味着一大批普通军户的更为困苦。只是在得过且过的皇帝和朝臣们看来,这样就能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是问题不大。


只是作为一个体制外的利益集团,家丁的数量其实是很难被严格控制的。一种可怕的恶性循环也开始在明朝各边境的家丁集团中产生。将领需要扩张家丁队伍时,发现原来的军户兵源已不够挑选。规模不断膨胀的家丁队伍也需要更多战功与赏赐来养活自己。蒙古以外的其他外族人,就成为了解决双重矛盾的唯一办法。


优秀将领的家丁往往装备和给养充足


成也外族败也外族

成规模的家丁队伍 往往就是一支小型的骑兵部队


既然附近卫所内的汉人军户,已经无法提供更多兵源,那么将领们就会从境外的人口中招募新的家丁。


其实这也不能算是他们的首创之举。毕竟在朱元璋的时代,就有不少蒙古和色目人被划入军籍服役。朱棣起家也靠蒙古边境部落的骑兵援助。后来还有不少内亚的小军事贵族,为了躲避帖木儿帝国的内乱,以加入军籍的方式内附。只是普通将领来大量从事类似行为,还要等到李成梁成功之后。


边军将领们万幸的发现,不少蒙古人和女真人都在他们的持续收割中,失去了自己的家园或部落。落单或只能维持小团体的蛮族武士,为了获取必要的生存物资,往往被明军招募。由于弓马娴熟,知道如何作战,这些人成为了立即充入家丁队伍的优选。


弓马娴熟的蒙古人是家丁重要来源之一


当然,作为这种选择的对立面,就是更多蛮族因不愿屈服而抱团成为更大部落集团。明军将领的发财机会也随着边防压力的扩大而有力显著提升,乐于接受这类双赢模式。不知不觉中,内服的蒙古和女真人在辽东开枝散叶,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也很快超过了早期的30%


从16世纪开始,除了蒙古和女真之外,明军将领也将招募对象瞄准了其他民族。那些混迹在沿海走私武装中的日本人,便很快被收编进来。这些只认钱不认人的亡命之徒,正是做家丁的不二人选。到了世纪末的万历朝鲜战争,被俘的日本士兵也开始加入家丁队伍。这其中既有刀法娴熟的下级武士,也有擅长使用火绳枪的足轻士兵。尽管数量不多,难以大规模成军,却经常被分配给不同部队去担任火器指导。除非遇到重要战事,否则也不会轻易动用。


被俘的日本火枪手被明军视为精锐家丁的另一来源


后来在福建发迹的郑氏家族,也会从澳门的葡萄牙人那招募黑人士兵。让这些祖籍非洲的黑皮肤士兵,充当优秀的火枪手。他们也是在热兰遮城下,唯一可与荷兰东印度公司保安媲美的郑军枪手。


在家丁制度的持续发酵下,大部分明军主力部队的战斗则是每况愈下。但只要对手还不够庞大,那么这些将领的私人精锐就足以应付大部分问题。在军户们驻足不前时,将领亲率冲锋的精锐家丁,往往就是决定明军战役胜败的关键。从缅甸的丛林到东北亚的雪原,同一种简单而机械的作战模式被不断重复上演。家丁俨然成为了明军中后期的最重要战斗力。在能够配合他们作战的少量佣兵和土司部队被歼灭后,家丁更是一跃成为了明朝最后的武力保障。


部分将领私兵的崛起 也意味着整个军队的衰退


然而也是使用家丁最为成功的李成梁,在无意中开启了灭亡明朝的潘多拉魔盒。在一次例行性的交战中,李成梁的家丁队伍击溃了一群不够强大的女真部落。一位名叫塔克世的女真武士为李成梁一方作战而死,留下了年幼的儿子努尔哈赤。后来的清太祖,也因此在李成梁军中继承了父亲的家丁身份。成年后的他也因为这层关系而获得了明朝军队的支持,继承父亲的土地人口之余,开始了兼并女真各部落的伟业。


1619年,羽翼渐丰的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之战中获得大胜。分进合击的各路明军,都被满洲人逐一击溃。决定他们坚持多久的唯一因素,就是将领家丁们的好坏发挥。家丁死战则军户还能勉强硬撑,家丁溃散则军户们跑的比谁都快。朝廷这才想到要重振普通军队,却惊骇的发现每30个军户中只有1个能开枪命中靶子。当大笔拨款源源不断的涌入辽东,又大都落入了将领们的家丁囊中。


一些记载暗示 努尔哈赤这些满清建立者与家丁制度脱不了关系


1644年,以吴三桂为首的前明旧将,纷纷在几个月内先后转头李自成与多尔衮麾下。充满无限斗志的他们,率领着自己的家丁队伍,为新的清王朝横扫整片东亚大陆。又过了数十年,经历过大明朝风风雨雨的家丁后裔,为暮年的吴三桂再次向满洲人挥舞军刀。只是这种无望的最后一击,已经不是他们的数量和能力所能左右的了。


继承明朝不少制度的清军,依然在不同层级中,保留着类似性质的将领扈从。然而奇葩的明朝武装家丁,再也没有在历史上出现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末』孙承宗和袁崇焕支持“以辽守辽”政策,为何熊廷弼却持反对态度?
中国古代靠家丁打仗,后果是什么?丨历史专栏
揭秘明朝最强骑兵部队——辽东铁骑和关宁铁骑
李成梁靠家丁胜蛮夷,“家丁”如何成为明朝军队中后期主力的?
山海关大战——清军、明军和农民军实力PK
UC头条:明军投降成为清军后, 为什么变得那么能打? 明军: 不怪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