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医学堂丨董奉生平



董奉(公元220-280年),字君异,候官(今福建长乐) 人。魏晋时期著名仙人,民间神医,民间道医代表人物。少时治医学,民术高明,与南阳张机、谯邵华佗齐名,并称“建安三神医”。


董奉信奉道教,自幼天资聪颖,他勤奋好学,遍访医药名家,并集名家之长,汇创董家一派。他医术精湛,悬壶济世,治病救人,每见其效。据《真仙道鉴》载:“奉有道述,初在南中。交州刺史杜燮病死三日。奉以三丸药纳燮口中,令其举首面播之。有倾苏,半日能起坐,后四日乃能语。”此故事足见董奉医术高超神奇。交州刺史吴士燮病危,延董奉诊治,以三丸药纳之口中,以水滋之,并使人捧、摇其头,经抢救而愈。董氏医德高尚,对所治愈病人轻只要求在其住宅周围种植杏树,以示报答。日久蔚然成林,董氏每于杏熟时于树下作一草仓,如欲得杏者,可用谷易之。奉以所得之谷赈济贫穷,后世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称誉医术高尚的医学家,据载今江西九江董氏原行医处仍有杏林。在长乐有一座山就被称为董奉山,而在福州的茶亭街河上村,则有一座明代的救生堂,均为纪念董奉。


北宋黄庭坚《董隐子传》谓董奉“狂而不悖”,又“面有孺子色”、“人以世俗重利要之,其不满一笑也”。文章赞美了董奉的宗教情怀和高尚医德。明代诗人李时勉《杏林》诗云:“花近药栏春雨霁,明浮径轻午风清。岩前虎卧云常满,树底人来鸟不惊。”诗歌描绘了杏林仙境的独特风光和超然感受,再现了杏林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人之间信任互助的美好情景。


董奉一生道骨仙风,他善于摄生,晋永嘉年间高寿而终。他活了119 岁(一说“奉在人间三百余年乃去”).羽化的时候颜容如同三十岁一样。董奉得道登仙后被骨帝赐名为“升元其人”,葬于庐山南麓。后人为纪念他,在庐山上建有董奉馆,在杏林故址处建有董真人坛(又称杏坛,星子民间多称昭仙坛)。至今,在长乐有一座山就被称为董奉山,而在福州的茶亭街河上村,则有一座明代的救生堂,均为纪念董奉。


董奉与杏林的故事是中国道文化和医文化交融的典范,董奉是道医的杰出代表。


他的高尚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感召了后世无数的良医贤士。董奉宝贵的精神品质和精湛的医术,永远是后人崇敬和学习的榜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八闽董氏名人
董奉
董奉“杏林”医德典故
德乃大医:中华传统价值观的一面镜子
许卫国|古今中医的崇高
中医有趣别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