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先拥有“被人讨厌的勇气”,才能获得内在的真正自由

生活给我们各种束缚,表面看起来,这些束缚都是时间的、金钱的、人际关系的,但实际上,这些束缚都是心灵的。阿德勒的整个理论系统,都试图把人从这些束缚中解脱出来,让人重获心灵自由。


       

今天推荐的是一本心理成长类书籍《被讨厌的勇气》,这是读伴共读的第二本好书。此书作者是日本的岸见一郎、古贺史健,有着哲学、心理学、作家的标签,多位著名心理学研究者、从业者、作家推荐过此书。推荐序中的一段话,与海蓝幸福家创始人海蓝老师、正念大师卡巴金老师提出的思想也如出一辙。我看书,喜欢看封面关键词和目录,封面的“所谓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很有趣,目录中的很多关键词都引发着我的好奇。这本书以“哲人”与“青年”,以夜谈对话的方式,循序渐进的展开对阿德勒思想的解读,每一个章节都是一个重要的值得我们思考的人生课题。
我们人需要面对三个束缚:
第一个束缚——过去
第二个束缚——人际关系
第三个束缚——未来


01

问题一: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我们社会的各类真假剧本中,总会经常看到这样一种角色,总觉得自己各种不幸,觉得自己长期活在痛苦中的人。
第一章(哲人与青年第一个对话的第一个夜晚)哲人直接从问题本原出发提问青年,这种不幸是谁的导致的呢?
先说说,我们习惯的思维,喜欢遇到挫败先找原因。有些人会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是原生家庭导致的;有些人会以宿命论说是命中注定,运气不好;有些宗教人士会说是因果轮回;有些人会说是环境、社会、遇到的人.....书中并不提倡弗洛伊德的原因论,而是主张阿德勒倡导的目的论,目的论颠覆了我们常有认知和传统心理学思想
阿德勒的目的论,想表达的意思是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对今后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人常常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中,决定我们自己的并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正如书名,之所以觉得不幸,是我们缺乏“勇气”,而不是因为过去或者外在环境。
这里,我们需要的勇气,首先是从被动的心态,变成主动的选择。选择权一直都在自己的手中,决定自己人生的也是活在“当下”的自己。
我们大部分,习惯从别人那里寻找答案,而阿德勒主张:从别人那里找到的答案是对症疗法,是寻找符合我们心里期待的那个结果,并没有什么价值。答案需要我们自己寻找!
 

02

问题二:你的烦恼都来自哪里?

人都有烦恼,那这些烦恼从何而来?为什么会有这些烦恼呢?第二章(第二个交谈的夜晚)开始讨论人际关系,阿德勒的思想主张我们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关键词1:自卑情结
哲人开场一句道出:所谓的自卑情结都是借口。这让年轻人非常生气也不接受这样的观点。不过两位对话者,依然在冲突中推进,并渐渐解开了谜题。有自卑情结的人一般对现在自己或他人有些不满,或者觉得自己不自由,但尽管如此还是选择维持现状。其实,这是逃避,是为自己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找的借口。

关键词2:人际关系中的“权力斗争”
我们常说男士喜欢权力斗争,女士何尝不是?如今各种电影、电视剧、小说中都会反应这个人类的特点。这是人性的弱点,我们并不需要逃避。如果孩子喜欢通过搞恶作剧来捉弄大人,很多时候是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希望得到关注。一些孩子会察言观色,在大人发火前收敛自己;如果在大人发火前,孩子依然不停止恶作剧,那他的目的就是“斗争”本身了。“为什么要斗争呢?”,因为他想要获得胜利,想通过获胜证明自己的力量。当我们明白的孩子的需求,我们便可以采取合理的方式引导他,从其他事物中获得胜利的感觉。

关键词3:为自己而活
什么才算是为自己而活呢?其实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不过要是问问自己,也许并没有那么容易解释表达清楚。很多妈妈在回忆中说,小时候为了父母而活,成人后为丈夫、孩子而活;问题是,如果我不为自己活,那为谁为我而活呢?答案很明显,我们最终还是为自己而活着。那我们自己知道,如何为自己而活吗?怎么的活着才算是为自己而活呢?书中对话深刻的激发读者的思考,直击问题的本质“为自己而活,不要为别人的期待而活,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会舍弃真正的自我“。

关键词4:关于烦恼
为什么我们会有烦恼?这真的是个好问题。其实读完此节,会恍然大悟,原来很多烦恼是因为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没有分开,也就是近年各种心理学和父母课堂提到的没有边界感。如何减少烦恼呢?书中也给出了指引,问问自己“这个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是由谁来承担?”
比如,家长常常烦恼孩子吃饭,学习主动性问题。如果孩子选择“不学习”,那么由这个决断带来的后果最终的承担者是父母吗?明智的家长都知道,是孩子。跟孩子说明,学习是他自己的课题,在孩子没有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妄加干涉。如果把别人的课题看成自己的课题,没有了边界,意味着已经失去了自我。干涉别人的课题会让自己痛苦,弄清楚“这是谁的课题”,丢开别人的课题,划清界限,建立边界感,会让人际关系变得简单的第一步。干涉别人的课题,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可能当事人不愿意承认,但事实的确如此。
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是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对课题进行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变化。

关键词5:关于信任
对我而言,做到真正的信任并不容易。曾经自以为自己很信任孩子,其实还是会有各种担心,老想这事儿行吗?万一有什么情况咋办? 有一次,我们家娃说,妈妈我希望按照我的规划来学习,我嘴上说可以,实际上我还是会各种暗示,还是担心他只顾玩去了,会把学习任务丢一边。阿德勒提到的信任,首先需要进行课题分离,不带任何条件,不带任何期望、回报的信任才是真的信任。试想,这样一个场景,一个人被他朋友欺骗过,他是否会继续轻易的信任身边的朋友呢?这个其实很考验人,如果换做是我,我还是会信任朋友,只是不会那么轻易了,我想这也是智慧与否的分水岭吧。如果人可以用”信任“为准则来修炼自己,那他的人生必定走在了和谐幸福的路上。信任别人是你的课题,然而,如何对待你的信任是别人的课题。
 

03

问题三:你知道谁干涉你生活了吗?

 
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是在问,你有边界感吗?你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吗?第三章的对话,主要围绕着“自由”展开。

自由是什么?
——自由是不畏惧被人讨厌,不随波逐流而,走自己想走的路。

人为什么不能获得自由?
——在意别人的看法,满足他人的期待,寻求别人的认可,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

到底是什么束缚着我?
盘综错节的人际关系就像“格尔迪奥斯绳结”一样羁绊着我们,我们需要勇气,砍断这些“格尔迪奥斯绳结”。砍断这些羁绊的绳结,首先需要明白,即使是亲人,也需要保持边界,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会对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边界感的建立,并不是说我们要疏远他人,远离人情世故,归隐山林,边界感其实是为了我们把人际关系变得简单明了,管住自己那颗“喜欢为别人操心”的心,把焦点更多的拉回到当下的自己身上。
羁绊我们思维的其实就是“回报思想”,具体来说就是我们做任何事情,觉得我是为了别人好,付出时总是想着别人应该记得我们的好,期待某一天别人回来报答自己;从这一刻开始,我们就给自己圈上了一个思想的牢笼,同时我们也失去了真正的自由。因此,回报思想是妨碍我们获得自由的根源,羁绊的本质其实就是回报思想。
  

04

问题四:你有”有被讨厌的勇气“吗?

 
身心灵课程和心理学朋友经常聊到这样一个话题:“人生在世最大的问题就是人际关系的问题,当人际关系好了整个世界就好了”,看看本书第四回对话,引发了人际关系的问题:

关键词1: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我觉得这是一个深刻的问题,我当时看到这个问题时,并不知道怎么回答,我先是停顿下来几分钟,脑子里冒出了几问题:让关系变得简单、和谐?让自己过得幸福?让自己找到自己?
按照阿德勒观点,人际关系的起点是“课题分离”(我理解的就是边界感);人际关系的终点阿德勒认为是“共同体感觉”——把他人看成朋友,并能够感受有自己的位置。
为什么阿德勒认为“共同体感觉“是人际关系的重要指标呢?我们人类最小的共同体单元就是”我和你“,从“我和你”为起点,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让自己主动的拥有共同体感觉。
书中的青年为了维护好人际关系,不得罪人,没有勇气提出反对朋友的意见。我自己曾经也是这种情况,很多时候都会多考虑对方的需要,忽略自己的需要。但,阿德勒反对这样做。他并不是说我们要处处反对朋友,都是鼓励表达自己合理的需要和观点。再深入想想,如果因为你的反对就能崩塌的关系,那么这样的关系一开始就没有必要缔结。也不要固执于眼前的小共同体,还有更多的其他的“我和你”,更多的大范围的共同体。不幸的根源在于人际关系,幸福之源也在人际关系。

关键词2:不批评,不表扬,横向关系
自从孩子上了小学,这2个词感觉是经常围绕着我,我感到世界充满了评价。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也会很自豪或忧伤说,我今天被老师表扬了或者我今天被老师批评。
阿德勒认为,表扬是反映出一种上下级关系和纵向关系。我们表扬或者批评他人,就像用糖或鞭子,目的都是操纵。表扬他人的目的,在于“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其中其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阿德勒心理学否定赏罚教育,因为他认为是操纵孩子。阿德勒提倡把人际关系看作是横向关系,我们生而不同,我们是平等的。
怎么的表达是体现的纵向关系呢?多说“谢谢”,“我很高兴”,表达自己真实感受,表示自己尊敬或喜悦的话。

关键词3:只要存在,就有价值
朋友常说当今社会如此浮躁,功利心的背后趋利行为也尤其明显。我曾经也是以“价值”为判断来选择自己想做的事,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
当我读到本段对话时,让我醍醐灌顶。
什么是价值?我活着的价值是什么?价值不是一个主观的判断标准吗?既然是主观的,那用这样个性化的、过去的、单一的标准去判断一个事物或人,是否太过于片面呢?根据这个人做了什么有用的事/给利益方来了多少好处,判断他是否有价值,这是一次元的评判标准,属于用“行为”标准来看待人。阿德勒主张不要对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断,而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读到这里,感慨能用这样视角看待世间万物,多么智慧,多么慈悲的胸怀。

关键词4:只要存在,就有价值。
哲人一直鼓励青年,主观上我们能够认为“我能够对他人做出贡献”就会让自己产生价值感,同时也会有更多的勇气。我们完全可以自己赋予自己各种价值。
当我们的家人躺在病床上,什么也做不了?我们会觉得他们没有价值吗?当孩子期末没有考100分,你觉得他没有价值吗?当朋友没有能够帮上你的忙,你觉得他没有价值吗?
其实,价值都是我们主观的判断,我们需要摒弃只凭事物的一部分就判断整体生活的方式。
父母都希望自己孩子各方面优异,上好大学,进好公司。实际情况,这是别人的孩子或父母心中“理想标准”的孩子。这也是”评价“的想法。不应该将自己的孩子跟任何人相比,就把他看作自己,对他的存在心怀喜悦与感激,不要按照理想的样子去给孩子扣分,而是从零点出发。这样,孩子的价值感自然很高。
 

05

问题五:你活在当下吗?

 
最近几个月,我开始练习卡巴金的正念冥想,在练习过程中需要觉察自己当下的感受、情绪、思维等等。“当下”,英文单词是“Present”,还有一个意思是礼物;当下就是最好的礼物,他确实是被我忽略了很久的老朋友,他一直都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从“悔恨过去,担忧未来”的状态中走出来。我跟很多人一样,一直在寻找一个答案:我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我想要过怎样的人生?对我来说什么是有价值的事业呢?直到今年,我似乎找到一些内心的答案。如果你还在纠结“我没有价值感的问题”,可以参照建议,把对自己的执著(其实是不接纳,不接纳自己,不接纳他人)转化成对他人的关心(让爱的感觉滋养自己和别人),建立共同体感觉。具体怎么做呢?

关键词1: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不带评判,全然的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当接纳自己后,我们也会接纳别人,内心得到真正的和谐。当你觉得看不惯什么人或事时,从自己这里找答案吧,外部的世界只是一面镜子。
信赖——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即使没有足以构成信用的客观依据也依然相信,也要无条件的相信。
贡献——不要期待别人先付出,每一个人都跟这个宇宙息息相连,只有在自己愿意为别人付出的时候(不带有回报思想),才是真正收获的时候。看看书中的栗子:如果有10个人,其中势必会有1个人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会批判你,他不喜欢你。然后,10个人中也会有2个人能够成为与你相互接纳的好朋友。剩下的7人两者都不是。这种情况下,是关注讨厌你的人?还是聚焦于喜欢的你的2个人呢?或者关注其他大多数的7个人?何况,我们大脑中存在的世界,也许大部分都是思维构建的,主观存在,不一定是真正的世界。

关键词2:当下
如果我们感觉能够看得到过去也能预测未来,那说明我们没有认真的活在“此时此刻”。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根本不存在过去和未来。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请记住,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人生最大的谎言——纠结过去,关注未来,因为过去和未来根本不存在,所以才要谈现在。起决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觉察到当下的自己,包括自己的呼吸、思想、感受、情绪等等,我们已经活在了最幸福时刻中。感恩读伴的伙伴们,感恩遇见的一切,祝愿我们平安、幸福、健康。
作者|DE读伴伊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被讨厌的勇气》:摆脱他人的期待,活出自由的自己
幸福的能力,来自反思人生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自由和幸福的密码
书摘│被讨厌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一个人越过越好的秘诀,学会自我接纳
《被讨厌的勇气》讲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