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50万孩子被逼去死,我宁可相信这是故事


1941年1月25日,中国潘家峪,1237人被害,1000间房屋被毁。

整整6年,惨案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持续上演。


流血,死亡,无数人深陷地狱……


人类亲手制造了一场席卷全球的灾难,二战。


据《南京大学学报》《中国犹太学研究总汇》及维基百科等资料研究,战争造成六百万犹太人被屠杀,其中近一百五十万是儿童。


被母亲亲手“抛弃”,被士兵扛枪追捕屠杀……


这是和平时期我们无法想象的事,这也是1941年,9个孩子正在经历的事。


电影《芬妮的旅程》,记录了这一切。

 

这部改编自二战真实故事的电影,和其他战争影片不太一样


我们在可怜战争中的孩子,而它告诉我们:


孩子,在怎样看待战争。



1


逼迫孩子成长

是那个混乱年代最大的残忍


故事的开始,就是一对母女的分离。


1941年,为了躲避战乱,10岁的芬妮和两个妹妹被送到法国中部的一个收容所。


妈妈离开前向芬妮承诺,战争一结束就接她回家。


女儿只是不舍,母亲却早已泪流满面。


她们是犹太人,战乱的年代,这一转身,可能就是永别。



“照顾好自己和妹妹们”,这是妈妈留给芬妮最后的一句话。


十岁,就被逼和父母分离,学会长大。


在收容所的日子,芬妮一直靠书信和父母联系。


可两年后,她再也没能收到妈妈的回信。

 

 

恰恰在此时,收容所因为私藏犹太儿童,被人举报。


士兵端着枪,一拥而至。

 

 

为了躲避屠杀,孩子们只能假借“参加夏令营”的名目,被迫踏上逃亡之旅。


每个孩子,都有了一个用来掩藏身份的新名字。

 

 

可旅程刚开始,负责带队的男孩伊力,就逃跑了。


因为大人的证件是伪造的,不能坐火车,但孩子不需要审查证件。


组织负责人弗曼太太,只好让12岁的芬妮,做了新的小队长。


 

芬妮忧心忡忡:“你从没害怕过吗?”


弗曼太太回答:“如果怕,就装不怕。”

 

 

可以担心恐惧,但必须假装无所畏惧。


芬妮再一次,被世界逼着长大。


士兵遍地都是,自己和几个伙伴可能随时被抓……


芬妮从开始的抗拒,到不得不接受,现实不会给她喘息的时间。

 

她带着一群孩子穿越车站;


机智地从德国军官手里抢下落单的小队员;


严厉警告伙伴们不要随便和陌生人说话,不要相信任何人。

 

 

只有12岁的芬妮,已经被现实教导着,变得像成人一样多疑警觉。


时刻担心被出卖,被背叛。


逃亡路上,伙伴们误食了有毒的果子。

 

为了找药,芬妮穿过挂着德军士兵尸体的小路,敲开离得最近的一扇门。


第一次主动暴露自己犹太人的身份,以求帮助。


 

好心的农场主拯救了他们,然而第二天,就有军官征收了农场。


差一点发现羊圈里藏着的这些孩子。

 

 

军官走后,很少掉眼泪的芬妮避开大家,躲在门后哭泣。

 

不是因为害怕或绝望,而是因为自责。


为自己把大家置于险境,后悔不已。

 

 

可流过泪后,依旧要继续逃亡。


伊力跳火车逃跑时,交给芬妮一封信,让她务必带到瑞士。


信件无意掉落,被伙伴捡起交给芬妮。


她打开信才发现,信是无字的,只是伊力为了鼓励他们逃跑想出来的办法。



面对弟弟妹妹们期待的眼神,芬妮只好编造信件的内容。


“我们会重获自由,找到父母。”


用一张无字信,鼓励大家继续前进。


她请求农场主帮她们找走私船,被拒绝后用威胁的口气说:


“如果你不帮助我们,你也会有麻烦。”

 


从一开始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到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险境。

 

芬妮如此,其他孩子又何尝不是。

 

一次被抓后,孩子们坚称只是参加夏令营。

 

德国士兵原本想从最小的孩子下手,用成年人的套路从他们口中找出破绽。


可即使是最年幼的弟弟妹妹,也照样对答如流。

 


与其说孩子是聪明机智,不如说,这是长期以来岌岌可危的流亡生涯,磨砺而出的条件反射。

 

他们清醒地知道,危险来临时,“掩藏身份活下去”不是好玩的游戏,而是真实刻在骨子里的必须。



2


纵使世界险恶

孩子依旧只是孩子

 

即使被险恶的世界不断催促向前,即使在战争磨砺下有了超越年龄的成熟。


可孩子也只是孩子,那份宝贵的童真始终不会被彻底磨灭。

 

逃命时,路过告发他们藏身之处的凶手。


小男孩依旧天真地和他挥手告别。



旅程伊始,孩子们躲过士兵的检查,在火车启动的最后一刻挤上车。


刚一落座,之前的恐惧瞬间一扫而空。


他们天马行空地想象着,旅途中可能会遇到的趣事。


 

对年幼的孩子来说,这不是逃难,更像一次充满了未知惊喜的冒险之旅。


赶路时饥渴难耐,看到一眼清泉就兴奋地要命,喝饱了就满足地打闹起来。

 

 

一个男孩背包里的钱散落了一地,大家争先恐后地抓住这些在风中舞蹈的纸币。

 

 

他们还不懂金钱的价值,“人为财死”的含义尚且不如“好玩”两个字来的实在。

 

孩子们紧张地向隐蔽点转移,可看到滚落的皮球还是会你追我赶地踢上几脚。

 


被农场主搭救后,像对待朋友一样,照顾农场里的动物。

 

 

同行的女人,轻易就向士兵供出孩子们的真实身份。


这群孩子却在被饿死的威胁之下,迟迟不肯交代帮助过自己的人。

 

小孩子不会权衡利弊与得失,不会考虑所谓“忠贞大义”。

 

他们心里只有最简单的善恶与对错:不可以做叛徒,不可以出卖同胞,不可以背叛帮助自己的人。


孩子们骂帮助士兵的法国人是叛徒


他们面对敌人,勇敢又坚强。


可也会在走投无路时想念爸爸妈妈的怀抱,也会害怕地哭泣。

 

 

经历过艰险,也偶尔会绝望。


但简单的心性终归容易满足,只要看到一点希望,整个世界就会重新变得光亮。


心中怀着天真无畏,至真至纯的童心。


在黑暗的战争年代,才拥有了抵抗一切狂风浊浪的力量。


他们穿过一路凶险,跨过铁丝网,越过草地,拼命奔跑……


中立国瑞士就在眼前,跑过去就能活下来。

 

大家以为希望就在眼前,小女孩瑞秋却突然摔倒掉队。


前面就是生,退后就可能死。

 

芬妮没有一丝犹豫,她折回原路。


身后是扛枪的士兵,枪林弹雨中,她背起瑞秋。


用伊力教给她的“之”字型跑法,穿越草地,拼命奔跑。


 

9个孩子,最终成功逃到瑞士,无一伤亡。

 




3


任世间无情险恶

仍有善意闪光

 

战战兢兢,生死一线,途经地狱重回人间。


孩子们成功逃亡,离不开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一位位好心人的帮助。


关键时刻,他们冒死施以援手,才保证了孩子们的安全。


弗曼太太,看到被送来的孩子,嘴上颇有微词:“他们说再不会有小孩过来了。”


手上却马不停蹄地忙活起来,有条不紊地安排孩子们住宿。


 

帮助孩子们逃往瑞士,发现车上有士兵巡查,她假装晕倒,吸引士兵注意力。


孩子们才得以顺利登上火车。

 


清洁阿姨,冒险放出被关押的孩子,给他们饭吃,还帮他们逃跑。



农夫大叔,收留走投无路的孩子们,帮他们打掩护。


士兵过来收农场,险些发现这些犹太孩子。


农夫把孩子们放在车斗里,用草丛掩盖,还找人把孩子送到离边境不远的地方。



这场逃亡之旅,每一步都有凶险,却每一步都在这些善心人的帮助下化险为夷。

 

故事中的好心人,皆有原型。


弗曼女士一角,灵感来源于洛特·施华兹和妮可·韦沙龙二人。


两人为了保护孩子牺牲了自己,而她们只是千千万万施救者中的代表。


儿童救助组织,在保护犹太儿童的生命安全上,贡献突出。


从1938年至1944年,数千名孩童从儿童救助组织获救。



同是二战题材的影片《辛德勒的名单》,主角原型奥斯卡·辛德勒曾拯救万千犹太人。


在波兰,也有一位救助犹太儿童的英雄——伊雷娜·森德勒。


她被称为波兰的“女辛德勒”。



她的一生,都在为犹太儿童的福利事业做贡献。


战争中冒着生命危险,救下2500名犹太儿童。


二战后仍然从事社会福利工作,资助被救出的犹太儿童。


一次搜捕活动中她不幸被捕,遭到严刑拷打,森德勒始终没有供出其他成员保护犹太儿童的事实。


中国,同样有一位拯救无数犹太人的英雄。


何凤山,被联合国称之为“中国的辛德勒”,被以色列政府授予“荣誉公民”。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何凤山纪念匾 / 维基百科


二战期间,在德军的迫害下,犹太人只能逃离欧洲。


可逃离必须有签证,当时的“生命签证”,一张就是一条命。


时任中国驻维也纳外交官的何凤山,不顾反对,向数以千计的犹太人发放“生命签证”。


正如一位犹太人幸存者所说:“有些人虽然早已不在人间,但他们的光辉仍照亮世界;这些人是月黑之夜的星光,为人类照亮了前程。”



4


生命与和平难得

更该因此珍惜


战争开始前,母亲哽咽着对芬妮说,妈妈很快就会来接你们。

 

在逃亡中,能够见到父母,和亲人团聚,是孩子们的精神支柱。

 

“我们会自由的,会找到爸爸妈妈的。”


可多是分别,难有团圆。

 

电影由犹太人芬妮·本雅米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成,她现居住在以色列。


1946年,她和三个妹妹回到法国,却再也没有和父母相见。



战争无情,骨肉离分。


孩子们的童真更显残忍。


逃亡中,小女孩单纯地问伙伴:


“我们真的是犹太人吗?”


“是。”


“如果这样不好的话,我们就不当犹太人。”


“没有不好,就是这样的。”


“但如果我们不是犹太人,我们就能走了。”


“但我们当不了别人。”


“为什么呢?”



在孩子的眼里,一切都很简单。


可战争,又恰是人性的复杂展示。


这群尚未成年的孩子,只能终日奔跑在生死存亡的求生路上。


活下去,是他们唯一的信念。


那个炮火纷飞,骨肉分离的年代,如今已经远去。


生在和平时代的我们,不必为生存过分担忧,无需因逃亡负重累累


但正因知晓战争的残酷,才更该懂得眼前一切的来之不易。


生命与和平,是任何时刻都该被呵护的珍贵。


2005年11月1日,联合国通过决议,将1月27日定为“缅怀大屠杀遇难者国际纪念日”。


“对这一独特的罪恶,不能简单地让它成为历史并遗忘。”


铭记历史,警示未来,从不是一句空话。


和平,与我们每个人相关。


截图来源自影片《芬妮的旅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41年,9个犹太孩子的真实经历:逃亡瑞士,说错一句话,就丧命
做个大俗人:贪财好色,回家过年
又一部冷门佳片!9个身陷地狱的孩子,用生命告诉你:人间值得!
二战期间曾救助2500名犹太儿童的波兰女护士
【英雄】她救下的犹太人其实比辛德勒还要多
《辛德勒的名单》:宽恕和爱,是一个人最大的权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