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字字诛心,你怎么忍心让孩子讨好你?

关明宇心理咨询工作室为您提供家庭教育讲座、青少年考前减压辅导、一对一心理咨询、情绪管理、亲密关系、个人身心灵成长等学习课程。所设置的内容针对性强、实用性强。公众平台发布优质文章与您共享!


你的生活自足了,

孩子就不必牺牲自己去填补你的空洞;

你的念想实现了,

孩子就不必成为你的理想的傀儡;

你好了,孩子也才能放心离开,

成为TA自己。


01

很多时候,孩子讨好父母,很像是种自救。


曾有一个案例:


一对夫妻婚姻濒临崩溃。女人一直情绪消沉,常以泪洗面。6岁的儿子,始终乖巧地陪在妈妈身边。一天,他郑重其事地对妈妈说:妈妈,你很恨爸爸吧,我也恨他。


这样的话从一个孩子嘴里说出来,让人又心疼又心惊。


孩子所赖以生存的家正在分崩。他用自己的方式抚慰妈妈,通过和妈妈保持这样的链接和一致性,以期待更紧地抓住妈妈,就像抓住他的救命稻草。在以后的日子里,这个孩子很可能会变得更乖、更听话、小心翼翼、懂得讨好。


如果这个妈妈一直无法照顾好自己,仍然自怨自艾,孩子很可能不惜付出一生,放弃自己,持续去照顾妈妈。他的亲密关系笃定会遇到问题,自我成长也将受到限制


也有的讨好型小孩,他们从小很可能面临的就是严厉的打压,只要孩子不听话或做法不合父母心意就遭到冷漠相向,甚至是爱的撤离。于是,这些小孩也会变得越来越懂道理、乖巧、听话,懂得讨好。


一个朋友说:


我很苦恼,工作中不敢跟人说不。宁愿委屈自己,也要避免冲突,不然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怕关系不保。


显然,在他的概念里,有两个逻辑:


1、一旦有冲突,关系就没了。

2、我必须去维持住这个关系,哪怕委屈我自己。


换句话说就是,关系没了太可怕了。这可怕程度,堪比一个无助的、等待妈妈喂奶的婴儿,如果得不到妈妈的母乳就可能死掉,或者一个无力的幼儿,离开父母就无法生存。


02

有时,孩子委屈自己以维持与父母的关系。


还有的讨好者,从小可能就是家庭中的牺牲者。在很多重男轻女的家庭里,不被欢迎不被看重的女孩,也最可能是整个家庭中的照顾者和牺牲者。


而心理学发现,越是不易被父母看见的小孩,越倾向于去迎合父母。幼小的他们以为,唯有听话、付出、讨好,才能博得父母的欢心。


我就认识一个这样长大的女人。她说:


只要别人对我好,就想10倍回报。别人要对我太好了,我会不安。会想赶快以更多的方式还回去。


这是多么强的“不配得”感啊。如果说爱是氧气,在她生活的环境里,她已习惯了氧气的稀薄,一旦氧气浓度增高(别人对她好),她就受不了。


一直以来,没有人觉得她重要。所以,她也就认为自己不重要。她必须要努力付出,才能被看见被认可。


03

有时,孩子迎合父母,是为了被看见。


说到底,这些关系中的讨好者,心底里都藏着恐惧。恐惧不被爱,不被看见。恐惧被抛弃。


也有愤怒。因为讨好,他们做了太多不该他们做的事,压抑了太多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求,他们愤怒那个小小孩何以要承受那么多不该自己承受的?

 

还有委屈和悲伤。无论自己怎样努力,似乎都无法让父母满意;一个弱小的自己,想要填补一个匮乏的无底洞,是多么的徒劳和悲哀。 


这样的一系列情绪,会造成讨好者亲密关系里的诸多困境。


他们的愤怒与委屈一定会寻找出口。然而,这些讨好者的付出,更多是出于自己的习惯,很可能并不是他们的伴侣需要的。当伴侣感觉到身上有沉甸甸的压力、期待,并且感到莫名的内疚时,他们本能地会想要逃离。


然而,真的当伴侣要远离时,讨好者内心的恐惧很可能又占据上风。他们又会重新变回乞讨者,去忏悔,去挽留。于是,他们就一直陷在痛苦的模式里,周而复始。 


04

爱孩子,需要放手,别用爱绑缚孩子。


站在讨好者的角度看,要走出来,唯一的办法是自我成长。如果必要,最好能够得到专业的心理支持。去消化内心的那些恐惧、愤怒和悲伤的情绪,觉知自己的讨好模式,陪伴那个无力、弱小的自己,慢慢长大。


站在亲子关系的角度看,讨好的孩子,总会对应一个需要被照顾的或者需要被满足的大人。所以,为人父母的你,如果真的爱孩子,请先过好你自己的人生。


因为,

你的生活自足了,孩子就不必牺牲自己去填补你的空洞;

你的念想实现了,孩子就不必成为你的理想的傀儡;

你好了,孩子也才能放心离开,成为TA自己。



作者:罗静;转发公众号:积木育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一路走到名校博士却抑郁了,该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孩子?
亲子关系:看到孩子成绩的那一刻,我又没忍住,动手打了孩子
那些选择自杀的孩子,成长过程中都缺些啥?
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为什么那么多人只敢暧昧,不敢放手去爱?(后附真人案例)
这些话,烂在肚子里也不能对孩子说!每个妈妈都可能忽略了
育儿心理:六岁,容易被忽视的小孩转大人阶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