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顾志能与教学创新·感悟//不妨话里有话

导读:团队成员张永辉老师在实践中,采用“话里有话”的方式,来撬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提问。我觉得,这虽然不是引发提问的本质元素,有时也许还会显得教师导向太强,但是重视提问的用语,的确也是一门学问,值得探索。

不妨话里有话

新知教学后,老师常会问:“同学们,对这个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没有!”学生齐齐地喊道。有时老师会再追加一句:“真的没有问题吗?”“真的没有!”得到的是更肯定的回答……

这样的场景,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是我们课堂中经常遇到的情况,不知是学生们希望快点去做作业了,还是他们真的没有问题了,反正教师的言语很难激起学生质疑的水花。

爱因斯坦曾说过:“懂的知识越多,就更感到自己未知的东西多,会更加努力地去探索。”那么学生为什么会在新知学习完后觉得没有问题呢?是学生缺少思考,还是教师的提问时机不恰当,抑或是其他的什么原因?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长时间。

一次偶然的机会,听了一节语文公开课,老师在环节小结时抑扬顿挫的语调感染了我,也启发了我。在随后我教学《探索图形》一课上,围绕得出的正方体表面涂色规律,我也学着语文老师的样子抑扬顿挫地问道:“同学们,正方体的涂色规律我们已经知道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正方体”三个字说得很重很慢)结果,学生马上有人举手问:“那长方体的表面涂色呢?”……

看来,学生有没有问题,不仅在于问题本身,也在于我们提问的方法,如提问的语气语调。如果学生听出了教师提问的弦外之音、话外之意,那就可能会提出问题了。

感受到这一点的我,开始在课堂有意识地如此尝试。如在教学《最大公因数》一课时,学生已经熟练“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可以用列举法、筛选法、分解质因数等方法之后,我问:“我们已经会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了,那么现在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疑问吗?”(“两个数”加重语气)

片刻,有学生举手表示有疑问:“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这样的方法,那么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怎么找?”

我赶紧表扬:“你真会思考,马上联想到个数多起来时怎么办!”并朝他竖起大拇指,学生劲头十足。

也许受到了他的启发,又有同学问道:

“这些方法对三个数的也一样适用吗?”

“那更多的数怎么办?”

“除了我们知道的这几种外,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求最大公因数?”

“以前的人们是怎么找最大公因数的?”

……

多好的问题啊!这些问题有指向个数增多时的方法,有指向其他的方法,还有指向方法的渊源。

原来,学生提不出问题,不是他们真的没有问题,而是教师问得太“平淡”了,没有点燃学生的思维,学生缺少提问的热情和提问的方向。

看来,要引发学生的提问,教师的“提问语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学时,注意一下语气语调,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话,是话里有话,那就有可能撬动学生的思维,促发他们的主动提问了。

(浙江省海盐县实小集团  张永辉)

长按二维码可添加关注,授权转载请联系guzhineng@163.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认识万以内的数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1课时 观察物体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5篇)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