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顶尖人物往往大象无形
userphoto

2023.05.11 江苏

关注

历史和传记是很好的成长导师,在那里,我们能看到太多顶尖人物的精彩表演。

以前总有个错觉,以为顶尖人物应该像秦皇、汉武那样叱咤风云。后来看的书多了,才发现他俩都太折腾,秦始皇折腾一番后,秦帝国二世而亡,被刘邦、项羽给灭了,汉武帝运气好些,继承人治国能力不错,饶是如此,汉朝也是费了好长时间才缓过气来。

还有个折腾的皇帝叫杨广,这位更惨,搞得惊天动地,不仅没有得到大帝荣耀,还在任期内把国家玩完了,口碑跌了一千多年。

随着商业时代信息越来越透明,诸多当代企业家的案例资料愈加丰富,联想、对比就会发现好像不是那么回事,现实常常是少数表演欲极强的人物霸占了舞台中央的聚光灯,观众看到的是绝世气魄与乾坤巨笔。

但更多的顶尖人物都选择躲在聚光灯之外,他们能力与功业丝毫不逊色前者,却选择了不显山不露水,低调到似乎刻意想让历史忘记他们的存在。

慢慢地,一个词浮现在我的脑海——大象无形。

(一)

伟人熟读中国历史,在名词《沁园春·雪》中,他评论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眼光之高,把一众创下伟业丰功的帝王们拉下神坛。

那么在他心里,国史上最伟大的君主又是谁呢?

答案是汉光武帝刘秀,东汉的开国君主,是不是很陌生。

伟人评价他是“历史上最会用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的皇帝”,没有之一,也就是说,这位没有名气的东汉创一代才是伟人心中最顶尖的存在。

许多人都看不懂,好像没听说刘秀打过什么硬仗,也没有听说过他有什么文治武功。

有些人可能听到那场富有传奇色彩的昆阳大战,几千人破了王莽四十二万大军,但这是天降陨石帮的忙,故而在网络中,这位开国君主常常被冠以“位面之子”的尊号,似乎凭借好到爆棚的运气收拾了老刘家的旧山河。

普通人这样想,并不奇怪。那是因为刘秀就像珠穆朗玛峰,巍峨耸峙,直插大气层,一般人和他的维度根本不在同一层次上。

同量级人物维度相近,视角才会有所不同,所以毛主席懂,诸葛亮也懂,后者用《汉书》里的典故来总结刘秀一生功业。

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做上客。

这个典故很有意思,讲的是有户人家灶上的烟囱笔直地冲着屋檐,灶口堆着许多柴草。烧火煮饭时,浓烟夹着火星,直往屋檐上冒,火星很容易落在柴草上。

邻居看到这种情形,就好心提醒,这样太危险了,应当把烟囱改成弯的,再把灶口的柴草搬开,不然迟早会发生火灾。

主人家不予理睬,结果不久真的失火了,邻居们纷纷跑过来帮忙灭火, 事后,主人置办酒席,感谢救火邻居,把伤势最重的人请在首席做了上客。那个提醒主人做好防护的人反倒被忘记了。

此后,曲突徙薪变成一个成语,寓指事先采取措施防止灾祸。

事实上,刘秀就是那种曲突徙薪的顶尖人物。

他是国史上唯一以秀才身份造反取得天下的君主,打下江山后,依然手不释卷,推崇儒学,教化百姓,说他最会读书完全没错。

他在行军打仗中,一切军国大事,都会提前安排的滴水不漏,从来不无准备之仗,打天下看起来很轻松,甚至有很强的运气成分,但现实是,他面临的格局环境比刘邦更加复杂,剪灭诸侯的难度更加巨大,成功完全得益于其周密的军事安排与强大的统一意志,说他最会打仗同样名副其实。

“有志者事竟成”的成语也是出自这位君主之口,受他影响,麾下云台二十八将中,智将、猛将层出不穷,大多数都能独当一面,说他最会用人更是毫不夸张。

诸葛亮与毛主席之所以如此评论,本质上他俩与刘秀是同类人,都清楚顶尖人物都是“曲突徙薪”,在事前会做好周密安排,而非抢着当救火队长,忙着焦头烂额做上客。

诸葛丞相考虑事情,既有隆中策这样的宏观战略,也有制定蜀律的立法工程,细致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毛主席更不用说了,他在学生时代就已对中国历史与地理烂熟于心,对照地图把古代战场的行军作战搞个清清楚楚,不然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这些神仙仗是怎么打出来的?

(二)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能够看到。

有些公司老板今天折腾房地产、明天搞人工智能,新闻一个比一个劲爆,但干着干着就倒闭了。

有些领导喜欢调动无数人力、物力搞些大战略,大计划,媒体上铺天盖地宣传,最后发现干不下去了,开个小会悄然关闭,就当什么事也没发生过。

对于这些人来说,看着也是能量强大,风光无限,但实质上,宣传比成绩猛烈,形象比内容重要,当别人发现承诺根本无法兑现时,神话幻象也会随之破碎。

那些真正在做百年企业的,哪有时间天天亮相媒体,高谈阔论,哪个不是关起门来争分夺秒打造产品竞争力、优化组织架构、完善流程制度?

任何一场技术变革都可能革了自己的命,不沉下心来搞技术研发,而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洋洋得意,不是在找死吗?

华为与联想的发展轨迹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90年代,华为与联想几乎同时起步,结果,联想选择了见效快、来钱多的贸工技路线,一度成为最大的个人PC组装厂,但华为却选择了见效慢、沉淀久的技工贸路线,前些年没啥名气,赚的也是辛苦钱,但当完成一轮又一轮的技术迭代后,就成为通信领域的No.1。

时至今日,华为与联想早已不是一个量级的选手。

如果观察的样本数据足够多,就能发现,在智力密集的政治与商业领域,那些经过时间沉淀脱颖而出的顶尖人物无不如此,大到仿佛察觉不到存在,强到让人产生普通寻常的错觉,既看不懂,也追不上,这才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就像国内一些央企,明明已经大到掌控国计民生,却少有人知道其存在。

就像国外一些隐形富豪,打个喷嚏全世界的金融都要感冒,但他们的姓名从来没有见诸报道。

就像一些政治世家,能量之强足以通天,但走在大街上,低调得和邻家老大爷没有任何区别。

说了这么多,那些大象无形的顶尖人物到底是怎样的存在?我总结了几个观察到的特征:

1.具有强大的前瞻思维。从来不打无准备之仗,走一步想十步,凡事都会计划在前,做起事来举重若轻。

2.沉淀广博,深不可测。通过阅读集成人类历史社会的各种智慧,在实践中总结各种经验方法,融汇贯通,终身学习,永远向上。

3.定力犹如机器般冷静。一切行为取舍只从利益出发,不掺杂任何情绪,决策斩钉截铁,执行严丝合缝,心理素质强大到完全不受外界环境干扰。

(三)

前瞻思维是拿着历史望远镜看现实世界的,古往今来,这种人都是治国理政的行家里手。

在司马迁笔下,汉初第一相萧何就具有极强的前瞻思维,别人进入咸阳,都是抢女人珠宝,只有他一个人默不作声的跑到国家档案库,把户籍、地理资料整车整车拉走,而后楚汉爆发战争,萧何正是凭借民政军事资料调动了大后方所有资源,保障了刘邦大军的后勤军需。

刘邦输了那么多次,却没有一次溃败,可以说萧何居功至伟,虽然他没有像韩信那样攻城陷地,但刘邦懂啊,你们那些人都是功狗,只有老萧人家是功人,狗跟人比什么。

战后论功,萧何就是第一。

伟人曾经通过桅杆对前瞻思维做过一番精妙的比喻:“只有当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

能预见到未来并提前筹划的才是真正的领导者,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的一生历程便是不断攀登历史高地,前瞻中华民族更远的未来。

时至今日,回想国共之争的结果仍然让人感觉不可思议。抗日战争后,国民党的整体实力明明是中共数倍之强,又接收了大量日军的精良装备,不管怎么看,胜利天平都倾向于国民党。

但结果众所周知,我们赢了,还把老蒋赶去那边当岛主了。

其实老蒋输的并不冤,他没看懂,中共早在大革命失败后就开始布局了,向广大的农村腹地辐射影响力,争取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新民主革命道路。

等到老蒋回过神来,95%的底层农民已经站在共产党这边,淮海战役中,无数小推车把国民党大军拉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不输才怪。

还有长征胜利结束,中共刚刚在陕北立足,伟人便开始了整风运动,统一全党全军意志,中央的声音几乎没有任何损耗地传达到基层,与国民党内部各行其是形成巨大反差。

基础工作完成得非常扎实,党政军民凝聚成一个整体,正因如此,中共才能在抗日战争中深入敌后,越打人越多,越打战力越强。

这就是伟人级别的前瞻思维。

(四)

沉淀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有时候可能是十年,有时候可能是几十年,虽然很慢,但时间从来不会辜负那些愿意等待的人。

许多人认为读书没什么用,对自己的事业和生活产生不了什么影响。

但如果是看一辈子,读成千上万本书,还会没用吗?

巴菲特的老搭档查理·芒格有个外号——行走的图书馆,这位智者任何时候都随身携带一本书,只要手里只要有一本书,他就不会觉得浪费时间。

在他看来,“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

前些年,95岁的芒格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了他的读书量,“I read though 20 books a week.(我一周读二十本书。)”

博采众长的芒格将各个领域的思维模型用到投资领域,创造出多元思维模型方法,时至今日,九十多岁的芒格已经活成智慧之神,这难道不正是数十年如一日沉淀的丰硕结果吗?

任正非在做华为时也说过:“华为就是一只大乌龟,20多年来爬啊爬,全然没看见路两旁的鲜花,不被各种所谓的风口左右,只傻傻地走自己的路。”

在这些顶尖人物看来,有些事情值得做一辈子,沉淀到一定程度,量变引发质变,自然水到渠成。

(五)

定力是长期与人性的对抗修炼,是战胜自我的艰巨过程,顶尖人物往往会通过训练,把自己变成一台无比精密的计算器,不被情绪所左右,锚定目标不动摇。

顶尖的政治家时时刻刻都在权衡国家利益,没有立场对错,只有利益多寡,顶尖的企业家也无时不在思考企业的利润来源,因为停止增长,系统就会熵增。

所以,他们身上很少会表现出人性,在经过一番复杂思考后,犹如冰冷无情的机器那样给出最优解,有些在他人看来,感情上很难忍受。

比如说,项羽要烹杀刘邦老爹,刘邦会云淡风轻的开玩笑,咱俩是结拜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烹了我爹,别忘了分我一块肉。

搞得项羽抑郁欲死,这么没底线,怎么继续玩。

但在刘邦看来,只有表现得不在意父亲生死,才能让人质失去利用价值。尽管他的回答看似违背人情天理,但如此一来,反倒让项羽不敢下手,毕竟项羽好名,有底线,刘邦通过心理博弈成功保护了老爹性命。

是不是这个道理?

往后在读历史和传记时,看到那些顶尖人物的作为,如果没有觉得很厉害,那并不能说明史书记载有误,很可能是自己层次还不够高,最好多读读同一维度其他人物的评价。

要是同维度的纷纷敬若天人,一定要注意了,这种人往往就是大象无形的顶尖人物,能够悄无声息的掩盖强者气息,表现在外平平无奇,本身就值得反复品味。

作者:文岳侠

编辑:晓   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陶洁国画作品〔大象无形〕
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项羽不杀刘邦是妇人之仁?还是其它
以泼墨没骨之法画出来的人物,大象无形,巧夺天工
【原创】传奇刘邦不言败
读史笔记-司马迁刀笔下的项羽 [http://2818388854.qzone.qq.com]
项羽成长经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