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泊苏33 不要和苏轼抬杠,走近科学的石钟山
苏轼对于石钟山的认知,停留在绝壁之外,这与他所处的时代与旅行的季节都有关系。
又几百年后,在江西剿贼的晚清重臣彭玉麟(雪琴)也曾实地探访石钟山。据他讲,湖口县有两座钟山,城西临鄱阳湖的是上钟山,在城东临长江的是下钟山,后者就是苏轼笔下的石钟山。
经过深入调查后,彭玉麟否定了苏轼“山石风水吞吐如钟鸣”的观点,他的质疑是,立于江水上的山有很多,其中也不乏因为岩石缝隙洞穴而发出声响的山,为什么只有这座山叫“石钟山”?
彭玉麟在湖口统兵时,每年冬天江水退去,隐于水下的山体就露了出来,他曾进入山体内观察,别有洞天——
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途径蜿蜓如龙,峭壁上皆枯蛤黏着,俨然鳞甲。洞中宽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最上层则昏黑不可辨。烛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积尺许。旁又有小洞,蛇行而入,复宽广,可容三人坐。
这山中之洞,以前曾有人进来过,竟然还有一个丹房,墙壁上有很多没有落款的诗句,比如
“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
“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
从这些无名题诗中也能理解,石钟山内确实不易为世人发现,或许真的曾有隐士在此修炼。
彭玉麟最后的结论是,正因为山体内有巨大的空间,山壁笼罩,远观形如一口巨钟,这才是石钟山得名的最重要原因。
也就是说,石钟山之名,重在其形似洪钟,而非其声似钟鸣。
今天,我们以现代科学的视角重新审视石钟山的发声原理,理解起来已经非常浅显。
石钟山的山石主体是石灰岩,其实就是碳酸钙,稍微有些化学常识的现代人都能理解,碳酸钙长期受水侵蚀溶解,辅以沉淀作用,最后就形成了可溶性基岩,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喀斯特地貌特征。公号:无犀之谈
当然,理解历史,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人物的观点、见识,必须要站在大历史的整体视野上,并基于当适时的认知水平进行评判。
比如,在苏轼所处的年代,如果你用女权主义的观点去评判,那么,包括苏轼在内的所有文人士大夫全都成了十恶不赦的大魔头、大渣男,这样岂非可笑?
我记得之前看过一本主题为宋代文人生活的书,作者是北大的著名女性教授,她在书里就咬牙切齿地说,苏轼歧视女性,所以她不喜欢苏轼。
姑且不论作为一名历史专业学者的历史观是否应带入个人情感和性别视角,只说这种用今人价值观评判遥远中古时代的思维逻辑,已经足够奇葩。
好像跑题有些远,但也无妨,本来就是一种个人情绪与见识的阐述,不加索引,识者自识罢了。
下面说回到关于石钟山与科学认知的话题上,苏轼所处的时代,士大夫的整体认知体系所依赖的学术基础远非今日可比,再加上他具体考察的月份,掩盖了部分真相,这才得出了一个并不确切的结论。
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通过《石钟山记》感受苏轼的治学态度,以及饱满充盈的质疑精神。
时间拉回到当代,就在2023年的夏天,受到持续高温影响,从7月2日8时至15日8时,湖区水面面积从2590平方公里缩至1850平方公里,容积从75.9亿立方米降至42.3亿立方米,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星子站水位降至13.08米,比多年同期偏低5米多,创下历史新低。

这样一来,石钟山的溶洞在夏天就浮出水面,很多游客都能进入山体欣赏当年苏轼无缘得见的喀斯特地貌。
顺便说一下,2023年7月18日是农历六月的开始。

古今跨越九百多年,不同的年份,同样的月份,我都相信,如果苏轼可以穿越到2023年盛夏之夜的石钟山,即便“猛兽奇鬼欲搏人,山上栖鹘亦惊起”,他仍然会硬着头皮、小心翼翼地走入山体,探寻山名真相。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
《重新认识苏东坡》至今三载余,以地点或事件为章节,讲述苏轼人生片段。
不求全,但求心与坡公片刻共鸣。
苏学已是显学,本作不乞更多新颖之贡献,但求世人了解、理解这具历千年而不朽之伟大灵魂,不枉余生“苏写”。
是为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湖口石钟山
《鄱阳湖》邮票第一枚竟然藏着这么多秘密
石钟山:因一篇游记而名闻天下的奇山。
郑孝胥《海藏楼诗》注译130
石钟山风景区
石钟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