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云林深处生奇葩——饕餮客、洁癖文青倪瓒


作者/石蒙蒙

(爱尚美术)


画家?重度洁癖患者?美食家?文艺青年?奇葩?此人有洁癖,然如之奈何,这个洁癖强迫症患者真是趣味十足。此公好饕餮,他的云林堂食谱《云林堂饮食制度集》在当代依然流传。此人就是倪瓒,一个居于儒,依于道,逃于禅的奇葩画家。


倪瓒信奉道教,这对他画风和绘画思想的形成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他三十多岁开始信奉道教,但同时也不排斥佛教,近释好儒,最终成为得道之人,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倪瓒擅画山水竹石,早年以董源为师,后师法唐末五代著名山水画家荆浩和关仝。书法主要是题画小楷,但风格独特,有写经的感觉,字形稍扁,顿笔较重,有隶意,具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


倪瓒多面,一是其位列“元四家”重要地位,特别是其山水画对后世有深远影响;二是其桀骜不驯、清高孤傲的性格;三是其令人惊讶的超级洁癖的生活方式;四是其对饮食文化的热衷。得益于富裕的家境,让倪瓒有着极度的洁癖,而生活的洁癖又使其拥有了精神洁癖。他勤于钻研,对于美食的研究使其成为资深美食家,而这种钻研精神也影响到了他的绘画,使其在中国美术史上,尤其是山水画领域取得突出成就。


研究倪瓒的意义在于令今日的人们从分类日益细碎的国画世界中跳脱出来,走出散发着霉味的学术壁橱,去观看活生生的世界。


倪瓒《古木幽篁图》


爱洁成癖


李可染有幅作品名为《倪迂洗桐图》,通过此图大概可以看出倪瓒的洁癖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生活中的云林爱洁成癖,已经到了强迫症的地步。明代顾元庆《云林遗事》记载,他曾经令家丁山中取水,但是用前桶的水煎茶,后桶的水洗脚。人们不理解他的用意,他说因疑家丁放屁使水不洁,因此用来洗脚。


又如,一次倪瓒应邀赴宴。大家都入席后,一个长满络腮胡的厨师端出了美食,但是他却在此时愤然离席而去。主人诧异询问其缘由,倪瓒说道,胡子多的人一定很脏,这个厨师有这么多胡子,所以不吃这顿饭了。


倪瓒喜欢指使家丁不停洒扫,他自己也喜欢洗来洗去,找人陪睡也要人家洗来洗去。冯梦龙在《情史》中记载:“元镇于女色,少所当意。一日,眷金陵赵歌姬,留宿别业。心疑不洁,俾之浴。既归榻……复俾浴。凡再四。东方既白,不复作巫山之梦。”


倪瓒非常不屑与不懂风雅之人来往,他曾发明清泉白石茶,就是把胡桃杂果磨成粉制成膏,放在茶中细饮。有一次一位官员慕名拜访,家丁端上茶水,此官员却把几块果膏吃了。倪瓒大怒:“还是宗室,一点不懂风味,俗物一枚!”自此与他绝交。


倪瓒作为重度洁癖患者,有一个香厕。这个香厕其实是个空中楼阁,用香木搭好格子在下面填土,再在土上面铺上洁白的鹅毛,“凡便下,则鹅毛起覆之,不闻有秽气也”②。突然有一天,他把千万家产分给亲朋故人,驾一叶扁舟泛于太湖逍遥去了。正如观者看到的《渔庄秋霁图》,孙克弘题“云林墨戏,江东之家,以有无为清俗”。


倪瓒 《渔庄秋霁图 》


饕餮美食家


“莫道君子远庖厨”,倪瓒毫不讳言对饮食甚有兴趣,正所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他的饮食精神,与他的艺术理论是共通的。


我国古代真正有水准的文人菜谱比较少,而倪瓒则是其中的佼佼者。倪瓒撰写了一部饮食著作,反映了当时无锡的地方饮食风俗,叫《云林堂饮食制度集》,里面收录了大约有五十种菜肴和面点的制作方法。其中最有名的菜叫烧鹅,做法独特,被称为“云林鹅”,至今仍有传承。这部著作反映了画家的美食情怀,菜谱都以菜品命题,每道菜都详细记述原料、配料和烹饪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花茶的首创者也是倪瓒。他对花茶的制作可谓别出心裁,每天清晨在莲花半含之时,将茶叶放入其中,在一昼夜自然熏染后再拿出来用纸包好,经过晾晒风干,反复多次制成莲花茶。


前文可知倪瓒有严重洁癖,而对于喜好钻研美食与烹饪的人来说,洁癖正是美德。


倪瓒《古木竹石图》


云林深处的自由


元朝之所以达到中国山水画的高峰,与废科举制有很大关联,文人因仕途不得志进而转向隐居山林,造就了元代山水画的空前繁荣。元代画家用笔是中国画笔法的一次较大变革。在笔锋的运用上,元代以前的画家大多是中锋用笔,到元代才有了变化。这对后来明清绘画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元四家”的其他三家都学董源、巨然,唯有倪云林兼学荆浩、李成和关仝。他的画多用折带皴与侧锋用笔,这是他的一大特色。


倪瓒山水是文人画中最超逸的代表,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提到:“作云林画须用侧笔,有轻有重,不得用圆笔,其佳处,在笔法秀峭耳。”倪瓒所展示的审美趣味是颠覆性的,由此我们可知元代山水画成了文人寄托思想感情的重要载体。


社会变迁后思想的开放,是审美进步的必要外在条件,倪瓒居家村野,给了他灵魂的完全自由。归隐才能独立思考,才可随意漫言,才有可能还原艺术的本质。


中国画最讲究的是能成为“逸品”,也就是说一幅画不仅要表现绘画本身的绝伦,而且还要从中透露出画家的人格魅力。倪瓒的画是“逸品”的代表,一流的学识给了他高远的眼界,不论生活还是艺术都不为尘世所染,精神和物质都似神仙般自由,他的笔墨自在流畅、皎洁无瑕。道家式的隐逸,令其画风简淡,不食人间烟火,恨不能归隐成仙,胸怀尽在画意中,空灵淡远。


云林一生未仕,以诗文书画自娱,正如倪云林所言“仆之所画,不过逸笔草草,聊以自娱耳”,但倪云林自己的画并非不求形似,而是冼练严谨。他的作品从不拖泥带水,画面净不染尘,那是文人墨客在动荡年代中的一种心灵寄托。倪云林的枯瘦山水,萧条而富有气节。


倪瓒《水竹居图》


静极生动


云林之法,妙在简远。


代表作《渔庄秋霁图》可观水色天光,可闻草木芳香,让人感受出他的心之洁静。“静”也是一种境界,静极生动。正所谓烟波寂寥倪云林。《渔庄秋霁图》描绘的是风雨后秋山淡远、湖水碧蓝的太湖景致。该作品采用三段式构图,上段为远景三五山峦缓缓展开,中段空白处未着一笔,以虚写实,是为了表现辽阔安静的湖面。全图主角是六株杂树,静静伫立在湖畔小丘上,枝叶疏朗、参差有致。画面中不见飞鸟和船只,一片空旷落寞之境。倪瓒的画表现出高逸之气,画风清逸,大多是因为一河两岸的构图,寥寥数笔、惜墨如金、山水树木也是轻笔勾点,画幅留白意味深长,近景远景的巧妙安排让画面静谧恬淡,但蕴味旷远。


《容膝斋图》代表着倪瓒晚年绘画阶段的最高水平,依然是经典的三段式构图,但是画中景物明显增多:远处山峦湖川,近处山石竹木,虽然还是枯笔淡墨、逸笔草草,却少了些寂寞萧瑟之感。他的用笔跌宕起伏、节奏感强、转折处顿挫有力、至简之中却又蕴味无穷。他的用墨在焦与渴之间,干厉似风又润带春雨,处处剔透,在一种淡雅隽永的秩序感中,隐含着勃勃生机。近处的土坡上,照例有一座四角茅亭,亭中依旧空无一人。


看倪瓒,才能了解静极生动的闲雅之趣,如同一人独攀高峰,画中流露出了他面对自然的自在与从容。到最后只剩下“纯净”二字。当代艺术能达到这种境界的,笔者认为蒙德里安可算一个,他在一块小小的画布上布置黑色直线和简单的色块,就达到了一种难以企及的高度。直线是区别自然万物的特殊存在,蒙德里安将此归纳合一,用他笔下的绘画给出哲学上最终的解释。古今中外唯有蒙德里安可与倪瓒相提并论。抽象画隐匿着强大的精神叙事,而具象画藏着形而上的思考。蒙德里安和倪瓒都达到极致,一个只运用线条和色块却可以让人感受到日常体验之美,一个满纸山水草木但传递出来独特的精神气息。二者仿佛太极一般,在多维度的通道里暗自联通。他们二人尽量将“物”真实到“精神”,倾尽一切把绘画语言抽象到充满了所有的存在。


“气韵生动”是表述倪瓒画面鲜活最贴切的词语,那是一种毫无破绽的浑然天成之美。想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具备锤炼已久的笔墨功夫和深思熟虑的构图,才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完整体现描绘对象的实质。倪瓒的高明之处在于画面的简洁,暗含了道家正统。所谓“大象无形”,观者能从画中山水看到大千万象,这种境界,只有蒙德里安才能与之比肩。


倪瓒的画已然入禅,似乎在作画时没有自己,没有画面、没有山水、没有草木、没有皴法、没有远景,没有近景、更没有想画好和画不好,然而最终一笔不多,一笔不少。


仇英绘《倪瓒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倪瓒的山水画里为什么没有一个活物
“洁癖狂魔”倪瓒:我那不容一垢的灵魂只能在画中体现,你们不懂我!
身心双重洁癖的富N代如何引领中国审美极简风
倪云林 | 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
画坛第一怪咖!700年来无人能及
古代最奇葩的处女座是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