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了挽救明朝,崇祯想了一个“绝招”,却没想到结果是这样

前面的文章中山中说史叔叔提到,明代国库从嘉靖中后期以后就陷入财政危机。到了崇祯朝,由于战事更加频繁,不得不增加新的收入来源,除了“辽饷”外,又设立了“剿饷”、“练饷”,搞得民不聊生。

更大的危机在于吏治的败坏,明末军队贪污成风,战斗力低下,边防武备败坏,而“外有强敌,内有大寇”,危难关头,崇祯皇帝痛感手下官吏不堪大用,对此强烈不满。于是,他使用了一个老祖宗留下的“绝招”——宦官出镇。

所谓宦官出镇,指的宦官被派往边镇或者内省,协助并监督文武官员镇守。这个制度始于永乐帝即位之初,到了正德年间,由于皇帝的放纵和宦官政治的高度发展,宦官镇守的职权畸形膨胀,开始向恶性发展,嘉靖年间,为了解决镇守太监的问题,逐步将此项制度取消。天启年间,此制度在内忧外患下又死灰复燃,并且被崇祯皇帝继承。

崇祯皇帝使用这个办法,与他对朝中无人做事的不满有直接关系。崇祯六年二月初八日,崇祯帝对诸臣说:“你们外臣果肯做事,朕何必要用内臣”。“文武各官......谁肯打起精神,实心做事?只是一味蒙循诿卸,不得已差内臣查核。”

也就是说,崇祯帝要“以内臣绳外臣”,派身边宦官鞭策各地官员做事。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宦官出镇制度却完全没有达到崇祯帝预想的效果。

首先,边镇事务中,镇守太监跟督抚镇经常相互掣肘纷争,例如崇祯七年十一月,大臣倪元璐就曾经禀报了太监镇守边疆后的实情,“二年以来,边臣之情,较往已异,往犹负气......今则能尽中沮,归命军容。无事禀成为恭,有事推诿百出。”就是说,由于令出多门,号令不能通行,众心不能齐一。此外,由于宦官参与军务,当地官员任何事情都要一起协商,降低了边镇的行政效率。常常出现“游移不决,一详再详,往复更端,时日愈错”的情形。

况且,宦官出镇,也没有很好地解决边疆欺瞒实情的风气。例如总监真保太监方正化在巡查中发现,“查阅之时,各该州县俱收拾一番,过此以往,遂玩忽如故,此今日有司之通弊也”。崇祯十二年十一月,昌宣总监申之秀主动要求辞去总监一职,表示宦官出镇制度“其实丝毫无裨于地方,徒拥虚位之素餐”而已。甚至于,有的宦官在当地贪赃枉法,无恶不作,例如关宁总监高起潜,在督战时“未决一战,惟割死人首冒功而已”。

说白了,整个王朝全面溃败的大势下,不进行彻底改革,单靠某一项制度,不可能力挽狂澜,况且使用的还是早已经被老祖宗淘汰的制度。崇祯皇帝最终也没能靠宦官出镇挽救明朝,留下的历史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镇守中官:简述明朝特殊的地方政治制度
魏忠贤为什么会被17岁的崇祯皇帝轻松扳倒,他在忌惮什么?
崇祯最痛恨宦官,为何自己又大量使用?
朱元璋立下宦官不得干政的祖制,可是为何大明却成为了太监帝国
明代宦官权力的扩张及其原因
朱元璋怕宦官专政 为什么明朝却成为太监帝国(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