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蒙氏教育:把握住孩子的这个敏感期,帮助TA更好地适应社会

妈妈A:"简直快气死了,这孩子不知道咋了,最近早饭不好好吃,午觉在床上躺两个小时也睡不着,动不动就带着哭腔说话!"

妈妈B:"他现在挨揍和吃饭,是同一个时间段,一日三餐,一天三顿揍。"

妈妈C:"我家的那位,上房揭瓦,天天把家里折腾的七零八落的。"

宝妈群里的几位妈妈,激烈地讨论着。你家娃是不是也有同款娃呢?

基本上所有的宝妈,都有这样的焦虑阶段。孩子为什么越大越不听话?你想让他吃饭,他偏要看电视;你想让他洗澡,他偏要堆积木。

其实,不是孩子越大越不听话,而是作为监护人的我们,渐渐失去了对他的控制能力,感觉有些力不从心。那么,造成这种对立面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会发现,孩子从两岁开始,就开始进入了"不受控制"的阶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可怕的两岁"(Terrible),三岁则被称之为"恐怖的三岁"(Horrible),但这个"可怕"和"恐怖",其实都是来自于家长自己本身,而不是宝宝。他只是在顺应着自己的成长规律在长大,真正需要接受这些改变的,还是家长。

当然,爸妈们接受这些变化,并不是要一味的顺从孩子的要求,而是要细心发现,他的每个"敏感期",也是我们常说的"关键期",来帮助其顺利渡过这些阶段。

什么是社会规范敏感期

每个阶段的孩子都有特定的发展规律,比如秩序敏感期是2-4岁,细节敏感期是1.5-4岁,动作敏感期0-6岁,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如果孩子在他的敏感期里遇到障碍而不能工作,他的心理就会紊乱,甚至变得乖戾。

这一阶段是孩子认识、理解以及形成社会规范行为的最佳时期,社会敏感期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比较强调自我

不愿意将玩具与小朋友一起分享,强调玩具是自己的,别人不能碰。我家娃到了这个阶段,差点要被他气疯,不论什么时候,带着玩具出去都不会跟小朋友分享,稍微重一点的语气跟他说话,就哭给你看了。

第二阶段:交往欲望增强,

想要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玩具,但又怕玩具被别人占有,失去对玩具的控制权。面对孩子的心理冲突,家长要及时的告诉孩子分享的意义是什么。

这个阶段是很多家长经历最多的,明明说好的分享,就要交换玩具或者零食的时候,孩子却突然变卦了,搞得大人很没面子。但大人的世界总是忙乱不已,陪孩子出去玩也是手机不离手,通常遇到孩子不愿意分享,或者扭扭捏捏不想分享的时候,家长总是会不分青红皂白训斥孩子一顿,但也许孩子只是在等待家长给他一个合理的理由,再把东西分享出去。

第三阶段:能意识到社会规范的存在,并且能在要求下遵守规范。

但这时的遵守具有不稳定性,他虽然可以遵守,但并不理解其中的意义是什么,只是出于对家长的敬畏和依赖而执行规范,是盲目的,被动的。

我曾经在车库见到一对父子去开车,孩子三岁左右的样子,在地库里跑来跑去,宝爸一直说,"你不要跑了,小心来往的车!",但是孩子还是玩的很起劲宝爸索性一把拽住孩子往车的方向拖去,并且踹了他一脚,大喊道"不要跑了,听不懂吗?!"。之后孩子就乖乖的跟在爸爸身边走。

第四阶段:能主动用社会规范约束自己及他人。

开始知道什么是对的,应该怎么做。

当孩子发生所谓的"不听话"阶段时,通过家长的斥责或者是胖揍,也许可以让孩子老实一阵子,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搞不好还会让孩子变的叛逆,故意和父母对着干。家长一定要找到娃"不听话"的根本原因,对症下药,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而2岁半至6岁,是教育孩子形成良好社会行为规范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家长要给他建立明确的社会规范,日常礼节,为日后拥有自律的生活奠定好基础。

及时发现孩子的社会规范敏感期

每个小朋友的敏感期都不是在规定好的时间发生的,这就需要父母细心耐心的发现孩子的细微变化,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比如父母发现孩子有想要交流的愿望,或者有交流困难的时候,就说明孩子的社会敏感期来到了。

表妹家娃丁丁不到三岁的时候,每次去了游乐场,都会大声地说:"妈妈,我想要交一个好朋友!",表妹就鼓励丁丁,你可以去找一个你喜欢的小朋友,去问问他,我们可不可以一起玩呢?丁丁都会欢天喜地的去结交新朋友,虽然有时候会被对方拒绝,他也是乐此不疲。

多带娃出去接触社会,给宝宝营造一个成长的环境。虽然现在国家提倡开放二胎,但依然有很多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缺少玩伴,缺乏与同伴交流的机会。家长因此要多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有意识的带娃去亲戚朋友家找小朋友一起玩耍,给孩子多创造一些条件。千万不能担心孩子出去和别人发生冲突,就把娃养在家里。要知道,发生冲突正是锻炼孩子解决问题能力的时候。

恰当的帮助,但不干预

带宝宝进入社会,在发生一些具体事件的时候,父母要给娃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尽量让孩子自己做,让他亲自体验,自我调整,父母适当给予帮助,但不干预。

记得有次在早教中心,看到两个小朋友,争抢一个玩具,其中一个孩子的妈妈,在比较远的地方喊道:"不要抢东西,快放下!",那个孩子听到妈妈的训斥声,突然就伸手打了对方一巴掌,两个娃都哭的哇哇的。

其实如果父母只是在旁边静静的看着,保护孩子的安全,让他自己去解决玩具问题,也许就不会发生打人事件。







凌晨妈妈来叨叨:

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要放平心态,接受他的每一个小变化。如若总是厉声呵斥孩子,对他的身心都是一种伤害。为了孩子有一个健康美好的未来,不妨多花些心思了解,和娃一起躲过这个时期。你家也有同款娃吗?

欢迎留言讨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越来越不听话?除了没教好,更可能是“执拗敏感期” ​
玩具的最大隐患是误吞 该如何防止儿童玩具误吞
是谁拿走孩子的学习能力?
盘点9句助长孩子成为大魔王的“名言警句”!
宝宝入园适应的育儿手册
孩子爱发脾气耍性子,家长生气管不了,教你几招应对自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