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何清朝的人口,不到两百年时间,从几千万增长到四亿多

根据《清实录》的记载: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全国人口数为2010万;等到乾隆六年(1741年),人口已经暴涨到1.4亿人;50年后的乾隆五十五年,人口数达到3亿人;再60年后的咸丰元年(1851年),全国人口已经达到4.3亿人。是什么让清朝的人口如此暴增呢?

原因一:统计的误差

在清朝入关后,最初并没有建立非常体系的户籍制度,所以康熙年间的统计是比较粗糙的,很多人口没有计算在内。史学家普遍认为,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的人口应该已经过亿。后来经过康雍乾三朝不断完善保甲制度,才让统计的精度逐渐上升。等到嘉庆年间时,清廷对中原地区各户情况掌握已经非常详细,对边疆地区也有了较为精准的数据统计。

原因二:“摊丁入亩”制度的执行

朝廷的引导是人口暴增一个巨大的助力。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时,清廷以上一年人口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基数,并规定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意思是新生人口不用再交人头税了。等到雍正元年(1723年)时,全国推行“摊丁入亩”,即把人口税平均摊入到田赋中,以后按照田地多少征收地丁银,不再以人口为对象征收税款。

▲清朝皇帝的生育能力却在下降

原来一个家庭人口越多,税收压力越大。但从“摊丁入亩”开始,人口多少与税收没关系了,自然要多生,生得越多,相当于人均的税收越少。

▲百子图,清代中期在民间开始流行的吉祥图案

原因三:环境稳定

从康熙朝的“三藩之乱”结束后,全国范围的大战就几乎没有了。等到乾隆年间,中原地区更是几乎无战事。人们普遍工作稳定,不用天天逃难,保暖思那啥,所以人口数量自然就上来了。

▲三藩之乱

原因四:农作物产量提高

宋朝是出了名的富裕,但是农作物产量远远不及清朝。土豆、玉米、红薯传入中国后,在清朝时开始大面积种植。与传统的农作物小麦和水稻相比,这些外来作物,对土地要求较低,量产又高出很多,让原来的很多荒地得以利用。

▲汉代(上)与清代(下)的农耕图,方式基本一样

而且很多地方在土地上种植高粱、小麦,在收完后,可以再种玉米,再来一波收成。家有余粮,闲着也是闲着,还不如多养几个孩子传宗接代。

以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康熙年间人口一千九百万,为什么到乾隆年间就增加到了三亿多?
话大唐:代宗初年全国只有280万户人家?其中原因耐人寻味
康熙年间人口1900万,为何乾隆年间人口竟有3亿多?
纯裕勤妃
两种农作物;明朝不重视而亡国!清朝大力推广,国运数百年!
乾隆年间,中国人口接连突破2亿、3亿,什么情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