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析古诗词中菊花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0-098-01
摘要:菊花伴随着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在时间和空间里走出了一道由原厚重的人文风景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它是秋天的使者和象征,在萧瑟凋敝的深秋开放,傲寒凌霜,他战西风而不怯,经严霜而愈妍,袅袅娜娜地步入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殿堂。翻开古诗词,那些深深浅浅浓浓淡淡的菊花可谓无处不在。所以在此,我们就以几个典型时代的典型诗人为例,浅显地列举一下菊花的这些意象风格。
关键词:古诗词;菊花:诗人:意象
一、士精神之菊
梅、兰、竹、菊齐名被称为“四君子”。菊象征着奇异、优雅、高洁。战国末期楚国诗人屈原,本来贵为皇族,爱国爱民,但由于自己桀骜不驯又不愿同流合污,很快被排斥。在不得志的感慨之中写下了《离骚》,于是就有了“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是一种对自我心志纯洁高远的肯定,而非单纯表象里唯美的生活形式。木兰之坠露,秋菊之落英,都是天地交合多态变化中凝结的精华,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不以先贤智者的精华来浸养,他怎么又能懂得他所生活着的世道的曲直变化中或幽暗未明或光彩敞亮的本质?正因为屈原的高风亮节,因而菊花意象代表着高洁的人格的主题从此深入人心。甚至影响到后来的东晋隐逸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似乎对菊更是’隋有独钟,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隐隐表达了自己的隐逸之乐,因此,陶渊明被称之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可见屈原与陶渊明两人都有着傲然不屈的人格魅力,他们不愿同流合污,一个是带着理想投进泪罗河,一个是悠然自得地过着隐居生活。总之,在屈原笔下菊是淡然的,在陶渊明笔下菊就怡然自得了。怀才不遇的士子、遭谗受贬的谪客、崇尚隐逸的文人,或以屈菊,或以陶菊意象表达个人的志趣。
(一)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所以在他的诗歌当中有着浓郁的政治色彩和个人抱负。屈原在《离骚》中吟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本是反映屈原不同朝中奸臣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后人却根据“餐菊”吃起菊花来。屈原这是种对自我心志纯洁高远的肯定,而非单纯表象里唯美的生活形式。木兰之坠露,秋菊之落英,都是天地交合多态变化中凝结的精华,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不以先贤智者的精华来浸。从此,菊意象在文学中也有了开端。
(二)陶渊明在《饮酒》中写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写了自己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隐隐表达了自己高洁的品性。”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昧,何其深永!陶诗的一大特色就是朴厚,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他常常用“忘言”“忘怀”等词语阻断对情理规律的探索和揭示,这或者就是诗歌回归自然的种表现。
(三)元稹在他的《菊花》诗中也赞颂了陶渊明的爱菊情愫。“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中将自己爱菊和陶渊明爱菊并提,表明了自己情操的高洁
(四)辛弃疾被迫隐居乡里二十年的痛苦生活使他把陶渊明看作自己的偶像,东篱“采菊”,风中“把菊”,“笑”傲秋风:“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爱说琴中如得趣,弦上何劳声切。试把空杯,翁还肯道,何必杯中物。临风一笑,请翁同醉今夕。”(《念奴娇》)
二、离愁别绪之菊
众所周知,离愁别绪是人类情感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古典诗词很大一部分是抒发离别的忧情悲绪。那一枝寂寞开着的菊花,让作者想起今天是把酒赏菊的重阳节。短篱残菊,这个精心建构的意象使主人公倍尝羁旅的况味,思亲怀乡情更切,但家国沦亡又有家难归,更增添了诗人内心的苦痛。夜不能寐就倍感秋夜的漫长。所以,在历代的诗词中,菊花也有离愁别绪。
(一)李商隐的“己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野菊》),野菊与寒雁、暮蝉这些意象皆满蕴着诗人郁郁寡欢的悲情。
(二)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英少一人。”他可谓道出了古今重阳佳节身在异乡的人们共同的心情,他们面对他乡盛开的菊花,饮下节日的菊酒,思亲念旧之情油然而生。家乡远隔千山万水,心中的忧伤和思念无穷无尽。
(三)秦观的《满庭芳》:“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漫道愁须酒,酒未醒、愁已先回。”西风寒菊点缀着荒寂的驿馆,孤旅天涯,内心频受煎熬,词人写尽了伶仃孤处的滋味。词中泪水盈盈,情调悲苦,由此其试也被称为“女郎诗”
(四)苏轼重阳词中出现的菊意象大都直接与节日的习俗如赏菊、替菊等相关,如“此会应须烂醉,仍把紫菊茱英,细看重嗅。”(《醉蓬莱,重九上君酞》)“美人怜我老,玉手答黄菊。秋露重,真珠落袖沾余馥。”(《千秋岁·湖州暂来徐州重阳作》)“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少年游·重阳》苏轼身世漂泊、生命的艰辛常使作家因节日菊花想到亲人的分离、光阴的易逝、年华的易老等。
(五)菊花开时想念远方的情人,菊花残了离人更悲苦,花开花落总是“伤聚散”。李清照的《醉花阴》词:“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西风吹卷帘幕,露现出比黄花更为憔悴的少妇面容,形象地抒写了相思之苦。词人南渡以后,国破夫亡、流离颠沛使她在物质和感情生活两方面都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巨大的悲痛和忧愁使她憔悴了。于是,她用菊花道出了自己的悲苦憔悴,“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
三、英雄之菊
历代诗词中,很多诗人有一腔政治热忱,他们想要推翻旧政权,要造反。于是他们通过写菊状花来传情言志。黄巢作为一个农民起义领袖,他的胸襟气度和政治抱负,注定与般封建文人不样,这也是他笔下的菊花为什么会显得如此的生机勃发和富有斗争精神的原因之一。
(一)“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题菊花》这首诗是黄巢在起义前写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表达了农民起义领袖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此诗咏菊,违背了之前文人笔下菊花孤高绝俗的传统,赋予菊花以顶风傲寒,战天斗地的精神。也许百花正在春天大鸣大放,可是只有菊花高昂头颅,冷艳逼人,表现出一股坚如磐石,硬如钢铁的不屈精神,这实际上是在隐喻农民起义军意志的坚定,作风的顽强和一种挑战权贵,敢做敢为的战斗精神。在这首诗里表现出了诗人不屈从命运的摆布,具有主宰自我的豪情。当然其间也可看出诗人对推翻旧政权的一往无前,抗争到底,乃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战斗精神。
(二)南宋爱国诗人郑思肖的诗中也有一种凛然傲骨。郑思肖在南宋亡后,隐居苏州,但时时不忘故国。他在《画菊》一诗中托物言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他借菊花独自开放,宁可枯死枝头也决不落地的高尚品格,表示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决不向元朝统治者屈膝投降的崇高的民族气节。
菊花意象从屈赋开始,就以其摇曳多姿的身影点缀着中国的古典诗词。此后,大量的诗词作者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创造出了千姿百态的菊花意象,他们写菊不仅仅是为了描摹菊的物态,而是借菊咏怀、怡情、励志,以审美的眼光对菊花作诗意的感悟,把菊花当作自己心灵的客观对应物,在菊花身上寄寓着或是诗词人崇陶思归的心理,或是诗词人高洁自许的意绪,或是诗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情。总之,菊花以其源远流长的丰富的文化底蕴成为历代文人士大夫心目中的雅物,便成为了必然。
参考文献:
[1]钟嵘 曹旭。诗品集著[M]上海古籍出版社1094
[2]陈长红,精读唐诗[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3]蘅塘退土,唐诗三百首[M],远方出版社2007
[4]袁行霈等,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说古代诗人喜欢借菊花明志,以花传情?
五堂诗词课030 诗的意象——菊花
古典诗歌中的菊花意象
【文化中考】中考传统文化全解析-梅兰竹菊意象与相关作品
菊花意象
重阳节的菊花与情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