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十二章、曹爽夺权


01、曹睿托孤


总而言之,辽东之乱彻底被平定了,魏明帝曹睿龙颜大悦,派了使者到军队的驻地给司马懿带来了各种封赏。这本来是高兴的事情,一切都沿着君臣皆大欢喜的剧情再向前发展。但是得胜归来途中的司马懿却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使得一切都显得诡异而凶险无比。


在梦中,司马懿发现自己坐在皇宫的地上,四周的氛围显得空旷而阴森。曹睿仰面躺在地上,似乎极其的虚弱,头枕着司马懿的膝盖。曹睿用一种很诡异的语调对他说,“看我的脸。”司马懿循声望去,曹睿表现的极度惊恐,是他从来没有见过的表情。脸也迅速的变形、塌陷下去,整个身体慢慢的融化。


司马懿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原来是一场噩梦,但是司马懿有了一种不太好的预感。他擦了擦满头的冷汗,自言自语道,“会不会是洛阳城发生了什么大事。” 


让我们回到此刻风云诡谲的曹魏首都洛阳。就像司马懿的那个诡异的噩梦所昭示的,一场惊天的变故正在酝酿之中。


景初三年,魏明帝曹睿这一年三十六岁,在曹魏帝国一路开疆拓土的形势一片大好之时,突发重病。也许是因为经年的放浪形骸掏空了身体,曹睿的这场病来的非常突然,而且毫无征兆,在辽东作战的司马懿一点儿消息都没有得到。其实无论是从曹魏帝国的群臣来说,还是从曹魏帝国的领导人曹睿来说,都没有做好现在就进行政权交接的准备。毕竟,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说挂就挂,这搁谁也觉得有点儿太扯了。


但是就是造化因为这个有点儿扯的安排,让巨无霸一样似乎无法战胜的曹魏帝国很快开始走向内斗不断的下坡路。


三十六岁的曹睿,有过一段花天酒地的放荡生活,总觉得明天一定很美,玩的比曹丕还要猛,所以一直没有子嗣。再加上国事繁杂,蜀汉北伐、鲜卑人闹腾再加上后来公孙渊叫板,基本上没有一天消停过,多年来一直忙于曹魏帝国的开疆拓土的工作,经常加班到深夜,比现在的打工族还辛苦,所以没有儿子。


在突然病来如山倒的时候,继承人的问题就成为整个曹魏帝国必须要尽快解决的头等大事。没有亲生的,就只能从宗室的后代里选,所以曹睿选择曹芳做自己的接班人。


曹芳他爹,曹凯,可能知道的人不多,说到他爷爷,那可是鼎鼎大名。曹芳的爷爷,曹彰,可谓曹氏宗族中武力值最高的猛将兄,曾经徒手打死老虎。在跟随其父曹操以少胜多征讨征讨乌桓的时候,虽然身中数十箭,仍拼死坚持,最终取得大战的胜利,曹操亲昵的称他为黄须儿。是曹操最为倚重的曹家第二代武将。


唐朝诗人王维《老将行》中有这么四句: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中山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这首诗说的就是曹彰的典故。


虽然曹彰此人功勋卓著,为了曹魏帝国的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此人对权力对当皇帝没有一点儿兴趣,典型的技术官僚,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南征北战,为国建立功勋。但即使是这样,小心眼儿曹丕还是容不下这个弟弟。曹操死的时候,曹彰想要吊唁父亲,从远方赶回洛阳,曹丕害怕握有兵权,而且也具有继承权的弟弟会威胁自己的地位,禁止其入城。曹彰无奈,只得满含热泪恨恨离去。后来曹丕登基后,在曹丕发动的对于曹家人的清算运动中,千方百计折腾这个弟弟,有记载说是被曹丕毒死的,有记载说是被曹丕免了官郁闷而死,反正就是被曹丕用非正常的手段弄死。


曹睿从记事起就看着这个叔叔不停的南征北战,后来又看到被自己的父亲逼死,也许出于替父亲赎罪的初衷,选择让曹彰的孙子曹芳做自己的继承人,告慰冤死的叔叔的在天之灵。


想法是很好,但是曹芳时年七岁,搁现在就是刚刚从幼儿园大班毕业的小朋友,就算以后再英明神武,现在也只是个标准的小正太,生活尚且不能自理。一个七岁的小朋友要想把满朝身经百战阅人无数的武将文臣镇住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于是就需要考虑辅政大臣的事情。选择几个根正苗红靠得住的辅政大臣来接受顾命,用这些辅政大臣的威望来把群臣压制住,也给小皇帝一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所以选择辅政大臣就显得极端的重要了,如果一旦选择不好就是一件非常凶险的事了。


曹睿选择的第一辅政大臣是曹宇,这个曹宇的事情可能知道的人不太多,但他的哥哥基本上过初中的没有人不知道。曹宇的哥哥是三国时代响当当的神童曹冲,曹冲称象的故事都学过吧,主人公就是这个曹冲。曹冲是神童,一奶同胞的他弟弟应该不会差多少吧。


为了稳妥起见,曹睿还相中了四个至亲作为曹宇的帮手。这四位分别是,中央禁军总监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
四个人里面三个姓曹的是曹睿的至亲可以理解,怎么夏侯献也是曹睿的亲戚呢?这个就要从曹操他爹那一代的事情说起了。曹操原姓夏侯,但他爹因为认了太监曹腾为干爹所以改姓曹,所以夏侯家就是曹家自己人。秦朗他妈杜夫人是曹操在下邳之战时抢袁绍的,而且为了杜夫人还和关羽闹得很不愉快,这么算起来,秦朗算是曹操的干儿子。由于曹操娶杜夫人为妻之时,秦朗已经成年,就没有改姓曹。不过要说起来,袁绍虽然打仗不行,但是把妹还是有一套的,曹操和曹丕都把袁绍玩剩下的杜夫人和甄夫人当宝贝似得娶回家。《三国演义》上说袁绍一族,四世三公,果然是品位不凡。


剩下两个姓曹的也都是曹家人。但是这个曹爽,还有就是前面说的司马懿的前上司的曹真,其实不是曹操的儿子,但也是与曹家过命的交道。这四个辅政大臣,也都是曹家的嫡系,如果事态的发展是按照这个剧本发展,那么作为外姓人的司马懿,应该没有一点儿机会能够染指权力才对。


但是。倒霉就倒霉在但是两个字上了。


曹家人并不是没有一点儿政治斗争的敏感性,作为首席辅政大臣曹对于司马懿这个手握天下军马的太尉是相当戒备的,最主要的是他不姓曹。曹宇在接受了顾命之后下达的第一个命令就是,命得胜之后的司马懿立刻返回西北驻防,并禁止其回洛阳述职。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个命令都堪称诡异。


平辽东,无论从战争的规模和对于区域局势造成的影响,以及皇帝曹睿的重视程度上来说都不是一个小胜利,就算皇帝觉得平辽东这样的战役可有可无,也不会禁止司马懿进京述职的。翻一下地图,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连一条线,洛阳就是这条线上的一点,就是说司马懿就算要返回西北的防区,那也是一定要过洛阳的。从门口过你都不让进门坐坐,正常么?按一个正常人的基本待人接物的礼仪判断,这样的命令都显得那么的不同寻常,更别说一国的军国大事了。况且,前几天还热情洋溢的封赏劳军,现在就如此的冰冷,态度的亲疏竟然有如此之大的变化。对于政治角斗场上的蛛丝马迹极其敏感的司马懿当时就意识到,京城洛阳肯定是出事了。

京城里,电光火石之间,这场惊天的变故也没有按照既定的剧本展开,事情正在沿着脱轨的方向一路狂奔。


这一切是从两个看似无足轻重的人说起,说来也怪,似乎历史上的很多进程都是被这种莫名其妙的人和事改变了进程。


两个秘书。


孙资和刘放,这两个人可以说是资历相当老了,从曹操的时代就开始在领导身边当秘书了,干些跑跑腿吹吹牛之类的事情,但是由于眼里有活腿脚麻利,深得曹操欣赏。到了曹丕的时候,依然是曹丕仰仗的自己人。后来在魏明帝曹睿的时代,更是擢升为中书令和中书监,虽然说可能没有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权,但是却有着上情下达以及发布政令的权利,这种权利也确实挺要命的。两位官场老狐狸浸淫官场几十年,靠着善于揣摩上意,历经三朝不倒,而且平步青云,可见其为官处事见风使舵之能力不小。


但是,做秘书的职业特点,就是注定会得罪一些权贵。站在皇帝的角度出谋划策,势必会侵害到一些当朝勋贵的利益,招人烦那是肯定的。秘书不是封疆大吏,没有政治资本,其全部的底气都在于抱领导粗腿,一旦领导倒了,你便什么都不是。孙资和刘放两人虽然在曹睿眼里是绝对的自己人,但是在辅政五人组眼里,屁都不是。


早看你们不顺眼了,还占着茅肯不拉屎,你们两个算老几?这肯定是辅政五人组内心真实的想法。


辅政大臣的事情基本上敲定了之后,有一次五人组里的两个人,夏侯献和曹肇,在皇宫的院内里正在商量曹魏帝国以后的走向问题或者干脆就是在聊天嚼舌头,忽然就看见孙资和刘放两个人过来。夏侯献不知道哪根筋不对了,忽然对着公鸡栖息的树指桑骂槐的说。


“这只老鸡霸占这棵树太久了,看他还能霸占几天。”然后两个人不怀好意的互相笑着。


孙资和刘放大抵平常与这五位关系也不是很融洽,现在面临魏明帝曹睿即将离世的关口,本来就惶惶不可终日,听到这样的明显是话里有话的冷嘲热讽,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封宣战的战书。


所以说,千万不能得罪小人。


就是这句可有可无的刻薄的嘲讽,成为孙资和刘放发动进攻的导火索。马上就要大权在握了,到时候你痛下杀手,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用现在的话来说,现在还在公示期呢你就不能低调点儿么?


典型的小不忍,乱了大谋。


听到夏侯献阴阳怪气的话之后,孙资和刘放立刻感到事态的严重性已经不能再等了,如果听任这种事态的发展,曹睿咽气的那一天就是自己的死期。二人没有耽搁一分钟,甚至就在曹爽还在皇帝身边汇报工作的时候闯入,跪在病榻前,对着曹睿明知故问。


“皇上您如果有一天不在了,国政大事应该如何安排啊。”


 “不是已经安排过了么,曹宇和其它四人一起顾命啊,诏书是二位亲自起草的,难道不不记得了么?”病榻之上的曹睿也是一头雾水,简直是不知道今夕何夕。


“皇上难道您忘了先皇定下的规矩,藩王不得辅政么。而且现在曹宇命人在大殿前把守,禁止大臣进入大殿,这是要做赵高啊。”两个人这就开始编了。

一生英明神武的曹睿在弥留之际也是失去了判断,面对着跪在自己面前的两个老臣,立刻表现出对于曹宇的行为的愤慨。“没想到这个老家伙这么着急抓权。”


然后像是抓住了最后的救命稻草,转过头问二人,“还好寡人还没死,那么何人可托呢?”


孙资等的就是这句话,看了一眼在旁边一脸懵逼的曹爽,然后斩钉截铁的回答。


“以老臣所见,只有司马懿和曹爽老成持重,忠心为国,堪当此等大任。”
司马懿真的是走了狗屎运。


造化弄人,把本来是铁定要被排挤权力中央之外的人,弄成了辅政大臣。这是因为平日里司马懿跟此二人关系处的不错,所谓融洽的人际关系看得见摸不,关键时候这就派上用场了。至于曹爽,孙资本来是真是不想说此人好话的,但是人家就在现场,如果不先稳住的话说不定当时就被拿下了。


曹爽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得目瞪口呆。


曹睿看看呆若木鸡的曹爽,将信将疑的问,“武卫将军,你意下如何?”
孙资和刘放赶紧挤眉弄眼的暗示曹爽,曹爽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这才缓过神儿来,咬牙切齿的回答。


“曹宇不堪大任,臣必肝脑涂地尽心辅佐幼主。”


孙资害怕再出变故,立即写下罢免除曹爽之外其它四人,以及拜司马懿和曹爽为新一届顾命班底的诏书,然后跳上床,抓着已经奄奄一息的曹睿的手,强迫着按下手印。


曹魏帝国最后一位堪称雄才大略的君主,就这样被人连骗带强迫的按下了手印,将曹魏的锦绣河山拱手让出。


事已至此,已经无法挽回。由于病来如山倒的发太突然,魏明帝曹睿原来还算差强人意的安排,经过两个小人的一番闹腾之下,选择了对于曹魏来说最为不利的选项。司马懿就不说了,曹爽从血统意义上根本不是曹家人,曹睿千挑万选,把曹魏的江山托付给了两个外人,可悲可叹。


也许,曹睿选择司马懿是想让司马懿当诸葛丞相。但诸葛亮只有一个。曹睿押上的这个赌注,在不久的将来要用很多血来埋单,曹家宗族血流成河。于是在孙资和刘放的操作下,另一封跟前面截然不同的诏书摆在了司马懿的面前。这封诏书命司马懿把军队交给部将,自己火速赶回洛阳。


又过了一天,又有一封诏书到了,这一封诏书更加诡异。


“到了洛阳之后,不要禀告,进入皇宫,直接来见我。”

司马懿终于明白了,原来前几天做的那个奇怪的噩梦是曹睿在给自己托梦。曹睿在梦中说的看着我的脸,其实意思就是赶快来和皇帝见面的意思。

帝大遽,乃乘追锋车昼夜兼行,自白屋四百余里,一宿而至。引入嘉福殿卧内,升御床。帝流涕问疾,天子执帝手,目齐王曰:“以后事相托。死乃复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见,无所复恨矣。”与大将军曹爽并受遗诏辅少主。
《晋书.宣帝纪》

司马懿当即下令大部队稍后按照正常速度返回西北,而自己则坐着他的追锋车,轻车简从火速回洛阳。《晋书》里记载的追锋车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确实不太清楚,估计是三国时代的顶级跑车,一夜就赶到了洛阳。


但是无论如何,由于曹睿发病突然,因缘际会之下原本没有机会的司马懿一步登天,不管是由于孙资和刘放由于担心自己小命不保做的拼死一搏,还是曹宇等人政治上的不成熟导致的大翻盘。总之,这场曹魏帝国第三派政治力量和曹魏宗室的绞杀中,司马懿成为唯一的受益者,而这个受益者将会彻底改变曹魏帝国的走向。


终于在咽气儿之前见到司马懿了,曹睿显得特别的激动,仿佛心中最大的块垒终于被平复。曹睿拉着司马懿的手,满含热泪激动地说道。


“太尉终于回来了,终于把你等到了。本来寡人死了也就死了,但我一直挺着不死,就是在等你平定辽东回来。现在平辽东终于归来,我将国事相托与你,我就再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您是我曹魏帝国的三代老臣,现在曹芳还小,东吴和蜀汉还尚未平定,而且以后更是主少国疑,希望您今后尽力辅佐,则魏国幸甚。”


“当年我跪在先帝床前,先帝拉着我的手着我辅佐您的情景现在在老臣脑海中历历在目,如今您也是病重将国事托付于老臣,心中真是感慨。请陛下放心,老臣必将鞠躬尽瘁,倾尽全力辅佐幼帝,早日完成剿灭诸逆、统一天下之重任,不负先帝与您的嘱托,肝脑涂地也在所不辞。”


就这样,司马懿从带兵打仗的将帅摇身一变成为帝国的二号人物,终于进入了曹魏帝国的核心领导层,搁现在那就算是进了常委了。不久,曹睿带着安顿好一切的臆想,撒手西去,死的时候只有三十六岁,比曹丕还要短命。由于孙资和刘放两个搅屎棍这么一搅和,原来排名第三的曹爽成为首席顾命大臣,其他的顾命大臣们下课。不但顾命大臣当不成,这几个前顾命大臣原来的官职也一抹到底。后来在孙资的亲自关怀下,曹宇被罗织罪名下狱,最后死在狱中。


这就是权力场中的马太效应,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曹芳继位,成为曹魏帝国第四代的国家领导人。太阳照常升起,似乎一切都风平浪静。

02、沉不住气的曹爽


曹芳顺利继位,从表面上看似乎一切没有什么不同,群臣和睦,而且两个顾命大臣也是通力合作,朝堂之上依然是一团和气。但是,从曹芳开始,曹魏正式结束了从曹操开始皇权一家独大的时代,进入了皇权与所谓相权不断角力的二元时代,而且皇权不断地被削弱。直到最后,曹魏末代皇帝曹奂想要杀掉权臣司马师,发现京城之内竟然全都是司马家的人,只有几个身边的小太监能够听自己的命令。


不过现在,还没有那么刀光剑影。前面我们知道,由于曹睿的突然身染重病,司马懿根本就没有来得及考虑篡位的事情。那现在顾命大臣的虎皮依然披在身上了,司马懿就准备张开血盆大口了么?并没有。除了因为司马懿现在依然在试探,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曹爽其实做的相当不错。曹爽在曹芳登基的初年勤于政务,而且在为人处世、调解君臣关系方面做的无懈可击,而且对于司马懿就像是少壮派对待曾经提拔自己的老领导那样,姿态低的甚至有点儿卑微,让司马懿没有一点儿毛病可挑。

“恒父事之,不敢专行。”

也就是说曹爽是把司马懿当爹那样供起来的,每次有什么事情,都要先征求司马懿的意见,从来不搞一言堂。这种行为就叫做示弱,这种行为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都会首先放弃警惕。但是司马懿不是大多数人中的一个,他的心中对人的看法首先是阴谋论的,一般他都会看两步想三步。你对我这么客气,不科学啊,你这有问题啊,你这不是准备好了阴我呢吧。
所以,面对曹爽的示弱,司马懿的反应不是觉得曹爽没什么本事,他的反应是大吃一惊。司马懿肯定是这么想的,这小子厉害啊,手握大权还跟我这么客气,莫非又来了一个曹睿。因此司马懿在曹芳执政的初期,感觉曹爽是另一个厉害的对手,始终没有敢在权臣的路上往前多走半步。就是这种对于对方的忌惮,使得朝廷处在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倒也相安无事。
司马懿的担忧不是完全没有道理,首先曹睿留下的两个顾命大臣,是有主次的。曹爽是首席的辅政大臣,司马懿是第二辅政大臣,也就是说曹爽是司马懿的上级领导,是没有必要凡事都要请司马懿的批示的。就像一个处长老是陪着笑脸,事事都要请示一个副处长,让副处长做决定,这正常么?


事态后来的发展也印证了司马懿的担心。曹爽很快开始有所动作。


这个事情不知道能不能算是交友不慎。曹爽有四个损友,邓飏、李胜、何晏、丁谧。就像曹丕当年的四友,曹爽对他的这四个损友也是绝对的信任。这四个人在历史上有个专属的称谓,叫做浮华党。浮华的意思不是说这帮人生活奢靡,而是说这些人夸夸其谈,喜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属于看了本《三国演义》就觉得自己能纵横捭阖、君临天下的主。就是在这些损友的不断撺掇和冷嘲热讽之下,曹爽很快开始他的所谓布局。


让司马懿走人。


曹爽下令,由于司马懿战功卓著劳苦功高,擢升司马懿为太傅。并且拥有三项特权,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享受当年刘邦给予丞相萧何的待遇,并且还给司马懿的子侄辈封官进爵。懂得一点儿政治手腕的都明白,这一招叫做明升暗降,司马懿能看不出来?


魏明帝曹睿的景初年还没有过完,魏少帝的正始年号还没有开始。在渡过了执政初期的适应期之后,曹爽就急不可耐的开始进行顺昌逆亡的人事调整。司马懿一点儿也不感到意外,甚至有一种成竹在胸的成就感,执政初期曹爽的谦恭礼让就是在扮猪吃虎。可惜的是,道行太浅,没装几天就憋不住了。于是,司马懿用他特有的面瘫表情来极力压抑波澜壮阔的心理活动,淡淡的说。


“算了,我的子弟没有给国家做过太大的贡献,不应该有这样的封赏。至于什么入殿不趋,我也没有到能够拥有这么大权力的程度,老朽愧不敢当。”司马懿推掉了对于其子侄所有的封赏和所谓的特权,心平气和去做一个吉祥物。表面上看来司马懿已经作为一个失败者,已经黯然退出了曹魏核心权力的中央。司马懿作为三代老臣,为曹魏帝国南征北战五十年,突然在并没有什么明显过失的情况下被拿掉实权,只给了个太傅的虚职。明显是吃了亏的司马懿一句话没有说,默默的收拾东西去上任,没有一句怨言。虽然引起没有什么大的波折,但是朝廷上下对于司马懿的遭遇,颇感同情。


与此同时,曹爽通过一系列的人事调动,将自己的亲信和曹家人安插担任朝廷要臣以及京城守将领,将司马懿的支持者和老部下纷纷排挤出要害部门,在小皇帝曹芳周围安排下盘根错节的势力。


司马懿这么痛快就接受了明升暗降的安排,没有一点儿不爽的表现,并没有引起曹爽的警觉。不但没有感到意外,曹爽反而为自己雷厉风行的二逼行为沾沾自喜,他犯了所有菜鸟常犯的错误。把对手想的过于弱小,同时对自己自恃过高。


这个错误的代价,是高平陵之变纵横的血痕和曹魏帝国起起伏伏的锦绣河山。


但是现在,信心爆棚的曹爽依然醉心于自己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为了安插自己的亲信,进行了一系列堪称大清洗的人事调整。其中最为意义重大的,或者说最为愚蠢的是三个:


第一,罢免了曹操时代就开始效忠魏国的老臣卢毓。卢毓此人,为人正直,再加上历经曹魏三代君主,门生故吏遍布朝野。罢免卢毓的事情,引起了曹魏官场的震动,廷议纷纷,官愤很大,不得已给了个廷尉,最后还是给免官了事。重要的是,卢毓并不算是司马懿的人,本来是一股可以争取的非常重要的政治力量。曹爽的这个做法把三朝老臣卢毓和他的门生故吏都得罪完了。而几年后的高平陵事变中,这个他曾经看不上的糟老头子的推波助澜,让曹爽一党输的底裤都没了。


第二个是,将曹魏绝对忠臣孙礼外调。孙礼是魏明帝曹睿作为绝对可以托付和信任的家族班底留给曹芳的,曹爽因其总是有点儿不太服自己,而且还很多大政方针的制定上总是跟自己不是一条心,就将孙礼调任扬州刺史,眼不见心不烦。这个做法虽然虽然不能说是把曹魏阵营的自己人推到了司马懿这一边,但起码使得本来可以依靠的势力成为中间派,堪称亲者痛仇者快的神来之笔。


第三个就是,将劝说曹爽远离浮华党,重用仁臣的傅嘏罢免。这就是赤裸裸的打击报复了,让本来就事论事的中间派也寒了心。


就这样在浮华党一番上蹿下跳的撺掇之下,曹爽进行的一系列不成熟的动作之后,不但把德高望重的老干部们得罪了一个够,而且让一些本来应该是自己人的成为中间派,同时把中间派推到了司马懿的阵营。司马懿虽然名义上成为位高但权不重的太傅,退出了权利中枢,但是一直没有停止政治布局和代理人的培养。就在曹爽为了安插自己人,把魏明帝留下的还算稳固的政治格局搅成一盆洗脚水的时候,司马懿向这些政治斗争的失意者张开温暖的怀抱。


而同时,曹爽一系列安插亲信引起的官场地震所激起的不满议论甚至廷议纷纷,我们不出意料的发现,这背后也有司马家族若隐若现的影子。


政治上的纵横捭阖,从来不是铁板一块,只要你愿意妥协,总是有机会的。战神司马懿不但善于用兵,在政坛上无往不利,而且也善于审时度势,在形势不利的时候能够适时的认怂。并且秉承走一步看两步走三步的人生信条,积极的进行布局。对于被曹爽集团打击排挤的力量积极的拉拢,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势力,统一战线工作做得相当到位。对于卢毓这类资历很老的,经常见面聊天,追忆过去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和现在不幸的遭遇,争取同情的同时并对先帝所托非人表示痛心。对于可以争取的,资历稍浅一些的少壮派或者中间派,制造机会用官位或者直接贿赂,大加拉拢,发展其中能够发展的,使这些人成为自己的心腹。而对于绝对从属于自己阵营且能力突出的少壮派则重点培养,并制造一切机会安插到要害的部门。


    所谓政治的纵横捭阖,远不止在台上那些争斗,台下暗流涌动着的上下其手可能拥有更加强大的势能。不到最后一刻,谁也别轻易的认为自己就是胜利者。


曹爽在自认为把朝廷之上以及京城周边的人事调整已经到位之后,正始二年,开始将手伸向司马懿势力的最为倚重的根基,军队系统。司马懿出身武将系统,从曹操时代的军司马,到灭孟达,再到临危受命对付蜀汉的北伐,在曹魏的军队中积累了相当的人脉。无论后来司马懿如何浮沉,军队都是司马家的禁脔之地,军权都是牢牢掌握在自己人手中的。曹爽下令任命夏侯玄为西北军统帅,作为交换,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补了夏侯玄留下的空缺,中护军。司马懿虽然觉得曹爽现在已经越来越触碰自己底线了,但在现在这个情况之下,也只能选择继续隐忍。而且,这个事情也不能说是完全的坏事。毕竟,司马家的势力从这一天开始,渗透进入京城禁军的力量,而且就是这个曹爽认为稳赚不赔的交换,后来证明是要了亲命。要说曹爽也不是没有一点儿防备的,在京城中的司马师能量不大,手下不过千人,而且上面还有曹爽安插的自己的心腹,司马师无法轻举妄动。但就是这个安排,就是这个掀不起什么风浪的司马师,却在后来的高平陵之变中,那个风和日丽的午后,给了曹爽集团致命的一击,最终赔上了曹魏几代人辛苦经营的锦绣河山。


不过现在,曹爽每天站在小正太曹芳旁边,志得意满的看着下面山呼万岁的群臣,觉得自己就是这个帝国的主宰。


得意忘形的曹爽忘了,在暗处,司马懿的运筹帷幄一刻也没有停止。而且,司马懿虽然不是首辅,虽然离开权力的中枢,但还是太傅,手中紧握曹魏帝国军队的指挥权。只要能够通过自己的权利,牢牢的控制住军队,就有翻盘的希望。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司马懿在一千多年前就懂了。


03、声望日隆

就在司马懿思考着如何能够在军方再多争取一些支持者的时候,他的老朋友孙权给他来送了一份大礼。


正始二年(公元241年),孙权想趁着魏国小正太皇帝继位之初来抢一把。跟以前一样,孙权的作战方针依然是抢一把就跑,不与魏军做正面冲突。一方面,因为孙权没有蜀汉领导层那样厚重的兴复汉室的思想包袱。另一方面,我在前面好像已经提到了,东吴建国是孙权与江东几大豪门用一种类似联邦的政治体制建国的,军队都是几大豪门的私兵。如果伤亡太大,赔的是豪门的家底,所以旷日持久的苦战不光孙权不同意,几大家族也坚决不答应,实在是肉疼。


所以战前的时候,吴国零陵太守殷札进言:“合肥打了这么多次了,基本上败多胜少。此番出战,一定精心部署报着一战夺取胜利的决心,同时要大军将士用命,方可一战。万不可再像以前那样,畏首畏尾,浅尝辄止,还没开始打就考虑败了以后怎么跑的快,如果这样的话往往陷入战事的胶着。最终又会像从前那样,再一次铩羽而归的。”

话说的都不错,道理也都对,但是孙权依然不答应,说到底就是两个字,利益。


于是孙权开始部署,朱然率一路大军作为疑兵取樊城和柤中,另一路诸葛恪率大军作为主力进攻淮南和六安。如果你看一下地图,你就会发现东吴的主力依然是在合肥周边转悠。要算起来,这已经是吴魏两国围绕着合肥进行的第五场拉锯战了。


合肥,绝对称得上是孙权心中永远的痛。


此时为魏国守护东大门的是征东将军王凌。王凌其实说起来也不是外人,他就是当年大汉朝义薄云天的司徒王允的亲侄子。当年王允眼见董卓篡汉自立,四方谋划,收买了妄人吕布刺杀了董卓,后来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攻陷长安城之后满门被杀。王凌趁乱逃出长安城,投奔了曹操,被曹操将其招为部将,跟随曹操征战南北,成为曹魏帝国忠勇过人的猛将。后来就是在曹休中了反间计冒进石亭之时,拼死相救,才救了曹休一命。


正始初年,王凌被任命为征东将军,第二年就赶上了以诸葛恪为主将的前来打秋风的东吴军队。作为主攻方向的东吴军队在芍陂附近不是发动主动进攻,而是先去破坏了一些堤坝和城防基础设施,我想大概是想用代价最小的水攻。可惜水淹七军这样的好事,在整个三国时代也就关羽赶上了。然后王凌率领的曹魏军队果断出城迎击,在芍陂与诸葛恪大战,经过一番激战,作为三国时代著名软柿子的诸葛恪兵败退走,合肥之战的主战场的战斗结束。东线的战事结束,但是作为疑兵牵制曹魏军力的西线战事还在继续。


西线,朱然困于樊城之下,战事陷入胶着。如果按照常理,主战场的战事已经结束,作为牵制作用的西线战事不会坚持太久,假以时日,西线的东吴军队就会撤去。


但是此时,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敏锐地看到了将对吴战争的优势转化为自己争取人心的机会,屡次上书,坚决要求亲率大军前去救援樊城。


这确实是要命的一着。


如果同意司马懿,让他带兵前去救援樊城,司马懿就会进一步在军方树立权威。一旦取胜,其声望无疑又会再次加分,而且这种可能性非常大。但如果曹爽率兵前去救援,作为太傅的司马懿当然就是京城的最高权力决策者,刚刚被挤出权力核心的司马懿就会将手再次伸到朝廷。如果不同意出兵呢,司马懿对从军事上讲是否有出兵必要避而不谈,只是冠冕堂皇的谈臣子的责任,实在是光荣伟大正确的让人无法辩驳。


司马懿的义正词严让曹爽无话可说,斟酌再三,只好同意。


至于结果,对于司马懿这种无利不起早的官场老油条来说,已经不可能有什么悬念。司马懿率领着曹魏大军以游山玩水的速度进军,刚到樊城,东吴大军就已经闻风撤军。司马懿的声望再次得到提升,在其授意之下,司马家族的宣传工具火力全开,不遗余力的开始鼓与呼,什么战神,什么国之栋梁,什么临危请命都不在话下。


有了这一次解围樊城的经验之后,司马懿很快就开始走了第二步。


司马懿命邓艾在淮南兴修水利,将黄河水系和淮河水系打通,使得魏国的水军能够从黄河直接进入长江,对于驻守皖城的诸葛恪造成威胁。第二年,趁着淮河涨水,司马懿再次率军进驻舒城,威逼皖城,造成一种随时准备兵临城下夺取皖城的假象。结果,每天晚上都要被噩梦惊醒的诸葛恪终于受不了这种被人恐吓的日子,在坚持了一年之后,一把火烧了皖城,逃回江南。

04、惨败的伐蜀之战

司马懿又成功了,虽然这一次没有实际上的斩获,但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将东吴军队彻底逼回了江南。为了嘉奖司马懿屡次为国家做出的不朽的战功,皇帝曹芳让司马懿持节,并且作为三军总司令与他一起检阅了曹魏军队。


司马懿的每一次利用战功成功的收买人心和培植自己的势力都在刺激着曹爽脆弱的心灵。一方面,曹爽看着司马懿不动声色的取得胜利,让他觉得,你能,我也能。另一方面,一直以来认为自己掌控全局的曹爽忽然觉得自己竟然慢慢的被边缘化了,原来那个吉祥物似的太傅司马懿竟然还有两下子,他觉得是时候做点儿什么了。曹爽的幕僚和损友们也看到司马懿毫发无损的取得了两次胜利,纷纷建议曹爽带兵建立战功。


但是打谁呢,这似乎不是一个问题。


东吴虽然攻城不行,但防守反击几乎没有失手过。而且东吴的水军天下无敌,再加上长江天险为东吴的加持,使得打东吴难度太大。另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经过正始初年司马懿的几番运筹帷幄,东南方向的魏军已经是板上钉钉的司马懿的势力。如果打东吴,就算取胜,也是让司马懿锦上添花,白白给司马懿加分,倒不如往西北方向打出一片天。西北方向那就是蜀国了。再看一下现在蜀国的情况,自从蜀国诸葛丞相过劳死牺牲在工作岗位上以后,老臣魏延也因为党派争斗被冤杀,朝廷一片混乱。硕果仅存的荆州势力姜维也因为与宦官黄皓关系很僵,而刘禅又宠幸黄皓,所以被逼到陇西去了。而且后主刘禅怎么看都像是个昏君,蜀汉应该是一个软柿子,曹爽和他的团队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打蜀国。


当然,打蜀国还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要完成父亲当年未完成的事业。当年曹爽他爸曹真就是在其主导的伐蜀之战中赶上连绵的暴雨,造成大规模的非战斗减员,最后只能撤军。后来曹真还是郁郁而死,让司马懿捡了个便宜上位补了曹真的缺。所以,曹爽要完成其父未竟的事业,用痛打蜀国来告慰其父的在天之灵。


于是,正始五年,公元244年,在一个风和日丽的秋日午后,曹爽脱去官服,红旗招展,人山人海。伐蜀之战开始。


曹爽选择走傥骆道入川。 

三国时期从关中入川的道路一共有四条,陈仓道、傥骆道、褒斜道和子午道,其中最近的就是这个傥骆道,从周至入茫茫秦岭,过骆水走骆道,到汉中,距离六百余里。曹爽选择最短的傥骆道,就是要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迅速穿过群山,兵临汉中城下,打开入川的大门。文人统兵的最大的问题是将打仗想的太简单,往往自视过高,而且总是对“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式的儒将做派有一种狂热的向往,忘了战争的残酷和不确定。曹爽似乎忘了蜀道难的问题,而且一腔热血的曹爽也忘了想一想,为什么诸葛亮六次北伐为什么没有一次选择这条看上去进兵效率最高的傥骆道。


是卧龙丞相傻么?


曹爽率领的旌旗招展的十余万曹魏大军,从现在的陕西省周至县进入莽莽秦岭。还有一个要命的问题,曹爽伐蜀的大军竟然只有一路,没有分兵。这个问题是兵家的大忌,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多路进攻,蜀汉就完全可以全力防御几个关卡,而不会考虑兵力被牵制的问题。而且在茫茫的大山中,一旦大军在雄关之下无法突破,撤又撤不了,根本不用打,僵持个十天半个月,十万魏军都要饿死在群山之中。这种最愚蠢的错误,竟然没有人指出来,可见曹爽的幕僚都是些什么水平的。或者是有人说了,曹爽没听,可能在曹爽心中潇洒走一回比万无一失的打一场胜仗更重要,谁知道呢?
还有一点,曹爽伐蜀的先锋是郭淮。这一个任命的无可救药之处,就在于郭淮是司马懿的人,所以郭淮在此次伐蜀之战中的最重要的任务不是做先锋攻城略地,而是要把这事情搞砸。至于为什么曹爽要任命郭淮为先锋,是他不知道郭淮跟司马懿的这层关系,还是曹爽想要玩一把无间道,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

所谓人的问题是最大的问题,魏国上层的相互掣肘成为此次伐蜀之役成功的最大的障碍。听说曹爽伐蜀,其老对手司马懿当然不愿看到他建功立业,第一时间就站出来公开反对。反对的理由也很充分,什么主少国疑不可发动大规模讨伐战争,什么蜀道艰险此去胜算不足。但曹爽以其首辅的身份断然拒绝,不予理睬。曹爽伐蜀,已经是箭在弦上了。现在这种魏军内部互相使绊子下黑手的情况,与多年以后邓艾伐蜀魏军上下齐心东西并进一举灭蜀的情况不可同日而语。还没有开始打仗,内耗就开始了。


我们还是来看一下蜀国现在的情况吧。


曹爽伐蜀的244年,离开诸葛丞相星落五丈原,蜀汉北伐梦碎已经过去了十年。这十年里,蜀汉消停了,魏国顶住了东吴的压力,度过了其最为艰难的岁月。而这个时候,魏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优势就表现出来了,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其造血机制非常强悍,国力迅速从被吴蜀两国旷日持久的消耗中恢复过来。而蜀国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蜀国在其实际的领导人诸葛丞相率领下近十年劳民伤财的北伐,掏空了蜀汉的家底,在陇西方面已经渐渐无法抵挡魏国的压力。导致的后果就是,为了保证西北不能有事,蜀汉就只能调动已经捉襟见肘的防守汉中的兵力,去支援姜维驻守的西北防线。也就是说,在曹爽伐蜀的时候,蜀汉的汉中防线守卫空虚。如果曹爽能够合理的进行排兵布阵的话,伐蜀之役还是有一定的胜算的。


虽然有胜算,但这种胜算基本上也只是理论上的。虽然说现在汉中防务空虚,但是拜魏延经营汉中防务七年所赐,汉中的防务基本上可以说是稳如磐石。


    汉中作为蜀地的北部屏障,也是进一步进取中原的跳板,汉中的防务问题至关重要。当年刘备打下汉中的时候,蜀国舆论皆推举张飞镇守汉中,然而诸葛亮却力排众议破格提拔了魏延。曾经向诸葛亮提出过子午谷奇谋的魏延,不仅富有进攻精神,同时也算得上是一位防御大师。他的防御战略就是以重兵把守汉中外围的险要据点,将入侵的敌军阻挡在汉中平原之外。由于山势险峻,尽管秦岭茫茫几千里,但翻越秦岭的道路基本只能不多的几条。只要成功封锁进攻乙方的进军通道,使其难以迂回,又拿雄关没有办法,就只能退军。而且人多在这种茫茫大山中是没有优势的,来的人越多越麻烦,人多吃的就多,粮草难以为继,如果不能快速攻克雄关快速通过,只能堵在路上,不撤军就只能等着饿死。 


这基本上是第一次曹魏大军走蜀道征伐蜀地,以前都是出汉中北伐。听说曹魏大军来犯,蜀将都非常恐惧,打算固守汉中,不愿离开城池守关卡。就像一个小学生听说隔壁班最壮的坏小子要来打他,你觉得他的反应是应该出于与之对打还是应该躲在角落的桌子底下呢。所以说,方寸大乱的蜀将的反应也属于正常,对于未知的恐惧有时候比现实的恐惧更加让人毛骨悚然。但是蜀国汉中郡太守王平是个明白人,他敏锐的看出汉中离蜀汉腹地太远,最近的涪县也有上千里,如果在汉中城坚守,一旦阳平关(关城)有失,汉中城破则蜀地门户大开,就大势已去。所以力排众议,一方面向成都求援,另一方面分兵驻守兴势山(现在的洋县),扎住傥骆道的西南出口。并且在汉中到阳平关之间漫山遍野插上旗帜,延绵百里,让人远看似乎在大山之中埋伏了雄兵百万。后主刘禅接到汉中告急的消息,命诸葛亮的接班人,蜀汉军队的最高统帅费祎亲帅大军前去救援。事实证明,王平的这个部署非常正确,而且以后蜀人面对邓艾伐蜀的时候也是这个路数,如果不是不要命的邓艾使出奇兵,依然不能有所突破。


听说蜀汉已经在兴势死死扎住傥骆道的出口,曹魏军知道消息已经走漏,想趁蜀汉不备迅速拿下汉中的计划基本上不可能完成了。曹魏军对的前线指挥中枢陷入了激烈的争吵,曹爽的政委向其分析了目前的战斗兴势,向其悲哀的指出,赶紧撤,再不撤就非要被憋死在大山中。一种对于前途的悲哀迅速在曹魏的军队中蔓延开来,不知道这里面有没有司马懿的功劳。
此时不嫌事儿大的司马懿不失时机的添油加醋,措辞激烈的给伐蜀的主将夏侯玄写信。


“当年以魏武大帝的英明神武,亲征汉中,也曾攻势受阻,几乎导致大败。如今蜀汉已经抢先占据了险峻的兴势山,堵住了进攻的道路。如果短时间无法取得突破,等到退路被掐断,那么一定会导致全军覆没,十万魏国将士埋骨深山。您作为主将,将要负什么责任,请自己考虑清楚。” 


这封信寥寥数语,让人透过纸背似乎能看到森森的凶光,司马懿放出了狠毒的最后通牒。


这已经不是劝夏侯玄撤军了,已经基本上责成甚至威胁其尽快撤军了。如果曹爽不撤军最后战败,曹爽就是魏国之国贼,那么我司马懿就要在后方发动政变,向曹爽问罪!司马懿的这个最后通牒对于曹爽的打击将无异于兵败,要知道现在曹爽在前线带兵,司马懿坐镇朝廷,他就是这个帝国的主宰。一旦司马懿下令政变,曹爽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夏侯玄不敢迟疑,赶紧通报了曹爽。


祸不单行。


就在曹爽跟夏侯玄焦躁不安的讨论着司马懿的最后通牒的时候,又有一个消息传来,曹魏的先锋郭淮已经率军撤了。史书上的记载是“辄拔军出”,就是说先锋郭淮在走到兴势山谷的时候,听到费祎的援军已经到达汉中,而且山口有蜀军驻守,根本没有与蜀汉接战,直接掉头就走。也就是说作为伐蜀的先锋,郭淮根本没有征求主帅曹爽的同意,就率军撤走。而这,其中也隐隐约约能看到司马懿在其中上下其手的影子。


事已至此,曹爽只能下令撤军。被人连哄带吓唬的退兵,还不如他爸曹真当年因为天气原因无可奈何的撤军。官二代曹爽,光看见别人得胜归来的风光,却对败军之将的狼狈没有准备。本来信誓旦旦要完成其父未竟的事业,最后狼狈撤军,成为天下人民的笑柄。


面对落荒而逃的魏国军队,如果不痛打落水狗实在是有点儿不好意思。费祎率军追击,在傥骆道口设伏阻截魏军,魏军损失惨重,多数参与伐蜀之战的魏军将士埋骨在茫茫的大山之中,只有一部分死里逃生。


乱哄哄的一场曹爽伐蜀,最终以失败告终,像一场闹剧一样。这场倾全国之力发动的伐蜀战争,不但任何目的都没有达到,反而耗散巨大的国力。由于为了提供大军过处的粮草和辎重的资源,长安到洛阳一路的经济民生被曹爽大军搞得一塌糊涂,搞得朝廷中也是一片怨声载道。经过了这样一场乱哄哄的伐蜀之战,原来支持曹爽的世家大族也因为对这样的猪队友的愤怒,转而支持看上去人畜无害的司马懿,这也导致了后来高平陵之变中曹爽同情者寥寥无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平陵之变:猥琐发育的司马懿,由这一战开创晋朝百年基业
从曹爽欲伐蜀建功立业开始说起,各方面剖析“骆谷之役”
我刘禅不是“扶不起的阿斗”
兴势山之战多惨烈?王平以攻为守,据险待援 ,大破曹爽十余万魏军
曹魏重臣孙资的历史贡献,一建议耗尽蜀汉国力,一建议使曹氏衰亡
(2)曹真:是他的儿子曹爽断送了魏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