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坚持背诵100天《伤寒论》66 68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66)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半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擘 桂枝四两,去皮

上四味,以甘烂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甘烂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解析

本条论述心阳不足,镇摄无权,欲作奔豚的证治。

“奔豚”是一个证候名。《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指出:“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基本描述了此证的主要临床表现。病人自觉有气由下而上游走,如豚之奔,其气所过之处,便出现许多症状。如气至胃脘则感胀满;至胸部则感胸闷心悸;至咽喉,则感憋闷窒息欲死,甚至冷汗淋漓。有的还可上冲至头部而眩晕欲仆地。气下则诸证尽消失。时发时止,呈阵发性发作,间歇期多无所苦。其病因多为中、上焦阳气不足,下焦水寒之气上犯,即水来克火,阴来搏阳所致。所谓“豚”,即指小猪。以豚命名,一则以喻气之上冲有如小猪奔跑,一则因豚为水畜,借以比喻水气上冲为患。因其常突然发作,故又有“膹豚”之称,比喻其上冲如怒豚之奔。脐下悸是奔豚病发作的前驱症状,故叫“欲作奔豚”,是水与气相搏于脐下,欲上冲而未冲之证。在生理情况下,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为阳中之太阳,坐镇于上,普照于下,使下焦水气安伏不动。脾为中土,运化水湿,如堤坝之居中,可保护心阳不被下焦水寒之气所犯。若过汗伤损心脾之阳,或素体心脾阳虚,则心阳不能坐镇于上,脾土不能守护于中,下焦水寒之气就可能蠢蠢欲动,乘机上干而表现为脐下悸动。此时应治以苓桂枣甘汤以温阳伐水降冲,而防患于未然。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用桂枝甘草辛甘合化为阳以补心阳之虚;茯苓甘淡,健脾气,固堤坝,利水邪,行津液,且可安魂魄以养心神。其量用至半斤,而又将其先煎,目的在于增强健脾利水的作用,以制水于下。大枣健脾补中,使中焦气实,则堤坝自固,以防水气泛于上。本病属于水气为患,用甘烂水而不用普通水煎药,乃是恐有助邪之弊。甘烂水,也叫“甘㳕水”或“劳水”,考《内经》半夏秫米汤即用此水煎药,则其意可见。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67)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方

厚朴半斤,去皮,炙 生姜半斤,切 半夏半斤,洗 人参一两 甘草二两,炙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解析

本条论述脾虚腹胀的证治。

腹胀满为临床常见症状,其原因则有寒热虚实的不同。大便燥结,腑气不畅,腹中痞满疼痛拒按,为阳明胃家实证; 便溏下利,腹中胀满疼痛而喜按,为太阴脾家虚证。然此两证均非本条所议。本条论发汗伤了脾气,或脾气素虚,因而运化水湿的功能低下,湿留生痰,痰湿中阻,气机被遏,造成腹中胀满。以实证辨,其有脾气不足的一面;以虚证辨,又有痰湿凝结,气机壅滞的一面,故非虚非实,而属虚中夹实、虚实夹杂之证。虚与实孰多孰少? 病本由虚所致,但现在已造成中焦气滞,痰湿阻滞,脾家气机不利,故邪实的一面亦十分可观。因此,应以虚三实七之证看待。其治法当健脾利气,温运宽中,方用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方中厚朴下气燥湿,消满除胀; 生姜辛散通阳,健胃以散痰水; 半夏和胃开结,燥湿去痰,三药重用以开痰气之滞。人参、甘草为半个理中汤,有健脾气,促运化之能。本证如单用消痰利气之药,恐使脾气愈虚,故必配甘补; 但多配甘补,又恐发生中满益甚之变,故参、草之量不宜过重,全方轻重配伍,共成三补七消之法,攻补兼施,堪称虚中夹实证治之典范。

临床对汗下后或未经汗下而见脾虚气滞之腹胀满证,皆可选用本方。曾在某传染病院会诊一慢性肝炎病人,主诉腹胀难心,午后尤重,自觉有气壅滞于腹部,上下不通,嗳气不出,放屁不能,再三要求医生合力解除腹胀之苦。遂投本方加减治疗,终使胀满得以缓解。在使用本方时,应注意厚朴、生姜药等量且用量要打,参草用量宜小,反之则胀满难除。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68)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白术二两 甘草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解析

本条论述心阳不足而致心悸的证治。

太阳伤寒,本应汗解而反用吐下,使中、上焦阳气受伤,形成心脾阳气虚而水气上冲的证候。“心下逆满”,指胃脘部因气上逆而感觉胀满,同时还有“气上冲胸”的感觉。气上冲一证,临床上还可以见到冲至咽喉部而有憋气、窒息之感者。如在京西城子煤矿带学生实习时,同学接诊一老妇人,主诉咽中似有一物堵塞,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据病情投以四七汤,连服儿剂并未见效。观其舌苔水滑,六脉俱弦,其证尚有气上冲之感,待气冲至咽喉部时,则觉堵闷特甚且有心慌、心

跳等证。遂断为水气上冲,换用苓桂术甘汤,仅服一剂即见效。临床上类似病例并不少见,只不过这一例较为典型而已。“起则头眩”,是指病人头晕很厉害,只能静卧而不敢起动。造成眩晕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心脾阳虚,清阳之气不足以上养清窍;一是水气上冲,阴来搏阳,清阳被水寒之气所冒蔽。“脉沉紧”即沉弦之意。沉主里,又主水病,弦主饮邪,沉弦正是水气为患的脉象。从以上脉证可知,伤寒经吐下后,病已离表,当然也不能再用汗法解表。若再行解表发汗,则可能动伤经脉之气,即“发汗则动经”,使阳气更虚,不能荣养筋脉,则“身为振振摇”,即肢体战振摇动,甚则站立不稳而欲仆。治宜温阳健脾,降冲利水之法,轻者用苓桂术甘汤,阳虚者用真武汤。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是苓桂剂群的代表,善治水气上冲,又治痰饮内留等证。方中苓术健脾利水,桂枝甘草补心阳之虚,且桂枝又善降冲逆之气。此方在临床若灵活加减,则十分好用:如痰湿特盛者,可与二陈汤合方使用;眩晕重者,可加泽泻;兼见面热、心烦者,为阳气与水气相搏而有虚热的表现,可加白薇;兼血压高者,可加牛膝、红花、茜草; 兼见脉结代者,去白术加五味子;兼咳喘、面目浮肿、小便不利者,去白术加杏仁,或薏苡仁;兼夜寐惊悸不安者,加龙骨、牡蛎等等。

本方温中降逆,其所治之证以气上冲逆为主。有的注家认为,水邪本属阴,其性沉降,本不应冲逆上乘,而若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悸、头眩等上冲之证,则多与挟肝气上逆有关。桂枝辛温芳香,既可温通心阳,又可舒肝降气,治水气上冲在所必用。本论第29条亦为水饮之证,但其仅见“心下满”,而并非“心下逆满”,因无上冲证候,故方用桂枝去桂加苓术汤。可见均属水饮为患,其治用桂与去桂,关键在于有无上冲之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精讲伤寒】刘渡舟老先生:心阳虚水气上冲证
苓桂术甘汤——增肥方之一
防己茯苓汤方证
又附:水气上冲案 《刘渡舟经方医案》033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每日学伤寒】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巧用苓桂剂治疗“水气上冲”在《伤寒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