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水液是如何由小肠(下焦)渗入膀胱的?

【经文及旧注】
(1)《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2)《灵枢·营卫生会》:“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下焦如渎。”
(3)《难经·三十一难》:“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道也。其治在脐下一寸。”

张介宾《类经》注:“别回肠者,谓水谷并居于胃中,当脐上一寸水分穴处(金栋按:据文义,已与下句互转),传化于小肠,糟粕由此别行回肠,从后而出;津液由此别渗膀胱,从前而出。膀胱无上口,故云渗入。凡自水分穴而下,皆下焦之部分也。按:《三十一难》曰:'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其言上口者,以渗入之处为言,非真谓有口也。如果有口,则不言渗入矣。何后世不解其意,而争言膀胱有上口,其谬为甚。”
丹波元简《灵枢识》:“简按:……《内经》所谓'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盖水之道路,全在三焦油膜之中。凡人饮水入胃,胃之通体有微丝管,将水散出,走入油膜,其能散者,肺气布之也,故肺为水道之上源。水散于油膜,走入膀胱;其水未散尽者,至小肠中,又有微丝管将水散出,走下焦,以入膀胱。”

金栋按:由于古代解剖的缺陷,前贤或医者没有发现肾与膀胱之间的中间通路——输尿管,所以水液的代谢主要靠小肠(下焦)的气化功能来完成——将水液渗入膀胱。但是没有现代医学所说的中间解剖通路来联系。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主要在小肠来完成。

受盛,指接受、盛纳。此指小肠接受由胃腑下传的食糜而盛纳之。化物,化,指消化、变化;物,物质,此指精微和糟粕。食糜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的时间,由脾气与小肠的共同气化作用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消化和吸收,然后化为精微和糟粕两部分,这就是化物。接着是进行泌别清浊的功能。

其清者,即水谷精微和津液,由小肠吸收后,经脾气的转输、散精作用,上输于肺,由肺气的宣发、肃降功能,以三焦为通道(《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布散至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其浊者,糟粕残渣,下传大肠;而其代谢后的废液,下输至膀胱,经膀胱的气化作用,变成尿液排除体外。因“肾主水液”,所以这个过程还要有肾脏的参与,即肾阳的蒸腾、气化作用来协助完成。请注意,这个过程没有解剖通路,是靠脏腑的气化功能来完成。这就是由小肠(下焦)吸收的大量水液渗入膀胱,变成尿液的过程。此在《内经》还有一段经典名句,即《素问·经脉别论》所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这就是中医理论、中医的经典理论。要之,水液由小肠(下焦)渗入膀胱,最后变成尿液而排出体外。实际上,水液代谢是由多个脏腑的共同气化功能来完成的,即(胃小肠)→脾→肺→三焦(上、中、下焦)→肾、膀胱,中间没有现代医学所说的解剖通路。而现代解剖生理是这样的,即(胃)小肠(经血液循环)→(肝、肠)肾→输尿管→膀胱→尿液(体外)。其浊者,即食物残渣和部分水液,经胃和小肠的气化作用通过阑门传送到大肠。在经过大肠的燥化作用,将小肠传下来的浊者,吸收其水液,使之形成粪便经魄门而排出体外。这是有解剖同路的,即(胃)小肠→阑门→大肠→魄门→体外。

不当之处,请拍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 “论肝主卫气”
脏象要旨104-113.
细说中医肺的理论(下)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笔记
中医学基础知识——六腑
中医入门——第十五讲 六腑(附:奇恒之腑)(17-1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