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庆市过去五年的教育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及经验
2003年至2007年,重庆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提高人的素质作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第一要素,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重庆的重要目标,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推动教育事业发展。过去的五年,是重庆教育发展又好又快的五年,是教育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五年。

    “两基”历史任务全面完成。全市40个区县完成了“两基”目标,人口覆盖率从2002年的89.3%上升到100%。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阶段入学率分别达到99.95%、98.35%,小学、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分别为0.07%和1.43%,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0.40%,15周岁人口初等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9.47%,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5.11%,15周岁人口文盲率为0.04%。2007年9月,我市顺利通过了国家的“两基”督导检查。2007年11月,教育部正式认定重庆实现了“两基”目标。

    高中阶段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优质资源不断扩大。建成重点高中80所,重点普通高中在校生26万人,占全市普通高中在校生的50%以上。累计建成市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87所。2007年,普通高中招生18.63万人,在校生达到51.77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达到20.4万人,连续两年超过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达到51万人;高中阶段教育规模突破100万,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84%。全市两类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实现了国家要求的“大体相当”的目标。

    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高校布局结构得到调整优化,高校由2002年的46所增加到56所,在校生规模从2002年的37.6万人增加到6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02年的16%上升到23%,增长7个百分点。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1个,国家精品课程27门。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各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5个。重庆大学城于2003年6月18日开工建设,已完成投资50亿元,竣工校舍120万平方米,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入驻高校7所,入住学生达到8万人。
素质教育深入推进。德育制度建设、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和网络建设得到加强,命名了德育示范区县9个、市级文明礼仪示范学校600所、德育示范学校150所。广泛开展了“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并纳入课程计划,95%以上的学生体质健康达到标准。40个区县全部进入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北碚区“初中综合素质评价模式”、沙坪坝区区域性校本研修、潼南县“绿色证书”制度等,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在“2007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中,我市获一等奖总数排名全国第四、西部地区第一。2003年以来,全市高校实施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2004年以来,我市大力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并将这三大工程建设同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和解决“大班额”“大宿舍”问题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统筹安排校舍建设专项资金、城市教育费附加、城市住宅建设配套费、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和奖补资金,减免中小学校舍建设项目税费等多种渠道,累计投入资金73.7亿元,新建和改扩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舍869.5万平方米。442.9万平方米中小学危旧房全部消除,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307所学校全部竣工,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覆盖率达100%,40个区县全部普及了中小学实验教学。
库区移民迁校工程顺利推进。三峡库区淹没我市学校430所,需复建学校353所。我市将移民迁校作为破解三峡百万大移民这一世界级难题的重要举措,坚持“移民先移校、移校促移民”的工作方针,把移民迁校与移民新区建设、与实现“两基”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在安排各项中央专项资金、市级配套经费和社会捐赠项目时,重点考虑迁建学校。在建设中,科学规划,分步实施,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努力完善学校教育功能。全市已完成移校投资38.6亿元,迁建学校295所,占计划的83.6%,基本满足了移民子女接受教育的需求。由于受多种客观因素,移民迁校产生了较大的资金缺口。我市积极配合长江委对移民迁校资金缺口进行了核查,协调国务院三峡办对移民迁校补偿投资进行了调整,中央增加我市移民迁校补偿投资5.1亿元,保证了移民迁校工作顺利推进。

    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基本健全。一是建立义务教育就学保障机制。2006年、2007年分别免除了388.6万、357万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的学杂费,并对40多万农村贫困女童实行“零学费”入学,对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建立和落实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和残疾儿童就学保障机制。二是建立普通高中困难学生减免制度。2006年对因旱致灾的农村高中学生学费给予30%到100%的减免,共减免4958万元,占应收学费的17%。2007年,市级财政安排专项经费800万元,资助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普通高中学生。三是在全国率先对中职学生实行资助。2006年市政府统筹资金2.1亿元,对“五类学生”实行全额资助,包干补助生活费、住宿费,惠及学生4.7万人。重庆资助中职学生的做法,推动了国家职业教育资助体系的建立。2007年,重庆籍中职学生资助覆盖面达到100%,资助学生达到36万人。四是完善高校困难学生资助办法。2006年秋季1.6万名大学生通过“绿色通道”办理了入学手续,各学校批准缓交学费3798万元,为3331人减免学费425万元,对入学新生给予生活补助138万元。2007年,进一步完善了以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特困补助、减免学费、勤工助学等为主的资助体系,开展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工作,资助政策惠及大学生超过10万人。

    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是实施了技能型人才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一系列培训计划,近五年职成教育累计培养技能型人才60多万人,开展企业在岗和转岗培训300多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0万人次。二是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能力不断增强。西南大学研制的“家蚕基因组框架图”、重庆邮电大学自主研发3G手机核心芯片分别入选2003年度、2005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项目。第三军医大学“治疗性乙肝疫苗研究”被评为“2006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三是产学研结合取得新进展。2007年,市教委与西永微电园区签定了产学研互动合作框架协议。在渝高校与企业联合承担48.9%的市级科技攻关项目。首批2万片3G核心手机芯片已在上海完成生产。国务委员陈至立对我市组建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的做法作出批示,建议国家有关部委总结重庆经验,在国家层面上也建立类似的机制。四是科技扶贫、服务“三农”取得明显成效。西南大学与石柱县政府共同建设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被誉为科技扶贫“石柱模式”,16所高校与13个区县签定了校地合作协议,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取得上述成绩的六条主要经验。第一,坚持实施“科教兴渝”战略和优先发展教育的方针,是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第二,整合政府财力,确保“优先”投入和“三个增长”,是提高教育发展水平的基本条件;第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育人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心任务;第四,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是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环节;第五,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育体制、机制,是推进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第六,坚持督政督学并举并重,推进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教,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有力保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跨越谱写教育新篇章
巩固两基成果 提高教育质量(专题片)
十年·跨越:推进教育均衡 实现教育公平
中小学学校、校长考核管理评价细则
青海省湟中县教育局 两基动态 “两基”迎国检知识问答
被城市压着的农村教育—义务教育辍学率造假调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