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良知自足,努力致之

什么是良知


良知在《传习录》中有说:“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自然知恻矣,此便是良知。”“是非之心,不学而知,不虑而能,此谓良知也。”“义即是良知”等等一些这样的观点。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四端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慈让之心,是非之心。这个四端之心,从阳明先生来看,就是良知。它不是来自外部的,它是我们本来就具有的,特别是是非之心,包含非常广泛,就看我们如何灵活地运用。

在《传习录》中也提到了,仁、义、礼、智也是表德(名字号里面的字),性只有一个,就形体而言谓天,就主宰而言谓帝,就流行而言谓命,就赋于人而言谓性,就主宰人身而言谓人心。心的发用,遇父就谓孝,遇君就谓忠。自此类推,名称可过无数之多,但一个性而已。

原句为:“仁、义、礼、智也是表德(名字号里面的字),性只有一个,。性一而已,自其形体也谓之天,主宰也谓之帝,流行也谓之命,赋于人也谓之性,主于身也谓之心。心之发也,遇父便谓之孝,遇君便谓之忠。自此以往,名至于无穷,只一性而已。”啊,这里面说的“表德”,就是古人名、字、号里面的“字”。

所以呢,仁、义、礼、智,也只是良知一种称呼而已。也是因为已发才有。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每个人先天具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慈让之心、是非之心,就是良知。但是我们也不应该把良知固化在这一概念性的理解上面。因为先生还提到,良知本身就像太虚一样,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容。既然我们都具有良知,那社会上为什么还会有诸多不良现象呢?我们自己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不好的念头呢?这就是私欲在作怪了。

要理解私欲,最好先了解七情。什么是七情呢?《礼记》上说:《礼记》云:“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可见,七情就是我们日常表现出来的高兴、生气、伤心、害怕、喜欢、讨厌、欲望等等情绪或情感。食欲和性欲是人最基本的欲望,死亡的贫苦是人最厌恶的事情。

那什么是私欲呢?七情顺其自然流露的时候呢,良知本身具有觉知的功能,觉知了就会克除遮蔽,恢复本体,就像人的肺部具有自我清洁的功能,大自然具有自我修复的机制一样。但是七情不能太执着,执着了就是私欲,就会遮蔽良知。换句话说,七情的过与不及就是私欲。七情以过为主,不及的较少。

原文为:“七情顺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用,不可分别善恶。但不可有所着。七情有着,俱谓之欲,俱为良知之蔽。然才有着时,良知亦自会觉。觉即蔽去,复其体矣。此处能勘得破,方是简易透彻功夫。”

以上,就是关于良知与私欲等方面,我自己的一些理解和认识。我觉得认清良知和私欲,是我们致良知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在省察克制的时候,才会有的放矢,我们自己的进步会更快一点。

为什么致良知


我个人认为致良知是为了为了回到心的原本状态,一个方面是回到怡然自得的的状态。《传习录》中说,“义者,宜也。心得其宜之谓义。能致良知,则心得其宜矣。”这里的宜,是适合的意思,还有,“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无入而不自得。”这里说的“无入而不自得”,就是无论什么情况下,安然自得的意思。还有“非故为是而以蕲天下之信己也,务致其良知求自慊而已矣。”自慊,就是自我满足的意思。

另外呢,还说到了不自欺、乐是心之本体等等,都是表示这种相近的说法。

这里,说一个小故事。有个富翁到海边旅游,见有个渔民在沙滩上晒太阳,他就劝渔民,多干活,多赚钱。渔民就问富翁,赚了钱有什么用?富翁说那就可以躺在沙滩上晒太阳,渔民说:“我现在,不就躺在沙滩上晒太阳吗?”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渔民之乐,是自得其乐,不为财富所累。

那么,对每个修行者而言,回到怡然自得的状态,究竟是怎么样呢?那只能我们去体悟了。

第二个方面,是回到天地万物一体的状态。为什么人与天地万物,原本为一体呢?这个就要从中国传统的气论说起。气的概念起源于周易,太极就是指天地未分之前的原气。《传习录》中说:“天地万物与人原本一体,其最精妙的开窍处是人心的一点灵明。风雨雷电,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是一体。所以,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因同为一气,故能相通。

(原句:“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是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

这里面说到两个问题:一个是天地万物同来自于气,另一个问题是天地万物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的一点灵明。这两个问题,都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可以从荀子的观点,找到答案。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命,草木有生命而无知觉,禽兽有知觉而无道义,人有气、有生命、有知觉,亦且有道义,所以最为天下所尊贵。

(原句:“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可见,万物相通于气,但人因为有义而贵为精灵。义呢,就是我们的良知。阳明先生还说过:“若违了天理,便与禽兽无异,便偷生在世上百千年,也不过做了千百年的禽兽。”这个呢,也应该来自于荀子所说的这个道理,因为人与禽兽,区别就是良知。

从上面讲的内容,可以思考一下。我觉得呢,不是我们在追求天地万物一体的境界,而是人与天地万物原本就是一体的,我们是要回到这样的一种状态。所以呢,能够认同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在修学的路上,会如虎添翼,一日千里。

如何致良知


致良知的说法很多,比如存天理去人欲、明明德、尽性、集义、正心诚意,戒惧、戒慎恐惧。这些都是致良知。我觉得,不必纠结这些概念,我们只要做好致良知的功夫就可以。那么,致良知的功夫有哪些呢?

我觉得第一个是责致之功,先生说:“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立志成圣人,在常人看来,遥不可及,或者高不可攀,其实不然。先生说:“此心存乎天理,无一丝人心之丝,就是圣人。”不按份量评价,就是不按能量或者影响力大小来决定是不是圣人。第二个是存养之功,存养本心,甚至可以植入本体。这个呢是以利根之人为主的,关键是个人怎么样去悟,也就不好展开。先生所说的“其次之人”,特别就是要去私欲。

我个人感觉呢,去私欲方面,每个私欲的克服,可能每一个都有一个不同的方法。或者说,是有一个有效的方法。功夫呢,从书面解释,是做事情所费的精力和时间。但我想,有一个物理学的概念,叫“功”,跟“功夫”比较相近。功=B*距离。这个呢,对我们也许会有启发。对心学来说呢,只用力气而没有改变,我觉得这不能算功夫。就像做功一样的,没有移动,就没有做功了。功夫呢,本来就应该是:日日新,苟日新,又日新的这样一个情况,就是我们不断地要精进。估为实修之人,我觉得我们举自己的例子,就是坦露自己的心迹。下面呢,我也说一下自己的两个经历吧。

一个是关于让座的事情。有一天中午呢在餐馆吃饭,一个人坐在四人桌看手机,这时走过来两个人,那边是两人桌,但他们是三个人,可不可以调换一下。我说可以的,毫不犹豫地起身换座位。

换好以后坐下来,忽然就感到有一种变化,以前也有人要求换座位,也都给换,但是心里呢总会留下一些介蒂,不自觉地会在心里埋怨对方,啊事情真多,图自己方便麻烦别人。但这次呢,这个事情好像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心里呢还有一些淡淡的喜悦感。这个事情较小,但在学心学初始,对自己的改变还是较有吃惊的感觉,所以印象较深刻。过后我就想了一下,觉得我们在致良知过程中,最考验自己的,是有损害自己利益的情况下,或者是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是考验致良知的一个关键。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时会看到某人扶老人过马路, 但是过马路的过程中,可能只是一个顺路,并没有损害自己的利益。但是如餐馆的让座位,因为是损害了自己的一点利益,有时会心生怨言。还有就是在公交车上让座位,在公交车上让座位,一般是有相关的提醒,或者因为有道德规范,许多人会让座位的。但是如果是说,在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种情况下,都是在损害你的利益的,还没有规定的情况下,我们发自良知的会不会去做,这个就是考验我们的关键。

另外一个,内心是自觉的自然的,我觉得这是检验我们是否致良知的一个标准。有的时候,我们去做了,但在心里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念头,我觉得这个也没有达到致良知的标准。

第二个例子呢是如何去除闲私杂虑。在《传习录》中,路澄曾经问过这样一段话:好私好名这些心,都是私欲,但是那些闲私杂虑,为什么也是私欲?先生说:你去寻找本源,一定会发现,闲私杂虑到底是从好色、好利、好名这些病根上滋生的。所以闲思杂虑也是私欲。

我自己总结,克服闲思杂虑最好的方法,是活在当下。闲思杂虑,无非就是过去的喜悦或者懊悔,或者是对将来的一种期盼或者是恐惧。那么我们怎样去除这些东西呢?我自己的体悟,就是对当下的理解。“当下”是佛经里面最小的时间单位,一秒钟60个刹那,一刹那60个当下,一秒钟有3600个当下。实际呢,我们对当下有个误解,好像当下就是现在呀,这个时间观念较为宽泛。其实当下是个非常短的时间。我们在有闲思杂虑的时候,就是应该立马提醒自己,回到当下。

这个呢是一种方法,只是这种方法去除起来也是比较难的,因为闲思杂虑太多,所以进展起来比较慢,不知道其他心友有什么好的方法。

刚才,我们举了一个当下是佛家的一个词汇,我觉得我们没有必要都去修佛修道,但可以将一些佛道的方法拿过来运用,相对来说是互通有无这种情况。而且我觉得道家的炼丹,不是炼的那个药丸子,应该练的心丹。佛家求佛,也不是上西天去求经,其实是修内心的第八识,叫作如来佛。这是我粗略的一个了解吧。我觉得儒家也好,道家也好,他们也是在修行,只是普通人可能会有误解。所以良知学呢与佛道是殊途同归的。阳明先生通过体证,也感觉到了,只是他觉得跟良知比,“爱物差等”啊、“外契人伦”啊这些,是做不到的,所以选择更有温度的儒家。

自己的感受


第一是用《传习录》里面的话来说,阳明心学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简易广大。说简易,“致良知”三个字就可以一言以敝之。说广大,它无所不容,天地万物一体。钱德洪在《大学问》序言中说:“古人立言,不过为学者适下学之功,而上达之际,待人自悟而有德,言语枝节,非所及也。”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来,阳明心学本身就体现在一个“悟”字上,要我们去悟我们心之本体,这是我的第一个感想,就是要我们多去悟。

第二个感想是阳明心学不止是一种理论,而是需要用一生去体悟的实践之学,需要我们多多地去省察克制。所以,我建议大家在群里讨论的时候,多谈一些自己起心动念时候的感受和改变,少一些文字上的兜兜转转,少一些争论。

第三个感想是我们要分清真体与躯壳,这个在《传习录》中有许多的描述。我们要在真体上致良知,千万不要在躯壳上起意。

第四个感想是关于事上磨。我觉得事上磨不是磨事,而是通过事来磨心,也是在起心动念处来磨炼的。

以上呢来自于我的想法和经历。我总结三句话:第一句是良知自足,不要将信将疑。第二句是努力致良知,不要有始无终。第三句是笃信良知之学,不要见异思迁。

以上是我的分享,感谢潘老师邀请和组织分享活动,感谢各位老师、心友的聆听。唠唠叨叨,不知所云。见笑、见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阳明心学基本概念解析(一)
同情的限度_王阳明万物一体说的哲学诠释
明朝哲学家王阳明《心学经典名言》100句
王阳明对中国心性哲学的诠释
学者说|王阳明的“拔本塞源”思想
学心学,不可不知阳明先生有一颗什么样的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