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阳明心学基本概念解析(一)

很多人在学习阳明心学过程中,虽然是把《传习录》原文看过好几遍了,而且听刘老师讲解音频也有多次了,总感觉不得其门而入。这是因为我们大部分人从小都没有四书五经的古文功底,每个字单独都认识,但是连成一句话后就不知道其中真意为何物了。

所以我们一直强调除了阅读原文与听音频讲解的方式还需要通过初期的入静实修功夫收束心猿意马触摸心体感知气机流行的方法去体会典籍中的义理。阳明心学中的智慧一定要通过用心印证体悟践行的方式才能获得妙不可言的真实感触,如果只是用逻辑思维推理则只能在门外徘徊不得其中要领,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与生命。

阳明心学有几个基本概念要搞清楚,否则在读《传习录》的时候,就容易有歧义,导致走弯路。

“身、心、性、意、知、物”是阳明心学比较重要的入门基础概念,而“知止定静安虑得”又是《大学》三纲修身践行的指导思想,把这些概念弄明白了就能达事半功倍之效。

“身”是比较好理解的,大家照下镜子就能看见了又能触摸并感觉到它的存在。“身”是我们在这个世界物质形式的存在,《传习录》180章先生曰:“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言、动,无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这个陪伴我们几十年的肉身就如刘老师比喻的电脑的硬件。但是如果只有这个躯壳没有控制系统的指挥那就只是一个空壳而已,所以能够主宰这躯体的就是我们的“心”。

《传习录》先生曰:“以其凝聚之主宰而言则谓之心”。这个“心”就比如买回来的新电脑必须安装一个操作系统才能正常工作。所以身和心必须是个统一的有机结合。《传习录》中指出:身之主宰便是心,身是心的载体,没有心的躯体只是个植物人,没有了身来承载这个心,那么这个心也是没有办法存在的。“身”有了“心”才能视听言动,没有心的身体什么也做不了。可是这个“心”有着自己的运行规律,不是靠思维来控制我们的行为。即孔夫子曰:“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所以我们修心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这个心能不被各种私欲攀附使得心体能与天理时时合拍。

接着我们再来说一下“性”,《传习录》先生曰“以其理之凝聚而言谓之性”,这个字让我想到刘老师说的一句话:这个“性”特抽象,要讲清楚挺难。《中庸》曰:天命之谓性。《传习录》先生曰:性是心之体,天乃性之源。阳明先生认为心性天本为一体,心性与天原是合一的。这里就要说一下天理这个词,要将天理说清楚也是很不容易,天理我的理解就是天地间万事万物运作不息的自然之理,看不见摸不着无声无臭,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天上那个最大的原点在人心上面的本然投射给人所下的一个定义,而且天理落到天下万物上面就使万物具有了各自不同区别于其他物种的特殊性质,比如落到狗身上就是狗的特性忠诚能看家护院爱啃骨头;落到猫身上就是猫的特性冷静又孤僻可以上树又能抓老鼠喜欢吃鱼;落到树木身上就有树的性质,可以保持土地的水分不流失又能吸取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所以天理落到了人身上就是人性,我们就应该按照人性的规律去做人做事。《传习录》34章先生曰:心即性,性即理,心即理。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心=性=天理这些用词对人来讲其实指的是一个东西,只是从不同角度来阐释而已。

然后是“意”这个字,《传习录》先生曰:以其主宰之发动处谓之意。这个意字说的是我们心中的那个突然涌动处,本来我们的心体对外面的事物都没有特别关注的,好似走到大街上看到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从身边流过是没有什么感觉的,又如天上的云彩飘动的自然现象给我们的感觉是无善无恶的,这里讲的是四句教中“无善无恶心之体”的意思。那么“有善有恶意之动”这个心的产生一涌动就是意了,即是心体的用。此时迎面而来一位身穿红裙子的可爱小女孩使我们突然心中引起的那个涌动,也就是讲心里的平静此时被打破了,产生好恶之心(喜欢或不喜欢)的感觉,这个就是心中的“意”因红裙子小女孩的出现而产生出来,这个意指的是心中发出来关注到事物上的那个桥梁,所以意必须要有物才存在,所谓有意必有物,无物则无意,意和物(事)是成双出现的。“心、意、物”是三位一体共构关系,意是连接心与物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意是不可能悬空存在的。“意之所涉着处谓之物”说的也有意和物的关系。

《传习录》中先生曰:“以其发动之明觉处谓之知”,还有一句“意之灵明处谓之知”。这两句话讲的是“知”的感知与监察判断的两个功能,万不可想成有两个知,知是本体,这两个功能说的是“知”的用,要从体用一源角度去理解。第一句说的是我们的五感六识对外部世界所有信号的输入,包括了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与知识经验等等一切信息的收集,比如有人对你是喜欢还是讨厌你能感觉到也是知觉的范畴。第二句讲的是当物进入到我们的心中自然产生的是非之心,就是对物善恶的判断,也就是说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的意思,这个意之灵明处的知就是良知的知是知非,是判断心之发动处的意是善还是恶,讲的就是“知善知恶是良知”。

《传习录》先生曰:“以其明觉之感应则谓之物”,说的是被我们所感知到的物。这个“物”字不是我们通常所指的物体意义上那种概念,从传习录中对物的定义主要就事来说的,如孝亲为一物,端茶杯喝水也是一物,你说那我什么也不做去睡觉总可以吧,不好意思这也是一物,因为凡是意之所指的都属于物的范畴。

在《传习录》中先生答罗整庵书信里,罗整庵的想法是我心中的物是属于我心里面的,心外面的物是外面的,两个都是独立的存在性,这个与我们现代人受到的教育对世界的看法是一样的。所以物是外面的事物在我们心中的映像,物是心内事这个概念非常重要,而天地万物的理则是上天在人心上投射的自然之则。因此我们做诚意的功夫就要从意所指的物上面格去私欲的遮蔽回复物的真实映像,也是正其不正以归于正的意思;而致知就是确定心中的良知是完全莹徹无碍没有被好名好色好利的私欲攀附在上面,这个才是是非之心,我们看到世界是没有被有色眼镜扭曲的。只有这个物被格了,良知被致了才是诚意的功夫,最后归总回来讲一下,身心性意知物这六个字,我们是已经知道了身和心的关系,而“”身心性意知物”其实说的只是一物,这么说又是比较抽象,所以我们一直强调要实修的重要性,在心上体会到了这些概念就通了。从阳明心学的角度看我们与客观世界是心与万事万物的交互感应关系,是打破了主客对立万物一体的概念,人与人的关系简单来说也就是人心与人心的互动,你的结果取决于你对这个世界的反应,这个世界就给你相应的回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这个意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习心学,你不能不知道这些名言警句!
良知自足,努力致之
王阳明最经典名言名句
阳明心学的基石:心即理(谨以此文献给那些欲求解脱而不得的人)
致良知:王阳明心学的核心学说
明朝哲学家王阳明《心学经典名言》100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