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涨知识】明清瓷器底足演变,原来是这样的

明景泰青花八仙庆寿纹罐

晚期足外墙几乎全部饰以青花圈线,并且从此沿用不变。较好一类的瓷器,在足外墙圈线内,开始加绘简单纹饰,成化时增多。多数外足墙端斜削并落于台面,内足墙端有棱边感。个别开始有外足端滚圆的现象。这种形式是明代民窑上乘器皿的特征之一。

明天顺 青花仙人采药梅瓶

成化、弘治时期瓷器底足

挖足多较深,普遍过肩(即内足墙高于外足墙),沿用至十六世纪初,大约四十年左右。较好的一类挖足过肩部明显,足墙趋薄,底心较平,乳丁状突起基本消失,内足墙与底交接处呈锐角折,并较垂直(与宣德前后相似,只是足墙较薄)。

明成化青花蜀葵纹碗底

明成化斗彩盘底

明成化青花婴戏碗底

明成化孔雀绿釉青花莲鱼纹盘底

外足墙端斜削或滚圆,内足墙仍有棱边感(较好的有足墙两端双侧滚圆的现象)。挖足过肩更加明显。晚期挖足过肩现象减少。足墙较垂直低矮,部分出现内足墙离心倾向的一类应属于正德时期。

明弘治黄釉盘

明弘治青花人物碗底

 

正德时期瓷器底足

正德和嘉靖早期,可以认为是明代中期向晚期过渡的一段时间,对民窑器来说,根本的改变是从胎体的粗厚向轻薄的转变。胎、釉承弘治,变化不大,大部分较前略显粗糙。

明正德黄地绿彩云龙纹盘-北京故宫

盘类底部下塌更趋明显。出现了类似于鸡心底的笠状及跳刀痕、粘砂等现象。即使官窑,有的底亦呈明显的笠状。内、外足墙均较垂直,甚至内足墙又点离心倾向,多数外足端向内上方斜削,致使内足端落于台面。

明正德黄地绿彩龙纹碗

一般挖足不过肩。由于足墙较薄而往往使圈足产生不圆的现象。足内施釉较薄,致使跳刀痕明显可见。晚期出现馒头底和笠状突起。

明正德白地绿釉盘底

明正德白地绿釉盘底

嘉靖时期瓷器底足

嘉靖时期,一般只注重此时所谓“馒头底”的应用。底足的工艺形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而往往使容易被人忽略的变化——即嘉靖时期出现的足内墙与底相交处,大多呈弧折的现象。

明嘉靖 五彩海水龙纹盘

<< 1 2 3 4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清瓷器底足演变,原来是这样的
断代依据--明清瓷器底足演变(供参考)
明代瓷器底足的鉴赏|看鉴
明正德、嘉靖时期的白釉瓷有什么特点?—瓷器问答第四十九问
明清瓷器底足演变浅析
断代依据:各朝代瓷器底足特征鉴定!鉴宝入门基础学会你就是行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