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个体心理

1 简介 编辑本段

个体心理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组织中所表现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个人所具备的心理现象,概括起来可以分成认知、情绪、情感与动机、能力与人格等三个方面。

2 个体心理分类认知 编辑本段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习惯上将认知与情感、意志相对应。

 

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人获得知识或运用知识的过程开始于感觉与知觉。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和特性的认识,如感觉到颜色、明暗、粗细等。而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以及其联系和关系的认识,如看到一面红旗、摸到一件轻软的毛衣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在知觉中,人的知识经验起着重要的作用。

情绪、情感与动机

情绪

情绪,是人各种的感觉、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综合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是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以及附带的生理反应,如:喜、怒、哀、乐等。情绪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常跟心情、气质、性格和性情有关。

情感

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真挚的情感来源于对人、对事真切、深刻的了解。情感会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

动机

动机,在心理学上一般被认为涉及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推动人从事某种事情的念头或愿望。

动机的基础来源于人的各种需求,即个体在心理和生理上的某种不平衡状态。动机有强度和性质的区别。动机不同,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相应的行为方式也会不同。

能力与人格

能力

人们完成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有所不同。 能力 ,就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动相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活动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

人格

人格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如同电脑的软件。)它可以离开人的肉体,离开人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而独立存在在人类的精神文化维度里。 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

3 个体心理发展的理论 编辑本段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发论观点   该观点认为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心理发展的实质是这种自然因素按其内在的目的或方向而展现的。外部条件只能影响其内在的固有发展节律,而不能改变节律。内发论观点又称自然成熟论、预成论、生物遗传决定论等。

 

以美国心理学家霍尔(G.S.Hall)、奥地利心理学家彪勒(K.Bühler)等为代表,从生物发展来看心理发展,将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视为复演物种进化的过程,心理发展是按预先形成了的生物学形式,即按遗传程序进行的,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参见朱智贤,1980)。比如,霍尔认为胎儿的发展复演了动物进化的过程,而出生后的心理发展则复演了人类进化的过程。以弗洛伊德(S.Freud)为代表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存在于个体的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发展的永恒力量。以马斯洛(A.H.Maslow)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则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人固有潜能的自我实现的结果。人不是被浇铸、塑造或教育成人的,环境的作用最终只是容许或帮助他,使他自己的潜能现实化。环境、文化等外界因素只是阳光、食物和水,但不是种子(马斯洛,1987)。

从上述观点来看,内发论认为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没有什么根本的实质性的区别,心理发展是先天因素成熟的结果,完全否定后天学习、经验在其中的作用。这就导致了以生理发展曲解心理发展,这是内发论的根本错误所在,是庸俗进化论观点在心理发展问题上的一种表现。

(二)个体心理发展的外铄论观点   该观点与内发论相反,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影响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与形式。这种观点又称心理发展的环境决定论、外塑论或经验论等。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心理发展观可以看作是外铄论的典型代表。华生(J.B.Watson)认为,环境与教育是心理发展的唯一条件,教育是万能的。他曾扬言, “给我一打健康和天资完善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置的特定环境中教育他们,那我愿意担保,任意挑选一个婴儿,不管他的才能、嗜好、定向、能力、天资和他祖先的种族,都可以把他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乃至乞丐和盗贼”(赫根汉,1986)。斯金纳(B.F.Skinner)继承了华生的环境决定论观点,认为人的行为乃至复杂的人格都可以通过外在的强化或惩罚手段来加以塑造、改变、控制或矫正。

外铄论把心理发展看作是外界环境影响的结果,否认心理发展的内因作用。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心理反映的能动性,是一种机械主义的发展观。

(三)个体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观点   该观点认为,人类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固有本能,心理发展受人类的社会文化历史制约。

这种观点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首先提出,后经列昂节夫和鲁利亚等人的进一步完善,形成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又称“维列鲁”学派。

维果斯基认为应区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这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另一种是作为文化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以符号、语言等间接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高级心理功能具有一系列的根本不同于低级心理功能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心理活动的主动、随意性,即心理活动是主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觉产生的。第二,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性,这是由于语言的使用及其思维的参与而导致的。第三,心理结构的形成是以符号或词等为中介的,具有间接性。第四,心理活动的个性化,个性的形成是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

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是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路线的产物,前者是种系发展的路线,后者是文化历史发展的路线。虽然两种机能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是融合在一起的,但在人类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其本质标志,也是不同于动物的根本所在。个体心理的发展是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具体讲,就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下,个体借助于语言符号而进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作用,致使其心理活动逐渐由外部向内部转化,心理机能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4 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 编辑本段

我们知道,个体不只有其自然的,也有其心理的一面,即所谓的个体心理,它包括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一切心理现象和特点。同样,一个群体也有其自然的一面(如群体规模等)和心理的一面。群体的许多特点,是通过群体共同或主导的心理倾向表现出来的,如凝聚力、心理气氛、士气、态度倾向等。

个体心理的实质,是大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而群体心理则是普遍在其成员的头脑中存在,反映群体社会状况的共同或不同心理状态与倾向。由于群体成员的相互影响的存在,这种状态与倾向已不简单是个人的特征,而是群体的特点。

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是密切关联的。没有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就没有基础。另一方面,个人作为群体的成员,其心理状况必定会受到群体心理倾向的感染与影响。一个人心情不快时,欢乐的群体心理气氛会使他受到感染,忘记烦恼。相反,如果群体有不良的心理气氛,如不信任、猜忌,这些特征也最终会投射到个人身上,成为个人的特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什么是心理学?
八大特征暗示你异常聪明
教师考试习题集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
儿童观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