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豆腐

豆腐

豆腐,是兰溪最常见的豆制品,在饭桌上常见,宴席上必备。

制作豆腐,先要把整粒的豆放在手磨上成豆瓣,使豆肉与豆壳分离,

然后除掉豆壳,再经过浸泡、磨浆、过滤、烧浆、下盐卤,凝结成豆腐花,最后把豆腐花起锅,集在“豆腐袱”内包起来,放在大砧板上的豆腐榨圈(模具)内,上面放小砧板,压上石块,挤出浆水成豆腐。

在浸泡这道工序上,如果浸泡时间过长,豆腐产出率低,甚至做不出豆腐,为了防止浸泡过度,有的在浸豆瓣的容器内放一把薄刀(菜刀)以戒之。

手工制作豆腐工序繁多,一道一道紧密相连。豆腐是农家制作家常菜的基本食材,营养丰富,农妇都会制作,一般人家都吃得起。豆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深受人们喜欢。兰溪人创作了好几则关于豆腐的谜语:“生在严(泥)州,苦在石州,盐运使打死,布政司修福”“四四方方一丘田,整丘不卖,隔块隔块卖”,“水里得病,石下送命,镬里开花,板上分家”。

民间逢年过节或家中有什么大事,都要自制豆腐食用。将已制成的豆腐切块放在火上烘熏,待四边表面结有黄色薄皮后,就成了土制的豆腐干。把熟豆浆紧压成薄片,就是千张。将熟豆浆包入小方布内,所成小方块,则成白料豆腐干,再投入所备之腌坛内浸一夜,次日取出售卖,叫白豆腐干,食之别有风味。如以白料豆腐干投人用红糖熬成的水中煮,取出时皮面呈黄色,叫黄豆腐干。在卤制时加上各种香料,则成五香豆腐干。

在温饱尚且困难的年代,兰溪农村几乎家家户户种大豆。大豆可以综合利用,用它做成的豆腐和豆腐皮是人们招待客人的主要食品,而剩下的豆腐糟可以喂猪。有的农户把做豆腐作为一项家庭副业来经营。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造就一方物。

兰溪卖豆腐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称给买主的豆腐只能“准”,不可“贫”,“贫”了要添,“准”了不找。卖豆腐的人熟能生巧,其手感就像秤,切给你的总是在分上。“叽里勾溜磨豆腐,豆腐三勾(一斤豆兑三斤豆腐),嬷嬷挂流,讨末添头。”这是广泛流传于全县民间的一首童谣,生动地描绘了人们磨豆腐、卖豆腐时的情景。

兰溪有句老话:“若要富,半夜三更做豆腐。”做豆腐很辛苦,其实赚不了什么钱,要说赚,就赚在用豆腐渣、烧浆水喂猪上。

豆腐不但好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还衍生出许多颇有内涵的豆腐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中的瑰宝,人们常用它来喻人、喻物、喻事、喻理。

“吃某女的豆腐”,隐喻某男贪色乱性的不轨行为;若某人讲话厉害不饶人,但心肠软,往往会说“刀子嘴,豆腐心”;形容某人做人清清白白,常用“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当劝人不要心急时又会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若某人始终扶植不起来,对他很失望,就感叹地说“马尾穿豆腐——提不起来”。豆腐干常用来比喻发表在报纸刊物上的篇幅短小的诗文;至于现代屡屡曝光的“豆腐渣工程”的说法,人们更是耳熟能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千张和牛皮豆干的区别!
几百万客家人收藏的小吃——黄皮豆腐干
豆浆、豆腐脑、豆腐、豆干制作工艺流程
高山上的倒流水豆腐干
寻味客家——小胜豆腐
豆腐干的加工工艺及制作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