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观音为何拒绝成佛?她还有一个身份,如来也得称声“尊者”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佛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

一方面,人人都敬畏佛,觉得这是一个高不可攀的角色。

但另一方面,人人又都想“立地成佛”。

只可惜,若想修成佛,就必须和自己的种种欲望对抗。

因此自古以来,哪怕是在各种神话传说中,也极少有人能够真正成佛。

除此之外,还存在一类特殊的“佛”,他们不是佛,却胜似佛。

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观音菩萨。

按照经书中观音的功德与修行,她其实完全可以成佛,但观音却拒绝了。

不是因为她不想,而是因为没必要。

因为她还有另外一个身份,这足以让她在佛教中取得崇高的地位。

菩萨与佛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观音的另一层身份又是什么呢?

“佛”“菩萨”与“罗汉”

归根结底,所有佛经都是人写出来的,因此经书中佛教的世界其实也和现实中的人类社会高度相似,有“编制”,也有各自的“官衔”。

既然如此,“同事”之间自然也就有高低之分。

无论是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他们都承认,最高的存在,是“佛”。

可关于谁是佛,却有许多争议。

小乘佛教认为,佛教只有一个真正的“佛”,那便是他们的教主:释迦牟尼。

而大乘佛教则没有这些顾虑。

他们认为,佛有很多,只要修行“达标”,便可成佛。

因此从古至今,佛的数量就像沙子那么多。

释迦牟尼只是里面修行最高的佛而已。

我国的佛教,主流是大乘佛教。

因此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佛有很多。

除如来佛祖之外,还有很多我们比较熟悉的佛,如“阿弥陀佛”等。

与此同时,信仰大乘佛教就意味着,只要具有佛的美德,人人都可以成为“佛”。

这也是为何我国流行“立地成佛”这句话的原因。

而仅次于“佛”的那一级,便是“菩萨”。

菩萨和佛的主要区别,主要在于菩萨所拥有的能力上。

按照佛经的说法,菩萨只有两种“觉”:“自觉”与“觉他”

这里的自觉,不是指我们今天语境下的自觉。

而是指自己通过修行,达成觉悟。

觉他则是通过自己的修行与指点,来让他人完成“自觉”。

这两“觉”是佛祖与菩萨共同拥有的能力。

佛之所以能压菩萨一头,在于“佛”能够达成“觉”的最高等级:“觉行圆满”。

这是一种“只可意会”境界,肤浅一点说就是看穿了世间的一切,也克服了一切欲望,达到了一种至善至美的境界。

菩萨一般而言达不到“觉行圆满”,而罗汉拥有的能力则比菩萨还要再低一些。

根据经书的记载,罗汉其实只有自觉这一种“觉”。

也就是说他们其实已经有了相当的修为,但他们还是不知道怎么引导他人去修养佛性。

不过就算如此,在佛经中,他们也已经有了“脱生死”的实力,从此不再参与“轮回”。

这三类,便构成了佛教世界观中的主体层级。

至于寺庙、和尚等,其实已经是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事物了。

总体而言,这三级的分工还是比较明确的。

“佛”坐观世界,点化那些已经具有相当修行的人,帮助他们实现更高一级的“觉”,甚至于帮助他们“脱离苦海”。

而“菩萨”则四处奔走,一方面替“佛”办事,另一方面也会主动去救助世人,点化合适之人。

至于罗汉,由于他们无法点化他人,但已经完成了“自觉”的修行。

所以大部分罗汉如“十六阿罗汉”等的职责,主要就是给佛教充当“护法”。

佛教人物众多,光菩萨就“非是算数所能知之”,那为何观音菩萨能够脱颖而出,成为最出名的菩萨呢?

历史上的观音

“不屑于”成佛的观音,究竟有何来历,倍受世人尊崇。

其实,历史上,观音菩萨的本名并非观音,而是观世音。

为何叫“观世音”呢?

原来,在《成具光明定意经》等佛经的记载中,这位菩萨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听世音”。

每当有人受苦受难,想要寻求帮助的时候,便会反复念着她的名字。

这时,她就会马上去倾听世间这个人的声音,想办法帮助她度过困厄。

因此,久而久之,这个菩萨也就变成了“观世音”菩萨。

不过说到底,菩萨也只是佛经中的一个形象,并不是存在的实体。

真正主宰中国古代现实世界的是皇帝。

因此哪怕是菩萨,也得向皇权让步。

唐代时,为了避李世民的名讳,人们不得不把观世音中的“世”去掉。

此后,观世音菩萨也就逐渐变成了观音菩萨。

其实我国古代有四大菩萨,除了观世音菩萨之外,还有文殊、普贤、地藏三位菩萨。

那为何只有观世音菩萨成为绝对的“顶流”呢?

其实这主要和菩萨们的职能有关。

综合各种佛经的记载,文殊菩萨的特点是有智慧、通透,修为很高,遇事也能放得下。

而普贤菩萨的特点则是全身都“贤”,德行合一,具备一切应该有的美德。

这两位都是佛教里面排名靠前的菩萨,修为很高。

但归根结底,这些都是他们自身的修为,并不贴近百姓的生活,也不能真正帮助百姓摆脱苦难。

而地藏菩萨倒确实能帮助摆渡,拯救苦难。

但他帮助的对象,不是现实世界里的人,而是佛教世界里的“地狱”。

只有观音菩萨,在修为高的同时,做到了愿意帮助人世间的百姓摆脱苦难。

也难怪人们每次说起观音菩萨时,都会加上一句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

不过也许正是因为观世音菩萨太受欢迎了,所以她才会逐渐变成一个女性。

在引进比较早的佛经如《法镜经》中,观世音其实是一个典型的男菩萨形象。

后来也许是人们觉得大慈大悲更贴近女性,也许是佛经早期翻译的一些用词比较容易误导读经人。

总之,到了唐代,观世音已经从男菩萨变成了典型的女菩萨形象,人变得越来越美,莲花元素越来越多,手中的法器也逐渐变成了柳树枝和净瓶。

不过这其实只能拔高她在世人心中的地位,而不能改变他在佛教的层级。

真正让如来心服口服,愿意称她为尊者的,是她的另外一个身份:“七佛之师”。

而这,其实只是源于《西游记》的一个小误会。

身为“七佛之师”的观世音

正是这个,让如来看见她,也要称上一声尊者的身份,让成佛这个世人看来至高的荣誉,在观音这里不必执着。

观世音又被称做西方三圣之一,地位很高。

或许是受此影响,在《西游记》中,观音和如来同受天庭册封,近似可以认为是同一级别,因此如来对观音菩萨的态度,其实是非常尊重的。

比如如来要观音去寻找取经合适人选的时候,就先吹捧了一波观音“须是观音尊者、神通广大,方可去得”。

这完全不像是在命令下属,更像是在拜托同事。

而且,西游记中,如来理论上应该给了观音三个金箍,用于给唐僧找帮手。

观音却在只在孙悟空身上用了一个,另外两个则用在了红孩儿和黑熊精身上。

这种当着如来面私吞的手段,说明观音其实不怕如来知道。

那在西游记中,观音的底气究竟来自哪里呢?

答案就在孙悟空看似无心的一句埋怨中“你这个七佛之师,慈悲的教主!”。

对,在西游记中,观音其实是“七佛之师”。

七佛指的是当年一个国王在出家成佛之前,育有七个孩子。

这七个王子都拜了同一位菩萨为师,日后相继成佛。

最后一位成佛的,便是那位大名鼎鼎的燃灯佛。

“燃灯佛”又被称作“过去佛”,在某种意义上算得上是释迦牟尼的老师。

也就是说,这位菩萨虽然按层级,只是一个菩萨,但他的七个学生,地位却都比如来佛祖要高。

不过其实在《法华经》中,这位菩萨指的应该是文殊菩萨。

毕竟也只有这样一位有大智慧的菩萨,才有能力去教导“燃灯佛”。

但不知为何,《西游记》中将文殊菩萨的故事套在了观世音身上。

吴承恩很有可能是为了故事性,进行了一定的加工。

毕竟虽然观音菩萨的真正地位并不算高,但她终究是西游记中最重要角色之一。

很多时候都需要她去带回那些逃出去的“坐骑”或者是去调解孙悟空师徒之间的矛盾。

如果观音菩萨只是一个小小的普通菩萨,别说孙悟空了,就算那些“坐骑”,恐怕都不肯乖乖跟着她回去。

此外,文殊菩萨还有一个非常重要身份,那便是“诸佛之母”。

虽然吴承恩在《西游记》中没有明说,但既然“七佛之师”的身份都套用在观音身上了,“诸佛之母”的身份自然也得到了默认。

这样一来,有了“七佛之师”和“诸佛之母”的身份加成,观音拥有超然的地位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其实这和我们现实世界是一样的,一个桃李满天下的老师,哪怕最后只是一个普通级别的老师。

但只要他的学生们都成了学校的领导,还非常尊敬自己的这个老师。

那么就算年级主任的级别比老师高很多,肯定也会对这个老师客客气气的。

更何况在西游记中,如来还和观音是平级呢。

结语

《西游记》是一部佛道杂糅的小说,因此里面构建的佛教世界和经书中的佛教世界其实有很大的差距。

作者在西游记里面给观音提了级,还把文殊菩萨“七佛之师”的身份强加给了她。

最终把观音打造成了一个背景极深、地位极高的顶级菩萨,就连佛祖见了,也得尊称她一声“尊者”。

这其实和佛经中的观音不符。

但由于《西游记》的传播度极高,到了现在,大家反倒更认可《西游记》版的观音了。

这也算是在现实中上演了一出 “六耳猕猴”打败“孙悟空”的故事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灵隐寺景区导游词
为何观音菩萨不愿意成佛?
孙悟空取经成功之后 为何排名竟在观音之上?
佛教小常识
​西游|《西游记》,为何孙悟空灵山成佛,观音依旧还是菩萨?
唐僧成佛后,排名为何能在观音之前?你看排名在如来前面的是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