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熙故乡情之一出生书香士族勤奋科举之路

出生书香士族  勤奋科举之路

清同治六年(1867)九月十三日(农历),赵熙出生于荣县城北郊宋家坝赵家湾(今双溪水库淹没区内,赵家湾的地名在20世纪80年代还在)的书香士族。

赵氏家族在明末清初张献忠之乱时,有名叫赵应法的儿童,靠跳下山谷才得以活命。他长大后连父母的名氏都不知道,后来就在城北的赵家山找了块田地来耕种过活。过了三代,家族才开始兴旺起来,有人成为了廪生(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又过了三代,有赵芝麟、赵钟麟兄弟到县学里读书,赵钟麟的儿子赵德修、赵国璧也先后进了县学。从这时候开始,赵家开始成为了书香士族。

赵国璧,字瑞堂,是赵熙的祖父。赵国璧有道德修养,人也非常聪明。他读书用功,非常博学。他侍奉双亲,天不亮就起来,从来没有睡过懒觉。弟弟智力有问题,父亲不给他娶媳妇,赵国璧就跪下给他求情,最终使弟弟成了家。弟弟生了孩子又是弱智,赵国璧说起来就很悲恸。众人都说他的文章写得好,他到中年就去世了。赵国璧与杨华关系最好,门生中只有李春晖得以到官学读书。孙子赵熙查找他的遗著只有《登清富山》诗传下了来,有“客来寒食连朝雨,春入乡村是处花”等句。

赵国璧的儿子赵有蔺,原名时阳,字晓楼。不到二十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生活非常贫困,以教儿童读书为业养活自己。曾经在墙壁上题诗云:“悔不当初再读书,上负亲恩下负吾。今日培根书屋坐,训蒙还肯去当奴。”像这样过了四十年,绝不随便要人家的衣服食物或钱财。与别人交往也没有半点冒犯之处。熟读《礼记》《左传》,融会贯通,研精覃思。教导儿子赵熙读书十二年,遂入县学。赵有蔺的门人中,有三人入县学读书:赵士高、丁绍兰、丁绍松。

赵熙就是出生于这样一个传统的书香士族,自幼随父读书,勤奋好学。清同治十年(1871)四岁时即随父启蒙读书,他父亲督教极严,寄厚望于他。赵熙聪颖勤奋,极得全家钟爱。一年多就读完了《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又读《诗经》。在九岁时,于乡宅墙壁上画一小虎,虽童年以意为之,而勃勃有生气,家人赞为神笔。及稍长,学习《小戴记》《左氏传》,随父亲学习了十二年。光绪五年(1879)十二岁时,始作诗文。光绪八年(1882)十五岁时,在荣县城应童生试,被录取,师从于乡孺王义臣学习。王义臣,字效忠,读书很久之后才入县庠。在城东谭家冲教书,王义臣的文章写得雄伟实在,做人也在规矩法度之内,没有浮华的言行,循循善诱,以身作则。他论学讲究汉宋兼采,书法工于颜书,赵熙学习书法初学颜书大概便源自于此。赵熙在应童生试时,主试官喜欢赵熙的文才,认为他原名熹字尧阶,恐犯宋贤朱熹名而有碍功名,改熹为熙。

光绪十年(1884)十七岁,应嘉定府试(在清代,荣县一直隶属于嘉定府,在今乐山市),中秀才,留嘉定度过春节后归乡。中秀才后即可开馆,成名乡塾,赵熙回乡后助父亲训童二年。赵父年老,以为从此子承世业,堪以安度晚年,但赵熙奋志进取,不甘伏于私塾,力争游学,以广见闻。于是在光绪十三年(1887)ニ十岁,春天,赴嘉定府入九峰书院读书。当时家贫又难于筹措旅食之资,母亲怜爱儿子,把仅有之嫁妆空心银镯一只,卖作路费。临行,兄长赵亮伴送至县西十二里白石铺。分手时,赵熙在极少之路费中,分取铜钱二百文,以添作兄长担炭的本钱。入书院后,受学于山长胡薇元先生。书院月考,都名列前茅。每月以考课优异所奖“膏火”金维生。山长非常赏识赵熙,赠诗:“尧生年少最工文,鹤立寒鸡总不群。记得九峰云外路,玉兰花发正逢君。”当时同学者,有威远吴爵五诸人,曾同游乌尤寺,有《舟行》诗:“江转夕阳明,林花近县城。鸟声千竹得,山影一蒿撑。古寺红依画,平沙绿未耕。肩舟容载酒,春水及初生。”

光绪十四年(1888)二十ー岁,初此赴省参加乡试,未中。仍就读九峰书院。当时以“八股”文取士,谓之“制艺”,赵熙对此并不爱好,日记自述:“斯时也,拙于制艺之名大噪。”又赠人诗有“戊子同君尚绿衣”句。次年,朝廷举行恩科乡试,再赴乡试也未中。

光绪十六年(1890)二十三岁,是年春,因为双亲年老、家庭贫困,难以继续求学,遂因师友推荐,到营山县署专馆教周孝怀(善培)。周时年十五,天资锐敏而又恃才桀骜,以往教师常被其刁难辞职。赵熙则既赏其慧,又戒其噪,责善极严,周转敬谨受教。周晚年自述:“善培赏以颦笑之苟,立面受责日,一念近厚,奖之乃至不已。"赵熙于当年深秋辞馆。辞职后回县,被荣县知县唐选皋纳为门生,并教其子读书。在这一年,一边教学一边勤奋学习,他的科举“制艺”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自述:“余于诗庚寅始有所得。”并为明年参加“乡试”计划,重力于“制艺”之文,“初见赏于崔劭方先生,再见赏于唐直夫(唐选皋)先生,文誉稍稍而起,然诮者尚在在也。”又谓“受先生(指唐)之知,自庚寅十月后始也。”

光绪十七年(1891)二十四岁,上半年到双流熊氏馆教学,熊府为酬谢教学之勤,每于放课后,以荞面一碗、茅台酒一杯宵夜。赵熙谓:“自此始知酒味。”这一年秋天,应乡试,高中举人。中举后回乡筹措参加明年的会试。近两年教授专馆,所得薪金即济家用,虽无断炊之虞,所余尚不足进京会试之资,幸得亲友之助,知县唐选皋厚赆路费,乃于腊月启行。

光绪十八年(1892)二十五岁,进京会试。途经泸州度岁,重庆乘船,经宜昌。船上遇尹仲锡(昌龄),既为赴试同乡,又年相若,交谈极欢,遂订兄弟之好。二月抵京,自二十八日至三月十六日,入试四场,共经、史、诗、文、策问十六题,获第十七名。川籍同榜者,有尹仲锡、周梓庭(凤翔)、张子馥(祥龄)等。四月十四日至五月四日,保和殿复试三场、九题,列二甲五十三名。毕试,得二等(《香宋先生年谱》为一等)五十四名。五月十四日,引见于南海勤政殿,授翰林院庶吉士。赵在京结识同乡刘光第、乔树枬等人,以文章志节相砥砺,常“过谈论诗,深夜乃去”。光第曾出视论时事条陈稿(即后《甲午条陈》)征询意见,赵熙力赞其定稿出奏。赵因家境清贫,久居京城不易,又不惯于官场酬应,遂于八月初回川。

光绪十九年(1893)二十六岁,二月应刘家场乡人之请,到此课试童生,此地素有乡课。四月应重庆知府王艺庵(遵文)请,前往主持府考,至六月返里。返乡后同举人曹佺向县衙门投递公文,指斥吏役苛刻勒索,请改良收粮章程。知县孟积伸怒,牌斥赵、曹,逮捕附名之人,几乎酿成大狱,幸而孟积伸数月后离任。秋,适逢唐直公回任荣县知县,再次资助赵熙明年进京殿试之费。

光绪二十年(1894)二十七岁,年初,尹仲锡及周孝怀自成都来,同行赴京,三月抵京。四月,保和殿大考列一等十八名,授翰林院国史馆编修。五月,入翰林院并到吏部听宣,自此,在朝为官,成为他人生的重大转变。工作后仍与刘光第、杨锐等交往甚密,情谊在师友之间,对刘的谈论,尤为倾仰,曾云:“先生论时事,慨然有世道人心之忧,而精神为之一振(六月二十日《日记》)。”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朝臣翁同穌派主战,李鸿章派主和,赵赞同翁主战自强之论。到九月,在京知交好友逐步星散,顾印伯、徐子休均会试未中,乔树枬工作艰辛,吴筱村外放知县,尹仲锡到广东。赵熙以为“疏远小臣”《日记》,无补时艰,尤以家境不能自给京官生活,于是向朝廷告假,率周孝怀、辜子威、王乐生(曾远夫先生门人来投者)返川。

孔子把仁、智、勇作为实现理想人格的途径,孔子说:“十有五志于学”,墨子曾说:“勇,志之所以敢也”。“有志者事竟成”,这句朴实无华的警句激励着无数人勇敢地直面人生,克服困难,勇猛精进。赵熙出生于传统的书香士族,长期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年轻时便立下宏图大志。他家庭贫困,在二十岁时赴嘉定府九峰书院读书时,是母亲把嫁妆银镯卖作路费,入书院后,以考课优异奖金维生。两次进京考试,幸得亲友之助,特别是知县唐选皋的厚助。正是他长期奋志进取、勤奋拼搏、勇克困难,终于学有所成,在二十七岁参加殿试时获得一等十八名,取得了他科举考试的最好成绩,开启了他朝廷为官的重要人生之路。

参考资料:《赵熙集》《香宋先生年谱》、民国本《荣县志》。

阁泉-2020-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滕州风物|道一书院,一脉书香润滕城
从清代科举考试看上虞文风
腾讯内容开放平台
明清科举时代奇异的文化现象 邓州高家一门五进士
【书楼】桂山书院:四大最晚,级别最高(上)
科举道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