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张謇中状元的内幕来看:晚清的状元真不是考出来的!

在晚清状元中,张謇属于名气比较大、也最有成就的状元之一。

论实业,他把南通打造成了当时全球知名纺织重镇。

论官职,他数度出任中华民国的工商总长。

功名学术俱佳,堪传千古。

但他的这个状元头衔,却不是靠自己水平考出来的,而是他江苏老乡翁同龢一手硬给扶上来的。

从张謇中状元的经历,我们至少可以看清两件事:

第一件事:晚清的状元,真不是考出来的。

第二件事:中不中状元,和能不能做事关系不大。

1、张謇42岁中状元,听到念自己名字时激动地瘫在了地上

张謇的学途并不顺利,乡试考了5次,到33岁时才中了顺天乡试的南元。

这其中,他还因涉及到冒用别人名字考试等各种曲折。

33岁中了乡试,开始考会试,结果会试又是4次不中。

1894年,42岁的张謇对科举已经心灰意冷,准备放弃时,恰逢慈禧60大寿,朝廷举办恩科会试。

在他77岁老爹的强行命令下,42岁的张謇硬着头皮再次入京应试。

张謇就是抱着这样一种心态去考试的,难怪他在听到“一甲一名张謇”时,一下子腿软跌坐在地上。

2、张謇考前在北京关帝庙了求到这样一支签

当年北京有座关帝庙,从明朝开始起,入京赶考的学子,都喜欢去那里抽个签,据说很灵验。

张謇考前也去求了一支签,签上写着:

当年败北且图南,精力虽衰尚一堪。

若问生前君大数,前三三与后三三。

从这签的前两句来看,无疑是好签,也基本上与他之前的经历相符。

后来,张謇也确实中了状元,就更应在了这两句。

但最后一句,张謇当时只是解出“前三三”,即,他在33岁时中了乡试。

至于“后三三”是指什么,张謇一直没想明白。

直到1926年张謇去世,人们才明白,所谓“后三三”,是指他的寿命是中了状元后,再活33年。

张謇中状元是1894年,时年42。死在1926年,时年75,连头连尾,正好是33年。

如此来看,这支签,灵验的真是绝了。

3、翁同龢是如何帮张謇中状元的?

晚清即使官场腐败成风,但至少在科举场上,还是相对干净一点的。

会试一般会设8位考官,当时的士大夫之流,都是把能做科举考试的考官,视为读书人最大的荣耀。

李鸿章曾说,他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当过殿试的主考官。

殿试一般设8个主考官,确定哪位是状元的权限,属于第一主考官,一般是8人中科举资历最深的。

第一主考官本来是张之万,还轮不到翁同龢说话。

但翁同龢当时是光绪皇帝的老师,资历虽不如张之万,但权势比张之万大,所以张也不敢不相让。

除了要做张之万的工作,翁同龢还帮张謇打通了收卷考官黄思永的关系。

黄思永在收卷时,特意带了笔墨,他把张謇卷子收上来后,先是发现有个空白字没写,黄就赶紧给填上。

然后又发现几处格式错误,当年是恩科会试,所以这个“恩”字是在抬格写,还不能只抬一格,要抬两格。

张骞却只抬了一格,做了单抬。

黄思永灵机一动,在“恩”字上面加了个“圣”字。

一下子从“恩”字单抬,变成了“圣恩”双抬。

一看就知道是老司机了。

如此来看,翁同龢为了让张謇中个状元,确实是做足了考场外的工作。

4、张謇也知道自己状元是怎么来的,事后也是感恩且低调

张謇对这些事,事后也都是知道的。

南通人听说张謇中了状元,就把当地水月阁的魁星楼改名为果然亭,意思是说张謇果然有状元之才。

等到1917年,张謇重修这个亭子时,很低调地把“果然亭”更名为“适然亭”。

张謇显然心里清楚,当年那个状元,是适逢其事,若说是“果然”,未免有贪天之功。

想想看,张謇当时,人生正是如日中天之际,却能够如此虚心思考问题,着实令人钦佩。

以他后来的人生经历和创造,与其说晚清这个状元的称号给他添了彩,倒不如说,他更让晚清状元这个头衔,更多了几份含金量。

历史上对翁同龢的评价,向来贬多于褒,但从他当年力推张謇这件事来看,不管他出于何种动机,至少为中国近代史培育出了一个大人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因一对联获得状元的张謇,后因慈禧一个荒唐之举,为清朝带来一个人才
清代的科举
古代考试趣闻
状元大多姓什么
丰城的朱善是状元吗 ?
千年科举那些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