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体运行论》遭禁毁时,无删节版来到了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东西方在16世纪开始各自走向不同的方向,其标志性事件就是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开始的科学革命。用恩格斯的话说,“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西方开始外扩,而中国走向了闭关。四百年前,大明将亡时,还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来华传教士们也曾在宫廷掀起过科技小高潮。惊奇的是,当这本书在欧洲遭到禁毁时,它的无删节版机缘巧合下被带入中国,可惜从没有人读过。今天是哥白尼的忌日,既非整五,也非整十。编辑恰好在近日读到这样一本书,略有矫情,遂将该书的译者序节选出来。”

文|徐国强

1618年4月,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从里斯本出发,第二次前往中国,次年7月抵达澳门。同行的有新招募的二十余名传教士,其中邓玉函、罗雅谷、汤若望、傅际等人都是饱学之士,日后成为传播西学的栋梁。艰苦的旅行使七名传教士染病去世,但幸运的是,船上的图书完好无损。

值得指出的是,这些书中就有两本《天体运行论》:罗雅谷私人携带的第二版(巴塞尔,1566)和金尼阁所募集的大批图书中的第三版(阿姆斯特丹,1617)。

秉承学术传教精神的金尼阁此行为中国带来了整整一个图书馆,“图书七千余部,重复者不入,纤细者不入”——即使在当时的欧洲,这样的规模也可以算是大型图书馆。

当金尼阁把利玛窦的意大利文回忆录《基督教远征中国史》(中译本名为《利玛窦中国札记》)译成拉丁文后,在欧洲引起巨大轰动,掀起了到中国传教的热潮,教皇保罗五世向中国耶稣会赠送了五百多部图书,其余部分,则由金尼阁和同伴邓玉函精心挑拣,从各国收集而来,堪称是各个领域的经典之作。

这些图书首先落脚澳门,然后有一部分被带到北京耶稣会图书馆, 1773年耶稣会遭罗马教皇解散,1785年法国政府委派“遣使会”来京取代其工作,同时将图书划归北堂(1703年建于西畔,1888年改迁,即今日的西什库堂)图书馆收藏。1938年,北堂在整理藏书楼时发现了 “七千部”中残余的数百部。解放后,北堂藏书并入中国国家图书馆。

如今这两部《天体运行论》静静地躺在国家图书馆的善本特藏部里,蓝布函套,柔软的犊皮封皮。

第二版的扉页上有罗雅谷的拉丁名字“Jacobus Rhaudensis”,还有耶稣会图书馆的圆形红色图章:“Bibliotheca Domus S.S. Salvatoris Peking”,后面有作为附录重印的雷蒂库斯的《首次报告》,雷蒂库斯作为路德宗的教徒其名字被画掉了,但书还在。

第三版的扉页上写着:“Missonis Sinensis(中国传教团)”,和它装订在一起的还有尼古拉·穆莱里乌斯(Nicolaus Mulerius,1564—1630)的《弗里西星表》(Tabulae Frisicae,阿姆斯特丹,1611),里面题写着罗雅谷父亲的名字“Alex[and]ri Rhaud[ensi]s”。

罗马教廷1616年宣布审查哥白尼的著作,但1620年审查方案才出台,而此时两本书已经上路了。所以第二版中没有评注也未经过审查,第三版中只是在第一卷第八章《驳地心说》前面写着“non legatur hoc cap(不要阅读这一章)”,这很可能是金尼阁凭直觉加上去的。

这两本《天体运行论》是幸运的,经过长途颠沛和数百年的时局动荡依然保存完好。但也是不幸的,它们静静地沉睡在函中,真的成为一本没人读的书。这不禁令人想起金尼阁的初衷,来华之初,他拟定了一个庞大的翻译计划,联络了艾儒略、徐光启、杨廷筠、李之藻、王徵、李天经等中外人士共同翻译出版这些书籍。如果这七千部书全被翻译过来,中国文化会呈现出什么面貌,将超乎我们的想象。但是由于金尼阁在杭州的早逝,以及康熙年间朝廷对天主教的禁制,最终除了一小部分被李之藻和王徵等人翻译成中文外,大部分书籍蒙上尘埃,下落不明。

(节选自《无人读过的书——哥白尼〈天体运行论〉追寻记》译者序,三联书店出版。本节选标题为编者所加)

文中提及人物注释(编者所加):

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1577-1629),法国传教士,死于杭州。

邓玉函(Johann Schreck,1576—1630),德国传教士,死于北京;著有《远西奇器图说》;第一个把天文望远镜带进中国。

罗雅谷(Giacomo Rho,1593-1638),意大利传教士,死于北京;曾协助改革中国历法,编修《重振历书》。

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2-1666),德国传教士,在中国生活47年,康熙年间封光禄大夫,官至一品。

保罗五世,罗马第235任教皇(1605年5月16日—1621年1月28日在位),以审判伽利略而闻名。1615年,他批准将《圣经》及弥撒经译成中文,便于中国神父以中文行圣事。

雷蒂库斯(Rheticus,George Joachim,1514—1574)奥地利数学家、天文学家。据称是哥白尼唯一的弟子,也是《天体运行论》出版的最主要推动者。

穆莱里乌斯,荷兰科学家,大力支持哥白尼著作出版。

艾儒略(Giulio Aleni,1582—1649),意大利传教士,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来华,在澳门神学院讲授数学,有“西来孔子”之称。

徐光启(1562-1633),上海人,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译《几何原本》,编《农政全书》等。

杨廷筠(1557-1627),杭州人,曾任监察御史,后洗归信天主教,与徐光启和李之藻并列,被称为中国天主教“三大柱石”。

李之藻(1565—1630),杭州人,曾跟利玛窦学习西方科学,接受天主教教义,后受洗入教。与金尼阁、汤若望有来往。

王徵(1571-1644),明代科学家,西安人,曾与传教士邓玉函一起编译《远西奇器图说》,和徐光启并称“南徐北王”。

李天经(1579-1659年),河北吴桥人,明代历法家,曾编写《崇祯历法》137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庄秋水:最早向西洋学习制造“奇器”的人
伽利略·伽利莱的时间线
来华传教士与“不完整”的日心说
无人阅读的书:《天体运行论》中国五百年传播史
金尼阁'七千卷':明清之际的西洋视觉启蒙
汉语拼音化是从何时开始的?是谁开创了中国最原始拼音字汇的先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