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冯至诠释“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冯至诠释“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殷之俊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出自唐代著名诗人贾岛创作的一首小诗《送无可上人》。这两句,是贾岛生平得意之语。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谓贾岛自注云:“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这首诗以优美的言语描写了诗人在秋雨初晴之际,送别无可上人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无可上人的赠别之情,同时也用离别凸显出了诗人自己的孤独之感。全诗如下:

    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

    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试译成白话文:

   雨后阳光照着美玉一般的山峰特别清新,它送别茅屋中的客人。客人带走的仅仅是一坛拂尘,蟋蟀用歌声表达它亲切的离情。独行人惟有潭底的影子伴随,疲倦了也只有一次次靠着树身。终因神往自然界的山水,选择天台作为近邻。

    冯至先生写于1935年的散文《两句诗》一文中,对“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两句诗作了现代的新诠释。他说:

   中国古人常常提到明心见性,这里这个独行人把影子映在明澈的潭水里,绝不像是对着死板板的镜子端详自己的面貌,而是在活泼泼的水中看见自己的心性。——至于自己把身体靠在树干上,正如蝴蝶落在花上,蝶的生命与花的色香互相融会起来一般,人身和树身好像不能分开了。我们从我们全身血液的循环会感到树是怎样从地下摄取养分,输送到枝枝叶叶,甚至仿佛输送到我们的血液里。(里尔克有一篇散文,他写到在他靠着树时,树的精神怎样传入他的身体内的体验。)这不是与自然的化合,而是把自己安排在一个和自然声息相通的处所。

   冯至先生第一次以德语诗人里尔克的观点,解读了这两句一千多年前的古诗,显示出诠释学方面的创意。

   拜读之后,兴之所至,去年笔者请上海书法家协会理事、书法家杨建臣先生写了这两句诗的条幅并珍藏之,又请夫人在上师大校园“树下水滨”留了两张影,体验了“人身和树身好像不能分开了”的乐趣。

   冯至先生在散文集《山水》的《后记》中还写道:“我爱树下水滨明心见性的思想者,却不爱访奇探胜的奇士。”何以见得?请听他的回答:“地壳构成时,因为偶然的遇合,产生出不寻常的现象,如某处的山洞,某处的石林,只能使我们一新眼界,却不能使我们惊讶造物的神奇。真实的造化之功,却在平凡的原野上。一棵树的姿态,一株草的生长,一只鸟的飞翔,这里边含有无限的永恒的美。所谓探奇访胜,不过是人的一种好奇心,正如蔬菜之外还想尝一尝山珍海味;可是给我们生命的滋养最多的,并不是那些石林山洞,而是碧绿的原野。自然本身不晓得夸张,人又何必把夸张传染给自然呢。”“因为自然里无所谓奇,无所谓胜,纵使有些异乎寻常的现象,但在永恒的美中,并不能显出什么特殊的意义。”这一回答是很高妙的。欣赏质朴的自然的山水,对“访奇探胜”不感兴趣,对平常人、平常事和一棵树、一株草内在生命力的发掘和尊崇,是冯至先生的自然观和美学观,是他独特的认识思维方式。

   笔者青壮年时期,也曾有访奇探胜的好奇心,饱览过一些国内的名山大川,还赴国外考察访问过,算是开了一点眼界,长了一点见识。如今,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言: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读了冯至先生的文章,深受启迪,懂得了人到晚年,何须惆怅近黄昏,仍可寻找人生快意:在春天秋日,带上一本书,到附近的公园去阅读,边读边欣赏“一棵树的姿态,一株草的生长,一只鸟的飞翔”,乃至“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这里边含有无限的永恒的美”!

                                    写于2014.2.2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唐史上最笨的诗人,三年憋出两句诗,这两句被后世吹了一千年!
唐朝一位“笨”诗人,三年仅想出两行诗,读完后才知这诗大有深意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贾岛最得意的名句,一直被世人广为传诵
灵魂里的山水 ——论冯至散文集《山水》
贾岛的这首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寂寞与思念交织
“强迫症”诗人,花了三年时间写下一首诗,看似平淡实则另有深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