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百五日风雨急,斜飘细湿春郊衣|清明节前一二日,古诗词中赏寒食(唐·孟云卿、白居易、唐·张籍、唐·韩翃、明·高启、苏轼)

小时候常听姥姥说“寒食”“过寒食”。现代人很多只知道清明,对寒食所知无几。“寒食寒食”,就是禁火禁烟吃冷食,以此祭祖寄哀思。

寒食节,曾是我国古代最为重要的祭祖节日,起源于春秋时期,古时设在清明节前一二日。当时介子推被焚于介休绵山。晋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示悼念。

唐代孟云卿的《寒食》,提到寒食与子推的渊源,以寒食“无烟火”与“花满枝”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贫困之境地: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历史上,寒食清明两节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确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寒食节距今二千六百四十年,期间各历史时期、节日期限不等,先后有五日、百五日、一月、三日和二、五、七日,最后变为一日。《中国传统文化大观》载:“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可见,清明节自古就是“国家法定假期”,足以说明我们对感念先人、弘扬孝道、保护传统之重视。

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就描写了寒食节日扫墓的情形。诗中不但写了扫墓的凄凉悲惨,也交待了在唐代寒食与清明合一的习俗。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寒食节还有“一百五”的别称,这是由于寒食节是在冬至日后的105天。宋代苏辙的一首诗《新火》:“昨日一百五,老樨俱寒食。”宋代梅尧臣《依韵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一百五日风雨急,斜飘细湿春郊衣。”都对此有所提及。

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来的火种熄灭了。到了清明,又要重新钻木取火。唐代诗人韦庄的诗:“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火出万家烟。”

寒食节,有扫墓、禁烟、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植树、秋千、馈宴、咏诗等习俗。春回大地,人们的户外活动也渐多,赏花、斗鸡、放风筝、斗百草等许多活动也丰富多彩。此时正是百花争艳,唐代张籍就写过《寒食看花》:

寒食看花

【唐】张籍

早入公门到夜归,不因寒食少闲时。

颠狂绕树猿离锁,踊跃缘冈马断羁。

酒污衣裳从客笑,醉饶言语觅花知。

老来自喜常无事,仰面西园得咏诗。

还有韩翃的《寒食》较为出名: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首诗提到了寒食节家家禁火冷食,但是权贵宠臣可以得到皇帝恩赐的燃烛,也体现了作者对这种腐败现象的讽刺意味。

寒食,清明,单从字面上,就能感受到清寒之意,加上这两个节日都以祭祖为主,所以基调是悲凉。明代高启的《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将战后荒凉刻画得入木三分,读后不禁泪湿沾襟: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大概是与这沉重悲伤的氛围相契合,寒食清明期间总是阴雨绵绵。天气预报显示,最近几天都有降雨。苏东坡的《寒食雨二首》,写尽了自然、节令、风俗与经历、情感、心态之交织,那种痛苦、压抑,力透纸背:

寒食雨二首

【宋】苏轼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入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人描写清明节的经典诗句,你知道多少?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今天清明,一个放飞心情的节日(有声音)
被遗忘的传统节日——寒食节,有哪些好玩的风俗?
寒食节最初不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清明节开始于哪个朝代,它与寒食节有什么关系
古有“寒食节” 并轨入清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