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官场生存的哲学:王安石保苏轼就是保自己|宋神宗|宰相|王安石|乌台诗案|苏轼

王安石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王安石比苏轼年长16岁,两人一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在文学成就上,他们不相上下,惺惺相惜。但是,在政治立场上,王安石和苏轼处于敌对的立场上。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重新塑造了两人的关系,让人耳目一新。

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办案的一帮仕宦欲置苏轼于死地,宋神宗(在位时间:1067年治平四年正月到1085年元丰八年)一时举棋不定。关键时刻,已经不是宰相,退出了京城的权力中心,外任集禧观使58岁的王安石,听闻政敌苏轼有难后,他非但没有落井下石,反而专门修书一封给宋神宗求情,王安石上书说:“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此语出自于宋太祖立下的誓碑。意思是说宋太祖皇帝立下的规矩是不得滥杀士大夫与上书言事之人,就是不能因为读书人因为言论而获罪。

很显然王安石是要力保苏轼不死。宋神宗读后,心有戚戚然,很快释放了苏轼。

正是王安石的求情打动了宋神宗,刀下留住了苏轼的生命。这下可让人纳闷了,须知,他们二人是政敌,若换他人,朝廷杀了我的政敌,正中下怀,我不落井下石,也就不错了,何苦替他出头,为他求情。

何况“乌台诗案”又是人人避之不及的文字狱典型案件。那么身为政敌的王安石为什么还要为苏轼求情?

宋神宗和王安石的关系。1067年宋神宗即位之初,耳闻目睹积贫积弱的困境,1069年熙宁二年,宋神宗召王安石赴京,推行变法,1070年熙宁三年宋神宗拜王安石为宰相,全面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1074年熙宁七年王安石被罢相。一年后,1075年熙宁八年二月,王安石被神宗再次起用,1076年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再次被罢免宰相之职,退居江宁。1085年元丰八年宋神宗去世,享年38岁。1086年元祐元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66岁。至此,宋神宗和王安石的改革以失败而告终。

再看苏轼对待王安石变法的态度。1071年王安石的变法全面展开,苏轼写下《上神宗皇帝万言书》,结合实际证明新法的“必不可行”,反对贸然变法。由此,离开京城的漩涡对苏轼来说,是唯一的办法。尽管心中不愿,苏轼还是提出外放京城,先是在杭州任通判,再转到密州知州。三年后,1074年听到王安石被罢相,苏轼以为自己可以再请调回京。谁知数月后的1076年,王安石又因得到神宗的信任再次拜相,此刻苏轼39岁,自请出京为官已经5年,正在密州任知州,这下苏轼的心情可想而知,于是专门写下了首《花影》怒怼,全诗可谓句句有水平。

苏东坡《花影》: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花影》这首以花影为题写景的咏物诗,饶有趣味。诗人巧妙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变化之中,该诗表面上写花影,实际上是影射王安石,对王安石新政的不满。

王安石二次拜相,苏轼专门写诗嘲讽,3年后王安石为何还力保他不死。王安石为什么要这么做?

苏轼是北宋文坛上数一数二的人物,是个才华横溢的文臣。同样的,王安石也是北宋文坛上的风云人物。苏轼和王安石作为站在文坛巅峰的两个人,自然会惺惺相惜,哪怕是站在两个不同的立场。而如今变法已不再施行,在王安石眼中苏轼不再是对敌,而是一个他欣赏的后生。这个时候王安石救他,就是出于文人间的相惜,都说“文人相轻”,很显然这说的是一般的文人,这话用在王安石身上是不合适的,联想起苏轼当年的嘲讽,不得不说王安石确实是个有肚量的君子。

君子之交淡如水,虽然王安石和苏轼他们意见不和,但是各自欣赏对方的才华,“高位时互怼不休,落魄时伸手相救”。所以能够被称为“真君子”、“大豪杰”的古人,大概都会不计个人得失,胸怀宽广。

大气如王安石,才写得出“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豪迈如苏轼,才写得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文如其人,为他们点赞。

最重要的是王安石对皇帝宋神宗的心情十分了解。王安石知道宋神宗本意并不是要杀苏轼,就宋神宗本人而言,其实是相当喜欢苏轼的。乌台诗案,只是想惩戒一下,没想到事情闹大了,收不住场。苏轼的才情让他不忍痛下杀手,却找不到合适的台阶或者是借口,来赦免苏轼的死罪。所以,这时王安石出场了,帮助皇帝宋神宗找台阶,一句“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也让宋神宗意识到自己确实是不该杀了苏轼。

为什么王安石能够了解宋神宗?很简单,“伴君如伴虎”,一向被用来形容在帝王统治的中国古代社会官场上的政治风险,王安石知道自己两次罢相,都是宋神宗向守旧势力妥协,牺牲他的结果。宋神宗是变法的总导演,王安石只是一颗棋子。尽管宋神宗他希望通过变法富国强兵的政治目标并没有变,但宋神宗变法的目的也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获得大臣和皇族的支持,他一边安抚守旧派的大臣,启用曾被罢退降职的旧派人物,一边坚持改革,以平衡新派、旧派的力量。

官场生存的哲学:有时候保留着对手,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王安石心里明白,如果这次不能保全苏轼的性命,自己也将面临被清算的风险。一句“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也是自己的护身符。

乌台诗案,在王安石和多方努力下,苏轼的命保住了,被贬至黄州,开始了下半生的征程。在逆境中的苏轼迅速调整了状态,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如果没有王安石的保护,在遍布全球的中餐馆里,那道肥而不腻的东坡肉就没有了,在杭州西湖上,将会失去一道宛如长龙卧波的堤岸——苏堤,等等。

为王安石的智慧点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的错觉》⑦ | 你的嘴,就是你的风水
苏轼被困在乌台诗案后,有哪些大人物出手援救过他?
沈括与苏轼
王安石当上宰相,苏轼写诗讽刺,背了这么多年的诗才知道什么意思
崇拜苏轼
王安石与苏轼在官场上针锋相对,是不共戴天的仇敌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