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方25:泻心汤

1、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金匮要略》第十六篇第十七条。

2、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金匮要略》第二十二篇第七条。

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本方以药测证大黄苦寒,泻热而止血,黄芩、黄连苦寒,泻心之郁热,有火直折,火降血亦止。心气不足者,气有余便为火,气不足即阳气不足也,故此方应为错简。而《千金方》中“心气不足”写作“心气不定”,是指心下悸动,心悸亢进,因为邪热冲激,心跳加速,血行加快,而出现心神不安。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小泻心汤,治胸腹支满,心中跳动不安者方,黄连、黄芩、大黄各三两”,因此心气不足应作心气不定。高血压、精神病等出现烦躁上火症状,亦属心火上炎,心气不定。因此与之相反的精神萎靡不振,喜热畏冷,贫血、虚弱,便秘,浮肿、面色苍白,肌肉松软,舌淡胖,苔白滑润者,不宜用本方。

    第七条中妇人吐涎沫,为上焦有寒饮,治当温化寒饮,而医者反下之,伤中焦脾胃之阳,遂成痞证,此处的痞证并非实热内结,而是脾胃气虚,邪气内陷,气机痞塞,胃中虚气上逆。再以泻心汤除痞,于病机不合。童丽研究认为此处应为甘草泻心汤。《千金要方》有一条文与第七条基本相同:“妇人霍乱,呕逆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涎沫,可服小青龙汤,涎沫止,次治其痞,可服甘草泻心汤,甘草四两,半夏半升,干姜、黄芩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上六味,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分六服”,

痞证是以胃脘部痞塞满闷为主证,不管外感内伤,不论寒热痰水、正虚邪实,只要是胃气壅滞,都可以发生痞证,《伤寒论》所指的痞证,主要是指病人自觉心下痞满不舒,按之或濡或硬,成因虽然不同,大多责之于误下,痞证寒热虚实之分,泻心汤主治是热实痞证,病机为热聚于胃,胃气壅滞,由于不是实邪内结,所以心下痞满,按之去濡软不硬。

与之相反的是虚寒痞证,由于中焦脾胃虚寒,阳气损伤,寒凝气滞,以致心下痞硬,治宜补气健脾,温中祛寒,以理中丸、汤为代表。寒热错杂者则半夏、生姜、甘草、附子四泻心汤为主。甘草泻心汤是在半夏泻心汤基础上重用甘草而成,一味甘草即可成方,第311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黄煌谓甘草汤为皮肤粘膜的止痛剂与修复剂,因此甘草可用于治疗口脘粘膜、咽喉部疼痛,除此之外,亦可以用以胃粘膜的损伤,如胃溃疡,吉益东洞说,甘草主治急迫也,故治里急、急痛,挛急,而旁治厥冷、烦躁、冲逆等诸般迫急之毒也。

《伤寒论》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狐;蚀于阴为惑。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色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阴肿,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散薰之。

甘草泻心汤一治为中焦虚弱湿热内蕴痞利重症,一为治疗狐惑症,二者均重度的粘膜损伤,岳美中甘草泻心汤治疗胃窦炎,胃脘胀痛,常常夜晚痛醒为主症取得捷效,胡希恕以本方加生石膏、阿胶治疗口糜、口腔溃疡、贝赫切特综合征,赵锡武以此方加生甘草30克,生地30克治疗狐惑取得疗效。

总之泻心汤治疗热盛于内者,可由其衍化出半夏、生姜、甘草泻心则为虚实错杂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个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旋复花代赭石汤 (
中焦不通:火往上走,寒往下降,《伤寒论》...
认识经方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与半夏泻心汤所用药物相同,它们有哪些异同呢?
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的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甘草泻心汤 甘草 12 克 黄芩 9 克 干姜 9 克 半夏 9 克 大枣 12 枚 黄连 3 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