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要读书34:把读书当作终生的事情

我要读书34:把读书当作终生的事情

最近在网上读到一个学者的笔墨,文中写到:不说欧美那些一流大学,就是一些和我们差不多的国家的中等水平的大学:印度、韩国、印度尼西亚,诸如此类,其文学系本科生的读书量,都比我们高得多。越是视觉通吃,视觉媒体——不止是电视——就越膨胀,越能吸引资本;资本越拥挤,竞争就越激烈;激烈到一定程度,兼并就不可避免,于是,恕我重复,这个地球的信息传播的主赛场上,选手就越来越少,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媒体帝国。强光照射之处,烟气腾腾,眩人眼目,其实多半空无一物,边上的安静的角落里,却可能有非常丰富的宝藏。这宝藏自然有多种形式:长辈的故事、尘封的家书、山地艺人的歌吟、咖啡馆里的闲谈、手机短信……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书。要用一切情感的和制度的方式:讲座、个别谈话、课前书目、课堂讨论、课外答疑、考试、读书会、图书馆的咖啡厅、甚至娱乐性的晚会……培育一种读书的氛围,切实地帮助和鼓励学生,督促他们用最多的时间去读好书。

 

这段文字铿锵有力,是一个学者呐喊的心声。的确我们现在对书的感情似乎不如以前了,也很难出现为了一本书而要死要活的现象,这好像在小时候才能发生。记得以前读中小学的时候,特别珍爱书本,每个学期前都盼望学校早点下发新学期的课本,拿到书后都会小心翼翼地将书本用报纸包好,以不受“伤害”。因此读完中小学后,发现所有的书都存活下来了,尽管打开书本里面可能不堪入目,字里行间都有很多注释,也可能有自己的一些信手涂鸦,但这些书证明了我们很爱它们,它们被我们彻底地爱了一遍。这些书帮助了我们认识世界,帮助了我们成长。小时候,没有太多的机会去读很多的课外书,就连《十万个为什么》也没读过,至今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是读到了一本《上下五千年》,这是爷爷的挚爱藏书。因此小时候看到身边的同学有一些其它书的时候,总是会和父母闹着要买,很多时候无功而返,我不怪他们,那时候家里不能满足这些“奢侈”的要求。但现在回家看看自己从小到大留下的课本,有一种荣誉感,在一个架子上,摆放的错落有致,个个上面都写着我的名字,甚至在里面还能找到很多美好的记忆。而且这些书的量表明我读完了高中,这在当时的村里算“藏书”较多的啦。

 

上了大学后,尤其看到学校的图书馆,这是有生以来第一次来到这么大的真正的图书馆,以前也只是去过一些山寨图书馆——街边书店,我惊呆了,这么多书怎么看了,怎么选择。不过那个时候我知道,大学多读点书很重要。不过现在还是对自己大学期间读书不够而有些遗憾,但庆幸形成了读书的习惯,现在睡前会看半个小时的书,到外地出差,包里会放一两本书,尽管可能没时间看,但心里踏实。因此,现在每年过年回家我都会买一些书给我的侄子侄女们,希望他们能多读点书,而且要从娃娃开始。

 

很多学生平时看书不多,也没有看书的习惯,一个学期可能就看两三本课外书,有的甚至一本也没看,顶多看看《青年文摘》、《读者》、《知音》等杂志了。大部分时间被网络、小说、游戏、打牌、看碟、听小曲……占据了。有时候,一些同学问我如何提高写作能力,其实这个问题不好简单回答。但我知道,以前在中学的时候,写作文好的同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看的文章、书比较多。尤其我的一个高中同学每次的作文评分极高,他一放学就会去山寨图书馆,他通读很多金墉古龙的小说,说的话都带有小说特点,平时写作文,尤其是记叙文,但写到场景的时候,基本呈现了小说里“皓月当空,清风拂动”等类似的话语,令人回味。因此,读的书不多,看的文章少,是很难写出好文章的,至少引用大家的言辞的地方不多,言语平实无味。  

处在信息化、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更热衷于电子产品所带来的便利和享受,但在这信息爆炸的年代,一个新闻可能有多种说法,色彩斑斓,我们很难得到准确的信息,有时甚至得到错误引导。最近菲利普斯的吸毒事件就闹的沸沸扬扬,名人明星一时间被送到地狱。“信息爆炸”。看看四周的情况,好像真是这样,媒体铺天盖地,广告无孔不入,许多时候,你会觉得好像活在噪音和视觉污染的废料池里,喘不过气来。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就在这爆炸一个连一个,信息总量急剧膨胀的同时,你得到的信息,可能却明显在减少?怎么理解电脑和互联网?就算不爱读书,年轻人猫在电脑前、上网的时间可不少,这不是也能培养他们对文字阅读的亲近感?应该说这有一点作用,但作用不大。游戏、网聊、查询实用讯息,大概是年轻人玩电脑、上网的三大主因。即便关心时政、发言评论,一般也都是快速阅读、即时反应,真像读一本书、一本杂志那样,在屏幕上盯住长篇文字、持续翻页阅读的人,其实很少。总体而言,电脑屏幕,特别是网络世界和电视屏幕差不多,都是将人引向快餐式的文化消费的。一个习惯在网上阅读文字的人,可能反而不喜欢读书。网络在教会他一目十行的同时,会不会也养成他躁动的心性,令他没有耐心持续阅读一篇稍长的文章?他会不会习惯了蜻蜓点水,抓住一点就跳开,什么细致的描写、密密麻麻的数据、一层一层的分析,他很快就会看得心烦,于是统统跳过去?他理智上也许知道,信息、知识、趣味、想象力……一本好书的丰富价值,往往就在这些他跳过去的地方,但他就是没耐心,一看到大部头的书,心里就发怵:这样的静不下心的人,会喜欢读书吗?会读好书吗?

 

其实这些也不能怪我们年轻人,读书的氛围不浓,家长和前辈对我们的引导还不够。虽说出版业不大景气,这些年来,新出图书的总数,还是相当惊人,其中当然有许多好书,但和电视、广告或其他媒体一样肤浅不成器的烂书,也为数甚多。如果是一个读书不多,但对书本还有兴趣的中学生,他走进书店,面对满架五颜六色的图书,他怎么选择?有谁能告诉他,这本是烂书,要丢开,那本不错,值得细读?家长吗?如今家有藏书、愿意鼓励孩子丢开习题、掉进小说和人物传记里六亲不认的家长,委实不多。那老师呢?鼓起眼睛,训斥沉迷课外书的学生是不务正业、耽误前程的,往往不就是老师吗?电视上整天娱乐搞笑、“我型我秀”,主流和时尚媒体或说教、或广告,千篇一律,即便大学校园,也到处贴着舞会讯息、兼职信息、交通车讯、招聘广告,甚至有这样的老师,对满满一教室的学生说:死读书没大意思,还是多考几张证书要紧!偌大一个社会,就几乎没有谁,能切实帮助走进书店的学生,让他避开粗滥读物,走近好书。如果他第一步走不好,善于读书云云,就更谈不上了。读书的习惯和兴趣的培养实属重要。至少我们这一代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人的成长来源于社会、实践,也来源于书。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我的导师常和我提及。我的爱人曾和我说过,她大学时比较内向、不爱交际,但那时读了几本和职业相关的一些书对她帮助很大,至今都不能忘记。如果不把“实用”二字理解得过于宽泛,那就应该说,书的更大的价值,是在扩大读者的视野和胸襟,丰富其感受力和想象力,于潜移默化中,培养他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心和承担心,从整体上提高他。在一个被如此提高了的人面前,生活之路会变得很宽。这不仅仅是说,他越是抱有超出实用意图的开阔心情,他对实用信息的求取往往越顺当,而更是说,他的人生能不止于衣食利禄,有别的多样内容。

 

故而,新年伊始,我会把学习、看书当作终身的事情来做。腹有诗书气自华,也许读书不一定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一定能改变人生的终点;也许读书不一定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一定能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但是这个过程是孤独的,当别人在休闲的时候,你却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读书上,独守孤灯,苦心思考。但这也是厚积而薄发的过程,心无旁骛地奔向自己的目标,耕耘终将会获得更多的回报。

 

 2006年,以色列人均读书64本。2007年,上海人均读书6-10本。面对这两个数字,我真切感到了一点“全球化”的差距。有人作过统计,中国人平均每年读不了5本书,其中还包括学生的教科书等。你一年能读几本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德式阅读的力量】一种习惯改变一个民族
“我们的书屋美得像个童话”·台州晚报
柳诒徵与教育
德国式阅读的力量
大学图书馆为何成了藏书馆
我的大学(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