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徽杭古道 茶旅古道

作者 洪小尘

换个角度  洞察世界 一叶轻舟 期待与你相遇  发现更好的所在

徽杭古道简介

"南宋,赴京官道改出南门,经昱岭出境,可至京城临安(今杭州)"【《歙县志》】

徽杭古道指徽州府治所在地歙县往东经郑坑店、王干司、老竹铺、新桥铺、昱岭关至杭州的官商通道。

是连接京畿和东南乃至中原的重要通道,宋高宗定都杭州成为重要国道,其余皆为徽杭支道。

南宋以前,三阳镇境内的徽杭古道,经三岭【黄土岭、中岭(钟岭)、杉树岭(广叶岭)】、三阳梅溪古街、王干司、中村古街、狮头岭、叶村麒麟古街、关桥(官桥)、磨盘山、老竹铺古街、筠麓古街(岭脚)关爷墩、大树下、通将桥、横街、筠麓桥、溪河、铺司桥、新桥铺、古门坑】至昱岭关,到达杭州府。

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岳飞由都城杭州去江西讨伐李成:

自昱岭关至郡城(歙县),百里而远,出入山谷间,无跬步夷旷者,其间自小坑口至溪子里,旧路由溪下,崎岖坑涧中,历揭二三十度,行者以为病。

其险绝处,高则架木为栈,低则叠石为塘,修葺无时,官民劳费,至不可胜计。

会宋岳武穆王飞提兵过郡境,至则溪水大涨,军不可前。王命大众伐山开道,由三岭出,遂为康庄,且省其程三之一焉......"【元代郑玉《横山记》】。至此,徽杭古道走老竹岭至昱岭关距今约有九百年

1934年郁达夫叹为绝景:“从公路上的车窗望过去,一条银线似的长蛇小道,在对岸时而上山,时而落谷,时而过一条小桥,时而入一个亭子,隐而复现,断而再连。”

岭脚村史简介

岭脚村,地处徽州东大门歙县三阳镇,是由浙入徽第一村,古时称作筠麓,因坐落在老竹岭西向的山脚,俗称岭脚,有“徽州东大门,一村挑两省”之说。

筠麓桥是唯一保留古村名的古桥,南宋以前是徽杭古道必经之地,是古村通往外界的石桥,河中的巨岩作天然的桥墩,她是筠麓人最初的记忆,桥下的昌源河,蜿蜒曲折,清澈见底,唱着古老的歌谣。

1950年,政府行文沿用的是筠麓古村名,解放后,用岭脚这个土名,所以筠麓古村名逐渐被淡忘,徽杭古道穿村而过。

据鲍氏谱载:明正德八年(1513年),鲍氏由歙西槐塘迁入此地,至今已有500余年,然鲍氏到来之前早就有人居住,村落也早已形成,潘姓从大阜迁来,还有王、方、李姓等。之后

老竹大方的春茶盛会

5月,歙县三阳大方茶论坛在岭脚村举行开幕仪式

搭台表演,农村特色,精彩演出,观众如潮,像过大年一样。


神怡长廊 ,戏曲表演助阵。

大人小孩,个个喜气洋洋,笑逐颜开。


老竹大方简介

歙县三阳老竹大方,在我国历史上享有盛名,是中国扁形茶鼻祖,龙井之父,清代已入贡茶之列,1984年入列外交部礼宾茶。

老竹大方产于天目山山脉的老竹岭、昱岭关、清凉峰、搁船尖一带,海拔较高,在北纬30°奇特的地质带上,是一条世界公认的黄金产茶带。

老竹岭上牛坦 明代千亩茶园

老竹大方,汤色明绿清澈,茶香淡雅,观之悦目,闻之沁脾,饮之清心, 香飘千里。


老竹大方是顶谷大方、清音大方与普通大方的总称

(1993年1994年税票收据 叶村洪海生提供)

明隆庆年间,歙县三阳老竹岭大方和尚创制,造福一方。当地老百姓以他的名字呼之,大方茶名因之被定格下来,大方和尚一直被尊称为中国扁茶鼻祖。

自古以来,老竹大方,以其优良的品质,行销各地,普遍赞誉,直到现在,歙县三阳镇一带还是大方茶名,延续至今,这是1957年老竹大方参評样品茶。

“走徽杭古道,让茶旅结合;听水浒故事,品老竹大方”,古往今来,茶不再只是一片叶子,一种植物,更是一种有内涵有活力能够传承的经典文化。

歙县三阳大方茶是徽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她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保护、传承、振兴大方茶文化,任重而道远。


民间老手艺展示,农耕体验,茶旅古道上的一大亮点。

纺线

打铁

织扇子

打草鞋

石碾

制作木盆

踏碓臼米

编斗笠

磨豆腐,体验者如云

野生柴叶豆腐,拍摄者众

糯米果,现做现尝,啧啧称赞,摄影师抢镜姿势妙不可言。

老竹大方博物馆


歙县三阳大方茶振兴座谈会

这次振兴老竹大方座谈会,邀请了省内外专家前来把脉问策,副县长江成永、镇书记张荣华、镇长江焘参加了会议,会议探讨了大方茶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与会者,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江成永县长发言

毛主席说:“把老百姓充分组织起来,力量才是无限的”。

我们的歙砚、徽墨都很有名,农业方面首选茶叶,歙县茶叶品种齐全,黄山毛峰、老竹大方,大谷运滴水香等等,名优茶,特别多。

我们要做好原产地标识,制作工艺传承改进,怎么振兴大方茶怎么做。老百姓有收益就有动力,“人民群众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020安徽国际茶产业博览会秘书处副主任王传友先生发言:

我是安农茶叶系毕业的,入行40年,不忘初心,只为徽茶做点事,现在是安徽国际茶产业博览会秘书处副主任,建议大方茶参加即将在八月举办的安徽国际茶博会。

我对顶谷大方的认知是从大学的制茶学课程上,接触到大方茶的,顶谷大方是安徽的品牌名牌茶。

茶博会是推介大方茶的窗口,鼓励大家积极参加茶博会,让大众和市场认知大方茶,把大方茶宣传好,把销售市场做好。

安徽省茶叶行业协会执行会长朱飞鸣先生发言:

皖浙交界的大方茶是历史名茶,解放后,1955年还被评选为十大名茶,现在省茶博会公开对外发布,现在要整理、保存好历史资料。

以三阳政府的名义和省农大合作研学,大方茶博物馆,资料还要健全,苏州博物馆听说有大方和尚和大方茶的资料,都要寻来整理好。

要成立大方茶研究院,建设大方茶品牌,把茶做好,不一定非要全县资料,徽商融合,也可以不局限于大方一种茶,历史名茶都可以放在一起来宣传来做活动,做展览,多样化拓展,参加的消费者就可以多项选择。

中国文旅实战营销专家,安徽省旅游学会副秘书长、皖南川藏线首创发起人杨少武先生发言:

本人第一次来“东方小瑞士”三阳镇,也初次接触大方茶,今天欣喜地看到两个古村落——叶村和岭脚村都非常有特点。

叶村不仅有国保、省保祠堂,还有独特的水口文化和叠罗汉等民俗文化。岭脚村民间老手艺人云集,各种民间手工艺体验业态贯穿老宅、古巷等,以及象过大年式的戏台演出、乡村素食流水席等,象一幅流淌的徽州百姓原生态生活画卷,非常美。

做足做全大方茶文章,精心打造“大方茶旅文化节”,敢于打出“大方茶是龙井鼻祖”这一概念。

安徽中设国际会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吕万宝先生发言:

未来的布局,我们应该高调,大方扁茶鼻祖,龙井之父,不要担心,有支撑就有话题,蹭热度。

大方和尚在老竹岭制茶,单凭这点,就可以做文章,守着金饭碗不用太可惜了,东方小瑞士,徽味小镇,这两个概念非常好,有很好的升华的空间。


大方茶是历史名茶,可以在三阳建设以茶园为主的农业综合体,内容包括几个生态观光茶园和茶事体验、营销场所,再把茶叶加工产业融入进来,有了很好的茶园综合体,就能吸引游客,带动茶叶销售。

另一个是要与时俱进,改进茶叶制作工艺。绿茶要绿,改善大方茶色暗的问题。现在的消费者普遍要求绿茶首先要绿,色泽明亮,应改进制茶工艺,以市场为导向。

徽学专家吴琳先生发言:


大方和尚是明代我徽的一位极富传奇的人物,并先后于“江南茶马古道”之誉的老竹岭等处的寺庙里,创制了“松萝”与“大方”两款茶形各异的佳茗,无形中还成为了明初朱元璋罢造团茶、提倡散茶后的元老,为后世包括“龙井”茶在内的诸多佳茗,所带来的启迪与示范,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

 黄山母树白茶有限公司、歙县蜈蚣岭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平先生发言:

第一要重视大方文化挖掘,第二要改进加工工艺,第三要做好市场推广。大方和尚在中国的茶文化历史中,是非常重要的,他可以说是徽茶的鼻祖,是六大茶类的鼻祖,应该说没有炒青的出现,也就没有今天的六大茶类。

大方茶可以分成两部分,非遗传承一部分,像武夷山茶人,对接资源。大方茶推广,不仅要靠政府,还应该要上茶博会推介,让茶圈里都知道有大方这款茶,茶界的人都知道大方茶的,但关键是消费者要知道,老百姓觉得有钱赚了,会自发地跟上去做。

安徽日报退休记者鲍义来先生发言:

老竹大方的一再沉沦到了该要重视的时候了,江县长今天也是为了大方茶的振兴而来,还有这么多省茶界领导和专家来都是为了同一目的。

当然我们在振兴发展中也还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大方的再现辉煌不是梦。

这理由就是有政府重视、茶农的渴求、市场的需要和社会的共识,再加之茶园还在,茶旅文化的基础越做越好。

最主要的是这款茶本身所具有优秀的品质以及深厚的历史人文,所以说,歙县不谈大方茶,不推大方茶是不妥的,任凭大方茶充作龙井的现象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否则被人看不起,也不是我们对待地方名牌应有的态度。

现在好了,有政府的重视,大方茶振兴有望了。大方振兴,本次座谈会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张书记最后做了总结

通过今天的座谈会,会后我们再认真梳理、学习,成立领导组,三阳镇有高铁、高速、湖田山项目打造,我们想旅游带动整个三阳镇其他产业经济的发展,让当地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收入。

农产品这一块,大方茶这一块,对农民是比较合适的,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可以去采,我们重视大方茶核心保护区,和其他茶园不一样,树立标识,茶旅融合,政府起引领作用。

茶业经济涉及到千家万户,上至总书记,下至省县乡镇领导,都在高度重视,茶叶采茶制茶,时间跨度大,是支撑民生的重要产业。

对有兴趣发展茶叶的农户,进行培训,像武夷山茶一样,做非遗茶,以点带面。

镇里通过举办歙县三阳大方茶论坛,来宣传大方茶,讲好大方茶故事,挖掘茶叶历史文化,编好大方茶这本书,振兴歙县三阳大方茶。

 四

三阳镇境内的茶旅古道

追溯岭脚建村,与徽杭古道形成有关,南宋定都杭州,经过筠麓的徽杭古道,已然成了一条重要的国道。

南宋以前的古道,是从村西的关爷墩处,过通将桥、横街、筠麓桥,沿芝河往上走,过芝河绿水、铺司桥、新桥铺(宋)、古门坑至昱岭关入浙江。

通将桥,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在古村中心,为纪念岳飞带兵经过,当年在此桥铸刻了“通将桥”三字,至今仍保留在桥拱之上。

民国《歙县志》记载:“通将桥,在筠麓,北宋以前,江浙通行”。


南宋以后,岳飞,改其古道,从关爷墩、经筠麓水碓、官印浮石、大树下、洋潭印月,二等邮局、潘后故居遗址、村中古道、老竹岭、新桥铺、古门坑至昱岭关入浙江,减少了三分之一的行军路程,自此徽杭官道改从老竹岭过昱岭关至当时的临安府(浙江杭州)。

关爷墩

筠麓水碓

官印浮石

大树下

通将桥上有一座六角凉亭,名曰五圣桥亭,又名五姓桥亭,与亭西古色古香的同乐长廊连为一体,有石桌、石凳、长椅,供村人闲暇时休憩聊天,可见多姓种族和睦相处之村风,亦由来久矣。


廊前的空阔地,是古村民俗文化活动中心,可以想象举办活动时的热闹盛景。


通将桥南是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文昌阁,如今彩旗飘飘,阁内置放观音像,体现着古村慈悲朴素的民间信仰。

与文昌阁相对跨河而建的是绿猗轩,民国时为学校,新中国成立后作村委会,现为村史馆。

据潘氏谱载,潘家祠堂被太平军烧毁以后,无处议事祭祀,于是建了“绿猗轩”,其名取之《诗经》“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古塘(一枚别镜)

筠麓十景之一

鲍氏定居古村后,于明万历年间兴建祠堂,坐南朝北,从路边一直伸延到后边山脚,一进一进,历经几百年基本完好。

作为一村标志性建筑的鲍、潘两祠堂,传统的徽派风格,硕大的梁柱,高高的马头墙,精美的斗拱梁托,气势恢宏。

潘氏从大阜迁居筠麓,迟于鲍氏八十年,乾隆年间,在鲍氏祠堂东首也盖了祠堂。

潘氏祠堂东面紧依着明代赫赫有名的“鲍家酒肆”,明代学者李日华由杭州而来,两度经过老竹岭,不仅看见了沿途“山有草花,红媚可人”,而且“西脚鲍店,酒颇醇美”。

玉屏塾馆

“九千卷堂",筠麓藏书馆,图书不下万册。

古村村头,有一眼古泉,汇入村内古溪,四季不竭,许承尧修《歙县志》载:“在老竹岭下,岳武穆率兵过此地,掘石得泉,色白。居民筑台石上,泉自下流,因名岳王泉台”。


泉台有上下两层亭廊,高高耸立,须昂首仰视,岳王泉台四字,是叶森槐先生的墨宝,苍劲有力,沿亭旁青石古道拾级而上,可到上层亭廊,泉水清纯甘甜,古意浓浓。



夏季凉意习习沁人心脾,冬日烟霭袅袅暖人心窝,掬一捧清凌凌的泉水,仿佛听见了岳帅挥剑掘石刺泉的金石声,仿佛看见了将士们解渴后的雄姿英发,览古思今,感慨万分。

拾级而上,亭对面山上有一座鹰嘴石,那里也是古村一景“玉屏红叶”,其下便是徽杭古道入口。

玉屏红叶(鹰嘴石)

徽杭古道老竹岭入口


从徽杭古道入口,沿老竹岭盘旋而上,至两山交合处,便是竹岭雄关,与昱岭关遥遥相对。

徽杭古道老竹岭,沿途青草依依,绿茶飘香,漫山核桃,路有草花,在古老的青石板上,慢慢地走,慢慢地看,慢慢地感受......约莫半个时辰,便到了老竹岭雄关。

竹岭雄关

登高望远

站在古关隘上,极目远眺,古村落粉墙黛瓦,远远地静默在山谷中,徽杭高速像一根流动的玉带,钻进了山脚下的山体,324省道像一条米黄的草绳,隐约在群峰的褶皱里。


明李日华在《味水轩日记》中写道:“上老竹岭…山势两背相抵,曲涧蛇行其间,万杉森森,四望疑无出窦,而竹岭稍通一线。”


明末名将江天一《摹修老竹岭石关引》记载:“上倚悬崖,下临深溪,行旅者经此...靡不惊心动魄”。

关隘右边有一条小路,约十分钟便可到猴狲石的位置,在猴狲石的路上往回看,老竹岭风光,尽收眼底。

从猴狲石小路登搁船尖,途经明代上牛坦茶园。

老竹岭上原有古庙,有大方和尚在此居住,创制了历史名茶老竹大方,其形扁平光滑似兰花如竹叶,茶香浓烈爽口,清代已成贡茶之列。

庙旁有一座过路茶亭,名曰"老竹岭亭",亭旁有两棵千年银杏,树冠如盖,为徽州树王之一,过往行人走到岭头,都要在此歇息喝茶。

老竹岭亭,左边是老竹大方制茶处。右边有座古庙,庙里有菩萨,《徽州府志》记载:

“明朝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黄山云谷寺大方和尚赴杭州灵隐寺拜会师兄,路经徽州歙南清凉峰脚下的老竹岭时,这里山势险峻,云雾萦绕,涧水溪流,清澈见底,盛世仙境......大方和尚便在此修行。"

每年春夏之间,大方和尚都要到深山老林的山谷里,采摘一些茗茶芽,在寺庙的大铁锅里,拷制成干茶后,味道上佳,泡给过往的行人解渴,祛暑提神。

其茶形扁平光滑,似兰花如竹叶,有板栗香,冲泡三、四次仍香味浓醇,便以他的名字和老竹岭地名合起来命名为”老竹大方“,成为中国扁茶鼻祖,”龙井之父",清代已成贡茶之列。


原产地制作手工大方茶

电视台茶亭里采访大方茶制作

关隘的左边,通往扁茶之祖大方和尚寑塔。


明代名士李维桢撰写了《大方象赞》一文,他在文章前有序言曰:“今新安松萝茶出自大方,名冠天下,而大方亦服隐士巾服,髯发美须,翩翩仙举矣。”

老竹岭上,四面环山,峰峦攒簇,竹木葱郁,气候新晴,愈觉澄朗。诸峰晓色,澄翠拖蓝。日光射之,远者如半空朱旗,近者如涂金错锈。丹枫苍桧,点缀其间。万壑屯,千流漱玉……山有草花,红媚可人,叶如牡丹而小,土人名之秋海棠…。”(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

4月14日,省茶叶专家及茶叶协会,在大方和尚寑塔前,举行老竹大方茶推介仪式,吴琳老师主持,所有茶界人士一起来祭拜。

鲍义来老师是此次茶会的倡导者,他邀请了各地知名的专家、学者、茶商以及众多茶叶爱好者前来,就大方茶的历史与现状做了报告。

安徽省委宣传部原文化产业处高敏处长:

首先要将大方和尚那时原有的好口感、扁茶形状做出来,保护好大方茶的工艺和文化遗产,申请老竹大方专利,正本清源。

然后要有一个有情怀、有能力的企业来做,依靠市场做大做强,供不应求,价值自然就上去了。

拜托各位茶专家、茶企业家,继续宣传,提出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把老竹大方茶宣传出去,很好地带动家乡农民一起致富。

蜈蚣岭白茶经营公司总经理刘平:

首先讲好大方和尚的故事,这是茶界顶着天花板的故事,在茶方面,没有什么可以和大方和尚比了。

其次,做好市场规划,走高档的手工非遗大方茶,做出个性化的茶,可以参考武夷山手工茶。

中低档的茶要做,消费群体多,要标准化大量生产,我卖茶的,现在也在推荐,一步步来。

请茶专家、茶主播、茶商多来几次,解决他们的吃住问题,多讲几次。

让专家们参与进来,开通多样化宣传渠道,茶叶做火了,市场就有了,老百姓跟着赚钱了。

旅游界总经理潘胜人,从旅游的角度做了一些设想和建议。

三阳这个地方,地理位置独特,是长三角的后花园。先把三阳镇周围划个景区,定个门票,免门票体现优惠价值。

景区门票显示三阳这个地方的旅游价值,人来了就要消费,带动农村各个小产业链,就不愁大方茶无人知了,同时拓宽了市场。

原《黄山日报》副总编辑方近春,从文化宣传方面对大方茶的前景说了一些指导性建议。

黄山市政府顾问、旅游学专家盛学峰:

大方茶,要做战略规划,需要一批扎实的、有情怀的企业家,在产品研发、市场推广方面,去做一些深度的工作。

然后需要一批有文化的学者、文人深度挖掘历史地域文化,再加上政府的宏观引导和推波助澜,全盘性配合,大方茶市场才能活起来。

今天岭脚村走了一圈,环境整治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接下去把鲍老师带头铺好的路延续下去,形成一个茶旅融合的产业体系。

人来了就形成了附加值,大方茶得到推广,我们的老百姓就享受到利益了。


投石问茶茶艺培训学校校长赵斌:

我国的红茶、白茶、黑茶、绿茶,真正要往前推的话,都应该要感谢大方和尚。

松萝茶奠定了我们炒青茶的基础,有了炒青才有了红茶、乌龙等等其他茶类。

有了大方,才有了中国扁形绿茶的开始,从学茶的角度,我们一定要来祭拜大方和尚。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上海茗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经理沈炯:

第一要弄清茶树品种,最关键的就是做好杯中大方茶,组织一支精良加工队伍,与当地茶叶合作社对接,将大方茶真正的品质做出来。

第二要有文化人士去挖掘土质、加工、历史等有别于其他茶的地域特色、文化积淀,然后写出来宣传,再由专业化人士去包装。

第三提炼出真实的原始的积淀的东西,挖掘大方茶的魅力所在,细细分析,从差异化角度去分析,做出个性化的好茶,再推广。

当日老竹岭大方茶座谈会

专家看茶、闻香、品茶。

老竹岭上手工制茶人发言,将手工制茶中,把握火候的关键性,明白透彻地做了剖析,让听者毛塞顿开,噢,原来这么一回事。

大方茶,鲜叶下锅时,火候不到,颜色黑,火候过了一点点,绿叶上有白点,火候太过就焦了,把握火候,技术太难!

做扁形条索时,手抓得紧了,不通气,颜色会黑,抓得不紧,扁茶成了弯钩茶,关键控制点在手腕,把握着力点难度也大唉!

看来,好的手工茶制作技艺真是一门绝活,传承下去成非遗。

专家发言

明代,大方和尚,扁茶之祖,龙井之父,松萝同源,老竹大方,清代贡茶,茶话物语,辉煌几度春秋?

老竹茶舍时光

老竹岭亭,下去约20米处,有个岔道,左边下古道去昱岭关,右边新修的土路,是进入老竹茶舍的小路。

蓝天、白云、绿地、黒瓦白墙......,老竹岭上还有这么个好地方啊?!这里是老竹岭上唯一留存下来的老屋,现在修复了一下,名曰老竹茶舍。

这里是老竹岭上留存下来唯一的老屋,名曰老竹茶舍。

这里是孩子们的青草地,从东蹦到西,又从西跳到东......不亦乐乎!

这里有带刺的树莓,有先到的游客,去采摘覆盆子,但因山体较高,气候微寒,覆盆子大多还是一颗颗青涩的果子,比山下迟一个多星期,有的摘了一点拿回家泡酒,可以期待下一次再来。

这里有美味的野菜,刚做的“柴叶豆腐”,青绿色,像一块块大翡翠,中午犒劳我们的,一道罕见的野树叶菜,大家都很兴奋,猜猜官名叫什么菜?

“烧烤”开始了,只见主人家搬出准备好的烤炉,几个孩子围着一起动手,放炭,起火,烧烤......有模有样,大孩子站在炉前烤,小朋友们很专注地看......可爱的童年多么美好的回忆。

小草乐荣加入烧烤行列,边边上的小小子经典表情来一个,这是想说:“给我一根,给我一根”吗?

这里是陶冶性情的所在,昱岭关音乐团十多人,带来了乐器,动听的音乐,瞬间响起,仿佛在进行一次超脱寻常的心灵洗礼,老竹茶舍成了他们激情挥洒的舞台,热闹了整座山林。

这里有原林山洞,可以探访,老竹茶舍边上有个山洞,我去过好多次。

小路下面不远处的小溪对面,还有一个更深更幽的山洞,茶舍主人鲍金顺带我们前往,洞底都是水,一个一个不规则的石头,铺到最里面,像过河的水步。

洞顶倒挂着野猕猴桃藤,山洞成了树帘洞。

洞口是清清的小溪涧,有小小虾米,青青水草。

这里风景优美,泉水很甜,有了我们,就有了生气。

老竹茶舍,“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空云卷云舒”,你来不来?

老竹岭隧道东


从老竹岭西边古道下到山脚,是明代驻军的新桥铺是徽杭古道上的古驿站之一,现在还有铺司遗址。

明代文献记载:古时此处设有铺递,地势开阔,与其东边冷水铺、西面的老竹铺各距十里,均为旧时驿站。

当年驻扎过政府管理人员,从古门坑经水寨坞便可至皖浙交界处的昱岭关。

“铺、店、司”这些名称可以追朔到宋代,是官方的驿站或类似机构,供过往官员、使者、行人中途休憩、住宿、换马喂料,也有军事用途和邮件货物传输等功能。

这类机构,也只有在非常重要的官道等才会设置。清末驿站功能丧失、取消,但作为地名被习惯性保留了。

古门坑口有座明代石拱廊桥,名曰新桥。



从古门坑上去,可到昱岭关徽州驿馆集贤堂。

昱岭关诗词书画雅集

“昱岭雄关写忠义,三阳古镇谱华章。东门美建端倪见,皖浙联谊翰墨香”

第一届昱岭关诗词书画书画雅集,在歙县三阳大方茶旅文化融合的背景下,2020年5月31日如期举行。

最先见到的是潘春波老师和洪振秋老师,背景画的是《筠麓古村图》,他们是三阳镇名人,为我一直所钦慕。潘老以诗人和书法家闻名;洪振秋是县政协秘书长,是著名的作家。

当日昱岭关徽州驿馆,名家荟萃,前来的诗人词家和书画名家一拨又一拨,而我认识的寥寥无几,有的是只闻其名、未曾谋面的名家。

我想,多年后,他们的大名将会和他们的作品,会像李日华、郁达夫一样,成为昱岭关的见证人,一直传颂下去。

 

徽州驿馆的中堂是萧铺文老师画的筠麓古村图,对联是潘春波老师所撰所书。 桥上合影即萧辅文、潘春波和鲍义来三位老师。

诗词界

首届昱岭关诗词书画雅集得到了黄山市诗词学会的大力支持。会长叶莉荣、名誉会长程极悦和顾问汪大白、柯伯兴因不能赴会,但都带来了作品。常务副会长王莎云携十多位诗词家参加了活动,个个才华横溢。

 

名誉会长程极悦先生是我国著名古建专家,带来的是:

念奴娇 

为首届昱岭关诗词书画大会作

峯峦星聚,是何人仗剑,劈开危石?百丈雄关如锁钥,第一歙州墙壁。鼓角犹闻,羽旌宛在,千载风萧瑟。女垣攀遍,戍楼难觅陈迹。

尚有古道逶迤,襟连吴越,多少持筹客。昔日繁华消歇后,依旧岩青泉碧。却喜融杭,长三角内,肯阙黄山席?砥平云路,扶摇高展鹏翼。

会长叶莉荣曾任市农工党副主委,诗词名家,这次为昱岭关撰了一幅楹联:

两千年风雨雄关叠嶂金汤固;

八百里山川古道逶迤石罅幽。

学会顾问、原黄山学院教授汪大白填了词:

虞美人 

咏徽杭古道

徽杭古道沧桑貌,故事知多少?当年昱岭总回头,但觉佳山秀水尽乡愁。

如今邂逅风情俏,驴友相呼告。巧将胜迹换春容,看取东方瑞士此山中。

原市政协科教文委员会主任柯伯兴填了词:

破阵子

夏到三阳竹铺,云盘昱岭墙关。历史硝烟成古迹,红色精神见石磐。达夫诗记山。

皖浙深交百代,林茶哺育千年。掬起清泉诚待客,拂去风尘喜做仙。星星守梦边。

蒋彩娥老师当日即赋祠一首

沁园春 · 昱岭关

 

昱岭峥嵘,峡隘危墙,历史雄关。叹羊肠曲径,十门寿石,奇岩诡道,数代江山。吴楚争航,徽杭贸易,大道通衢过此难。盼何日,终天开慧眼,道坦途安。

春风喜雨新安。得改革,挺胸迈步前。有徽茶出口,通江达海,旅游新秀,银岭金滩。无倦徽商,心怀家国,皖浙相融血脉延。往来客,慕江南美景,忘返流连。

汪明通老师(右一)

作诗四首

老竹岭

雄关何所有?险隘踞危楼。 

登临长伫立,消受古今愁。

昱岭关

清风浩荡送人来,天险雄关一道开。 

蔓草层阶犹似古,高吟浅诵壮何哉!

雄关傲立势难群,鸟唱蝉鸣天籁音。

漫步层台长感叹,烽烟不见玉麒麟!

徽州驿馆

险隘苍茫昱岭关,曾经商旅任回还。 

我行磴道思幽古,谁立层台望远山?

云树青葱凝玉黛,天风浩荡动旌幡。 

千年驿馆情何寄?只在徽杭咫尺间。

打油诗

一叶轻舟洪小尘,行文行摄妙无伦。

三阳岭脚勤光顾,二岭雄关第几人?

本土诗词名家潘春波、潘本金、洪其钧、洪标也都受邀前往助兴,潘雷坤远在天津,也有赠诗。

写在岭脚村徽杭古官道

 暨茶旅文化周开幕日

 洪其钧

正是禾青蛙鸣时,

热风吹雨柳飞丝。

人流熙熙传笑语, 

古道幽幽走红衣。

苍山朦胧闻啼鸟,

碧水涟漪看嬉鱼。

群贤毕至集良策,

盛会空前堪可期。

注:红衣,即旗袍秀

画界

这是潘本金画的筠麓胜景图

岳王泉台

书法界

书法界有歙县书法协主席赵林、副主席仰玉极及汪莉群、沈希、吴灶林、吴云可等六位;

新黄山书画院的陈克云、收藏家兼书法家汪邦鸿、方霁、洪徽等也皆受邀前来挥毫泼墨。求字者众,忙的不亦乐乎。

赵林老师写了一副又一副,精力充沛。

每人拥有一副作品

每人拥有一幅作品,让更多的高雅作品,走入寻常百姓家。前来昱岭关的游客和服务人员,大多拥有一幅书法作品。


与大方和尚画像合影

艺术家的作品,上墙啦!

小朋友们在活动现场钻进钻出,在新奇的玩乐中,接受艺术的熏陶。

大一点的孩子,则孜孜不倦地学习,等候大师的作品。

昱岭关徽州驿馆,新安艺术家及诗人词家们汇聚一堂,点缀江山,谱写三阳镇古道大方茶旅文化的华章,也将在中国古镇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徽杭古道皖浙交界昱岭关处

追踪溯源被冠以徽、杭两府名头经过昱岭关的古道,是真正意义上的徽杭古道,是连接两府的官道,集忠义、红色、茶马一体的官道。

是古徽州人贩运盐茶、山货、墨砚所走出来的一条经商之路,在当年的荣光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徽杭古道”照壁,用物化的标识向世人告知:经过昱岭关的古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徽杭古道,千百年来一直是徽州人行旅江浙沪最为主要的陆路通道。

随着黄杭高铁的开通运行,融杭已经植入了每一位徽州人的衣食住行,徽杭之间,来回几趟已经不是梦。

登昱岭关

登昱岭关,从入徽亭进入,过徽杭古道照壁,不远处,昱岭关遥遥相望。

隋末唐初,据说越国公汪华当年从昱岭关之右古道经搁船尖攻打睦洲。《水浒传》中称昱岭关为“歙州第一处紧要墙壁”,北宋末年宋军与方腊军交战、卢俊义大战昱岭关,元末明初朱元璋、清末太平天国都曾在这里有过战役,是著名的古战场。

昱岭关碑记

昱岭雄关分皖浙,两高通途贯徽杭


历史的长河,缓缓流淌,似乎波澜不惊,古村落的老屋像花瓣一样纷纷飘落,而岭脚村是幸运的,在三阳镇党委的领导下,像个奇迹似的复活了。


明末英雄江天一守卫老竹岭,倡议修关;大方和尚在老竹岭制茶,成扁茶之祖;

王茂荫为保护徽商生命财产安全,奏请皇上严惩山中强盗;太平军数过筠麓村和昱岭关,造成劫难;

程振钧为建徽杭公路呕心沥血,有亭碑纪念;南宋范成大、元代吴讷、现代郁达夫、潘光旦、曹靖陶、汪定执等皆有诗文,盛赞此地山水形胜。

“走徽杭古道,听水浒故事,品老竹大方,看手艺表演”是茶旅融合一直是几百年来徽杭古道的一大特色,是一条真正意义上的茶马古道、英雄古道、红色古道。
为三阳镇古村落的保护和旅游插上飞翔的双翼。

回望古道,依山而建的古祠古亭老屋,清一色的石板古路,老竹岭上吹来的山风,村内静静流淌的小河,群峰环绕,古树耸立、清泉潺潺,古塘如镜。

还有那些遗失在古村落中的传统文化,会循着接续起来的古道如雨后春笋般盈盈复苏,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徽杭古道将翻开崭新的篇章,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徽州百村之六:歙县三阳镇岭脚村(古名
【徽州守护者】鲍义来:昱岭关下第一村的守护人
走徽杭古官道,登昱岭雄关, 穿越回徽商的鼎盛时代
徽州古道29峰高岭古道(上):再现一条'徽杭古道'
昱岭关古道:徽州至杭州的古官道,现路径为岳飞开凿
【徽州古道】朱岗岭古道:歙县“水南”“旱南”间的大通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