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35亿砸停茅台”:孩子的脸都被你丢光了

用金钱和权力为孩子砸出来的尊严,只会让孩子丢脸

——国馆君按

最近,我被朋友圈震惊了:

上海某个小学的家长群,在竞选家长委会员时,

纷纷亮出了闪瞎眼的简历:

有“美国海归妈妈”,还顺带拉上在央行的博士爸爸,

学霸父母;

有亮出校友身份,知名外企的大主管;

有本身就是老师的父母组合,俨然是教育专家出场;

看过的网友都不淡定了:

“我立马给孩子他爸报了一个博士,赶紧的。”

“我和他爸都是大专生,怎么办?

以后娃读书会不会被看不起?

算了不为工作,为了娃,再去读点书吧,考个文凭吧,

不图多好工作,先在学历上过得去点。”

……

甚至有人“怒”了,直接编了条段子:

“我研究生毕业于哈佛大学,

现工作于摩根斯坦利,

我老公的父亲是基金经理,

管理资产为35亿人民币。

我不竞选家长委员会,

就想警告一下各位家长,

千万别欺负我儿子,否则他爸爸会把你们的股票砸跌停的,

包括茅台!”

现在即便在家委会,你没个亮眼的学历、职业,

优越的财富地位,

都不好意思入群了。

身边的老师朋友坦言:

“即使你权钱名利,样样不缺,

像这样来炫耀和比拼,

这种狭隘的胸襟,

不觉得给孩子丢脸么?”

教育专家熊丙奇说,:

家委会大致可分为四类:

“摆设家委会”、“工具家委会”、“变相联谊会”,

以及真正由民主选举产生的家委会,

“但目前中小学家委会,前三者占了大多数。”

家长为什么要这么拼,

加入前三种家委会?

有这么几个好处:

·攀比,展现优越性

一个孩子上幼儿园的朋友说:

“有一回,孩子班上选家长委员会,

有个家长说,

他是特斯拉汽车车友会的成员,

可以网罗众多特斯拉车主,开着车队,

送全班孩子春秋游。

在这种资源面前,我都不好意思选了。”

除了拼车,还有拼房的:

“有个人说,可以接受全班孩子来‘轰趴’;

也有比职业的,

称可以带全班免费去博物馆、去动物园。”

还有的直接比人脉:

“我和孩子爸爸都是某中学校友,

是学习委员和体育委员,

很高兴在这里找到那么多校友……”

竞选家委会,不是简单地选个闲职,

而是一场名利的展示,

自己的孩子要和人比,

自己的身家更要比!

·让孩子得到老师更多照顾

路铭是广州某重点高中班主任。

有段日子,学校举行校运会,

他们班要跳入场式舞蹈,

他又没时间,又没资源,不知道怎么找舞蹈老师。

后来把这事丢给家委会,

家长秒回:“包我身上。”

找老师、安排时间、协商价格……

全部都是家长“一条龙服务”。

为了“报答”这位家长,

路铭推荐他的孩子进了校风检查组。

他说:“完全地一视同仁,不现实,

我确实会对表现积极的家长的孩子有更多关注。”

家委会的功能,就是要利用家长们的资源,

为老师、学校工作作贡献,

作家桌子说:

“没资源、没渠道、没有背景的家长,

不能为学校提供帮助,

竞选的时候自然没有什么优势。”

你竞选选不上,学校有什么名额有限的选拔,

也轮不到你的孩子上。

·直接介入学校决策,控制教育进度

武汉某区重点中学,

为了和敌方学校抗衡,

对学生一直抓得很紧。

但家委会都希望学校再紧一点。

学生宁晨说:“我觉得他们好烦。”

晚自习时间,从周一到周五晚上,每晚两小时,

家委会横插一脚之后,晚自习延长了一小时。

老师们也不干了:

“还让不让我们休息!”

“还让不让孩子休息!”

家委会却没有妥协:

家长们直接上场,轮流坐班,

监督孩子上晚自习。

这还不算,最厉害的是“火箭班”的家长,

“周日补课!”

老师们个个都不愿意,

“凭什么要霸占我们的周末!”

但家委会有学校撑腰,

老师们只能妥协。

宁晨说:“(火箭班)不仅聚集了最好的学生,

也聚集了最厉害的家长。”

最厉害的家长都特别自信,

自信自己的教育方法、自信孩子的承受能力,

所以愿意下狠功夫逼孩子。

加入家委会,就是最有效的手段。

前不久,浙江某小学一位女数学老师,

被逼辞职了。

逼他们辞职的人,就是学生家长。

原因很简单:她怀孕了。

学校会在她不方便的时候,

请其他老师来代课。

家长担心:“频繁更换重要课程的任课老师,

肯定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啊,

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怎么办?!”

事实上,很多类似的情况都发生过:

家委会不愿意让年轻教师做班主任,

嫌他们没有经验;

班主任老师和孩子发生冲突时,

家长不是了解前因后果,

而是不问青红皂白,

“告发”到校长并要求撤换老师。

可是,这种横加干涉学校教育,

实际上没有道理:

你说频繁换老师、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是因人而异的事,

孩子爱学习、听老师的,绝不会差到哪里去;

你说老师不应该体罚学生,

可是你不知道,家长不忍心教训孩子,

老师才要出手管教孩子的。

没想到老师一出手,就被你们逮住不放,

我一位做老师的朋友说:“敢管的老师被压制了;

其他想管的,不敢管,因为家长权力太大。

家长伸手太长、介入太深,

都没有我们老师的发言权了。”

变相家委会,就是一种不正常的家校关系,

它体现家长对学校的过度介入,

它的本质,

是家长对孩子的升学焦虑。

华东师范大学吴遵民教授说:

“从买学区房到校外培训、再到深夜辅导,

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的直接参与度越来越大,

有的家长甚至成了‘第二任课老师’和‘助教’。”

看到孩子不长进,

你甚至恨不得撬开他的脑袋,

把书本、知识直接塞进去,

好让他考试过关、职场顺利,

将来继承你的名声、地位和财富。

如果孩子不成才,

这种“阶层跌落”的巨大失望,没有人愿意承受。

作为强势的家长,

占领了学校教育的领地,

以为自己很懂教育,

其实恰恰害了孩子:

·损害了老师的教育积极性

一所公立小学的老师,

前不久被家长投诉作业过多:

“孩子每晚做作业都要花两三个钟,

我们都怕他累坏了。”

老师无语了。

不久之前,她才刚被另一批家长告过状,

认为老师“偷懒”,

只给孩子布置很少的作业,

而当时她不过是为了响应教育局,为学生减负。

“我真的迷茫了。我按照教育的规律教学生,

家长却按照一己之见,

想怎么批评怎么批评,想怎么投诉怎么投诉,

根本不懂尊重专业意见!”

确实,你站在自己的角度,

可以对任何事情随意发表意见。

但学校教育,不是你一个人的事,

是一个老师面对一群学生的灵魂教育,

它必须要兼顾大多数。

如果因为你自私、溺爱,

想让老师只关注你的孩子,

想把学校变成你自己的“私器”,

你还不如直接把孩子领回家自己教。

·扭曲了孩子的公平观

作家夏玲讲了她孩子班上的事:

班主任想实行班长轮岗。

上一任班长时间到了,

于是她把这个人换下来。

这个学生,他的父亲就是家委会成员,

当时是给老师打了招呼,

让孩子当上班长的。

他听到自己孩子被换下来了,

直接跑到学校来质问:

“你们凭什么撤我儿子的职?

我是家委会里的核心成员!”

夏玲无奈地说:“他把终身制都搬到学校来了,

完全无视对其他学生公平与否,

你让孩子以后怎么能平等看待别人?”

有家长为了让孩子得到荣誉,

让老师硬是开后门,

给他评个“三好学生”、“优秀干部”,

可是这孩子既不文明、成绩也不好,凭什么给他奖?

有家长为了让孩子看清楚黑板,

不管孩子高矮,

硬是要老师把孩子安排到中间二三排,

挡住后面的同学。

你利用强势的家长身份,

以为孩子得到了很多好处。

其实不是的,

孩子除了知道了不公平的好处,

什么也没学到,

这种做法,只是害苦了自己的孩子。

你家财万贯,但种种做法却低劣自私,

你以为给孩子长脸了,

其实你是在丢光孩子的脸。

·让孩子从小变得焦虑

网上一位妈妈,女儿被上海的名校录取了,

让她感慨万分:

“那天考前半小时,女儿要求坐一下驾驶室。

她说:我想感受方向盘的感觉,

会更有自信。”

她眼眶湿润了,她没想到才6岁的孩子,

已经背负上这么大的压力。

这种压力,很明显是父母传递给孩子的。

据人民网一项调查显示,

92.8%的家长认为,

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存在焦虑。

因为焦虑,所以不断干涉儿女的教育,

企图缓解自己的心病,

却把这种焦虑,传递给了孩子。

曾看过一位家长的案例:

他抱怨自己的孩子易怒、情绪不稳定,

考试一旦不顺心,

就撕试卷、扔东西,

闷在房里不出声。

后来医生发现,原因其实就在家长身上:

他平时吃饭睡觉,

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提高孩子成绩,

和孩子说话,三句不离成绩;

有时候培训老师说孩子走神,

他立马暴跳如雷骂孩子,自己也吃不下饭。

医生告诉他:“你自己都这么焦虑,

怪不得孩子心理素质差。”

身为父母,你本应该用自己的经验,

教导孩子怎样走出挫折,

结果你反而把自己的压力加到孩子身上,

孩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

都像活在修罗场中,

你的孩子,能快乐吗?

听过一个外国故事:

有一次儿童网球课之后,

老师不慎丢了一个小孩。

老师很害怕:“家长可能要杀掉我了!”

自己也开始哭起来,不停重复地说“对不起!”

家长得知消息之后,

没有对老师破口大骂,

而是耐心地找孩子。

孩子终于找到了,由于过度惊吓,

哭的很伤心。

家长蹲下来,安慰孩子,并且说:

“已经没事了,教练老师因为找不到你而非常紧张,

并且十分难过,也不是故意的,

现在你必须亲亲那位老师,安慰她一下。”

孩子踮起脚尖,亲了亲蹲在旁边的老师的脸,

并且轻轻告诉她:

“不要害怕,已经没事了。”

你可以想象,

一个善良、宽容的孩子就这样被教育出来了。

为什么说这个家长的教育很成功?

因为家长懂得维护老师的形象,

懂得让孩子理解老师的处境,

并且和老师形成更亲密的关系。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说:

家长与学校配合得好,教育越会成功。

在孩子面前,家长要极力维护学校和老师——

不是假惺惺的做戏,

而是要真心实意地用换位思考的方式,

做好孩子的工作。

我可以非常负责任地说,凡是家长不与学校配合的,

结果都是悲剧。”

一位家长在孩子上舞蹈课的时候,

看到孩子分心,一个动作都做不好,

于是忍不住大声指导,

还着急地把孩子拎出来教训一顿,

告诉他脚应该怎么放、手应该怎么抬。

舞蹈老师告诉他:

“这位家长,请你站在后排,跟着我和孩子一起,

感受一下这个舞蹈。”

结果他站在后面,才上了两节课,

已经坚持不住了:

“我没想到这个这么难。”

是的,你不亲自体验过,

看着孩子笨拙,你可能会骂:

“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都学不会!”

可是看着简单的转动,亲自体验过才知道,

并没有你们想象中那么简单。

你越俎代庖,跑出来对老师的教学指指点点,

你以为你能代替学校教育,

其实不过是自以为是,贻笑大方。

教育心理学家霄霄说:

家庭教育在确保孩子健康、安全的同时,

应着眼于习惯、心态、意志、品德等方面的教育,

不应过多介入具体的学业指导。

而学校教育,

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在现代教育体系里,两者虽可互补,

但学业教育的责任应当、且只能由学校来承担,

除非孩子‘逃离’学校。”

因此,在学校教育面前,你应该做的,是配合老师,而不是颐指气使:

·尊重老师,在孩子面前肯定老师的付出

如果你的孩子成绩上升,

懂得在孩子面前赞美老师,

甚至可以送些小礼物以示感谢。

·引导孩子,正面对待老师的失误

任何人都有错误,

对待老师的错误,

你不应该在孩子面前抱怨老师,

而应与老师当面交谈。

·信任老师,与老师同一战线

老师和家长,都希望孩子有长进。

因此,老师是你最可靠的同盟军。

遇到孩子出问题了,

最好先咨询老师的意见,

再做决定。

·与老师沟通,而不是争吵

只要孩子在学校一天,

你和老师的沟通就没有终点。

你可以在学期一开始,就和老师单独进行一次交谈,

以后约定定期见面,

一学期两到三次。

不要总是在微信上打扰老师。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

“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

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

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精细和复杂的任务”

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

各司其职、掌握自己的分寸,

不过分插手对方的领域,

“让罗马的归罗马,让凯撒的归凯撒”,

你才不会给你孩子丢脸,

而孩子也才能真正成人。

本期编辑✎ 好孩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给老师送礼很不合适,家委会能做的有很多
家校共育,落地开花
新东方家委会的感想:拼爹时代有利于爹们努力:)
明示道德红线,就能刹住教师节送礼风吗 | 光明网评论员
接手一年级,我们可以怎么做(报名)
家委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