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三语文复习(邵国武个人课题申报)
高三语文复习的策略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1. 确立高三语文复习的总策略
高三语文的复习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通过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科学方法,对学生大脑皮层中处于潜意识状态的已学知识唤起全部记忆,牢固掌握,并进一步形成能力的过程,上好复习课,学生能达到整体记忆、深刻理解、灵活运用的教学目的。
很多学生在进入高三总复习阶段后,总是觉得找不到复习的头绪,无从下手。其实,只要我们在复习阶段,能够在复习中突出重点,佐以系统的科学指导,在模拟训练中强化学生正确的审题意识,并注重发挥学生自身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是完全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对于高三阶段的复习迎考,我们应该讲究策略和方法,注意处理好三个问题:一是目标重点要清楚;二是复习训练要实且活;三是集体备课要精诚合作研究
一、目标重点要清楚
目标清楚有三个含义:1、对当年考试的范围、考试的重点要清楚;2、整体复习计划每月每周的复习重点要清楚;3、对学生的长处、弱项、问题要清楚。目标清楚,首先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①要分类研究近三年高考试卷的特点和发展趋向,把握复习方向。
语文试题每年都有一些微小的变化,代表着一种发展趋向。如2006年江苏省高考试卷,压缩第一卷第一模块的题量,只考了语音、汉字的识记和词语、病句的辨析等4题,与此同时,第二卷文言翻译、诗歌欣赏、语言运用的分值逐年不断在加大,题目越来越灵活,显现出降低汉语专业知识的难度,突出实用的特点。更注重的是能够抓住不同语素和语境,在动态的、实用的语境中,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针对这些变化,就要及时调整复习的方向,改变地毯式的复习方法,应该注重对从初中到高中教材所出现过的常用词语的梳理,尤其注意从生活中去寻找问题给学生辨析。
②要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和2006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做好前瞻性预测。
每年的考试范围都有一些变化,研究《考试说明》,除了关注考试范围的改动,还要注意措辞的变化,因为这往往就是旧题出新的地方。例如,现代文的阅读要求将“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改成“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看起来改动的仅仅是一种提法,但“整合”与“提取”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整合不仅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暗含着概括、重组、融合、表述等多项要求。因此,复习中应该有意识的做点调整。只有了解这些变化,才能准确把握住综合训练的方向,复习才能有的放矢。
③要认真研究每一套考卷所反映出来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以利于因材施教。
作为一名高三语文教师,知彼还要知己。每个班级语文的共性问题是什么,每一个学生的强项弱点在哪里,每一阶段的复习应重点突出什么,应该心中有数。过去接手新的高三,我就有意识的建立班级“户口”和学生个人“帐户”。班级户口是指全班语文成绩表,按照试卷格局,成绩表分为基础、阅读、作文三大项。分列统计每个学生三大项得分情况,目的是了解全班共性问题;个人帐户是指要每个学生自己建立分项成绩分析表,分为基础、文言、阅读、语用、作文、总分等六大项。每做完一套试卷,我都要做两个分析:一是分析每一道题全班的错误人数,了解全班所存在的共性问题,确定讲评的重点;二是登记每一个学生六项内容的小分,了解个体问题所在,以指导帮助他不断调整自己复习的重点。做好这两个分析,不但可以让老师对复习重点心中有数,更可以让学生对自己薄弱问题心中有数。毕竟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只有让他了解自己的问题在哪里,他才能有的放矢做好查漏补缺的强化复习。
二、复习训练要实且活
复习训练要“实”有两点含义:一是要实实在在抓好基础;二是要扎扎实实做好训练。
抓好基础,首先应该老老实实抓好课本知识的梳理复习,完全抛弃语文课本的复习是不可取的。高考试题虽然年年在变,但考查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从未有过改变。因此,初高中阶段语文学过了哪些知识,都需要认真地梳理。近几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的实词、虚词及句式都和课本密切相连。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也是如此,2000年的《长城》,两题4分考的就是使用不同人称不同作用的这一问题,2004年考对边塞诗的辨析等问题,以及鉴赏中常用到的正衬、反衬、对比、象征、直抒胸臆与委婉含蓄、寓情于景与直接抒情等手法都属于阅读分析的基本知识,也都散落在教材中。复习的时候,要能沉静下来,认真把课本上所有的文言文梳理一遍,把散落在课本中的阅读与其他基础知识整理清楚。高考选文,题目可以千百万化,但所运用的基本知识是不会变的。只有扎扎实实掌握这些基本知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复习训练要注重“点“”线“”“面”相结合。
①扎扎实实讲透难点。比如诗歌与阅读的鉴赏。首先鉴赏上有哪些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什么特点,具体是怎样运用的。要以课本为例,明明白白讲清楚。特别是一些容易混淆的地方,更要讲清楚。例如,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有什么区别,渲染和衬托的不同在哪里等,牵涉到知识点的地方,哪怕多花点时间,一定要实实在在讲明白,讲透彻。只有让学生弄清“是什么”,他才有可能运用这些方法去分析“为什么”。
②制订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注重分清轻重缓急,总结提高。轻重缓急指,属于记忆方面的内容,如名句名篇,可以放在后期复习,复习早了容易遗忘;技能方法类考点,可放在前期进行,如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总结提高指,最后要把所有复习过的考点进行系统化、网络化。每年高三,我们一般安排三轮复习(见附文)。
第一轮在上半学期,重点是以新带旧,对高中三年的课本知识进行梳理。同时,以知识点为线,分类进行单项训练;并兼顾作文训练。在基础复习没有过关的情况下,我不主张过早过多的综合训练。复习如同长跑,过早进入冲刺状态,容易产生心理疲劳,到真正临考时反而会没有冲劲。因此,认真做好单项训练的作用比盲目的综合练习作用大得多。
第二轮在下半学期,以第五、六册部分课文为例子,以阅读卷的形式,以高考说明中对阅读能力的要求为主线,分类训练如何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与情感,如何阐释文章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等能力;同时把历年高考阅读试题按科技说明文、社科文段、文学作品三块归类,集中练习,并结合做卷情况进行解题方法指导。
第三轮复习的重点是综合训练,一般用一个半月的时间集中完成一定量的模拟试卷。这些综合卷应该涵盖了所有的考点,我们在讲评每一份试卷时,应该认真分析讲解每一个考点的内容。不但要讲每一道题的知识点要求,分析错误原因,同时要举一反三,尽量将同类题目不同错误归类比较,要让学生明白,避免。并以此为依据,再次进行查漏补缺为主的基础知识单项复习。这样,就可以有效提高复习的质量。
另外,为了保证复习的有效性,精选资料就格外重要。现在各种复习资料铺天盖地,有些题目偏、怪,莫名其妙,甚至错误。这样的试卷,不仅浪费学生的时间,而且会误导学生,有百害而无一利。这些年,我们用的试卷绝大多数是拼装历年高考试题或一些省市组织的模拟试题,由于这些试题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因此题目经典,指向性也很明确。
③切实抓好学生的“学”。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既要重教,更要抓学,从严要求学生养成灵活分析的做题习惯。如考试说明规定的六种类型的病句,用划成分找主干的方法可以找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成分残缺赘余三种错误,而语序、表意、逻辑错误,又多是因为修饰不当造成的。掌握了这个规律,每次做病句题目时,就要坚持训练学生从划分句子成分入手,看结构,排修饰,养成分析的习惯,不能凭感觉去蒙。
三、集体备课要精诚合作研究。
高三语文教师教育教学任务非常艰巨,工作非常辛苦,精力投入非常的大。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注意教师间的精诚合作研究,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群策群力,共克难关。
备课组的任务首先是集思广益,制定符合校情的高三语文全年教学计划,共同研究高三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五大版块,复习策略各不相同,这就需要在集体备课中,除了着重研究解决课堂教学中的“教什么、怎样教”等教学内容及实施技术问题,还要研究“为什么这样教”,“高考为什么这样出题”等教学理论问题。其次,发挥各自优势,帮助学生整理归纳考点必备知识,初步构建点面结合、前后勾连、立体化、系统化的复习思路。并且通过各种渠道采集高考有效信息,精选经典试题,增强复习迎考的针对性。此外,要及时交流学情,共同探讨在复习过程中遇到的典型性问题,集体研究对策。
实践证明,备课组只有团结协作,发挥各自优势,才能形成合力。只要形成合力,就能弥补我们并不丰富的教学经验,最大程度地体现高三语文复习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2.探究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复习策略
现代文阅读在整个试卷中占有很重的分量,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提高过程会拉动包括写作、语基和语言运用三大考点的能力提高。
然而,如此重要的一块,每届高考的实际情况却是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重视立竿见影的语言基础训练,轻视效率不明显的阅读;②重视题干的审读,轻视对语言环境的揣摩;③重视题目的阅读区间的分析,轻视对文章整体思路的把握;尤其缺少对截取自阅读材料的语言进行剪裁的训练。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复习备考:
第一,结合教材,根据文体分类复习。
阅读是一种智力技能,它要求学生能迅速而准确地从书面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现代文阅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分析能力、评价能力、鉴赏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绝非短时之功,它是在长期阅读实践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这些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课文的阅读实践,虽然高考不直接考教材,但教材仍然是范文、例子,通过对教材中现代文的有效学习,形成能力,就能很好地迁移到高考的现代文测试中。归根结底,题虽然在课本之外,但理在课本之中。因此,作为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课内与课外的无缝对接,具体做法是把教材中的现代文必读课文,分别归类到科技说明文、政论文、散文和小说四种文体之下,复习时要紧紧抓住文体特色,储存阅读常识和阅读技能。再经过有意识的培养训练,形成一定的阅读水平。所以,我即使在课外阅读训练分量加重的情况下,复习时仍紧扣教材不放,课内的解决好了,课外的就可以由课内来迁移。
第二,安排好复习顺序,讲究课内外结合。
每复习一种文体均可按文体基础知识梳理——分类单项强化训练——比较阅读训练——综合阅读训练四步。文体基础知识梳理可以结合课本进行,内容要全,概念要清。分类专项强化训练要有针对性,一个能力点或一个题型集中强化训练。这样序列化、高强度的训练,有助于形成单项能力。另外,还可以根据自身弱点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查漏补缺。比较阅读训练既要进行同体裁比较,不同体裁比较,又要进行同题材比较,既要进行知识点、能力点的比较,也要进行解题方法的比较,通过比较对照,问题更加鲜明突出。对于重点题目、难点题型效果显著。综合阅读训练就是根据现代文阅读能力考试目标多角度设计练习题。是课本阅读训练的延伸,是让学生将课文阅读形成的能力迁移到课外阅读。在训练上可以采用集中复习与分散训练相结合的方法,集中复习内容以高考试题为主,分散训练内容可从各省市、名校的高考模拟试题中精选。这些试题具有选材新颖、内容紧贴现实、设计紧扣考点的优势,同时还会根据命题趋势作出适当的调整,体现一定的预测性。
第三,正视训练,注重做好练习分析,加强能力培养。
现代文阅读考试是能力考试,要想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练习。练习题要精选,切勿求多。根据高考说明要求精心设计练习题进行训练,最简单的方法是精选近几年高考题中的精品题。虽然说,高三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鉴赏评价能力经过几年的训练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在解答开放性题型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回答不到位,甚至答非所问,应作为训练的重点。仅抓训练不行,还得对练习做分析。分析练习绝不是对答案,而应该让学生知道所以然,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文章学知识,以及回答问题时常用的套路,即使用正确的套话,再添加一些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正确答案就出来了。如问“作用”,它的答题套路是:手法+手法结合内容产生的效果。如2005年全国卷(三)第17题,作者用了反衬手法,反衬的作用是以次衬主,突出主体,第三段描写主体是山峰的气势,夜晚看到的是“山影”,山影在火光的衬托下“令人魂悸魄悚”。整合起来就是这一描写反衬张家界夜空山影的摄人魂魄。
另外,通过练习,我们可以将现代文阅读题中主观性表述题的解题步骤归纳为五步:第一步,对试题中的文章(段)作仔细通读。第二步,审清题干包含的有关信息,如要解答什么问题.表述上有什么要求,字数多少,叙述角度有无限制等等。第三步,找准题干所提问题在语段中的具体位置。第四步,在通读语段后,确定哪些文字与要解答的问题有关,从中筛选出相关信息。第五步,按答题要求,对文中的信息作必要的整合,使答案表意准确全面,文字简洁,结构合理,符合答题要求。除按上述五步之外,还要注意两点,一是要联系全文。试题中有些问题是结合全文而问的,答题时必须联系全文作答,不可断章取义。二是能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尽量在原文中找,不提倡自作聪明,勉强用自己话概括。实在需要自己概括的题目,也要注意分析题干及分值设置,推断得分点(一般而言,3分的题目答三个要点;4分的题目或短语整合出四个要点,或以主谓句整合出两个要点;6分的题目一般是用主谓短语整合出三个要点)。对于限定字数的问题,回答要语简、面广、点多,字迹工整,写满为止。
第四,重视摸索规律,总结答题方法。
答题的大致规律是有的。比如答题要紧扣题意,如何问就如何答,“答”与“问”要有直接的关联,不能机械的摘录原文的句子,虽然摘录的句子中有答案所需要的内容,但不是从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的,结果是回答不到位,甚至于答非所问。因此,应引导学生对准文中有效信息,将题干要求与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其次,要重提取。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句就在原文中,要紧紧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的答案一般与标准答案比较接近。如果弃文中的重要词句不用,完全用自己的话去回答,绝对不可取的,这样,将与标准答案相去甚远。三要分表里。需要高度概括的题目,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句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四、表述要注重条理。现代文阅读答题要求严密,评分标准严格,评分办法一般是“要点给分”,所以表述要注意三点:忌用修辞,回答问题,要用直白的语言,不能用比喻、拟人等形象化的修辞语言;忌无分析,不能只答抽象的要点,要有适当而具体的分析;忌遗漏,对应题旨,不能遗漏答题要点。
第五,教给方法,增强能力。复习时要教会学生以下方法:
(1)学会领悟。重视学生领悟题意、语义、文意、语境能力的培养,在领悟把握中帮助学生总结方法。如对文章中某词某句意思一时搞不懂,就应考查它的前后的文字,从中索取关键性的语言信息。如2005年上海卷《回望昨日的感伤(节选)》“第①段里‘体无完肤’在文中的含义是       ”。成语“体无完肤”的两个义项在这里都不适用。我们只有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这个成语在文中的意思:茨威格所遭受的创伤并不是身体上的,而是精神上的。答案就是:心灵受到严重的创伤。
(2)学会筛选、整合。现代文阅读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发现、筛选、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对考生来说,重要信息就是指题目设问中涉及到的知识,需要考生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到文章本身主要内容上,神思集中,学会带问寻读,发现信息,但发现不等于多多益善,还应该根据题干的需要加以筛选、整合,提取主干。其解题的基本思路:①按照一定的要求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②以文章的内容、主题、考题的设问为尺度,把握筛选的标准。③根据把握与选项所示信息相对应的句子,或者说,通过正确理解句段的内容来发现、筛选并整合。例如2005年天津高考卷社科文段阅读第3题,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依据第三段中“正是价值观的不同,‘为什么做’的问题,最终决定了人们‘做什么’和‘怎么做’”一句,可知D项的前半句是错误的理解。又如2006年江苏卷文学作品阅读第一题问的是“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要正确解答此题,首先就必须把开头两段有关景物描写的信息全部找出来,才能在此基础上分析出“特点”来。
(3)学会评鉴。“评”就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就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鉴赏阅读的材料多取材文学作品,与论述类、实用类文本相比,其思想内容深邃,语言上含蓄蕴藉,文学味浓,往往空白点多,语义结构具有隐喻意味,主旨潜藏文中,比较隐晦曲折,内容具有整体性。阅读时应具备整体阅读的眼光和意识,认真通读全文,评鉴时要知人论世,抓住主要物象,品读关键词句,忌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如2006江苏卷《一幅烟雨牛鹭图》的最后一问“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这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方式比较传统,即大的景物背景在全文中作用。这要结合我们平时阅读中对于景物描写的作用的知识点来深入理解。一般说来在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交代时代社会背景、提供人物活动场所、渲染氛围、衬托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等。联系全文,我们不难得出答案。又如2006年山东卷《文赤壁》最后一问“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00字左右”。这题类似一篇小作文,答案颇具开放性,代表了一种新的命题趋势,反响较高。解答该题要注意以下三点:①明确“认识”是相关的知识的了解,“评价”是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②认识评价的对象不仅是苏东坡其人,更有其文、其精神、其影响。除了一般文学常识的积累外,对苏东坡诗词文的独特感受领悟非常重要;③语言表达力求简明有个性。
(4)学会创新。创新能力的考查将是今后考试主旋津,复习时要突出以下方面:①根据文章谈看法、感受、启示;②发挥想象、联想补写有关内容;③对文中人物和作品思想感情进行评价;④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及其设想;⑤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⑥语言特色和艺术表现手法的赏析;⑦现实生活中语言的实际运用。培养创新能力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散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寻求自圆其说的答案。如2006年重庆卷《说村落》最后一题,这一题考查理解评价作者情感态度。结合上下文,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有两个方向:对村落,关注、同情、遗憾;对“以外的人”,无奈。结合全篇,作者为文的目的则是很明显的,就是要引起人们对村落意义的关注。对村落命运的评价,就要创新,可以见仁见智,但通常要结合文章内容、作者的态度、时代的背景、社会意义等几个方面。
总之,现代文阅读,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同时懂得一些技巧,做个有心的人,相信自己一定能跨越障碍,走向成功!
3.探究文言文阅读的复习策略
一、明确文言文的考试要求。
在进行系统切块复习前,教师务必先整体讲解文言高考要求、高考选材以及历年高考相关情况,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一)总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根据2007年江苏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客观题减少一题,加大翻译题的权重)。浅易的标准:
1、词汇:以文言常用词(120个实词、12个虚词)为主。
2、语法结构: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
3、体裁:史传散文为主,写景、抒情、说明及一般的说理文次之,基本不选专业性强的学术著作。
4、内容:较少出现生疏的古文化常识或艰涩的古文化背景,少用典故。
5、风格: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
(二)具体的考点要求:
具体考查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的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文言语句的理解翻译,信息的筛选,要点的归纳,中心的概括,作者观点的概括分析评价。
1、理解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20个)。
(2)了解12个常见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要求直译,字字落实)。
2、分析综合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文言阅读最后一题会涉及)。
(三)高考文言文试题的选材
1、近年来,高考文言阅读材料多从经典史集中选取。字数在四五百字左右。以2006年全国各地高考为例,全国卷Ⅰ节选自《南史·何远传》,全国卷Ⅱ节选自《史记·季荀栾布列传》,北京卷取材于《晏子春秋》,福建卷节选自《史记·老子伯夷列传第一》,广东卷节选自宋濂《杜环小传》,江苏卷节选自《宋史·董槐传》等等,多是人物传记,文面浅易。选材多为廉吏、义士、忠臣、勇将;材料所涉及的人和事或古代贤臣良将、勤政爱民、刚直抗上;或廉洁奉公、执法如山,既符合传统的道德规范,又不失现实教育意义。当然这些材料,也潜伏着变革的可能,如湖北卷就节选自《颜氏家训》,湖南卷《〈湖南文征〉序》节选自《曾国藩诗文集》,安徽卷节选自《齐民要术》等等,应该引起我们高度关注。
2、试题设置,稳中有变。2001年以前,六道选择题,包括实词、虚词、古今词义、译句选择、信息编组、文意概括分析。翻译放在选择题里考。2002年翻译改为主观题,没考古今词义。2006年高考江苏卷进一步压缩选择题,只考词语、信息编组题和文意概括分析题,增加了对作者观点的分析评价的考查,加大翻译题的分值。从趋势看,文言文考查越来越注重整体把握和文意理解。
二、探究文言文复习的策略
(一)教材上文言篇目的处理。
高考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是翻译语段、默写名篇,无一不是源自于课本;历年的考点设置,几乎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因此,立足课内篇目辐射课外实为必需。
在高考第一轮复习时,我利用早读、自习课、晚自习等时间,将1-6册课本所有文言篇目,根据记忆曲线,按照由高三往高一倒回的顺序,自行通读串讲一遍,课堂按篇作检测。然后以单元为单位,抓每篇文言文的知识要点,注意前后联系,总结规律,授之以渔。同时积累关键实词、虚词的常见意义和用法,并配以一定量的课外练习,体现知识体系的连续性、相关性和取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的精神。本轮可以将课下注释,课后练习按自行出题、交换检测的方式集中整理、梳理一遍。
第二轮复习时,和第一轮以课内辐射课外不同,本轮以课外文段为主,辐射课内已学知识。具体做15-20篇课外文言语段,凡涉及课内的实词、虚词及句式用法等都呼应贯通来理解来记忆。另布置学生分头给120个实词、18个虚词在课文中找例题,以“每日5词”的方式公布。
第三轮复习,以综合训练为主,以重点课文为例,用一课带多课的方式,即选取几课在词语、句式比较典型,且涉及文言知识面较广的文章,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让学生练习出题,学会找点、设点、解点,吃透关键实词、虚词及句法、用法。
(二)文言文综合训练的应试策略
高考时,由于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受工具书的限制,受考场气氛的限制,考生面对一篇完全陌生的文言文时,往往心理紧张,有可能出现阅读急躁,思路混乱,判断偏移等问题。因此,我未雨绸缪,定时、定量对学生进行课外文言文综合训练,通过讲评,给他们一个清晰的答题思路,传授他们一些答题技巧,读题时,学会三步走:第一步,泛读全文,了解文章大致内容;第二步,细读题目,充分利用最后一道观点评价题以及实词解释题,了解全文内容;第三步,精读全文,纠正前面翻译中的偏误。审题时,要注意细节,看清要求。解题时,要注意策略、方法,以2006年高考江苏卷文言文阅读为例:
1、词语解释
策略:要善于调动已有的知识积累,由词语位置的可能意义和字典意义的交叉点,来推断陌生词语在问中的特定意义,或者用代入法,以是否通畅为准则,代入原文进行检测。
方法:联想法。A项中的“遇”有多个义项:①与操遇于赤壁(相遇)。②斯固百世之遇也(际遇)。③公等遇雨(碰到)。④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接触)。⑤不如因善遇之(对待)。⑥盖追先帝之殊遇(待遇)。根据语境,选项中的“遇”解释为“对待”是恰当的。B项中的“责”也有多个义项:①每责一头(索取)。②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要求)。③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责罚)。④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责令)。⑤留待限期,以塞官责(差使)⑥于是有卖田地,鬻子孙,以偿责者矣(通“债” )。根据语境,文中的“责”应该解释为“要求”。C项中的“徇”有四个义项:①巡行;②示众;③通“殉”,为某种目的而死;④读Xún,顺从。根据语境,选项的解释是正确的。D项中的“麾”有指挥的意思,根据语境,解释为“挥手使……离去”更为恰当。故答案为B。
2、信息筛选
信息筛选题,其要求往往以文中的原话出现,一般是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点,做题时要紧扣这个人及其性格,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再对照编组情况判断选择。方法:跳读法,关注文中标志性的语言以及作者的评述性文字等。以2006年高考湖南卷为例,本题要求筛选的信息是“不能说明‘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的一项”,这与以往就人物性格或品行来筛选信息有所不同。要正确解答这题,应该对文本进行分析,了解“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在原文中的作用。这句话是第二段的领起句,下面的句子都是围绕它展开的。A项“其体势声色,曾无一字相袭”是说明《易》、《书》、《诗》、《仪礼》、《春秋》诸经都是“无所谓法也”的;B项“周秦诸子,亦各自成体”也是说明“无所谓法也”;C项中“人心各具自然之文”也是说明“无所谓法也”的;而D项中的“祖”,就有“效法”的意思,因此,D项不能说明“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正确答案是D。
3、赏析评价
策略:注意作者的态度和文段的背景,同时也要注意人物形象的发展和变化。方法:推断法,根据“上下文”原则、“已知”原则,学会猜读、猜解。以2006年高考江苏卷文言文赏析评价题为例,A、B、D三项对内容的归纳和中心意思的概括都是正确的。而C项的基本内容在文中都有依据,关键在于对“从”字的理解,选项中解释为“董槐骑马跟在几个人后面”,而原文“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中的“从”是使动用法,“从数人”,即“使几个人跟随”,或意译为“带着几个人”,类似的用法如《鸿门宴》中“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百余骑”即“带着几百个骑兵”,故答案为C。
4、翻译。
策略:五字口诀,留(年号、地名、职务、器具等,可以照录不译);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补(补上句中省略成分);删(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词)。方法:学会抓关键词,准确解释句中的重要词语。这些词语有的古今异义,有的一词多义,有的包含特殊的语法现象,翻译时,要根据语境推断它们的含义,并顺畅的翻译成现代汉语。以2006年高考江苏卷文言翻译题为例,(1)句中“民,吾民也”是判断句;“振”通“赈”,救济;“胡”,疑问代词,为什么。全句可译为:百姓,是我们的百姓。发放我们的粮食救济他们,为什么不可以?(2)句中“罢”是通假字 ,通“疲”;征发:征集调遣;所以:用来……方法。全句可译为:土建工程再度兴起,百姓被征集调遣搞的疲惫不堪,这不是用来侍奉上天的做法。(3)句翻译时应注意动词的补充和翻译,如“天大雨”,应译为“天下大雨”;烈风雷电:刮起大风,电闪雷鸣;衣冠:穿衣戴帽。全句可译为:天下大雨,刮起大风,电闪雷鸣,董槐起身穿衣戴帽做着。
4.优化高考作文的复习策略及其教学方法
作文是决定试卷一半命运的重中之重,不可等闲视之。一篇精彩而规范的作文,内容上要有新颖独到之处,读来能让人情有所动;语言上要有特色,能展示其扎实的文化底蕴。因此,抓好高三阶段作文训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明确高考作文的考试要求。
在进行系统复习之前,教师务必先整体讲解高考作文要求、高考作文命题特点以及历年高考作文相关情况,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一)总要求:
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
(二)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特点
1、从命题形式看,话题作文占据主流,但话题的主题词由一元开始向二元和三元类话题发展。
2、分省命题,打破了高考话题作文的一统天下。
3、思想内容围绕三个“关注”,强化思辩色彩。
(三)2006年全国高考十八套作文题的亮点
1、彰显人文,展多元文化风采。
翻阅2006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温润的人文之风。作为“人文”核心的“人文精神”,彰显的是基于对人之为人的哲学意义上的态度和理念。
《北京的符号》,大气、厚重,典型的“京派”。既有高堂广厦,又有市井民俗。它透露的是作为北京以及北京人的豪气,具有浓郁的地域政治、地域文化特色。它要求考生的,是从北京的某一点出发,写出它最具内蕴的特色,宣示其代表北京的特征以及对“新的北京符号”的期盼。对北京人来说,当是你知我知,但如何表达,就要看你的感受了。
《我想握住你的手》,温润、细腻,“海派”特色。这是“我”和“你”之间,用握手来建立沟通的联系。“我”的面前会有多少个“你”?上海自开埠以来,握遍了全世界的手,个中自有酸甜苦辣。而单个的“我”要握多少个“你”的手?
另外,广东的《雕刻心中的天使》反映了广东人的精细、用心和和创新。这与临洋面海常开风气之先的粤人“胸有成竹”是密不可分的。江苏的《人与路》则反映了江苏人在蹚路方面独特的体会和感悟等等。
由于分省命题,作文题的地域文化色彩浓郁。我们的考生生于斯,长于斯,熏陶浸染于斯。像这样拨动考生心灵的命题,它们都从社会生活中来,从人生体验中来,它们既与社会热点相通,又与之保持适当的距离,便于考生直抒胸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2006年的部分高考作文命题体现了这一精神,这是真正指向考生心灵的的命题。
2、凸现理性,引直面人生思辩。
今年全国大多数的命题,直指理性,引导一种冷静的哲理思辩和客观的人生思考。如全国题“乌鸦抓羊”、重庆题“走与停”、四川题“问”、山东题“登月的感悟”、湖北题“‘三’的思考”江苏题“人与路”、浙江题“生无(有)所息”等都是如此。
这透露出一个十分重要、很有价值的信息,就是高中语文(阅读及写作),应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规划人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上述命题就渗透了这一精神。
3、不拘一格,命题异彩纷呈。
审视2006年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真是异彩纷呈,徜徉在十八道作文试题中,如行山阴道上,繁花美景,应接不暇。
这些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经历了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并存。福建、山东、湖北、浙江、江西、四川、安徽均为话题作文,北京、广东、江苏、重庆等是在给出材料或情景的基础上,提出命题(可视为材料或情景作文的“变体” )。而上海、天津、湖南、辽宁则是所谓的“纯”命题作文。这就开启了变革作文命题形式的新思路,不是弄花样、玩技巧,带来的是作文命题形式的真正革新。
4、文体不限,鼓励自由表达
2006年高考作文命题,提出“文体不限”或“体裁(文体)自选”的有全国卷、天津卷、湖北卷、安徽卷、江西卷、福建卷和四川卷;提出“诗歌除外,文体不限”要求的有北京卷、上海卷、重庆卷、广东卷、山东卷、浙江卷、江苏卷以及辽宁卷;设置文体限制的只有湖南一家,要求写一篇议论文。松散的文体限制,以及自拟、自定标题和文意,有利于考生自由地有个性地有创意地表达。
二、高考作文备考的策略
(1)从选择写作角度、构思、剪裁等方面,应该有目的的选择一些精彩的文章,给学生认真做好几个专题讲座。例如,有些学生怕写议论文,其文材料陈旧、角度单一、语言罗嗦。那么,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善用比喻、假设进行论证的文章分专题集中予以评点,平时在讲解课文和讲评阅读卷时,我们也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累一些素材。作文训练不能仅仅停留在写和范文的读上,更要能深入下去,分类分项分专题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方法。
(2)帮助学生梳理思想和积累生活素材,寻找自己的特色 。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上的,一是语言上的,一是体裁上的。纵观近几年高考作文试题,无论是话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半命题作文,都给考生提供了扬长避短的空间。因此,在备考阶段,老师就应该要求学生将读过的书、看过的文章、有过的独特经历、听说过的让人心有所动的事或曾有过的很好的构思、写过的成功的文章集中起来,按道德、亲情、成长等项分类,做好素材的储备。由于各人的兴趣爱好、思维特点的不同,所擅长的文体也不同,每个学生擅长什么,他自己有时也不清楚,这就需要老师做个有心人,在高三下,就要指导帮助每个学生通过对自己历来作文的归类,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引导学生,只要题目允许,考场上就尽量用己所长,用自己独有的题材、熟悉的体裁,扬长避短,展示特色。
(3)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几个话题,做一些按不同要求切割相同材料的训练,力求让学生在任何话题下都能写出自己的闪光点。并在此基础上,锤炼几篇成功的范文。在备考的最后阶段,最好能坚持一周一篇,从题材、内容、形式、语言等方面,细致推敲分析,锤炼出几篇成功的文章,做好迎考的准备。在讲求新意和特色的同时,对写作规范要严格要求:一要确立文体意识,二要中心、立意明确,表述要清楚。有的学生记叙经历,描写情感,刻画形态,惟妙惟肖,可是这些描摹的灵魂是什么,和限定的话题有什么联系,均在朦朦胧胧之中。这就不符合“明确”的要求,即使文笔再好,也不能姑息宽容。
三、优化作文教学的方法
1、片段训练与整篇训练相结合的方法。
“段”的训练,可以使作文目标训练更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如记叙文的描写、议论文的说理以及文章的开头结尾等段落的出彩,我们都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其效果往往比较明显。就拿议论文写作来说,现实情况是很多学生怕写议论文,在按照外在指令和要求强行进行议论文写作训练中,常常表现出一些思维惰性,如:认识肤浅、偏狭等,只会写“观点+例子”的证明文,不会写论理文。对例子的处理,也仅仅停留在以叙代析,不会分析说理,就是分析说理,往往找不到事物内在的联系,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甚至在说理分析中偷换概念,思维没有条理性,逻辑混乱。
我从高一开始就尝试让同学们每周找一条自己最喜欢的格言,写出自己对它的的理解,分析它的内涵,并且要在全班宣读,大家研究,分析评议,然后根据大家的意见作补充修改。两年下来,效果显著。我认为这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议论文写作水平、进行基础训练的极好形式。格言,言简意赅,内涵丰富,要想把它的内涵阐释清楚,需要分析、推理、判断。
例如,我们班一位同学选择俄罗斯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一句名言:“一个人就好比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对自己的评论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则分数值越小。”他这样写道:“这则格言告诉我们要正确地估价自己。估价,即对人或事物进行评估。某些人对自己估价过高,高傲自大,自以为是,目中无人,抬高自己的作用,忽视群体的力量。这样的人往往失去对事物正确认识的客观标准,不能听取别人的意见,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因此他们常常把自己搞成孤家寡人,不受欢迎,他的实际才能必然因此受到制约。那么,是不是对自己估价过低就是正确的呢?不是的,对自己的评估是要有个度的。自谦而不自卑,自信而不自负。一个人只有正确地估价自己,才能充分发挥能力,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你看,多好啊。文章短小精悍,写起来也不难,既不要求长篇大论,也不需要面面俱到地进行分析,只要清晰地谈出自己的理解就可以了。不要小看这“段”的训练,时间一长,“勺水渐积成沧海,拳石频移作泰山”。这种有针对性的训练,既可以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很好的锻炼,克服了思维的惰性,又可以使学生的议论表达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一举两得。
2、限制与开放相结合的方法。
教师命题、规范文体在某种意义上确保了考试作文的训练质量,但作文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限制与开放相结合,要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自由地书写个性,“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写作水平。但我们也应该冷静地看到,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不同考区的试卷有不同类型的作文试题,虽然比较多的是话题作文,但也有的是材料作文、命题作文,今后这种多样化的局面仍将继续保持下去,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尤其高三语文教师不必去猜测下一年可能会考话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或是别的什么类型作文,那样意义不大,甚或误导学生,关键是各种类型的作文都要练。这个“练”是强调学生基本写作能力的训练,而不是“猜题押宝”式的训练。同一考区的作文试题在类型上也会有所变换,几年话题作文之后来一个别的类型的作文,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因为题目类型各有千秋,我们不能说哪种类型的作文试题最好,哪一种试题具有永远的优势或者高人一筹。就拿2006年江苏省高考作文试题来说,在连续几年考话题作文之后,今年就选择了材料作文,个别学校学生由于平时作文训练不够全面,以致在作文上吃了亏。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平时作文训练时要抓全面,不光作文类型要全面训练,而且作文表达方式、作文体裁也要全面训练,就是作文准备过程(观察、阅读、积累、审题、立意、拟题、列提纲)、作文过程(选材、谋篇、谴词、造句)以及修改过程也应该全面训练。
3、阅读——写作——讲评相结合的方法。
写作一项在高考语文卷中占据半壁江山,历来是语文老师关注的重点。曾经发现有的语文教师虽保证了突出写作的重要地位,却疏于精选写作素材和精心准备作文讲评,仅以一定量的写作频率来促使学生反复练笔,而学生在高频率练笔的过程中耗时甚巨,收效却甚微。有鉴于此,本人特别注重“以阅读促写作”,引导学生以阅读为源头活水,通过泛读和精读的过程提升对社会、对人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积累写作素材。叶老曾讲:“阅读习惯不良,一定会影响到表达,就是说写作能力不容易提高。”还说:“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改。”叶老的话明确的概括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为此,我不仅经常向学生提供精选后复印的美文、时文,并且不定期地组织写作素材交流会、新闻与杂感交流会,促使学生持之以恒地进行写作素材的积累,有效地缓解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无米下锅”的局面,使学生下笔之时,有事可叙,有例可议,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对支撑学生的写作建构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我还非常重视写作完成后的作文讲评,详细分析本次写作过程中的普遍失误,,精心评析并向学生推介学生笔下的优秀习作(以打印下发的方式),并花大气力,费尽心思就本次作文话题思路的拓展、材料的旁征博引作一个系统的讲座,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作文讲评得到启迪,得到收获。而对于少数优生,则尽可能多的采用面批方式面对面地进行指导和交流,这样师生交流的信息量大,学生的感受真切具体,收效是直观的、明显的。
综观这些年来作文指导,我深切感受到:对于文学功底不深的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教师分析和鉴赏文章能力的上限就决定了学生在写作中表达能力的上限。因此,教师评析鉴赏文章的水平就成为学生写作水平提升的“瓶颈”。如果一名教师功底不够扎实,对优作之优、美文之美说不出个甲乙丙丁所以然来,对“瑕瑜互现”之类文章既不能“指瑕”又不能“示瑜”,甚至于在整本整本的习作卷中根本就无力甄别出文章的优劣,这样的老师真的能凭借“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指导过程引领学生去实现写好作文的善良心愿吗?由此可见,对于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尤其是高三语文教师)而言,想要尽心尽力提高教学实效,避免误人子弟,教师自身内功的修炼实在是第一要务!
5.对高三复习阶段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由教学原则作为指导,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工具、媒体或设备),而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它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取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的“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而且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要采用一定的方法、运用特定的形式和利用恰当的媒体,才能顺利的完成教学。
教学方法有其相对性、针对性、综合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尤其教学设备的多样化、现代化也为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创新提供了舞台。语文教学方法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语文教育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单一的教学方法只能遏制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语文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另外,我们应该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唯物史观认为,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与创新。教育方法的形成和发展是随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在坚持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原则上,批评地继承传统教育方法,形成最佳组合,是我们研究教育方法之本。
一、语文教学方法的分类
在教学过程中,选择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决定一堂课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语文教学方法种类繁多,如果将它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可以将众多的教学方法从三个方面加以归纳: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系统、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系统、教与学兼重的教学方法系统。这三个分系统体现着各自的特点,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如表1所示。
表1  语文教学方法的分类
语文教学方法的分类
大类别
小类别
概念表述
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系统
1、讲授法
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语文知识的一种基本教法。主要用于导语、结束语、介绍作家作品和时代背景,分析课文,提示重点,阐明事物和事理,评析写作范文和习作例文等,它又可以表现为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讲演法等。
2、串讲法
它是文言文教学中有“讲”有“串”的传统教学方法。“讲”即讲解,“串”即串连,就是把上下文串通起来,实质是“讲”,讲的特征是“串”,即把词、句、语段、段落、全篇连贯起来系统讲解。串讲法一般有两种:翻译式串讲和概括式串讲。
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系统
1、讨论法
它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学形式,进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种常用教法。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民主教学思想。
2、研究法
它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研究的方式,借以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一种有效教法。它突破了传统教学方法重教轻学的局限,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的转变。
3、练习法
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巩固语文基础知识、运用语文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教、学兼重的教学方法系统
1、问答法
这是在语文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教学方法。它主要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答问;或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引导学生解疑辩难的对话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境教学法
它是在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理论指导下创新的教学方法。强调要进行情感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充分发掘语文的教育功能。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交融互渗于作品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之中,形成主观情思和客观景物相统一的审美境界,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操,进而使学生思维水平不断提高。
上述三类系统中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究竟如何运用,要视学生、课文等具体情况而定,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掘其潜在能力,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一般说来,对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要向学生示范的方向发展,把这些方法最终变成学生的学习方法;对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要注意发挥这些方法的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得纯熟而有成效;对教、学兼重的教学方法,注意发挥教与学相结合的教学威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高三语文复习阶段教学方法的选择
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优势,也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可以说,没有哪一种教学方法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语文教学方法也不例外,根本不存在绝对好的方法或绝对坏的方法。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所说的:每种教学方法就其本质来说,都是相对辨证的,它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综合考虑教学的各个相关因素,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合理地加以组合来完成教学任务。
作为高三语文教师,我只有在深入地研究高考说明,全面分析学生的特征的基础上,精选材料,科学地选择一种或几种适应于本学科的教学方法,在一堂教学课中,互相配合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有可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是本人在课堂教学中总结的效果图,见表2
表2 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语言基础知识
科技说明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古诗鉴赏
文学作品阅读
语言表达
作文
讲授法
串讲法
讨论法
研究法
练习法
问答法
情境教学法
★  :好      □ :一般   △ :不定
实践证明,我只要按照一定的科学规律,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综合考虑教学的各种有关因素,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并能合理地加以组合,就有可能使我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的境地;反过来说,如果我毫无选择地使用教学方法或错误地选择教学方法,就会给自己的教学活动造成不利的影响,或不能实现自己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建构行之有效的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模式
光有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还不行,也要有与之匹配的、行之有效的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模式。不少高三教师片面认为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这种观念导致语文教学方法保守,形式陈旧。这种语文教学与高考初衷相背,导致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明显偏低,与新课改精神格格不入。我必须摈弃这种教学观念,建构一套“有效复习”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立足于高考说明和新课改精神,针对学生的心理和学习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这种模式由“优讲”、“巧练”、“深评”三大模块构成。
1.优讲
“优”,就是耗用的时间和成本较少,学习量较多,学习负担较轻,学习效果较好。
要做到“优讲”,首先要了解、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并加以分析;其次,考虑如何充分利用课本教给学生所需要的知识和方法,然后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讲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老师切实加大课前的投入量,把复习的每一单元或某一类型的知识进行反复研究,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把凝结在课文中的有效信息充分挖掘出来,将客观形态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主观形态的语文知识,巩固并完善学生的综合知识结构。
我在阅读教学中,既指导学生学习选文的语言及其它所表达的内容,还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思维的途径和方法;既要让学生懂得选文中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是作者通过怎样的思维途径和方法来实现的,还让学生懂得作者的思维结果又是怎样通过语言形式来表达的,使学生在语言和思维的结合上达到对选文的理解。摸清规律,形成解题能力。
2.巧练
练是学生的行为,也是老师的行为。“巧”表现为训练题选择的“巧”和训练中点拨的“巧”。
为了让学生系统掌握、运用好语文知识,我针对高考说明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采取“一个知识点,分层操练,分步到位”的方法,在选材、设计训练题时,把同一个知识点分解成几个不同的知识层面,逐步训练,让学生各有所得。训练题的分量、难度和训练速度既要学生的实际基础出发,又应该略高于原有的基础。因此,我在选择训练题时,注意选择一些体现规律、难易适中、形式多样的题目,这些题目既要有一定的阶梯性,又要有鼓舞性,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以达到巩固知识结构,促进能力转化的目的。
点拨的“巧”在于把握时机,点到关键之处,即点在学生思维的迷茫之际,思路的断裂之处,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思维开窍,思路开通,促进思维延伸。点拨需要方法上的灵活,既要随机应变,不同障碍采用不同的点拨方式;也要讲究“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同思维能力的学生要区别对待,有的只要略加指点,就能茅塞顿开;有的只有高透明度的剖析,才能排除障碍,开通思路。
3.深评
讲评训练题或试卷是高三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师在认真批阅,抓准反馈信息的前提下,针对复习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弱点,精心设计讲评教案,在评中帮助学生剖析错误实质,明确思路,总结方法规律。
深评,关键在“深”。不是越俎代庖,侵占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单纯给学生提供标准答案,重要的是教师用精辟的语言启发学生多思、多议、多总结,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以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教师借助讲评,引导学生去梳理知识,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引导学生掌握规律,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从而学得快些、好些。
综上所述,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既没有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随着素质教育的普遍开展,伴随着高考改革的隆隆战鼓,一种集中广大教师智慧之光的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体系一定会诞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语文教学及中考复习的几点思考
2012学年语文高考复习计划(四川)
初中初三九年级下学期下册语文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
语文轩—— 高三语文教学个人体会
2014年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2010年语文中考质量分析报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