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谁说上海人排外?


原本是一个移民城市,理应对新移民有同情尊重。敌意和排外源自本身资源已经不足,哪堪再来外人侵占抢夺,于是上海在建门拆门间徘徊了几百年。

 

今天就从老西门说起。


老西门是第一批被建的城门,也是第一座被拆的城门。



上海人对城门并没那么在意,老西门是上海仅存不多的以门命名的地名,这和中国大多数有点历史的城市都不相同。在过几年,老西门就仅仅是一个地铁站名了。


人民路和中华路走向有点弧度,隐约有些城墙意思。而古城墙,就只有老西门北面有一小段大境阁还保留着。


上海老城厢一共有过十座城门,从官方到民间的叫法很草率,都是新北门、大东门、小南门、大南门、老西门,直接简便,而大名晏海门、朝宗门、仪凤门这些说法早就忘记了。或许从骨子里,就没太多在意这些门。

 

自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上海建县以来,老西门地区一直是上海县署的所在地。


老西门1884年地图


因为是县衙地,集中了当年文化场所,所以老西门周边的路名也别有文艺范,鸳鸯厅弄、梦花街、一粟街、学前街……而尚文路上的龙门村,曾是清朝著名龙门书院的所在地,也是上海中学的发源地。


城墙原本有的防御功能在整个清代都已经淡化,北面的大境阁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嘉庆二十年改建成三层高阁,当时就是旅游景点的功能,被列为沪城八景之一”江皋霁雪”。近代以来,一直作为为文人墨客云集之处。


一座城市中原本体现威严的城门,在上海早已被演绎成得风情万种。


在上海人的潜意识里,城门从来就不是重要的事。


上海地铁图和北京规划图对比,北京是一个个环,每一道都是一种封闭。上海却像一八爪鱼一样,伸向远方,再遥远的地方,都能直接到达市中心。


上海市地铁图

北京市城市规划图


上海这几百年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筑围墙拆围墙的过程,与大多数古代城市不同,上海从根子上是排斥城墙的。



上海老城厢地区大约在南北朝时期成陆,唐正式置华亭县,上海城厢地区仍处在海边。唐宋时期华亭县青龙镇(现在的华漕地区)作为出海贸易的集散地。现在的老城厢,北宋天圣元年以前在此设立掌管茶盐酒税的上海务,在南宋咸淳设立上海镇。


北宋“上海务”示意图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华亭县为华亭府,旋改为松江府,后出了个黄道婆,松江府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称。松江府之所以兴盛,除生产力发展的原因外,还与它所处的特定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松江府地处我国南北海岸线中心,是长江的门户。


图为:上海港码头成为洋货堆栈


明永乐二年,夏原吉一方面引吴淞江入刘家河,同时又着重疏浚黄浦江,“于上海浚范家浜接黄浦达海”,开始了江浦合流,就把内河运输和海上交通完全联结起来,从此海舶进出自如,这就为上海这座新兴大城市的崛起,创造了最重要的条件。


《嘉靖上海县志》


嘉靖《上海县志》中看到的《上海县市图》中,县城已有南北、东西走向,整齐交叉的街道,三牌楼街、四牌楼街及新衙巷等十条巷,上海城市已初具规模。


按常规,建县后一般都要修筑城墙,但上海却不同,建县后262年中直至明嘉靖前期,一直没有筑建城墙,未能形成一座和四野相隔的界限分明的城市。


中国古代地方筑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抵御外来侵略。南宋直至明代中期,朝代兴替、世局变乱,上海作为濒海边邑,又一直未曾遭到重大兵资。


金兵南侵,分道渡江,浙西制置使韩世忠退兵上海,待敌归邀击之,殊死一战。但韩军并没有在上海久留,与兀术决战于黄天荡。


元末朱元璋与张士诚开仗,两军交战于上梅境外的常州、江阴、湖州、杭州、嘉兴、松江等地,上海亦未受影响。

 

于是上海历来有“素无草动之虞”之称,很多人觉得上海筑城是没有必要的。所以历史上尽管有人提出要筑城的主张,但“屡议而屡寝焉”。这样,二百多年来,巳称“壮县”的上海一直没有城池。



上海之所以建县数百年无兵灾,还是因为地理位置决定。敌人如果来自内陆,到上海之前已经决出胜负,而背面的大海上是安全的,但进入大航海时代之后,世界的中心却移到了海上。



直至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农历四至六月间,上海县连续五次遭到来自东海倭寇(海盗)的侵袭,县丞、镇抚均殉职。 上海官绅顾从礼带头上奏筑城之议,松江知府照准。

 

就在这年,上海官民奋起筑城,仅用三个月便筑起了一座周长九华里,高二丈四尺的城墙,六个城门。此次筑城全部民间集资,捐资最多的便是陆深的夫人梅氏(陆家嘴就是以陆家命名)。说明当年上海民间财力雄厚。


倭寇的问题现代学者已作了反正,明代官僚罔顾世界已经打通的事实。期望海禁锁国中断民间国际贸易,正常贸易商人沦为走私犯武装自卫,这时候的上海已然与海上为敌,开始进入自我封闭的状态。


嘉庆年间上海县城图(1796~1820年)


从明嘉靖《上海县志》县市图可以看到,县城内已有了南北、东西走向,整齐交又的街巷,但是,筑城自我封锁后,明代上海县城的街巷发展速度极其缓慢,相隔六十余年的万历《上海县志》所载的街巷数只比嘉靖县志所载多了一条:“租家湾”。


至清初,社会经济有了恢复,海上贸易在管控下逐渐恢复,上海也在原有的城区内缓慢发展。康熙。自上海成为开埠口岸后,四方汇聚,人口激增,县城内也大建房屋,增辟街巷。

 

康熙年,清廷废除海禁,上海立马发展,康熙《上海县志》所载的街巷数已达二十五条,比明万历年间增加了一倍多。道光前期已“人烟稠密,几于无隙地了。


上海一旦与大海为敌,就立刻进入封闭状态。上海一旦面向海上,原有的城郭四界顷刻无法容纳。



1840年之后的事,大家都很熟悉了。上海县城已经容不下上海的发展了。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北门外已经是租界地,租界发展很快,成为了上海的新兴城区。新兴城区的兴旺吸引了老城区;资金、物流、人流来往越来越频繁,到了19世纪70年代,城里有钱人家里好东西无一不是从租界里买来的。可是,这城门每晚六点就关上了。但根据清朝法律对上海城门关闭有明文规定;逾时不关杖八十,非时擅开者杖一百。



但租界内一到晚上福州路、南京路灯红酒绿,人们流连忘返,但城门关后就进不来,尤其银行、钱庄生意上通不了更成问题。当时城墙边的护城河也越来越象条臭水沟,北门外的三茅阁大街已经是通衢大道,城墙已经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

 

《申报》1877年10月6日又记载如下:至半夜12点北门外积聚有近千人,小吃、水果、点心摊到处都是,闹猛得不得了,县署只得叫开门,以防出事。后来把关门时间延长到晚上十点。



1905年地方绅士姚文坍上书上海道,恳请“拆去城垣,环筑马路。当时道台同意这个方案,讨论时却出现了反对意见,有人怕拆了城墙租界会向老城厢侵入,两派在文庙明伦堂讨论,相持不下。


1907年破烂的小城墙


民国成立不久,姚文坍等地方人士为拆城事立即呈文苏沪都督,强调商埠的兴盛“非拆城不可”。第二天,上海民政总长即答复呈文,明确通知姚文坍等,巳奉沪军都督府批准,准予拆城。上海市政厅为此专门组织了事务所,筹款集役。北面筑路工程至1913年6月竣工,新路取名为民国路(即今人民路),南面筑路工程至1914年冬完工,取名为中华路。

 

一个封闭的象征终于在上海消失了。从此旧城打破界限,和租界及城外华区一起融成为近代上海的新城。紧接着,是上海的“黄金十年”。


像上海这样自我拆城,在历史不能说没有,但肯定很少见到。



大学时老师

现在上海的农业GDP占1%左右,你们知道建国初农业占多少百分比?

同学们

10%?25%?30%?

大学时老师

0%,当时上海根本没有农业。


上海在古代基本都属于江苏管辖。1927年国民政府在租界以外地区设上海特别市,同时将原属江苏省的上海县、宝山县17市乡并入,称之为华界,目的是以期与租界同步发展。


华界之后因为战争被阻断发展,现在也留下不少遗迹。


到那个时候为止,上海的边界其实以发展为界,发展到哪里,边界就在哪里,不需要自我设限。



但到了1953年,这个发展进程变化了。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政策,贸易大流通被阻断,每个城市的吃喝拉撒,以前都可以通过买卖全国全球供应,但这个时候需要自我解决。于是上海的副食品供应出现紧缺现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当时市委书记柯庆施,上海市副市长的裴先白汇报说23万亩才能满足市民日常所需,郊区土地是不够的,因此扩大上海郊区是唯一的办法。是不是向国务院争取划几个县的土地给上海?


1958年1月17日,国务院批准把江苏省的上海县、嘉定县、宝山县划归上海市管辖,蔬菜和副食品用地相应得到了扩大。但不久进入了“大跃进”时期。农村搞公社化,也讲计划,讲基本核算,郊区各公社都是管自己的。这样,上海方面感觉上海郊区还是太小,必须再次扩大郊区。1958年11月21日,国务院又批准江苏省苏州专区的川沙、青浦、南汇、松江、奉贤、金山六个县和南通专区的崇明县划归上海市管辖。

 

江苏10个县划过来后,1959年,上海市政府提出了两个政策:一个政策是“43万亩种蔬菜”,另一个政策就是“一亩田,一头猪”,解决猪肉的问题。


当年无论在租界还是华界,想成为一个上海人都不会有人设限。

虽然也有户籍制度,但只要有担保人都可以入户。只有到了计划经济时代才看到,一个上海户口筑起的门槛有多高。虽然上海人获得了一份优越感,但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上海这座一直处在食物链顶端的城市,要开始学会吃草了。



上海每一次筑城的目的都是隔绝贸易,这个和上海建城之初的气质精神全然不合,上海只需要把握东西两个点。


向东是大海向西是内陆,成为一个贸易节点足以的到富足和安全。当年,这东西两个点,一个是外滩,一个是老西门。现在的节点虽然立体,但上海永远是一座不需要城门的城市。



2016年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以上海为核心城市引领长三角协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及综合交通网络。


网上一直有传闻中国重新划省,上海不仅要收入昆山太仓,还要把宁波南通纳入。其实从上海历史气质来看毫无必要,处于上升期的上海是不需要边界的。当上海需要土地城墙和边界的时候,就是停滞发展那一天。



在这一个新时代,多大的围墙都不能容纳上海。

 

上海是一座生长的城市,勇猛精进向外拓展。



邑琳文化 出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800年的建城史,就是一部拆围史
【记忆】上海也有城墙?来回顾从兴建到拆除的城墙旧事吧
上海县城城墙的沧桑(上)
存世360年的城墙往事,只有真正的“老上海”才知道
海上旧梦影痕(五十)
60年前上海城隍庙.02(14P)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