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语文教学】美学境界:语文教学的应然追求

 

美学境界:语文教学的应然追求

罗显德

 

 朱光潜在《诗论》中提到:“当情景相生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界。”以此推衍课堂教学的境界,当学生内心之情、教学与内容之景高度契合,达到“融”的境界,就会成就颇具格局、颇富美感的诗意课堂。

 

 何谓“隔”?王国维说;“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反之,则‘隔’。”他认为,隔是在诗歌语言中感受与表达之间的某些障碍,给人的印象不是清晰鲜明,而且把握对象的方式亦不够真切自然,所以隔。情景交融就是“不隔”。借助王国维的诗歌理论,推衍而出的课堂教学美学理念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融,学生与文本之间互融,情感上出现交融,思维上出现交融,并生成新的期待,在情感上产生高峰体验,在心理上产生“回荡”效果。当前,语文课堂出现许多“隔”的课堂,不管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隔”的存在,使得语文教学的美感深受影响,使得语文教学的实效大打折扣,使得学生话文素养的提升受到很大的制约。

 

 一、  语文课堂“隔”的现象与原因 

 

1.教师与文本之隔 

 

教师之间解读文本的能力是有差异的。如果文本教学内容不明晰,就无法在课堂上互知,互动,互享,观而赏之。教师的文学素养、美学素养、理论功底、人生阅历都是制约文本赏析的重要因素。 

在今日的互联网时代,教师备课,多是上网查找资料,缺少对文本的认真琢磨、反复研读,往往是照搬照抄,鲜有创意。课堂出现“隔”,也就自然而然。久而久之,教师解读能力下降,设计能力萎缩,也就见怪不怪了。 

 

2.学生与文本之隔

  

教师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先入为主,认为学生一定预习过文本,在学生尚不熟悉文本的情况下,匆忙上阵,架空分析。当然,学生自身的审美倾向和生活阅历,往往也会造成自我认识与文本之隔。 

学生与文本之隔,除了以上主观因素外,还有一些客观因素。比如:作品产生的时代久远,学生缺少历史知识背景的支撑,缺少对作者生平及性格的了解,做不到知人论世;有些作品生僻字太多,行文结构太复杂;有些作品思想过于深奥,兼之政治色彩过浓。如当前很多中学生对鲁迅作品产生不接纳甚至惧怕的心理就受上述的一些客观因素影响。 

 

3.学生与教师之隔。

 

教师不熟悉学情,缺少与学生沟通,课前信息搜集不够,课中又不善于调控,结果学生不能畅所欲言,甚至不敢举手发言。

 

师生之间的年龄差异,文化差异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不少教师不愿降低身姿,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教学语言呆板,缺少幽默感,也会直接造成师生之隔。

 

4.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之隔

 

教师往往是课党的“话霸”,以讲读为主,以传授为主,不给学生展示、参与、活动的机会,以告知代替感知,以告知代替体验与探索,学生主体地位不能彰显。教师不能把课堂教学视为课堂生活,很少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以知识第一的观念主导课堂,严重背离学生的认知与体验规律。

 

以上四种原因,会造成课堂毫无生气、毫无活力、毫无激情。更可怕的是,教师误认为教学任务完成了,事实上恰恰相反,课堂上虽然“该讲的都讲了”,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力并未提升。如果一节课预设的内容太多,而生成的东西太少,就不算是成功的课堂,更谈不上是诗意的课堂、师生交融的课堂。

 

二、消除隔途径与策略 

 

1.教师研透文本 

 

教师与文本之隔的消除策略,就是教师要学会“裸备”,即不借助任何资料,独立面对文本,激活自身的阅读体验,调动已有的阅读理论,透析文本,解读文本。这一步是消除学生与文本之隔的基础。教师钻研文本,就是竭尽自己的智慧,理清文章脉络,感悟文章主旨,明确表达手段,还原作者的心灵与写作用意。这是消除隔的前提和关键。 

比如:《故都的秋》带有郁达夫浓厚的独有的感伤情调,坦诚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展现出一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教师应从语言构图与传情的角度解读文本,从构图与心境的角度解读作者。由文及人,由言及情,领悟文章结构的严谨与精致,探讨作者的审美情趣、生命意识,品味文章语言的纯粹雅致。 

孙绍振教授强调,对文章的分析就是要将统一的对象剖析开,不是从统一性出发,而是从其差异性出发。所谓还原分析法,即依靠抽象能力,根据艺术形象提供的线索,把未经加工的原生的形态想象出来,然后将之与艺术形象加以对比,从比较中找到差异,揭示出矛盾,从而进行文本分析,探寻文本的魅力与秘密。由还原理论建构起系统分析层次:第一,价值观念(真善美)的还原和比较;第二,艺术感觉和科学实用感觉的还原和比较;第三,情感逻辑和理性逻辑的还原和比较;第四,历史的还原和比较;第五,文体的还原和比较;第六,流派的还原和比较;第七,风格的还原和比较。 

教师应以一定的阅读理论为支撑,寻找文本解读在方法上的支点,这样才能有效地解读文本,减少“隔”的现象。

 

2.激活学生体验

 

应搭建文本与学生经验的桥梁。学生体验主要是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和情景体验。感性的体验是理性理解的前提。通过朗读文本、默读文本,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读出字里行间流淌的绵绵情思,体悟作者潜藏的情感。联系生活经历、阅读经历等走进文本,体验文本。可以通过故事讲解、画面呈现等方式激活学生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亲近之,感悟之。整体感知文本,融通作者思路,感受行文的情感脉络与思维逻辑。

 

例如,教学《故都的秋》可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眼中的秋景有哪些特色?读了文章后,你觉得郁达夫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会对北方故都的秋产生如此深厚的情感?再引导学生体味语言构图的美感:以碧绿辽阔的天空为背景,勾画“沐浴在漏下的日光中的牵牛花”的地面之景和驯鸽飞翔在天地之间的动态景色,整个画面立体、动感、优雅、旷远。

 

袁行霈教授曾谈道,鉴赏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艺术活动......艺术欣赏就是运用联想将语言、声音、色彩、线条等还原为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的生活体验。我们正是在与艺术家的相互交流中,在对生活的重新体味中得到艺术的享受。

 

3.品味和运用语言 

 

语言如果品味到位,读者与作者就容易产生共鸣。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时只有入其境入其情,品味语言内在的精妙,触摸作者的情感之流,才能挖掘出文本潜在的语义空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也就是所谓的“入境”。诵读,可以把人的喜怒哀乐,甚至最微妙的波动、最隐藏的心情,都借助声音直接表达出来,让文本亲吻着灵魂,让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 

只有品味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运用,在运用中提升语言素养和语文能力。在教学故都的秋时,笔者引导学生创作了一首词: 

 

 天净沙  故都之秋 

故都小院蓝花,残垣漏日浓茶,蝉声落蕊净沙。秋色如画,宁折寿命留下! 

 

学生以作词的方式体悟文章意境,体味语言之美和美的创造方式的多样性,其审美素养得到提高。诗意课堂如何炼成?应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用情感与智慧创造与文本、与自我高度交融的境界。 

 

4.加强师生交流  

 

学生与教师之隔的消除策略,就是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教态、语言、交流上下足工夫。运用教育智慧,灵活使用肢体语言。 

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师生情感共融、文本价值与人生价值共享、语言与思维共同创造、情感与思维共同生长的完整的生活过程。教师以渊博的知识、幽默的语言为学生开启知识的源头活水,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心理咨询师,让学生感受到尊重。  

教师评价要紧贴文本,紧扣方法,做到具体可感,要让学生感受到发自教师内心的尊重,感受到语文内在的美。 

“隔”横亘在人与文之间,横亘在人与人之间。教师就是要用教育机智与教学智慧消除“隔”而达到“融”,要善于搭桥铺路,善于搭建支架,善于赏析语言和评价语言,最终实现“人文交融”“师生互融”的诗意境界。 

     

【注:发表于2015年第11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雨无痕让语文课有语文的味道
评课用语
文本细读,让语文课堂充满芳香——浅谈如何挖掘文本价值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原创参赛】我的语文评课记录
[转载]让“静”成为课堂永不消失的风景
如何感悟语文味 -------语文主题学习讲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