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学研究:热情关注,理性思考——我看微课这两年


热情关注,理性思考

                                ——我看微课这两年

 

顾学明

 

在课程改革再出发的当口,在人们还没从第八次课改失败的阵痛中缓过神来之际,微课——一个数字化教学改革的新生事物从天而降。国内外大学MOOCs课程的日益走红为中小学微课的产生不断推波助澜,微课以其迅雷之势席卷整个基础教育,成为被广大教师所熟知的热词。趋之若鹜竞相追捧者有之,事不关己避之唯恐不及者有之,嗤鼻侧目冷嘲热讽者有之。两年来,微课带来的正、负面效应均逐渐显现,个中好坏,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一般一个新事物总为解决新问题而诞生,以能解决真问题而得以存在。那么微课能解决什么问题呢?微即是小,微课就是微课程的简称,是一种支持学生自主个性化高效学习的微型在线网络课程,只要是能说明一个问题的教与学的活动视频片段即可。它可以是一个关键知识点的简短讲解过程,也可以是一个疑难问题的完整解决过程,适于学生在闲散的碎片时间里完成学习。据拥趸者介绍,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是一种全新面貌的教学方式,是继班级授课制以来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变革,是对传统课堂的一种重构。教师在数字平台上提供以微课视频为主的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前按自己的节奏完成对学习资源的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学生还可以随时随地拿出自己的智能移动终端设备来反复学习。在这种理想化的模式下,传统课堂翻转,师生角色颠覆,教学顺序位移,学生主动发展、深度发展、互动发展,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研究性学习等能力都将大大提高。

 

微课,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种可能性。相对于洋思模式而言,以微课为载体的“先学后教”具有生动形象、反馈及时、容易保存、方便检索、集约化规模效应显著等优点。教师在课堂上不再主要讲授新课而重在答疑解惑、厘清知识结构,学生课堂讨论互动、合作学习的时间和机会明显增多,学习变得更有意义。借助于大数据和云平台的支撑,教师还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个学生在某一知识点停留的时间、在哪里停留、有没有回看、回答对了哪几个题……也可知道学生哪里学习有障碍,并及时在课堂上给予更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辅导。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讲授不见琐细详析,不见无效赘述,简约简要,精当精彩;小组合作不见随意组合,不见低效重复,围绕主题,注重高效;学生展示不见从众答案,不见浅层徘徊,形式多样,思维多向。

 

微课的开发过程也颇具匠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的革新,更是一个在理念先进、创意精细的教学设计方法指导下进行的创造性工作,讲究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并重。微课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蕴含“课”的特征,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从教学目标设定、学习者分析、内容需求分析、教学媒体选择等方面综合考虑,利用演示、录屏、录音等软件制作出一个合乎学科思维逻辑的“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最恰当教学方法和策略讲清讲透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按自己的学习特点完全掌握和理解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的一段视频,内容科学无差错,语言通俗听得懂,画面清晰有美感。

 

鉴于此,当前就有不少地区的教育管理部门把是否使用微课课件等当成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考察标准,要求必须使用,否则扣除分数,甚至没有资格参加教学比赛。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微课在实际推广应用中又遭遇哪些尴尬呢?

 

微课制作专业水准要求高,费时费力费心,对中小学教师综合能力是个挑战。微课并非简单地制作教学视频,首先要学会技术,然后是能够使用技术去教,最后是能根据技术发展提供的新要求来变革教学。当前,许多教师把重心放在学习微课制作技术上,忽视了微课“以生定学、以学为本”的教学设计,过于注重课堂教学活动的视频拍摄细节,甚至把教师的讲解、师生活动全程对话都打上字幕,而对微课的内容遴选、教学策略、教学活动流程等核心环节却设计、考虑不足,虽也能利用网络平台资源来进行教学,但缺少对网络资源进行整合的意识和策略。

 

微课资源构成单一,质量良莠不齐。现有的微课大多仅是零碎的单个知识点教学的视频片段,缺少对整个学科系列化、专题式、结构化、完整性的把控,不利于师生的学习、观摩和研究。部分教师开发的微课基本等同于“视频录像”或“微型讲座”式的小课件,其实就是传统课堂中的视频资源而已,没有实时反馈,更无人机互动,给人重回讲授灌输式老课堂之感。如果把这样的“微课”放进课堂教学,这也许就从根本上违背了微课教学的初衷,那就不是微课了,就是多了一段可以回放的视频,还不如教师自己当堂面对面讲解,兼有学生互动参与来得实在些。教学不仅是教知识,更多的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机械的视频永远不能取代人的情感、形体姿态,更何况有的教师善于旁征博引、娓娓讲述、亲切感人,有的教师善于动手实验、启发引导、妙趣横生。其实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类型知识的传授过程也是不同的。为了使用而使用,课堂分明就变成了用声光电对学生进行灌输的试验场。更有人担心,新知内容教师不讲,课堂时间主要用来“解惑”,这种课堂会不会降低了教师的作用?为了微课而微课,许多教师原本教学技能娴熟,竟变得无所适从,茫然起来。

 

微课教学的实施路径和方法缺少经验借鉴,更无规律可循。课堂内外翻转教学的大致做法是教师课前录制一段10分钟左右的学习视频,然后上传云服务器。学生课前先自主观看视频,然后完成对应练习,掌握基础知识。课堂上学生探究、展示、辩论、交流,发展基本能力。这种“先学后教”模式下的微课学习并不能算是预学习,而应是一种正式学习,原则上可以课前预习、课中辅导、课后复习,灵活使用。但是,如果全放在课外,无疑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一门学科可能也就10分钟,但是多了呢?学生每天要上7门学科,每门学科10分钟,至少就要70分钟。暂且不论学生有没有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单从被排得满满当当的“一日作息表”看,他们到底又能挤出多少课余时间?谁来引导、管理、监督这些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如果把课堂知识学习无限延伸到课外,那么课堂教学的价值何在呢?有人会说,课堂就变成了讨论、消化、吸收的场所。理论上讲,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只是至今鲜有成功的范例。

 

笔者最近观摩过一次使用微课教学的研究课。可能是为了展示翻转课堂的完整教学流程,以便让大家能把经验带得回去,两节课是连着上的。第一节课,学生用平板电脑登录网络教学平台的课程资源区,根据学习任务单,观看微课视频和课件,查阅相关资料,完成自我诊断练习,各自提交新问题。第二节课,师生就相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相互评价、作业展示等形式,自主探讨,互问互答。应该说,展示出了未来教育的走向,虽然多少带了点表演的成分,但“学的课堂”的教学策略设计还是很凸显的,“问题驱动、自主先学、限时讲授、小组合作、踊跃展示”的课堂生态耳目一新,充满张力。只可惜如果常态化推广的话,在当前课时紧张的背景下,课表如何创新安排又将成为新的难题。如何解决好在线学习与课堂学习的即时衔接,做到教师因材施教、学生有效学习?很多一线教师建议,最好把微课做成基件或积件的形式,在多媒体课件环境下可以方便地在课堂上自由组合使用,既能查缺补漏又可强化巩固。但现实情况是,现成优质资料匮乏,教师个人闭门造车,专业化的研发人才几近阙如,大面积推开失之草率,尤其是还处于“黑板加粉笔”的农村学校,技术跟不上,经费没保障,全面普及尚待时日。当然这有赖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系统谋划、顶层设计和全局部署,并亟需配套资源库的支撑建设。要整合汇聚整个区域的微课资源,使之产生集聚效应,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微课,作为互联网时代数字化学习的应然产物,喜欢也好,厌恶也罢,它就在那里存在着。如何避免太过高端,使之更接地气,任重道远。讨论问题要科学,对待变化需理性。只有把当前微课面临的诸多问题引向深入和明晰,才能更好地促进微课的深度研究和长远发展。我们呼吁微课运用中应多一份科学和审慎,密切关注发展动向、认真消化并进行校本化再加工,使之成为对传统课堂的一种补充、拓展与完善。微课带来的只能是一场教育的进化,而不是一场教育的革命,任何狂躁和捧杀都不利于微课的可持续发展。

 

应该说,微课作为一种课堂教学形式的转变,它会发展,会完善,更会自我生长,只要我们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拥有从容面对变革和新生事物的勇气。当然,它也许很可能只是课改大潮中的一朵浪花,慢慢就消失了踪影。但愿这次轰轰烈烈的微课行动能给我们留下些什么,至少不再如急功近利般昙花一现。

 

【(原载《教师博览》原创版2015年6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区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基本行为规范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2
如何评价一堂课
微课,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课堂教学诊断应包括哪些内容
高校教师开展翻转课堂中的常见问题讨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