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4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4
专题检测
A组(时间:30分钟__分数:49分)
1.(2014·江苏,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 (1)“九日驱驰”说明诗人是欣然前往的;“寻君不遇又空还”说明诗人是怅惘的;说友人“诗思清人骨”,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欣赏。认真把握、解读每句诗,就能够体悟作者情绪的变化。(2)“城郭休过识者稀”,是言不要经过城郭,因为认识他的人少;“哀猿啼处”,是言他住在深山老林里,不然哪里来的“猿啼”;“柴扉”,是言他家居简陋;“渔樵路”,是言他与渔樵为伍;“日暮归来雨满衣”,是言他完全与山相融。(3)首先理解两句诗的基本含意,再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每句诗在诗歌主旨及结构方面的作用。第一首诗的结句与“怪来诗思清人骨”句形成因果关系,也是诗人情感凝结处;第二首诗的结句存在理解的多向性,可以理解为诗人从正面展现自己的情态,也可以理解为诗人从侧面衬托隐者的生活状态。
【答案】 (1)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2)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3)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诗意】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奔波忙碌了九天,终于得到一日空闲;我前来拜访你,可惜没有遇到,只好空自回还。也难怪你诗歌的意境凉意彻骨——你家的门扉正对着寒流,抬眼远望,积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根本不需要到城郭去寻找,因为那里认识他的人很少;在那猿猴哀啼的地方,他那所茅舍柴扉紧闭。白天他去砍柴捕鱼,傍晚沿着沧江边的小路归来时,雨水早已淋满了蓑衣。
2.(2014·大纲,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析】 (1)此题其实是对整首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把握。路上的苔痕,门前的春草,足以体现人迹稀少、环境幽静的特色;看松色,听泉声,心灵的恬适与外在的环境高度契合。回答时,先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出环境的特色,如“寂静”“幽静”等,再找出诗句中的意象,最后再概括即可。(2)此题考查的是炼字。我们完全可按这样顺序思考并组织语言作答:解释字义——分析字所在句意——分析修辞技巧——阐释作用效果。
【答案】 (1)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2)“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呈现了出来。“随”字形象地表现了山道峰回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探幽的遐想。
【诗意】 为请教常山道人我一路寻找而来,苔痕中可清晰辨认出我的足迹。白云依傍着水中清静的小洲渚,闲适的柴门却被春草遮蔽。山雨过后欣赏山中苍松的翠色,沿着山势行走来到溪流发源地。溪中花影和禅意交融为一,恐怕真的见到常山道人,也会默然相对忘了话题吧。
3.(2014·课标Ⅱ,8~9)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11分)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①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 渔 家
[宋]郭震②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汴洛、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
(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析】 (1)解答此题,要学会运用一些赏析诗词的术语来概括,比如,对抒情诗,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等;对说理诗,有托物言志、寓理于物等。其他还有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等。韦庄在诗中用先扬后抑的方法反衬自己苦闷压抑的感情。诗歌首句故作轻松:尽管“流离”江南,但早已习惯。第二句更用“挥袂”的夸张举动描摹浪迹天涯“等闲”洒脱的情态。诗到第三句出现转折:灯前醒来,家乡亲人分明还在眼前,但这只是怀乡思家的梦境。梦醒后,离家的孤寂,现实的苦闷一直沉重的郁结心头,欲抑先扬的反衬,倍添惆怅。最后以景衬情,山月分明就在眼前,望月思乡,归梦难成,这一意象,成为梦境幻灭、现实凄苦的形象写照。“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2)解答此题,要注意到,虽然题目只是问的两处“灯前”所表达的不同意思,答题时必须紧扣这个基调。韦诗和郭诗都写到“灯前”,但景象不同,感情迥异。韦诗是“灯前”梦醒。可以想见诗人夜不成寐,或读或写,排遣愁思,在困倦中睡去。及至醒来,残灯犹明,乡梦幻灭,沉重的现实显现灯前,孤寂惆怅充塞心头。“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郭诗是“灯前”谈笑,形象地描写出欢乐景象。渔家热情待客,主客无拘无束,掌灯言欢。虽然主人渔业艰辛,但此刻都化入笑谈,轻松融洽的气氛洋溢在字里行间。
【答案】 (1)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表达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说明:答“以景衬情”“对比衬托”“虚实结合”也可)
(2)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郭诗中,“灯前”表现了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
【诗意】 《含山店梦觉作》常常在外漂泊流离,已经习惯于远别家乡亲人。随意地挥一挥衣袖,就远走客居异乡。一觉醒来,归梦破碎,孤灯之下,依然身在江南。心情惆怅,起身出户,见一轮明月,已斜挂山顶。
《宿渔家》世代生活在海边,芦苇深处掩映几间小屋,上面覆盖着雪白的芦花。晚上灯前主客相聚,笑声不断,渔人讲述,海上捕鱼晚上归来,有青天一轮明月伴送到家,真是开心惬意。
4.(2014·湖南,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
桃 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 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________的形式。(2分)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析】 (1)乐曲演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做重章叠句。(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这是一首贺婚诗。诗的三章都以桃树起兴,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茂盛的桃叶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人丁兴旺,表达对女子新婚之喜和对新娘的美好祝福。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轻娇媚。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实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盛,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
【答案】 (1)重章叠句 
(2)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诗意】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5.(2013·课标Ⅱ,8~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 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析】 (1)江边几株梅树令作者牵挂,多次拄杖前往探访。大风雪后再次踏雪寻梅,却苦寻无着,直到昨夜明月之下,才发现梅花凌寒傲雪盛开。可作者没有直接描写梅花的冰姿玉肌,也几乎未涉及梅的色与香,而是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间接表现梅花高洁孤傲的精神品格。(2)解答此题,先要理解诗歌最后一联的丰富意蕴。景物描写“日落寒鸦”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可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悲伤的情感,而从“沉吟”“却望”“独自回”等词语可以看出,此时的作者是落寞而又惆怅的。明确了这些,再结合诗句的内容分析即可。
【答案】 (1)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2)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于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诗意】 江边的几树梅花真是令人惆怅,我拄着藜杖在树下徘徊,离开,又回来。先前白雪覆盖在梅花上,看不出是雪是梅,花朵无处找寻,昨天夜里伴着皎洁的月光,梅花依旧凌寒盛放。今日我想折下几枝来送给远方的那个我怜爱的人,遗憾的是相思这场劫已化为灰烬。我在树下沉吟了良久,直到日暮时分,寒鸦归巢,才远远地望着那扇柴门,独自归去。
B组(时间:30分钟__分数:42分)
1.(2014·安徽,8~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8分)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 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1)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 (1)本词描写的是西湖暮春时节人们游春的情景。诗歌情感的分析要把握住游春人的“番腾妆束”“闹”“寸不移”“叫船”等动作情态,不难得出爱春、惜春和叹春之情。(2)题干明确点明了从点面结合的角度做简要赏析,给考生答题点明了方向。具体回答时,先结合诗句明确“点”“面”各是什么,然后结合作者描写内容进行赏析,即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暮春之景。
【答案】 (1)(示例)翻腾妆束,闹春苏堤,爱春之心;步履迟迟,驻足流连,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唤船离去,叹春之意。
(2)香红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情感内涵。
【诗意】 清明节和寒食节刚刚过去没多久,红花春色就渐渐稀少了。人们梳妆打扮好,翻腾跳跃着在苏堤上游玩,想要留住春天,可是春天又怎么知道人们的心意呢?红花上的雨滴已经消退,飘舞的飞絮扑落在污泥中。人们步履迟迟,不忍离去。三三两两的人儿,慵懒地呼叫着船家,想要离去。人们离去了,春天好像也随着人们离开了。
2.(2014·福建,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双调·蟾宫曲 自乐
[元]孙周卿
草团标①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
山溜响②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选自《太平乐府》)
【注】 ①草团标: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
(1)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赏析诗歌,把诗歌的情感点出,具有对隐逸生活的满足之情;这里还可以对隐逸生活进行分析,即对山居生活的满足之情。其次,从结构分析。“山”居于文中各个部分,不具有结构作用,可以不分析。再次,内容上,明确作者写了山居生活满眼是山,由此联想,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生活充满了自然情趣。(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一问,根据内容回答即可。第二问,首先,理解表达技巧的内容,“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其次,阅读诗歌,明确本诗运用的反衬手法;再次,结合诗句分析,点明效果即可。
【答案】 (1)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作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意对即可)
(2)(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意对即可)
【诗意】 茅屋正对着山凹,拿来山间的野竹做粳米饭,用山上的泉水煮山茶。这里还有山芋、山韭菜、山果可以食用,山花可供观赏。
山间泉水叮咚作响,犹如冰敲月牙般清脆,闲来清扫山上石蹬的云朵,想是山谷太过幽静,沙沙的清扫声居然惊得林鸦四散乱飞。山色是美的,值得夸耀和反复欣赏,仰观山外晚霞,俯瞰山下人家,这一切令人流连忘返。
3.(2014·北京,1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题。(11分)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 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 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②禁:消受。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2)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  )(  )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豪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王象巽《游曲江》)
(3)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C “白发好禁春”意思是满头白发的自己正好消受春天的美景,可见诗歌写的是春天的美景,不是春去夏来。
(2)B、E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B写燕子不知道高阳台的原址,E写韦曲文物已经没有了,只留下满眼坟墓,都表达了兴亡之叹。A、C、D都是写韦曲的美景。
(3)【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何时占丛竹”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的向往,与前面对韦曲美景的赞赏一脉相承。“头戴小乌巾”运用典故,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诗歌鉴赏要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调动常识储备,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分析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对人物要察言观行,体会其志趣心境。
【答案】 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诗意】 韦曲这里的花开得这样美丽可爱,家家户户都是满园春色,实在是惹人心动到了极点。杯中盛满了绿色的美酒,一定要整日痛饮才尽兴,头发花白了更要好好享受这美丽的春色。我一心欣赏美景,顾不得山石尖锐的棱角勾破了我的衣服,藤梢刚刚长出来的嫩芽,颜色那么嫩绿新鲜,直刺人的眼睛。面对这样的美景,我不由得感慨:什么时候我也能够住在竹林里,头戴着隐士的黑头巾,过着悠闲淡泊的隐逸生活啊!
4.(2014·浙江,21~2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7分)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 峡 吟
[南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注]。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 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1)这两首诗都以________来写愁。(2分)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析】 (1)中国诗歌很多特定的意象有固定的象征意,如松、梅、菊、兰、鸿雁、布谷等。这些特定的意象要记住。李端诗中的“共听一声猿”,是用分隔两地的人“共听猿声”来间接写“愁”;徐诗是反写,啼猿自己不愁,但内心有愁的人听了啼猿之声更觉心愁。两首诗放在一起考查时,往往要找共同的意象。(2)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以景写情,使用典故,抒情、说理都是表现手法,阅读时注意比较。第一首借景抒情比较明显,“日落”“众山昏”“暮雨”“猿声”都是忧愁的意象。第二首借典故写愁有难度,一是很多学生不知道典故的来源,二是“以理写愁”过于空洞,学生不好理解。第二首诗更倾向于是一首说理诗。本诗阐释了一个道理,所有的忧愁是由自身的原因引起的,自己的忧愁情绪又会影响到自己对外物的感知。
【答案】 (1)猿声
(2)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叹,直接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
【诗意】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日暮时分,群山淹没在昏暗之中,接着,又有一阵密集的暮雨袭来。今夜,你我怎能忍受宿于两地却听着同样凄厉的猿鸣!
《三峡吟》长江三峡丽山秀水连绵七百里,两岸广泛地生长着深幽的青枫林。林中的猿啼声本身没有愁苦之情,愁苦的其实是行人自己的心情。
5.(2013·江苏,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1)~(3)题。(10分)
醉 眠
唐庚[注]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 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析】 (1)这句诗用太古时期万物沉静,仿佛一切都不存在一般,来形容此时的“山静”,诗人化实为虚,化有形之山势为无形之光阴。(2)这两句明显写的是两方面的事,一句一事一心境:前句“门常掩”是因为“世味”,表明对“世味”的厌恶;后句“簟已便”是因为“时光”——正值盛夏时光——醉卧竹席,已是非常适宜:给人的是一种闲适、恬淡之感。(3)题目已说明“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由此,答题时就要形成这样的思路:哪些地方是“平淡”的,这“平淡”里蕴含着怎样的“激烈情感”,顺着这样的思路答下去即可。
【答案】 (1)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2)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3)“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出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诗意】 山谷静得仿佛没有人烟的远古,每一天都漫长得如同一年光阴。暮春还有些花儿绽放,依然能够让我在赏玩时醉酒;鸟儿婉转的啼鸣,并不妨碍我安眠。尝尽了人世滋味,我总是掩上门扉,这时节躺在竹席上非常适宜方便。梦中常常得到优美的诗句,可拿起笔时,却又忘了该用什么语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之侧面描写试题汇编15题
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古诗阅读题
一字生辉——古诗炼字之妙赏析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前度刘郎今又来
2009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