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自卑情结与优越情结

又到年底,各种事情一股脑劈头过来,慌乱中又虚度许多光阴,真狼狈。匆匆读完了阿德勒的《心理与生活》,距今已有半个月,再不写,恐怕要忘得一干二净了。

了解阿德勒是通过《超越自卑》开始的。和弗洛伊德类似,阿德勒的心理学称不上真正科学意义上的心理学。作为一名医生,他的理论分析取材于病人的病例。同样可以看到,整个心理学史并没有给阿德勒留下足够的地位。然而,他的一些重要观点,个体心理学的提出,以及分析个体心理的方法,对后来的心理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分析个体心理时,阿德勒非常强调三种方法:个体在兄弟姐妹中的出生顺序、个体在孩童时期的记忆以及梦,第三点也是弗洛伊德所极为重视的。在出生顺序问题上,阿德勒对长子、次子和最年幼的孩子着墨最多。以长子为例,在次子出生之前,长子处于注意力的中心,而次子的出生,则宣告了这种地位的剥夺,从而可能影响到长子后续的发展。在他给出的案例中,酗酒、偷盗等问题长子的几率很高。想想自己也是长子,忍不住把这些东西往自己身上套。还好,目前还没有发现什么重大的问题。这一点上暂且不展开谈。

阿德勒对自卑的解释更能引起我的兴趣。自卑这个词,在他的理论体系中,并非我们常识中的贬义,而更接近中性。“自卑是个体进步的动力,是追求优越的源泉。”这并不难理解,自卑让我们认识到差距,从而努力弥补,追求优越。每个人,不管他承认与否,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自卑感。但阿德勒的高明之处,在于提出了自卑情结与优越情结这一概念,并阐述了它们与自卑感、优越感的区别。自卑情结不等同于自卑,它是自卑的延伸,是自卑感延续一段时间之后,朝着无用的方向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病态心理。如果说焦虑、害羞、羞耻、过度敏感是自卑感的外在表现的话,远离人生问题、与问题保持距离则属于自卑感的延伸,属于自卑情结的表现。比较难以理解的是,在自卑感延续这一过程中,往往会伴随产生优越情结。优越情结是自卑情结的附属物。前面说过,自卑感促使人们向前,为征服而奋斗,这一奋斗要求人征服眼前的不足,不断地追求安全,追求更好。然而,如果追求的过程中受挫会怎样?遇到重大的困难、危险、伤痛时,有一种情况极有可能发生:前进的路被阻挡了,很多人会选择退却。更加严重的情况则是,丧失了再次尝试的勇气,蜷缩在角落里,永远逃避问题。这个时候,自卑感没有得到积极地弥补,个体则会寻找另外一条路:为自己营造一个虚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他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为他的行为寻找理由,因为怕失败,而和大多数同伴保持距离。这个时候,他们会觉得享受,觉得和人生任务隔离是一种特权,是一种负担的减轻,使得他们比别人强,这就是自卑情结伴随而来的优越情结。这种优越情结并没有什么问题,只是它对社会是无益的,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与事情的发展,是一种消极应对(后文会提到)。从这一点看,古时孤傲的隐士的心理也多少可以略知一二。

因此,人们许多自以为是的优越感,很多来源于自卑情结。追求小众、追求异类、爱慕虚荣以及其他,几乎无一例外可以和自卑情结挂上钩。往大了说,一些弱小国家、民族的强烈的优越感,丝毫不容许任何人怀疑其文化价值,其实来源于其民众内心强烈的自卑情结,韩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就个体来说,以一个问题中学生为例。他成绩很差,老师不待见,同学又嘲笑他。我们知道,一个未成年人的心理很脆弱,在这种打击之下,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可选:要么通过努力,取得功课上的成功,重新拾起老师与同学的尊重;要么走向相反的路。我们知道,第一条路对于问题孩子来说很难,再加上没有人悉心引导的话。因此,他极有可能会选择一条不同于大家的路:逃课、打架肇事,甚至偷窃、犯罪等。应该知道,他这样做的目的,恰恰是为了赢得老师与同学的认可但却走向了无用的方向,这个方向的确让他心理产生了优越感,认为这不同于周围的人,认为可以这样会为自己赢得尊重。

那么,如果他通过努力,取得了学业上的成功,赢得了大家的认可,这同样是一种获得优越感的方法,这样是不是一个好的结果呢?当然是。在这一点上,阿德勒是这样解释的:评估一个行为的好坏,有一个尺度,就是是否符合社会对他的要求。他是以社会感为评价标准的。也就是说,你通过努力取得了好成绩,符合社会对你的要求;而逃避、走向犯罪则不是。自卑感只有在社会感的保护下,才不会产生坏的行为。事实上,在阿德勒的整个理论体系中,一直将社会兴趣放在一切心理活动的解释与治疗的最高点。人生问题的三个重要内容:社会生活、工作、爱情(婚姻),要解决其中的任何一个,都需要足够的社会感。

一个孤僻的、迟迟不敢迈入爱情婚姻殿堂的大门、没有勇气面对即将到来的工作的人,大多是社会兴趣的缺乏,这种缺乏可能来源于自卑情结。认识到这一点,与解决它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只有认识到它,才有解决的希望。

心理学是一个庞大复杂、充满智慧的科学,或许不仅仅是科学。单纯听信一家之言,不可能获得其中的真谛。何况只通过他区区几部作品,更是管中窥豹。写这篇文章已经觉得力不从心,实在是出于迫不得已,单纯是为了加深自己对阿德勒的印象,仅此而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用打骂压迫挑剔转嫁自卑获得优越感
《自卑与超越》书评——如何引导“自卑情结”变得卓越
赋予生命真正的意义——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你为何自卑?《自卑与超越》带你找到答案
自卑带来超越,缺陷带来补偿
教育始于了解——《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