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望江:九人诗选》后记
《望江:九人诗选》 后记
编完这本集子,已是晨光熹微,窗外有只鸟,在那里跳跃了一下,它曾经飞得很远,现在又回来了,陪着我,青灯对眠。我想睡下,但脑海里一直是大家的诗作,干脆翻身坐起,写几句话吧。
从与张建新一个偶然的电话,有想法到今天,也就两个星期的时间,仅仅几天,建新就去了上海,接下来的工作,我必须赶快做完。我是一个得了忙碌症的人,而后的时间大约有一个半月左右不在广州。就想赶快做完,再去做其他事。沈天鸿老师也及时腾出大量时间,给本书提出好的建议、指导,并写了序。
这是一次集体的结伴旅行。在这之前,很多人彼此并未见过面,也分布在各个城市。是故乡这个要素,让大家的诗作聚在一起。“千山万水,都是为了点一盏灯”。诗,让我们内心明亮。
非常感谢这本集子的九位作者。
其实在望江,很多很多写得非常好的诗人的作品没有邀请来这个集子中,因时间紧,精力不济,大家又忙碌在各地,有些联系不上,有些常常读他们的作品,但不知道是望江人,加上篇幅有限。比如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翻译过20多本译著的翻译家诗人汪正球、诗人杂文家时评专栏作家椿桦、著名散文诗人崔国发、诗人散文家李皓、诗人资深报刊编辑周能兵、知名诗人一苇渡海、文学评论博士周根红、80年代资深诗人沈天鹰、15年前即享誉盛名的张颠、还有聂双应、江同杰、一夫桥渡、檀亮、徐春芳、方龙斌、周国平、张丽萍、周贤望、余卫东、卓照、欧阳玲燕、南雁、曹青等人。医生曹青没有在手头的选本中读到他的作品,我昨天在网上偶遇他的一首《焦赛湖》,刚入中年的曹青,已经写出了晚年大师的境界,遗憾他们的作品没有收集过来。他的那首如下:
《焦赛湖》(曹青)
站在医院门口就能望到焦赛湖
也许我们只是看到湖水的反光
抽水机白天不停地转
又排空昨夜的黑暗
但我们从未见到过湖底
这里,水下和深空一样神秘
月亮是一块磨得又圆又亮的石头
雨雪倾泻,星光飞逝
留下的总是安宁和平静
梦比我醒得更早
棒槌溅起的水花比黎明更白
当我赤裸着胳膊爬上岸
湖水落下
天就凉了
这本集子中,因为篇幅,沈天鸿老师的诗放进来很少,他的经典作品非常之多。沈老师的诗更多的是深度意向、深度空间的展示。看是哲学的,实际上是在哲学之上的,只有诗,才具有这种功能。自八十年代,他在当时发行量达十多万份常常不断加印的《诗歌报》开设现代诗歌12讲,到现在,以诗歌和理论的开创性、以沉静和执着的精神坚守,影响并发展着中国的诗坛。
沈老师30多年来提携了无数新人,从诗歌报时代开始,那时就常常以信笺的方式帮无数的外地诗人改诗,指点诗歌写作。大批大批的诗人都不断受惠于他的诗歌理论和具体的诗写指导。
除了文学领域,现代理工科学生都应该来读读沈天鸿的诗歌。他的思维模式,进入事物核心的方式,他的诗歌的多重空间,值得科学领域的互通借鉴。诗本来不是科学的产物,但在此互通,实属罕见。中国人更多的思维被禁锢。创新能力关乎所有产业的命运。诗歌是创新的先行者,文学早于产业。我们期待更多的创新能力。创新,是衡量一首诗好与不好最起码的标准。沈老师的诗歌理论也成独特体系。他的理论专著被一些著名高校列为研究生必读书目。他同时也是散文家,他的诗歌和散文作品不断地被学校教研引用,包括高考的各种模拟题等。他旧体诗创作量也非常大,旧体诗词水平可平唐宋。
“我来自我,愿意回去的地方”,崔国斌在《这地点,是水》中写道。水,是这个县的主题。1954年,长江就是在这里破堤,差不多整个县的一半,都变成了长江的一部分。防汛防汛,每年的汛期全县人民都在忙着防汛。“湖水浅下去,就是大片良田”,崔国斌说,“看不见的水,只存在于幻想的每个片刻。像一个否定,一种虚无,一次无效的抵达”,“消失的水,注定要被遗忘”。“一场被遗忘很久的战争”构成了我们县的别名。在这本集子中,很多选材和内容,就是重拾故乡题材,这对于分散各地的游子来说,也不亚于一次次的重拾河山。
“那是一条从内心出发的河,但那河不通往任何地方”(崔国斌)。这是悖论。但现实的折腾给了我们更多的重述悖论的机会。于是我们需要表达,需要释放不安的灵魂和内心。“这是土地。我们有我们的遗产”,“这样的声音,听一次,就要掉一次眼泪”(崔国斌)。
“我们需要更脏的手,我们需要更纯净的心”。顾随说过,中国从古至今的诗人作品,可以归纳为四个字——无可奈何。张建新、沈厚明都写出了出色的无可奈何之作。“我只想把梦里丢失的,再从梦里找回”(沈厚明)。沈厚明曾经去到海边转了一圈,写了一首关于短暂停留温州五分钟的诗,他擅长于用细碎的笔触,用细节来写出生活的真实与不安,写出了温州过客、时代过客的疑惑与虚无。他看到的大海,只不过是“心灵的减震器”。“一个人的命运,在万里江山里暴露出,生活的繁琐”。
“我确实无力推开什么,包括一扇窗子
悲伤也只不过是二、三平方米大小
也就是——一扇窗口所能给予的那片天空
时有时无,几粒安静的星星”(沈厚明)
张建新的诗歌,一直以来都是低声复调,一直充满了悲悯情怀。20多年来,他一直坚持在诗歌的现场。从20多年前的《小剧院》开始,他不写伟大的生活,只写属于内心的那些在低处的细小的东西,以一种稳定低姿隐忍的冷叙述构成了他的诗风,建立了他自己的精神磁场,带给我们很多的草木之书。诗写无限可能。建新的诗从20多年前就已经融入了与传统迥异的自我叙述体系中。他甚至写出了《安之若命》这样的杰出作品。用最少的几个字,最大地抵达整个社会世界和心理的边缘与界限。地理的书写之外,建新还有很多非地理性的作品,比如《只想生活在熟悉的地方》、《八哥》和《貌似神离》这样极具象征意义的诗歌,彻底呈现了这个世界的混沌、无奈与无能。下面是张建新的《安之若命》:
对面平整的混凝土屋顶被掘出一条长方形的坑,
我站在窗口看,有人说,不知用来埋什么?
我知道她的意思,从形状来看,极像墓坑,
长度似乎稍短,那人又说,不短,和你长度相仿,
好吧,要是你认为我合适,我就去那躺下。
崔国斌擅长于对诗歌文本的细读批评和总体把握,他的很多作品具有“思”的品质。他的很多作品具有后现代的特征,不仅是超现实,又在文本超现实的基础上再返回现实,期间穿插,或者说穿越,呈现了诗歌的的立体效果,互文效应,颇多意外的闪电贯穿,最难得的是他的哲学洞察力,表面上不写哲学但在很多地方还是体现了哲学的自觉与感知。这使他在复杂的写作中游刃有余,举重若轻,比如他的长诗《内心对话》和《早起者:他》。这明显地与他以前的作品包括《这地点,是水》等有着不同的介入事物的方法,不同方式的爆发。体现出他的多样性,在不断突破自己前行。诗歌也是在运转变化,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比如他的《承认》,又是另一种表达法,写得非常宽阔、干净、有力,直抵本质。并且写下了“承认”这个词,表现了对生活的揶揄或者隐喻。他的评论则更突显他的雄厚实力,这在他以后的评论文章结集时会给大家极大的惊喜。
《承认》(崔国斌)
在一张纸上,承认无话可说
承认,大脑的空旷。秋天的雁阵
如此消瘦。承认:
旅程的偶然,和遥远。还有
不期而至的相遇
承认,迷失的方向,菊花和圆月
权当沉默。或在
宁静的地方,大声自语
在生活的结合处另辟他途,写出很多纯粹的诗歌的,这本集子中有郭立新、胡望江、金国泉等。胡望江从25年前发表文章写关于《诗经》中“关关”的注解之后,写了10多年新诗,大学期间还得过一次大学生诗歌赛的奖,前几年深圳出版集团出版了他两本集子,最近很多年又没写新诗了,旧体诗倒是常常读到。胡望江2005年创办的诗歌网站“当代汉诗观止”,多年来建立了一个难得的学诗谈诗论诗的好平台,聚集了一大批诗人。
郭立新,在80年代的诗歌大潮中,发表了不少作品,而后10多年不见其文其人,仿佛在圈内圈外退隐或消逝了。最近几年又开始爆发。功夫在诗外,诗在诗外,是郭立新诗歌的最好写照。他的经济类随笔集,他的涵括绘画、书法等各类艺术形态的评论集将出版。他的随笔集《碎语集》已经面世,其话题之广,涉足之深,令人惊叹。诗外的阅历和非凡的思考能力使他的诗与众不同。他的很多诗,有时更应该当成是一件艺术品,把玩品赏。也许有些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诗,或不只是诗,不止于诗,这正是他的诗在诗外的地方。他另辟蹊径,成就了诗的另一种写法,这得益于他的高层次思维的能力。他的顿悟,他的条丝解析,他的佛和禅,他的时空观,他的洞察,已经跳出了世事之外。他很多年几乎不读别人的诗,诗是什么?诗就是他自己。一个多维的怪才全才。不妨读读他的《秋相》:
“从村庄出发/一条路,将秋天/分成两部分/田野,卸去它/所有厚重的/粉饰,裸露出/黑色的肌肤/更多的色彩,在/路的另一边/趋于成熟,和消逝/这么多事物,这么多/喧闹和寂静/悠闲相处,自由自在/此刻,多么相宜/我们在天空之下/一边想象/一边遗忘”
金国泉也是有着20多年的诗歌写作功力。13年前就无意中在一个中国诗歌年选中读到他的诗。他的诗写也是纯粹高蹈的那一种,兼具空明与厚实,是诗使我们走得比自身还远的那一种。
金国泉有一首《雾》,让我想起我曾经译过的卡尔.桑德堡(美)的诗《薄雾》,两者写法迥异,但具有同样的穿透效果。卡尔.桑德堡写的是完全抽象的雾。金国泉是对具体事物的感知,更多的是对现实隐喻的指向。“消失就是真理”,是真的吗?金国泉写几只鸟在雾中穿行,“刚刚开辟出来的道路/顷刻消失”,它们“拍打着翅膀/拍打着什么都没有的空气”。他接下来突然写“血腥,无处不在”,那这场雾是什么雾?自然的还是人为的?诗歌的隐喻意义就发挥作用,有很多需要影射的东西,诗人欲言又止,突然又一转口,说“雾中的桃花湿漉漉的/可见度极低/与雾保持一致”。那么这次转换,桃花又是什么,花是美好的东西,我们看见的又看不见的,但它出现在雾中,并且与雾保持一致?那一切似乎美好如花的东西,怎样的给人失望。如果表面上的那些花是对的,如何又造就“血腥”?诗人又写“无法看清/但又竭力去看清”。那么那些消失的鸟,消失的桃花,消失的雾,消失都是真理吗?诗人的悖论出现了,时代的悖论由此出现。诗人常常有预言功能,这首写在十年前的诗,又恰在雾霾笼罩的十年后出现。
“向晚,一天的时光弯下腰。大地显现弧度,朴素,淡灰”。“她飘过凉皮一样的月光,一生爱京剧,脸谱后的悲喜,河山,尽入丹田”,詹永东这样大气的诗,实在是太多了。至少15多年前吧,詹永东的作品就已经是这样的出入自由之境。他早期更多地写下旅程时光、田园牧歌式的作品,这是诗人的家园,每个诗人都必须回到和出发的地方。他一首《时间客栈》,他不想要,我把他找过来,代表他那段时间的写法:“船只,仿佛是一种装饰/不断驶离/又被另一些船只更新。对岸升起的/雾岚,飘过树和山峦,意味着/一切都在变化。很慢,很微妙/房间里的光亮一寸寸暗下去。暗到/整座客栈都陷入黑暗之中。门外/服务员一声叹息,走廊一样悠长/江涛扬起浪头,在防洪堤上摔得粉碎/一些泡沫。一个人。盲目又失语/沉醉于时间的客栈”。这是当今写旅程,写时光的物体运转,配合光线明暗的一首不可多得的好诗,意蕴丰厚,时间就是这样在空间里存在的。失落与不失落,在这首诗中得到延伸。一种情绪笼罩,难得的诗歌效果。当然古典美,或者说古典一点的写法,可能是詹永东想舍弃它的理由。在一定程度上,“美”是罪恶的,“美”是诗歌的天敌。但那是因为那种“美”的标准其实是丑恶的。因为那些“美”已经成了传统,或者说陈词烂调。而真正的关乎永恒的东西它一定会顽强地存在的。
詹永东对自己严格的要求也可能是他停止写诗10多年的秘密。不断地突破自己,作为诗人,是需要勇气的。读他最近的诗歌,比如《复调》、《自然与承受》、《五月九日,想起宽窄巷子——寄西岭》和《屠夫》等,觉得他诗风有所变化,不一样的感觉,初读以为不是詹永东的。这些首都有30多行,人毛糙的时候扫读,觉得是不是长了点,然后想挑刺,看看哪句哪行可以省略。一般来说,大家常以14行或者20行作为习惯性的行数限度。但仔细读下来,发现没有哪一句是多余的,并且精彩纷呈。他已经形成了他的叙述链,并且在细碎中体现它的雨珠般的湿润和惊喜,体现他的内心无处不在的诗意魅力。这需要慢下来读,慢是一切生活的真谛。让诗歌浸润慢,让诗歌陪你享受每一分每一秒。这种叙述,也许可以称之为“慢叙述”,永东的叙述法。詹永东和一大批望江诗人都是写散文诗和散文的高手。我挑刺看是不是散文诗的思维成分多了些,但不是,那是一种摆脱散文的轻叙述,现代性,前沿性,节奏性都堪称上乘。比如他写给儿子的《五月九日,想起宽窄巷子----寄西岭》,那么多的父子碰面谈话的情景,所走过的那条街,街上的物象,无不与内心产生映照,以物观心,以心观物,物我观照。期间夹以少许的对话,把握了特殊阶段父子关系的微妙。
杂七杂八,胡乱写了这么多,应该早就收手了。大家见笑。权当作为编后记吧。谢谢你们的阅读。谢谢你们的时间。
汪治华2014-1-13 广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特拉克尔:双重幻觉的诗意/董继平
《世界现代禅诗选》后记
宝应诗人、作家王垄第九部专著出版
宋茂林诗选|月亮轻轻出场,还是多年前的模样
当代诗人‖【曼陀林诗选】
诗集《以水流的姿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