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运用策略——以北京中学为例


本项研究以未来人才培养为目标,从学校课程规划视角出发,在继承我国基础教育优秀传统的同时,研究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动向,研究国际知名中学的课改经验,探索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通过对北京中学办学思想与办学目标的梳理,整合三级课程,建构学校的课程体系,整体设置6—9 年级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使课程成为学生发展的核心载体,促使“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在校园中生成。


作为一所普通中学,在构建全面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新型课程体系,实践小规模办学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变革的过程中,北京中学以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目标追求,进行了系列改革实践。现整理成文与同行们探讨。

一、课程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一)课程

“课程”在我国最早出现于唐。朱熹(宋)在《朱子全书·论学》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的论述,即指功课及其进程。在英语中,课程(Curriculum)最早由斯宾塞提出。最常用的解释源于它的拉丁词根“Currere”,意为“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的定义是学习的进程,强调有系统、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而派纳提出“在跑道上跑”的概念,认为课程是提供一种知觉、情感和思考的生活经验,是自我生命经验的建构。课程应强调对教育情境、历程的体验和感知,而不仅仅是目标、方案或学科构成的学习进程。

施良方教授总结的六种典型的课程定义是: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靳玉乐教授认为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其本质应是指在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课程是教育者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教师应是课程的研究者、设计者、实施者,学生应是课程资源的提供者和课程知识的接受者。黄甫全教授则认为课程是一种预期教育结果的重新结构化序列。课程内容作为一种教育化的文化,具有再生性、简洁性。科林·马什(2009)列举出的六种课程定义是:课程即包含基本知识的永恒科目;课程即对当代生活最有用的科目;课程即学校负责的所有有计划的学习;课程即提供给学生的能在不同的学习场合获得一般技能与知识的学习经验总和;课程即学生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之类的网络系统进行建构的产物;课程即对权威的质疑和对人类处境的多维探寻。综上,北京中学在课程规划与实施中,力图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的实现,即以课程为载体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素质结构,并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学校的资源,支持教师自主开发独特的课程,体现学校的育人目标,突出人文与创新,呈现学校课程建构的基础性、实践性、多元性、灵活性。

(二)课程规划

泰勒(Tyler)要求在制定课程计划时回答四个问题: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目的?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才可能达到这些目的? 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我们如何才能决定这些目的是否正在达到?概括起来就是:目标、内容、方法、评价。我国基础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体例与结构则包括:课程定位(包括:性质、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教与学的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马什(Marsh,2009)提出标准的课程规划过程应包括:课程框架;目标、学习结果和标准;选择和组织教学模式;学业评定、评分与成绩报告;课程实施。在课程结构设计中还要考虑比例关系、空间关系、时间关系。要关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所占比例,也要关注课程内部不同类型课程的比例。要处理好相邻课程成分和课程要素之间在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上的横向组合关系。要处理好不同学段的前后衔接和同一学段各类课程或活动项目的开设顺序。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追求教育目标的最大化。

(三)课程实施

只有在面对学生真正的实施时,课程才变为现实。课程实施是课程规划的价值保证。《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2010)中指出,要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把教学改革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使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意见》强调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环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强调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科学应用,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的学习能力。并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和实验,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帕森斯(Parsons,1987)指出,影响课程成功实施的12 个重要因素,包括:时间;变革的技术;认同学校文化;提供鼓励和奖赏;在工作中分担责任;释放变革的力量;一个合作框架;领导;认识系统层面的文化;政治的视角;赢得盟友;认识到个体的角色。麦克劳克林(Mclaughlin,1987)指出,课程实施不是传达先前已经认同的东西,而是商议和改善。必须从个体行动者的动机、信念和能力方面来制订实施方案。

(四)国际知名中学课程建设特点

考察美国托马斯·杰斐逊中学、格罗顿中学、英国伊顿公学、哈罗公学、香港皇仁书院、上海中学等国际知名中学课程建设情况,可以发现其共性是有完善的课程体系,基本上都包括核心课程、选修课程,课程设置齐全,课程的基本模式是必修加选修,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和自主选课权利,同时形成了一些较有特色的品牌课程、个性化课程,鼓励学生成立社团、出版会刊、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获得丰富充盈的成长体验,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有明确的知识谱系(课程谱系),如上海中学的德育课程图谱、学习领域课程图谱与优势潜能开发课程期望图谱。

2. 重视学术水平,提供高水平课程,如托马斯·杰斐逊中学开设14 门AP 课程,人才培养与高校衔接紧密。

3. 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互相补充,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如美国菲利普斯高中开设有数学、英语、历史等核心课程,还有50多个运动项目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供学生选择。

4. 多数学校按照学分制进行管理,走班授课,小班教学,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和个性化。

5. 学生自主管理和选择能力较强,学校开设的体育、艺术课程门类繁多,社团活动和俱乐部活动丰富多彩,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保障。

6. 国际化程度较高,多开设多种外语课程、国际课程和国际访学课程,鼓励学生参加相应考试,打开通向国际知名大学的人才培养通道。


二、北京中学的课程规划及实施

学校依据《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对课程建设所提出的“课程结构的多样化,人才成长途径的多元化,教育资源建设丰富化”要求,基于基础性、选择性、探究性、综合性、生活化、数字化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建设课程体系。通过整合国家课程内容、建设五大系列校本课程、变革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变革评价方式,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未来人生奠基。学校以“世因我更美好”为校训,以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的成长为课程建设理念。“全面”有两层含义,一是从培养目标讲,学校培养的是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使学生在身心健康、品德发展、志趣高雅、学业优秀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二是从脑的发展讲,通过丰富、多样的课程,使学生脑的各个区域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开发,并适度链接,为创造思维打好基础。自由是人的发展的最高境界,要经历自觉与自主的过程。学校的课程建设与实施就是唤醒自觉、培养自主、追求自由的过程。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

学校以“和而不同,乐在其中”作为校风,尊重学生发展差异,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求,着眼于立体的人的培养,以人文性与创新性为课程建设追求,遵循基础性、选择性、探究性、综合性、生活化、数字化的课程建设原则,构建了包括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体系。基础课程分设7 个领域,即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共13 门学科;拓展课程开设5个系列,即学院系列、阅历系列、服务系列、雅趣系列和健身系列,共20 个模块,如图1。


学科内注重跨越小、初、高学段衔接,学科间关注学习主题融合,并关注到数字平台建设。编制了各学科的《学科课程实施方案》,并据此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研究。基础课程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为内容,突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围绕核心概念,整合学科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实施主题式学习,揭示学科间内容的相关性和系统性,进行跨学科的整合,例如整合历史、地理、思想品德课程,开设社会课程,在六年级上和八年级下综合开设,中间过程分科开课并插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

拓展课程以创新品质培养为核心,在丰厚文化底蕴、培养好奇心与想象力、艺术与审美熏陶、科学研究启蒙、增进社会体验等方面进行系统构建,开设戏剧表演、服务课程、卡魅课程等引进课程,有项目研究、主题学习、主题活动、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通过艺术、科技、设计的整合,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行“长短课时结合”策略,满足不同学科教学需要,如:体育课按每天一节每节60 分钟安排;音乐、美术按2 课时80 分钟连排;演讲微课程安排每节20分钟;其他学科按每课时40分钟安排。

(二)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学校基于以学习为中心的理念,遵循学思结合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探索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有效变革。探索实施单元主题教学、菜单式教学,建立导师制、团队教学等有效机制,运用数字化学习平台等学习资源系统,促进学生通过主动学习,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与综合运用过程,对知识及学习本身产生兴趣,获得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并在其中发展思维,提升能力。突出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应用性以及个性,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1. 单元主题教学

教师团队以单元学习设计为基础,整体规划学习计划、阶段学习任务和作业。以“任务驱动,问题解决”为主要抓手,建立积极有效的自主学习机制。开展单元主题教学的学科主要有语文、英语、科学、社会、艺术等学科。

以语文学科为例,语文课标中对课程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单元主题教学的目标就是围绕这个目标向三个维度延展,不求篇篇精读,但求培养兴趣、学习方法、生本互动,从广度、深度、高度方面提升阅读的效果。围绕单元主题(内容和形式)进行群阅读教学,重在拓展视野、自主阅读、交流互启、点面结合。

语文学科六年级(上)的教学内容围绕八个主题展开:①亲近自然;②珍爱家园;③善待动物;④热爱祖国;⑤感念真情;⑥领悟大师;⑦泛舟诗海;⑧眷恋艺术。其实施模式为:目标与框架—计划与任务—学习与研讨—展示与交流—讲解与答疑—反馈与评价—目标与框架。选取七项评价内容,按照内容、次数设置评价标准和细则,内容包括:日常积累、项目作业、阶段调研、拓展阅读、写作训练、诵读竞赛、学习状态。以“积分—星级—奖励”的方式实施评价。

配合单元主题教学,教师开发了学习单。每个单元的学习单首先是确立核心问题,以“我们可以”形成系列,围绕核心问题提出基本问题及解决的方法,然后用“你发现”构成学习的基本框架,围绕文本解读、积累运用、质疑反思、类似感受、探索发现等多层次、多角度进行,最后以写作作为本系列的小结。

单元主题教学丰富了上课的内容和形式,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如读书报告、诗词诵读、演讲分享、主题辩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及时给予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指点,形式活了,效果更实了。

2. 菜单式教学

在课程实施中,体育、艺术、技术领域为学生提供了课程菜单,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菜单式教学要求学科整合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提供课程模块菜单,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实行走班教学形式。

以体育课为例,体育教学探索“221模式”,即在每周五小时的体育课程里,有二小时是国家体育课程的必修内容,培养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有二小时是学生的项目学习课,有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舞龙舞狮、健美操、田径等多个项目,供学生自主选择,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与习惯,对于有进一步发展需求的学生,提供中高级水平的训练课程,促进学生特长发展;还有一小时是体能训练课,教师会根据检测的学生身体素质数据,进行个性化有针对性的训练。


3. 项目学习

开展基于学生跨学科的项目研究。以卡魅课程为例,课程以跨学科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以设计为中心,由学生自己在计算机上绘制可直接加工的作品图纸,在激光雕刻机上加工,并完成组装,课程涵盖计算机设计、操作、数学和物理知识应用、科学探究、空间想象、机械结构设计,要求学生动手实践,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内在原理的动机。再如戏剧表演课程,开学初,学生们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展开创作并确定下适合自己的角色,学生中有的自己编舞,有的自己设计台词,还有负责舞美、音响,经过一学期的排练,学生们会在年度国际会议和新年联欢时演出一场40 分钟的剧目。

又如,阅历课程,学校每学期中间安排两周小学段,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学习方式,分四年设计了中华文化寻根之旅,在行进中师生共同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师生民族之魂。每次行前学生都要自由分组,可以申报志愿者,参加导游组、宣传组、生活组、管理组的志愿服务,也可以跟同学组成合作小组,开展课题研究。途中,学生要合作完成城市追踪、项目学习单和课题研究任务,志愿者则全程为同学们服务,做小导游、小记者、小督察、考评人,为此他们需要提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返校后,学生们还要持续开展课题研究,并完成结题任务。

4. 自主学习

为了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的成长,赋予学生更大的学习自主权,学校在七年级语文、数学、英语教学中尝试实施走班制,开设讲修、导修、研修、自修四种类型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自主程度逐步提高。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展开学习,教师通过对学生的现有程度进行分析,指导学生设定适切的学习目标、明确评价方式、编制学习计划、提供资源/工具、做好学习评估。

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开发学习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支持。以科学教学为例,教师参考多个版本教材,开发贴近生活、具有时代性、可操作性强、效果明显的实验内容,师生共同制作微视频,开发电子教材,指导学生开展目标阅读,实现同步评价,如图4。


5. 实行导师制

实行“走班制”必然配合实行“学分制”和“导师制”。学生可以自选导师,导师指导学生完成个人学习规划、课程的选择,合理安排学习任务,选择学习方式,科学合理地安排自主学习的时间与进程。以“效率手册”及“我的成长故事”为载体,学生与导师进行对话,在校园里常常会看到导师与其辅导的学生在操场、在食堂的餐桌上开心地交流着,教师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陪伴者、服务者、指导者。

(三)课程评价

学校采用发展性评价,遵循激励性原则、多元化原则与个性化原则,实施学分制和星级评价制度。学校采用学分制对学生学习进行基本评价,学生的学分由基础学分、拓展学分、荣誉学分构成。学生获得的学分用于对学生的评价、毕业资格认定,以及各类评优奖励。学校鼓励学有余力或希望多方面发展的学生修习更多的选修课,获得更多的学分。

学校实施星级评价制度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按照不同学科、不同学习阶段,教师设计了评价项目,包括:项目作业、实验操作、研究报告、纸笔测验、口头表达、拓展阅读、成长表现(知识掌握、聆听他人、发表意见、承担责任)等。通过评价,教师把学生对评价结果的关注引导向对学习过程的关注,对个人素质全面发展的关注。


三、问题与反思

本项研究把BA 小规模实验办学阶段的课程规划置于当今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以学习为中心”推进教学改革,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环境,开展多层面个性化教学研究与实践,以多维的目标、获得知识的广泛途径、主动的学习、多元的评价,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认知、能力、意志品质发展。通过批判性反思实践,促进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自身的教学实践相结合,使学校的课程改革成为一个动态的、渐进的持续过程。

学校旨在以学生自主意识的唤醒为条件,通过课程规划与有效实施,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但通过半年的教学实践反思,笔者注意到对学生的学业规划、有效选择、自主管理方面的研究存在不足。许多情况下,课程的管理与实施者还是站在“教”而不是“学”的视角为学生建构教学环境,学生被自主的现象广泛存在。如何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是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

学校的目标之一是以课程为载体,围绕未来人才素质结构,跨越学科边界,实现学科的有效融合。但在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素质结构,尤其是素质培养在学科层面的架构方面尚未深入,是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各学科梳理课程目标、学科单元目标、研制学习资源包,为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提供基础。

当前,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对教育的冲击,对学习变革的巨大推动已经引起整个教育界的关注,在本项研究中同样涉及了数字化平台的构建与使用研究。那么,随着学校数字平台的全面启用,如何进一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科学应用,提高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学习能力,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课堂教学执行力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实施方案
上海市嘉定区迎园中学五年发展规划
推动课程“三化” 促进学生发展
南戴河中学课程实施方案
田楼小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创造适合学生的德育课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