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钟永新·宋育仁研究系列:忧国与议学:宋育仁诗注中的张之洞(2015)


   【摘要】蜀中名家宋育仁为张之洞在成都所创尊经书院时期的门人,宋育仁在张之洞去世后撰有挽诗十首,附有诗注,可弥补两人交往史料空白。受张之洞的影响,宋育仁返川后兴办实业,是近代四川开风气的重要推动人物。张之洞与宋育仁的交往,体现了忧国与议学两大主题。

【关键词】张之洞;宋育仁;甲午战争;思想交往

 

    一、张之洞、宋育仁交往新材料的发现

近代中国历史上的晚清重臣张之洞对四川文化教育影响深远,其在成都创办的尊经书院,培养出大量精英人才,门人之一的宋育仁秉承他的事功作为,办学办报办实业,可谓“四川张之洞”。

有关两人的交往材料见载甚少,台湾学者王尔敏所撰《宋育仁及旅英探索新知及其富国建策》提及未见《张文襄公全集》收录张宋书函,仅见戊戌变法之年(1898)八月,张之洞在门人杨锐被抓后十分震惊,迅速发电报给正在四川办《蜀学报》的宋育仁叮嘱“立言选报,务须斟酌”。另有王森然《近代二十家评传》评析廖平时,记载廖平、宋育仁同赴湖北拜见张之洞,“夜饮剧谈,达旦始散”,其他资料未有再获,有待进一步钩沉。

后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查阅《中华历史人物别传集》第58册《张文襄公荣哀录》,发现宋芸子观察育仁诗歌十首、挽联一幅、挽词一首。宋芸子即宋育仁表字,此诗为其它宋育仁诗文集未收录,值得注意的是宋育仁在诗中增补大量注解,大约2千多字,详细描述晚年张之洞与宋育仁的思想学术交流情况,有助丰富张之洞和宋育仁的人物研究。

 

二、宋育仁诗注的内容解读

整个诗注分为三部分,内容涉及湖北办厂(1-3首),甲午风云(4-8首),学术夜谈(9-10首),为宋育仁亲笔记录,真实可信,从中可了解许多历史事件的背景始末。

 

忧国丹心久,还朝白发新。

班头上柱国,第一外台臣。

炳日千秋,回天四海春。

不嫌迟作相,今用读书人。

 

文经兼武纬,后乐每先忧。

剑佩钧三奏,云霄羽一筹。

夷吾出江左,陶侃在荆州。

早计成功退,功成晚邺侯。

自移镇鄂,即注重练兵,设枪厂,常引陶侃“惜分阴”以官士。甲午之役,各省枪械皆资于鄂,曾语育仁云:李建堂、于次棠,岂非正人?!第于海疆告警,则就鄂求军械。比事罢,则又言制枪之非,何为作此亡国之臣语耶?[1]

【按】张之洞移镇湖北以后,注重练新兵,设立枪炮厂,从而为后来甲午战争中各省提供枪械,其间张之洞对宋育仁说及李建堂、于次棠在海疆告警时求助于湖北提供军械,事件过后,李、于却又非议生产枪炮弊端,令人愤慨不解。

 

九轨达通途,官山冶一炉。

鞭入海,掌缩成图。

建议先天下,隆规拓上都。

非常难虑始,当日足音无。

丁亥戊子间,合肥议延接关外铁路,时论骚然,下各督抚议。夫子独主建中国腹地干路,时为创闻,群疑众难,朝议以他人不能任此。公建议则请公任之,乃由粤移镇鄂,是为卢汉铁路之原起,即今京汉铁路。又以武汉居天下之中,铁为制造之祖,相大冶煤铁,创汉阳铁厂,厄于官币,支绌为之。师曾为言,部中举措不知命意,如以铁厂不必办,奏罢可也,乃不然,但限定只拨二百万,明知断不敷,然则意若曰:事不望办成,第准其耗二百万耶?既而过津见合肥,语次铁厂,力言其不就大冶而立厂武汉为失策,且言得意门人,当为出一计。育仁答曰:书生不识时务,不敢言,第旁情形,部持少与之,故为难耳,如有北洋财力,亦自立办。及铁厂成立,款愈难为继,乃保盛京卿宣怀承其事。[2]

【按】丁亥年,李鸿章建议延接关外铁路,张之洞则主张修建内陆铁路。因系张之洞提出此议,故由他担任实施,张之洞于是从广东移镇湖北,筹建卢汉铁路。当时先建汉阳铁厂,部中只拨有二百万,资金缺乏。当张之洞过天津与李鸿章见面,还继续为铁厂筹设力言,希望门人出谋划策,宋育仁建议可增加北洋财力。后来铁厂修成,续款减少,故有保举盛宣怀接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之措。

 

山海望同归,轩待访谁?

伐交谋不用,凿空语成欺。

横海惊胡马,连江照楚旗。

当时淮泗满,独仗论安危。

通使以来,无人敌国,惟曾颉侯、薛庸副都日记,备掌故亦不及其国是、国俗、民业、军形,至于学校、富强之本更无能言之者,此外纪述多闻之译人,但夸其船坚炮利以恫喝,为主和之策。夫子独先见远筹。有自使间归者,必虚怀延勖。癸巳育仁随使欧人国,著《采风记》,始以“学校”立专门。甲午倭用朝鲜与我寻,政府不知海军实情,遽请宣战,但欲以严法将帅迫之使战。而军界使职,悉合肥主之,要地布满,莫可谁何。军无探谋,又仓皇命将,数道出师不相统,诡曰,寇至则先走。是时朝野众望,皆属於师。有诏,移南洋,至即统筹军需,电问借款,云:台闽、江南合借一千万两或一万镑。四电各国驻使谋购船械。寇从海来,但以游骑扰东,而诸军望风溃师。电驻英使为言远交近攻之策,龚使目笑之,时在使间,与争,遂失欢。 [3]

【按】自通使以来,出使日记内容多记载国是、国俗、民俗、军形等,对学校、富强言之甚少,且多夸外国船坚炮厉。癸巳年,宋育仁著成《采风记》,始以“学校”列为专门。后来甲午战争事起,张之洞驻防南洋,电令各国驻使谋划购船以作为远交近攻的策略,英国驻使龚照瑗不以为然,宋育仁与龚照瑗相争此策,最后不欢而散。

 

南镇望东征,枕戈天待明。

飞书前出塞,筹饷下江兵。

袭郑群疑沮,梁国难成。

独怜门下士,感激请长缨。

夫子在南洋统筹江海防,电英使告英廷,保崇明以上倭兵不入境,电报四出,穷日夜,不少休。比饷款议定,在英伦为使馆洋员马格里所持,盖有受意。夫予电驻使龚云:军饷悬急,借款如中废,南洋有溃之虞。款卒成,而驻京英使电照久不至,未交款,盖有持之者。育仁因借款得用英洋行力,乃结美副将夹辅士、英议员安洁华特、英兵官麦福尔,由购械及购船,由购船及包送保战舰,由保战舰至募水师。乃求将,得前创办北洋水师之英将琅威里,合南美阿耕廷、智利两国大轮两艘,并英德两国大雷艇六艘,改良邮船二艘,合十艘联为水师一旅,琅威里领之。合王爵堂专使电南洋电奏。王更设策,请便宜暗袭长崎以解威海之围,朝命迟未报。从甲午十月至乙未三月,和议成,策报罢。南洋传旨,钦遵转达讫曰:但和款太离奇,恐有变更,船事仍勿断,留为续议地步,挥戈填海,古来常有,国事再误三误云云。於是劾争和议。王使尚在法,有联荷兰、西班牙共保辽、台之议。电闻南洋,南洋电奏,朝旨派王之春前议。法欲先立台闽交涉之约,以掩局外干涉之疑,复阂於庆常,议不得达。龚使时在英,闻此事,趋赴巴黎,沮其议,法遂食言。台民不愿从倭,拥唐抚自立,又不就,是非从此乱。乃重议建水师,召琅威里返华,育仁又介琅威里。议谐,久不召琅,先为是辞英职,不知所终。[4]

【按】张之洞在南洋统筹江防,宋育仁在办理借款事务中结识英国美副将夹辅士、英议员安洁华特、英兵官麦福尔,又得英国将领琅威里,再合王爵堂专使电令南洋,献暗袭长崎以解威海之围,呈报后被认为和款太离奇,恐有变更,留为续议地步,之后朝廷派王之春(即王爵堂)继续在法国奔走,商议联合荷兰、西班牙,龚使得知后赴法国进行阻止,议遂失败。

 

风尘惊洞,日月复重光。

霜鬓援桴鼓,星旄落剑

秦廷还赵璧,燕垒去汶篁。

始信权益正,羞称问晋阳。

庚子国乱猝起,乱臣数辈主使乱民为之。夫子力主保护东南之议,朝士有以不奉诏论奏者。育仁乃拟疏营救,略云外省未识朝廷机宜,拟请由军务处派晓事之员宣渝朝意,军事应手。高恩、柯绍张亨嘉皆与闻,赞成之,阻未得上。度联军旦暮逼京师,虑轰城则同不得复见,乃上书师座,有云:若勤王师至则前席有期,钟鼓阒然,则侍颜无日,谓与城俱碎也。及两宫西幸秦,乃间关由鄂赴行在,见师座,语之云:晋阳之甲,岂可兴乎?诸人腾书以相勉左矣。初闻,意犹谔谔,及龙驭天旋,金瓯无恙,始服前策之明,所谓权而得正者矣。[5]

【按】庚子国乱后,张之洞力主保护东南,遭到其地朝士以“不奉诏”论奏,宋育仁拟疏营救,希望军机处派出晓事人员,又得到高賡恩、柯绍忞、张亨嘉的共同赞成,使得论奏未成。当八国联军抵达京师,宋育仁上书张之洞,张之洞有言与城俱碎之语,可见忧国之心。

 

青史信难期,风云自可疑。

耻闻鸣越甲,喜见犒秦师。

返日三舍,扬尘彼一时。

回黄沧海变,抗疏有谁加。

师自受疆,寄策邦交,首欲联倭。合肥易视倭,闻而非之。及甲午与倭订共领朝鲜之约,时朝贵无问外交者,无人知也。甲午倭寻争朝鲜,合肥主议,只争上国於属邦,交涉体制,中朝居前,倭廷执不听,词甚谩,不可理解,遂宣战。上谕购船添水师,诸驻使访购甲船,皆先报北洋,辄报罢,或云翁司农惜费,或云此船无用,岂能倭,大要以船械军需不给为诿罪主和张本。师独持伐交之谋,主联俄以英,日与我开,乃英为谋主,欲其励兵拓土,以杀俄东渐之势。余往来英德使间,见师电两使,谋远交近攻。告许使言:勉以尽力,功在社稷,所见适契机宜。始献潜师袭倭之策,乃不战而媾,党外者更言,势本不敌,朝士疑不能明也。庚子无故称兵,逼各国联而攻我,情事迥异,师独持保和局之议,卒赖以危而复存。彼一时此一时也,而朝野无识,并甲午和议为一谈,而称颂李相不衰,异矣。[6]

【按】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张之洞坚持伐交英,主张联俄。时宋育仁往来英国、德国使间,见张之洞提出“远交近攻”策略,于是献策“潜师袭倭”,最终因为谈判和议,未能实施。和议成后,朝廷上下反而赞誉李鸿章,令人诧异不已。

 

西狩听銮回,南音向北来。

月明温室树,火入故宫槐。

江楚联章入,天阊四扇开。

恭闻陈变法,论荐有遗才。

庚子冬,诣鄂,见黄仲学士,语国难故。黄言于师座,曰:宋芸子谈北来事甚详。师因传语,命书前后事节以进。方遭国难,谋补救,崎岖艰难,惊魄甫定,悲愤未已,略书前后所身历,十不得一,所闻内中秘语,皆未及述也。[7]

【按】庚子年冬,宋育仁到湖北见到黄仲弢学士,谈到亲历的种种事情,黄仲弢转告给张之洞,张之洞命宋育仁撰文写出前后曲折经历,故有《借筹记》问世。

 

分明官礼在,谁道误苍生。

持此将安往,惊人未一鸣。

无正天又雨,不照月孤明。

海水群飞日,观澜待一清。

 

昔感虞卿事,还山预著书。

躬逢尧舜日,江海意何如。

绍述观前史,隆平羡二疏。

鸿飞叹公,遵渚更踟蹰。

丁未,廖季平约育仁诣省师座于鄂,以《易长编》属纂,手书凡目四十,于汉宋古今无所不该。每夜侍谈,或至曙,余请此书宗旨,师论云:虞卿穷愁著书,盖寓此意耳,行当引退,以此为底稿,备遗忘,省检也。育因述《乐毅论》微谏云:主知时望,中弃可惜,必迂回而难通,然后已焉,乃乐生之志矣。夫子笑曰:恐必迂回而难通矣。退占一律纪其事云:借榻名园依水鹤,散筵斜月照芳薇。可怜十桂镫边酒,禁得忧时泪满衣。未献也。自后国家多难,夫子自不当言退。而育仁亦沉江海,不知所从。观自古朝局有变迁,君相固皆贤明,而举措必有反覆,甚至是非、美恶、黑白淆乱,而国且危。深观其故,有二因:一由君子之学术政见各有偏注,或误认私见以为公;一由小人之迎合希宠,无所不至,每曲假公义以济私。熙宁绍述之事,其可鉴矣。古大臣之谊,以启沃为心,二疏之辞荣,乃功成身退,故两汉学者,明于此义,称颂不衰,有明不竞,贞亮之士,慷慨死节,直谏廷诤,僵仆踵接,徒为美谈,无补于治,由于不问主极之如何,专尽一己以塞责,可以学术之衰,非其不能力行,实苦不能致知也。周公之居东,流连不忍退,盖已去四辅之职在君见疑之后,虑主德未成,是以有毋使我心悲之叹也。夫子入相,主持进讲,故喻此诗。[8]

【按】此为廖平、宋育仁和张之洞相谈学术的珍贵记录。丁未年,廖平约同宋育仁到湖北拜见张之洞,张之洞以《易长编》展示给门人。三人每夜畅谈,有时谈到天亮还没结束,其间宋育仁咨询此书宗旨所在,张之洞以战国名士虞卿穷愁著书为答,宋育仁举出三国时期魏国玄学人物夏侯玄的《乐毅论》为例,认为“必迂回而难通”,张之洞听罢,承认此论甚妥,宋育仁为此写诗“借榻名园依水鹤,散筵斜月照芳薇。可怜十桂镫边酒,禁得忧时泪满衣。”记之。时正国家多难之际,张之洞未曾言退,而宋育仁沉浮江海,不知所从。宋育仁认为导致如此的原因有二:一是君子各有偏注,二是小人迎合高宠。再观张之洞晚年入相的经历正合此论。

 

三、宋育仁诗注的评价和意义

本诗注系宋育仁亲身经历追记,展现出晚年张之洞的思想侧影,尤其凸显出“忧国与议学”两大主题。

首先,通过宋育仁的记载可见张之洞重返政坛的活动情况。张之洞晚年移驻湖北,出于对时局的判断,建设汉阳铁厂,创设卢汉铁路,其间办厂遇到阻碍,宋育仁还频频献策给予支持,通过张之洞的湖北办厂促进了长江中游城市的发展。

其次,中日甲午海战时期清廷官员的应对行为是近代史研究的关注课题,张之洞在甲午时期对日态度始终坚定,主张伐交,统筹海防,主保东南,无不体现其忧国意识。宋育仁作为门人和幕僚积极谋划,尤以“献策袭日”最为大胆卓见,并与张之洞保持密切联系,虽未成举,足见忧国情怀。

最后,张之洞与蜀中弟子交流学问的记载向来甚少,此诗注有张之洞与廖平及宋育仁学术交流情形的资料。师生畅谈学术,实则是在特定背景下借以彰明心志。最初先讨论《易长编》,张之洞说明撰写宗旨为仿照战国时期赵国名士虞卿“穷愁著书”,宋育仁以三国时期玄学名家夏侯玄的《乐毅论》作答,认为“必迂回而难通”。

 

四、张之洞与宋育仁的比较

宋育仁与张之洞既是师生关系,又是幕府成员关系,通过对两人比较,有以下认识:

1、都具有强国发展意识。张之洞作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先后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为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贡献巨大。宋育仁在四川办厂开矿,公司涉及洋车、洋烛、白蜡、煤油、煤矿等领域,推进了四川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兴学教育的践行者。张之洞在广州创办广雅书院,在成都创办尊经书院,在南京创办三江师范学堂,在湖北创办自强学堂、湖北农务学堂、湖北工艺学堂,在河北创办慈恩学堂,等等,同时提倡留学教育,大力发展新式教育,还参与拟订“癸卯学制”,对中国近代实业教育发展影响巨大。宋育仁没有创办书院学堂,担任过许多教职,如京师大学堂文学科教员、江苏南菁书院监督兼总教习、成都尊经书院山长等,可见两人都是文化教育的身体力行者。

3、积极抵抗外国侵略。张之洞于1884年升任两广总督,起用老将冯子材,击败法军,故被誉为运筹帷幄的“张香帅”,且提倡“照西法编练新军”,对中国近代新型军队创建做出一定贡献。1894年中日宣战后,张之洞积极奔走建言献策,提出“购快船、购军火、借洋款、结强援、明赏罚”。宋育仁在甲午海战时期,献策募兵奇袭日本,同时呈报予张之洞得到支持,由于诸多政治、外交及人事原因未能实施。

4、文学与学术成就各有千秋。张之洞存有大量诗词之作,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著有《劝学篇》《书目答问》《輶轩语》。宋育仁文化成就涉及经学、史学、文学、小学,既反对西化,也反对保守,提出“复古即维新”,还曾与国外名家麦克斯·穆勒、理雅各、铎尔孟对话交流,代表作有《时务论》《泰西各国采风记》《周礼十种》《说文部首笺正》《三唐诗品》《四川通志例言》等,相对而言,宋育仁学术研究领域更为广泛。

5、成长性格的相似之处。张之洞“少有大略,务博览为辞章,记颂绝人。”宋育仁“少孤,育于伯叔,性沉静,强记诵,终日手不释卷。” 两人从小孜孜以学,才学过人,形成坚忍不拔的人生性格。

 

通过宋育仁与张之洞的交往钩沉,既丰富晚清风云事件中张之洞的谋略形象,也可谓弥补张之洞和门人思想学术传习的史料空白。

 

——————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8]《中华历史人物别传集》58册(线装书局 200312月)《张文襄公荣哀录》卷三挽诗 《宋芸子观察育仁十首》

 

注:刊于《蜀学》第十一期  巴蜀书社2016年出版

(刊于《张之洞研究》2015年总第十一期)

 

张之洞

 

 

宋育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之洞为看到汉阳铁厂的烟囱冒烟 多花一百万两银子
大揭秘《张之洞与汉阳造之创建铁厂》
张之洞的钢铁
道术之别,张之洞跟李鸿章的生财之道,究竟谁才是真正的流氓?
【西山十戾·猴】四、张之洞是怎么祸害汉阳铁厂的?
历史人物 — 张之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