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要素:教师胜任力和关系软实力

      21世纪教师的教学胜任力在于解决新旧问题的能力、处理师生关系的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

       21世纪是强调“生态”的时代。除了农业生态、环境生态,还有政治生态、经济生态、教育生态。生态意识是师生学习共同体的环境意识,是其生命力的基本保障。如果把课堂比作生态园,园里的“生态因子”有哪些?是什么?是否有活力?可以说,教育理念是阳光,课堂环境是土壤,学生是种子,教学内容是养分,教师是园丁,教学方法是耕作技术,此外还有时节、温度等学问。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没有生态语言问题?比如什么时候用“你”或“你们”,什么时候用“我”或“我们”?又如,“你听明白了吗?”“我说清楚了吗?”这两种问法相比,哪一个更有技巧?再如,“你这样做是违规犯纪的!”“我们一起重温纪律条规吧!”这两种批评法,哪一个更容易让人接受?为什么?

        教学有没有遵循学习的生态链条?比如:一种是“自上而下”的循环,即输入—内化—输出—发现—再输入;另一种是“自下而上”的循环,即输出—发现—输入—再输出。不论是哪一种模式,都要让这个链条滚动“已知—新知—未知—识知—共知”的齿轮。

        近年来国际上教学强调思维的培育和训练,生态思维具有多样性。比如多向度、多维度、多层次、个性化、辩证、求证、质疑、反思、创新,如何在高校课堂教学中逐一具体体现?

        以上强调教师的胜任力在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体系、思维体系、生态环境的构建,这些都需要“关系软实力”。

       关系软实力中首当其冲的是“领导力”。教师是“课堂经理”,要自主做出各种计划决策,管事管人,保证效益。教师是“学术共同体”团体成员及领队,要有保证高绩效团队的领导力。作为专业人,领导力也是“专业影响力”,以自己的专业精神和专业水平影响学生。教师的领导力还表现在能够分析诊断问题,应对突发事件的“危机领导力”,教学改革创新的“变革引领力”,敢于善于放权,敢于善于推陈出新,在知识能力素养理念行为方面的“表率力” 。

       关系软实力排第二的是“组织力”。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课堂是动态的,首先要学会“分组运行法”。比如同质同组法、异质分组法、依据立场观点派别分组法、组内分工法、组间交流法。对分组后进行的讨论需要“组织讨论法”:主持人、讨论人、记录人、代表发言人、讨论专题选择。随后要掌握“组织交流法”:个人陈述、团队合作、接龙、追问、反问、辩论。如果学生的讨论最终以作品的形式呈现,还需要“组织展示法”:应用软件、自拍录像、访谈、调查、视频节选、新闻、案例、文献综述、观点碰撞、互动活动。对学生的展示,要运用适当的“评价法”:自评、互评、点评、评价标准、评价记录、评分过程与结果。组织得法的课堂状态应该是形散神不散的,“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掌心”的水平,而不是表面的热闹。

       要真正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关系软实力还包括“驱动力”。管理学的“动力学”包括“外动力”,即通过目标设定,形成压力,布置任务,分数驱动 ;“内动力”,即利用人本的表现欲,挣分动机;“自动力”,即调动人的自觉性、自主性、自律性;“原动力”,刺激人本的竞争欲,利益追求;“合动力”,即达成师生、生生、团队内、团队外、团队与团队的成功合作。

       领导力、组织力和驱动力都需要“管理力”的体现,例如应对课堂“实然”状态的策略。遇到不参与、不回答、不提问、不作为、不表态的学生,不能不了了之,不能无能为力。对不回答问题者,如果是不会回答,让他请人帮忙,照着复述。对不参与活动者,让他知道不参与的后果,比如形成性评价某一组成部分的失分。对不对课程作贡献者,让他有所为,有为才有位(分)。管理原则是:惩罚只会阻止人不做什么,奖励能够激励人主动积极做应该做的事情。让学生明白自我损失的代价:迟到早退,不参与讨论,不对课程做贡献,不愿意花时间精力设计和制作作品,拒绝采用类似现当代的学习方法和模式,都是自己的损失,最大的自我惩罚,对学费的浪费,对自己不负责任。这在课程导学和总结时要反复强调形成性评价考核的分数权重,出现不及格者来质疑责问求情的,重述规矩,严格执行。

       “演讲力”是具有“驱动力”的关系软实力。课程开场的艺术包括课堂头5分钟的精彩,目的在于热身,导引,激发兴趣,启发思考。具体方法可以分为“叙事型”:自我关联,案例故事;“悬念型”:故弄玄虚,欲擒故纵;“质疑型”:对旧知识、旧结论、旧发现引发不同的见解;“语录型”:引用名人名言、专家权威论述、成功人士经验、老话、俗语;“触类旁通型”:交叉学科、其他学科、相关现象、举一反三,“刺激型”:选择视频动画,让大家有话可说、想说、会说、能说。

“亲和力”也是关系软实力不可或缺的。教师最好能够提前到教室,争取在上课前与学生嘘寒问暖,个别交谈。课堂里,保持笑容可掬,穿梭游走,眼神交流,近距离问答。征询看法,不包场,不垄断,不自说自话。下课前,利用最后3分钟征询评价,虚心讨教。这种评价的小技巧包括:一张纸片,一句话,一个疑问。下课前还要布置任务:延伸话题,追问深思,联系实际反思,寻找更多差异案例,证据。最后,与学生建立QQ群、博客、交流平台。

(摘自《中国大学教学》2018年第3期文章: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要素与方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习共同体是传统意义的小组合作学习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校长需应对数字化领导力的挑战
“心课堂”密码
高中“走班制”课堂管理:诉求、路径及保障机制
校长领导力须涵养绿色教学生态
“卓越课堂”建设:且行且思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