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 突破了中国山水画的模式化、单一化

浪子心声

词:许冠杰/黎彼得

曲:许冠杰

难分真与假

人面多险诈

几许有共享荣华

檐畔水滴不分差

无知井里蛙

徒望添声价

空得意目光如麻

谁料金屋变败瓦

命里有时终须有

命里无时莫强求

雷声风雨打

何用多惊怕

心公正白璧无瑕

行善积德最乐也

命里有时终须有

命里无时莫强求

人比海里沙

毋用多牵挂

君可见漫天落霞

名利息间似雾化

君可见漫天落霞

名利息间似雾化

7月29日上午, 著名画家石朴先生山水画学术座谈会在西安美术学院西安臻美文化艺术报告厅成功举办。

参加本次活动的有:

张三友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

著名美术评论家

我八十多了,来参加这个座谈会之前,他的画册,我看了两遍,连续看了四个小时!原因是什么呢?第一,这个人过去我不认识。第二,他这个东西很好!真的很好!我说它好有几个方面:一是笔墨很好,我不是搞理论的,我是画画的,画画就从技法上去谈。因为现在很多人画画,不是这个风格、就那个风格,就不讲笔墨!但是我认为国画家不讲笔墨的时候,那就别叫国画!叫水墨画!叫绘画!但是既然叫中国画,就必须要把中国传统中最优秀的那些东西要继承下来。他这个笔墨来源很明确,他是正宗纯正的中国画,说的再具体一点就是从宋代,元代倪云林、黄公望等这个路子下来的,所以他的笔道很讲究,笔道的质量确实很高!

我们当初学国画时,老先生就讲“道道”好,这个“道道”很不简单,这个“道道”能画好太难了!有一次北京,去一个老先生家里看齐白石去世前三天画的一张画,我看那个形什么的都不好,我说这个是不是画的不好?结果这个老先生说这个好啊!他的这个“道道”好啊!所以这个国画的这个“道道”太重要了!

他这么多年的绘画,接触水墨,很多人都失去了这个“道道”,他这个“道道”呢,就是把国画中最难的程度,就是涩,辣,毛,还有一条,笔道很逸!逸趣,很雅致!耐看啊!

石朴追求的这个东西,要求是很高的!因为这种线,涩,辣,毛的这种线,讲逸趣的这种线,难度是非常大的!这个难度就像太极拳一样打一辈子,有人一辈子就弄那几套,那个高低,一出手人家就看出来了。所以说他这个东西我看了以后,我看了两遍,起码两次加起来时间四、五个小时,所以我对他这个很认真!

因为到我们这个八十多岁的年龄,要发现了一个不认识的人,只要画的好,我们从心底里很高兴,都想管人家一顿饭!但是画的不好,别人把那个捧的再高,或者再说再干啥,自己应付一下,说好好好,行咧。所以他这个东西,我的意思就是这样    

一般人都讲究冲击力,或者是视觉冲击,就是不讲内美,不讲内涵,不耐看!现在很多全国大展,都把精力放在制作上了。但是他这个画,很恬静。特别是他画册上的一些写生,我的写生是画的比较多的,早年跟罗铭老师画写生,最后跟李可染画写生画了二十多年,应该说我在写生上下了功夫,但是石朴的写生和我的构图不一样,我们写生呢,往往是状物多,当然罗老师也好,李可染也好,他都把客观的东西都经过主观提炼的加工再创造了,但是应该讲,还是70%以上的是客观的东西。但是他的写生,我看他的主张也是这样,他主张是把他自己的感受,然后把它再表现出来,就是:中得心源。

我看他的写生,虽然有些画的很简单,但是很好啊!这是一个不随波逐流,非常非常难得,我多少年没有碰着的人了!

程征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著名美术评论家

石朴先生10年前,在美术博物馆办了一次展览,那次是我们大家都很意外,因为我们陕西本身是画家待的一个地方,我们都很熟悉,突然,我很惭愧,我们自己不知道,是北京的孙克先生跟我联系,打电话给我,说陕西有石朴画的很好,一定来参加,我在看到石先生的画,跟石先生有所接触,有所了解,石朴这是第二次画展,我有一个愿望,思远,我有一个愿望,每十年办一个展览,再办三次,这不是一句恭维的话,跟我的期待有关系,因为作为我们这一代人,一辈子在陕西工作,美术这点事,我们老一辈长安画派等等,包括美院的很多老师,罗铭老师,刘文西老师,他们奉献一生,一个个都走了。那么我们在座的陆续的能不能把接力棒接下去,我希望我们长安画坛能够走到高峰。

我给学生讲课讲,一个民族如果他的艺术没有一座大山,没有高度,是悲哀的民族。当然石先生只是我们陕西画家群体里的其中一位,为什么我说十年办一个展览?因为它的发展路线,画家成才和走艺术道路路线,跟咱们的流行路线太不一样了。而他这个发展的路线,刚才张老师讲的他的创作方式不一样,写生方式不一样,也是写生,但是不太一样,更像传统的,也就是说他不是客观出现的,虽然我们今天在美院的这个房子里面开这个会,但是他跟美院,不是贬低美院,我们全国的美院这个模式,在培养一种带有美院模式性的这么一批画家,包括国画家,因此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有一位、两位、三位,或者十位、二十位能够特立独行的走中华这条道路的人,他走出来就是不一样。

长安画派有几位不一样的,他们就是这样走出来的,不管赵望云先生、石鲁先生、何海霞先生,师傅带徒弟,自学,就是多种方式来成就,这个不是我今天讲的,1946年,年轻方济众,我多这一点点时间。中学毕业到了西安,他找赵先生说你是名人,全国美术学院你都很熟,我想考美院,希望他介绍一下。赵先生给他讲真正的画家不是从美术学院走出来的,劝他留下,最后他就跟着赵望云学。赵望云不是手把手教,不是教他临摹,是教他怎么样从生活里面去,既不准临摹古人,也不准临摹他自己,但是必须每个人老老实实到生活里面去,把生活中看到的东西变到你的画上,关键这个“变”字,所以你看赵先生的学生,一个跟一个不一样,每个都根据自己的特性发展起来,像黄胄、方济众、徐庶之、赵振川等等,还有一批音乐家,包括赵季平。

我们经常说:现在有高原没有高峰,也问了很多专家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我们美术教育模式的统一性是一个大问题,一个模式可以出这个模式的画家,但是要出多种模式的画家就困难,特别是传统中国画这一块。当然石朴先生,我记得我读专家们评论的时候,说去科学化,这个是很重要的特点,但是彻底去去不掉的,你上小学学物理没有、学化学没有,那个科学性、逻辑性,它都会以某种方式变到合理性里面来,科学性思考里面来,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包括我这一代,还有我的老师这一代,已经进入,徐悲鸿等等等等,这种西方式的画家培养系统里边去了,所以这一点,就是大家的聪明程度,或者学习有差异,但是这个差异不大,这是一个大问题。

那么在这个事件相比之下,石朴先生今天举办这个活动,包括上次的的画展,包括说今后十年办一次,再办三次,这种画展就有它的特殊意义了。他不是这个路子,刚才张老师也注意到,他不是从美院毕业的,也不是从博物馆出来的,为什么?他这条路线,他的成才路线,他作为画家的修炼路线,更接近于我们传统的东西。齐白石、黄宾虹、李可染,李可染除了天分以外,他真正成为李可染是跟着齐璜,拜齐璜为师以后,才真正成为了中国画家,很重要。

那么在当下,石朴先生的意义,我今天就想提这个事,他就是在我们当下共同模式之下,他自己特立独行,静下心来走了一条与我们这种培养模式不同的一个路线,一直走到了今天。

王宁宇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也是八十多岁的人了,我是看到这个画展,我在里面翻作品简介,人才是从哪来的,人才是怎么成长的,我想看看,现在的面貌是怎么形成的,但是从书里面看不出来,所以我现在对他有好奇心,咱们这个教育,现在的中国的教育是怎么了?我觉得咱们中国现在可能是从70年代以后教育出了大问题,50年代的时候,40年代的时候教育挺好,现在的教育出了问题,所以我们现在,包括还跟学生在说从幼儿园到博士后整个是一条产业链,整个是一条压榨、摧残人才的一个产业链。

我今天看画册没有翻到,以后编的时候把年谱编出来,我有这个习惯,就是想弄清楚这个人才到底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怎么成长起来的。感觉有些笔法上的东西,这些东西本身很清楚,还有一些部分,刚才程老师说的这个,说技法怎么样都能看出来,但是我又翻了翻觉得还有一个关系,他的画里是棉里藏针!你看着棉,但是又蕴含着针,我感到我们现在谈的笔墨,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也是我想说的少年时候干什么,青年时候干了什么,他现在画的这个画,画的那个题材的,画的什么真实,那画是怎么来的。

我觉得这个造化造就了艺术家,黄宾虹在安徽的那个山,看着对面的那个山看的很清楚,最后就画出来深夜的雪景,这个技艺是这个人的机遇和造化,这个是个人改变不了的,而咱们陕西,这个是天给的造化,不管你想什么都没用,这个东西如果没有,看到这些个人情趣,这个东西有没有笔墨,有笔墨,但是那个笔墨看着柔柔的、虚虚的,但是里头方正着,这一点很了不起啊!

现在的书法就是我们现在讲气韵,讲气的时候,气不足的时候讲韵,韵不足的时候讲趣,趣不足的时候讲味儿,这是往下走的!真正高的,要从味、趣、韵、气格局上走。我有一个建议:把年轻的时候,中年的画的可以拿出来再画画,用现在这个笔墨高度,体会以后,重新放在这个格局上。这是苍天给咱们西北一个机遇,给咱们皇天厚土,所以我很希望,他有了这个笔墨,有了这个学问之后,回过头来再画咱们的人生的时候,咱们一定能画出来,还能比这个画得更好,就是程征说的那个又有一,但是又有千变万化,生生不息。石先生朝练太极,体验书画,现在身体健康,神清气爽的,还能往前走,总体来说,以这样的一个天赋啊,我衷心的希望石先生继续往高峰走。


张渝
著名美术评论家

刚才王老师说不知道天才是怎么来的?在发言之前,我想就研讨会,其实我心目当中的研讨会应该是怎么样,不是说开幕式站到那儿,轰轰烈烈的,把人弄的惊的不行,最后放到那儿什么都忘了。就几张作品,完了大家安安静静的在那儿看,不管艺术家,还是其他的人,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我发言第一点就是:石朴的艺术来路。刚才我个人也看了,石朴的艺术来路在我看来主要在于黄秋园、黄宾虹,以及赵望云,除此之外,宋元以来,直至清代的八大山人等,没有,综合看石朴的艺术营养主要来自于黄秋园,黄秋园的山水是非常大的艺术熏陶,如果没有外力介入,所有学习黄秋园范式的艺术家都很难进入黄秋园的语言范式,但是石朴的意义在这里体现出来了,在石朴的作品里边,我们可以看到黄秋园的影子,但是又不是黄秋园。石朴的作品在黄秋园的繁茂之外,侧身走进了赵望云的艺术世界,石朴作品的真正意义也在这里,就在技法意义的繁茂之路,进而让自己的艺术从形而下的笔墨范式进入形而上的道德思考的范畴,大道至简,简就是朴,所以古人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

说到这里,我必须拐一下弯,说一说我心目中如何看待赵望云和黄宾虹的,我们陕西省一直在研究赵望云,研究赵望云前辈,一直在做,但是我们在对二十十世纪中国艺术大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我们往往忽视了赵望云非常重要的两个意义。

一个意义是什么呢?首先我说说他和齐白石的差异,齐白石的差异性是在书里有一篇文章,就是盛成先生的一篇文章,1936年,看到画册徐悲鸿的序里面,有一段话特别重要,他这段话里比较了赵望云和齐白石的差异,甚至高低。他的原话是什么呢?他说白石翁,画中有物,不爱摹古,但赵望云更进一步,画中有事。这个事就是事情的事,也是世界的事。他这个事让我想到很多事情事情,事物事物,事在物前,事在情前,赵望云是从这里事这个地方,他走出了一条20世纪,尤其在1949年以后带着长安画派走出了一条20世纪中国绘画史的叙事之路,我们也说了写生之路,基本上让20世纪的中国绘画史在1949年之后又多了一条路。那就是什么?我们曾经常说的前三条道路之外,就是黄宾虹、齐白石的传统之路,徐悲鸿、蒋兆和的留学归来,还有吴冠中、林风眠的现代艺术直路,在20世纪1949年中国绘画史有三条道路形成中国绘画教育的一个局面,但是在1949年之后那三条道路仍然在发展,但是又多了赵望云和长安画派的第四条路,这是20世纪中国绘画史上,在1949年之后,尤其是后半纪,出现了非常重要的道路,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他和黄宾虹的区别,刚才在研讨会之前,有人问我石朴先生的绘画到南方去他们会不会承认?我说南方人很少承认什么,有的画家,他只是解决了笔法的问题,墨法还有待完善。但是我想说的是什么呢?赵望云和黄宾虹的差异在哪?他们两个人最本质的,最要命的差异,一个是可学的,一个是不可学的。这个不可学的就是刚才王老师讲的天给的,这个可学在哪儿呢?因为黄宾虹大家都知道,他“五笔七墨”,他的绘画里笔墨集大成,他启发了很多艺术家,但是他所有的东西是可学的,是通过技术的努力也是可以得到的,当然技术也是一种天分。回头我们再来看赵望云的,赵望云的晚年艺术能够达到那么有人生,那种纯朴,那种善良,那种慈悲为怀的那种境界,是黄宾虹达不到的,是不可学的,可以说赵望云和黄宾虹的差异在哪儿?一个是在法的层面,一个是在道的层面,一个是可学的,一个是不可学的,我说赵望云的伟大是在这方面。我写这篇文章呢,最近正在构思,还没有写,这就是差异。

我为什么要拐弯呢,要说这个差异性呢?说赵望云和黄宾虹的差异,说赵望云和齐白石的差异,要说人民艺术家,王宁宇老师很早以前我们都聊过,其实最应该获得这个称号的,比齐白石更应该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是赵望云先生。但是我绕着弯说这个问题在于石朴的这个研讨会上阐述这个问题,讨论赵望云是因为什么?是因为石朴的艺术选择恰恰选择了赵望云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美学品格,他的所有努力,是向着这个方向在靠近的,这个是非常难得的美学品质。

我谈的第二个问题呢,就是石朴的审美选择有什么启示?我认为最大的启示在于:艺术创作如何突围?无论从事传统艺术创作和当代艺术创作,我们都会面临如何突围的问题,选择一种笔墨程式经过个人修炼,也能成为优秀的艺术家,比如何海霞学习张大千,以及很多学习黄宾虹五笔七墨的艺术家,但是这样的学习很难突围!而如果一旦学习一种美学品格,美学气质,甚至美学气象,那就很难形成自己的风貌。但是,在石朴的审美选择中,我受到了最大的启发是:不是所有的选择都可以突围,只有正确的,超越了具体方法的选择,才可以以大象无形的存在,突出所有的圈套,我的发言完了,谢谢。


罗宁
陕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前陕西美术博物馆馆长
陕西美术杂志》主编

在十年前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举办了石朴先生画展,在这个期间,我们张养玉带头到石朴先生家里面去考察,我们都在现场看,当时我们是非常感动的!当时因为有些工作做的还不够扎实,所以宣传的效果,很多朋友还不知道,所以想起来是非常遗憾的。因为这三位先生,杨仁恺,还有薛永年先生,后来薛永年先生又把中国画学会的秘书长孙克先生拉出来,所以北京这三位先生对陕西这位画家重视,当时我在馆里面工作我是很震惊的!我认为:我们必须把这个事情做好,北京方面的权威评论家很重视,主动给我们打电话推荐,亲自到陕西参加开幕式等等,所以这就是我和石朴先生开始认识就是这样认识的,就一直关注他。

那么今天我想说他的这个艺术,他的追求,有三个气:    

第一,静气,不管这个画怎么样,你看他画面呈现给我们的这个面貌和带来的气息非常的沉静,这是我们这一代画家和我们年轻的画家应该学习的东西,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力量,他是非常的静,那么他的静气来自于石先生他的学养,他的心态,因为他这个年龄还不是说是非常老一辈的画家,他也是一个1940到1950年前后,他在这个阶段成长起来的,他也经历了我们所有人经历的社会的动荡,但是他的心没有浮躁,所以画如其人,他非常的静,这是第一。

第二,朴气,一个画有没有飘,或者有没有浮起来,你从他的画里看,他的画幅虽然很小,但是他的画非常的厚实!他的画是外柔内刚,和他长期修炼训练太极拳,太极文化分不开的。他的这种骨气,也来自于他长期的书法的训练,中国绘画,这两个最重要,他这个骨法在里面我们能够感觉到,虽然画幅小,但是放大以后能够感觉出来。做到这一点是相当不容易!

我认为他的书法作品可以单独拿出来,好好我们研讨一下,请书法界的朋友来参与。他临帖到最后他自己写,他很多的上面的跋款或者题跋都是自己做的诗,或者自己写的短文,非常的精彩!那么在书法上的钻研和探索,对他的画是非常有意义的,那么他的书法价值,我认为还可以单方面的拿出来好好研究!非常好!

第三,志气,人就是要有志气,他是周塬成长起来的画家,他有志气,他的志向就是不服气,他是要用他自己的几十年的实践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争光!他一直在坚持,那么这些志气反映在他的学画的那个感觉里面,你在画里能看到他对中国画怎么理解,学习中国画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等等都在里面,说明他不是一般学画,他是把这个作为他一生的梦想,精神追求,作为一种志气在做。所以今天我们看到他的画,这种感觉我们能感受到,这是我对他的作品的感受。

那么下面我再说这个意义在哪里?我觉得其实这个意义超出画家本身画画的意义,更广泛!

第一个意义,他是一位从中国山水画家,从古典形态到现代形态的转化,一个非常典型的范例!他的转化和其他画家不一样,没有感觉到这种山水画定格在那个古老的时候,我们感觉一种温馨感,现代感!这是一个研究的个案,不是过去那种传统的程式化的!他从从宋元明清到现在,与现实生活接轨,石朴先生把中国画和现实生活相结合的时候,体现的这个面貌和别人不一样,所以他是一个很好的研究个案,他是有意义的!

第二个意义,对于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特别是对我们有些要丢失的东西的抢救,是有现实的意义的!我们今天说这个话,这个好像不是一个大话!因为当年在另外一个老山水画家的研讨会上,有人提出来,你不相信你把年轻人接触一下,把90后、00后再接触一下,今天我们在座的,在里面坐的可能没有这些人,他们对传统的绘画很多人是没有认识的,尽管在大学,他们在接受教育,讲美术史,他不喜欢这个东西,他没有概念!所以这个时候我在想,我们很多优秀的东西,我们在国家、民族在崛起的时候,我们国家自己的优秀文化需不需要继承和抢救,这个很有意义,所以这个活动的本身不光对于画家,而是对于民族文化它是有意义的,所以说做了一件好事,这是我说的第二个意义。

我们又想到了梵高,如果梵高没有他的弟弟迪奥的话,我想也不会成名。最后迪奥死了,迪奥的儿子,他的媳妇,坚决觉得这个好,然后传承儿子,最后梵高的纪念馆、美术馆诞生于70年代、80年代才有,那么梵高是什么时候去世,那是1896年,距他去世过了70年,这个都是历史,将来我们会认识到这一点。像刚才张三友老先生说的他觉得看到画的好的人很高兴,我们看到有追求,有作为的,我们都要给他点赞,要把这个良好的氛围要形成,然后要坚持下去!我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我再补充一下,我刚才写了一句话忘了说,中国绘画中有一种传承的因素,中国画是中国人源于自己血缘关系的一种责任,那么这种血缘关系已经转化成一种对中国文化的血缘关系的一种自我认同。





岳钰
西北大学宗教造型艺术研究所所长、教授
非常感谢给我这个学习的机会,我不画山水,但是有所感受。我跟石朴今天是第二次见面,石朴的画看了以后,他的确是用过去中国绘画,因为我一直是在野,从来没有在那个堆堆里头待,所以我非常理解石朴的心情。

石朴是一个很倔,但是很能坚持自己所喜爱的东西,但他同时是把中国文化传统吸收和表现的。因为中国任何传统,我研究宗教,任何传统离不开道教的阴阳五行,实际上石朴的这些画也是,石朴一直没有跟文化的圈子在一块搅,这就成了苏东坡所说的八风吹不动,稳座紫莲中,为啥?他没有欲望,他也不去参加全国展,他也不选美协副主席,他也不想当教授,那剩下什么?就是画画,就在画室里!

还有我想说的一点,他的画是写出来的,这是中国画的灵魂!中国画的灵魂就在于用笔!他就是写,他把传统文化融汇在一块的写!

第二个感受,我们现在在讨论绘画的时候,一定要把绘画的氛围结合起来!我全世界一个人背包包跑了156个国家,我看了上千个美术馆,那就看什么?看世界是什么,咱们中国是什么,咱们现在的画到底是什么。

什么是中国?民乐是中国乐,但是民乐的二胡叫胡琴,不是咱们汉族人,笛子叫羌笛,也不是咱的,琵琶是土厥语,是土耳其人的,因此咱们用就是咱们的,但是咱们的里面什么是真正的传统,你看看碑林的老子像,一看就是一个有知识的,有休养的,我不信仰道教,但是我一看就想下跪!但是咱们楼观台把港台影视的披头散发的往那儿一弄,把有文化给弄成没文化了!所以什么是真正的好传统,什么是真正的这个啥,因为学院派其实是苏联的变革,可是苏联的艺术你去看也仅仅是城乡接合部,它的画和法国的绘画油画一笔缺少小资情调,也没有研究,后期印象派的画家全部接受了一战时候战士们带回来的原始艺术进行间接的创造,才有了他们这些人。

你看丝绸之路,我今年过年把中亚全跑完,人家斯坦因为了在中亚考古,把一个脚趾头冻掉了,斯文·赫定在这儿走了40年没有结婚,咱是什么呢?车队一开,拉的横幅,景点一站,丝绸之路考察队!这就是中国人现在做学问的路数!

因此从这儿来说,石朴没有浮躁性,为啥?他心就不想当美协副主席,也不想评教授,也不想发表论文,就没有想法,这就叫:无欲则刚!艺术也是最后看结果的!你到什么程度,其实大家心里都有一竿子秤,同时画画的人不会说谎,就是再讨厌这个人,你一看这个人画还画的好,人不行,画儿画的好,没有一个说假话的,因此画画的人就是艺术家的真、善、美!

岳钰老师对如何看待“成功者”补充说:文化的多元化,是要保持在平和的心态下,公正对待任何形式的成功者,既不能以体制内的肩章自居“权威”,,也不能在散闲遊离主体中而自卑丧失斗志,只有客观而平等相互尊重地以学术恣态的批评与争论,才可能使文化艺术的百花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我个人认为,当前艺术的理论工作者,更应讨论的是:中国艺术发展中的国际化问题,只有如此才能使中国文化,在“喜闻乐见”的前提下走向世界,因此最大限度地“人性化”,只有“人性化”也才能“国际化”才能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

刘奇伟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我是第二次看石朴先生的画展,第一次当时我刚离开美术博物馆,安远远就打电话说是宝鸡有一个画家要在这儿办展览,然后一说,我当时还懵了,因为宝鸡画家我很熟,以前刚到艺术馆工作的时候,就刚好接的戴刚玉(音)先生负责宝鸡片的艺术辅导,都很熟,他说你知道画家叫什么名字?我说我一定要去看,就看了这个展览。

我觉得看一个画家的时候,我从来没有关心过他是学院还是外边的,梵高就不是学院的,我们现在学院学的都是梵高的。

看到石朴先生第一次画展的时候,我感觉到,一个人生活在一个地域他是离不开这个地域的滋养的,宝鸡呢,在陕西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地方。

白林坡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收藏研究部主任、博士

我很容易想到一句话,真正的大家是通而不局,争而不固,博而能约,繁而不杂,实际上石老师是这样的一个人。不管他的太极拳,你看他好像涉猎很多,书法、诗词、佛学,其实他都在传统的大领域里面,其实他有一个很清晰的脉络,现代人很多谈的是笔墨、图式、写生、生活的这些东西,但是石老先生相反,他跟这个时代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在这个方面下的功夫比较多,就是在我们说的国学层面,现在说国学,国学其实过去没有的,其实它是一种中国人很正常的心态。我觉得他的根系扎的很深,所以他这个人变得很有意思。我觉得要了解石老这个人,要了解他的画得了解他这个人,就像王宁宇老师刚才说的,他的过去、现在是怎么样的,他的生长的履历、过程怎么样,大家其实了解,会看到他的画的生成必然性,这是我对他的一个理解。

第二,从画的层面来看,他的画给人一种清气,就是气非常清,这个非常难得,另外他有意趣,刚才张老师说他有意趣,这个我很赞同,因为他的画有一种宜简欲繁的感觉,他画的很轻松,这个跟他的书法,跟他的个人有关系,他画的有这种非常轻、易、简,当然跟他个人的简价值观一样,他有一种恬淡,这是很难得的,这是长期休养才能达到的,一个清字可能一个画家需要几十年去休养,是非常难得的!  石老的书法有太极之气,就是有一种绵绵不绝之气,这些东西我觉得不管从格调、审美,还是技术层面来讲,都有他对于传统的这种深入的认知,他的根深深扎在中国文化传统基础之上,生成这样的状态。

李玉田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

我觉得他吸收了从宋元到明清,到近现代,包括长安画派,包括很多近代画家的优良传统,从现在墙上的这些作品,足以说明这一点。

因为我本人也是一个画山水的,画了四十年的历史,作为一个中国山水画家来讲,传承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传承,我觉得技法,包括精神,意象思维就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从石朴老师的作品当中看,他既传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绘画的精神。但是,他不是固化的!他也不是说钻进一个套子当中走不出来,更重要的是他学了那么多古人的作品之后,他能够法古变今!能够形成自己的风格,没有变成技术的奴隶。

很多人学习画画的时候,经常会临摹了范宽必然就成为范宽,临摹了黄秋园,也许可能就被黄秋园的各种技法所捆绑,自己从中不能够逃脱,不能变成一个美丽的蝴蝶飞出来,就会作茧自缚。

其实作为个画家来讲,我认为修养一定要很全面,刚才也有很多画家讲,你到了这个时代的时候,我们不能太过于狭隘!因为时代到了今天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都发生变化,何况你的画不能发生变化,我觉得变化是这个时代,每个人即就是不愿意也没有办法改变这个事情,你必须经历。

石朴最重要的是:他对古代山水,他不仅仅是用眼睛看,最重要的是感受!先生能够把意向的这种山水,能够通过这样的观察加以想象,才是意象中产生的道,从这个地方才能产生出来。

第二是记忆和想象才是真正的传统意义上的升华。如果说你没有这种技艺和能力,最后你想在技法上有所升华是不可能的,我们一味的追求传统,或者一味的追求时代,我觉得这都是有点问题的。我们不能老站在一个层面上看问题,中国画的未来的发展才能强大,否则的话我们老是墨守成规,老是不解放思想,我觉得这还是有问题。

从石朴老师的作品来说,他的作品应该是删繁就简,把古代人的这种作品变成了自己的模型,咬碎了!嚼烂了!消化了!变成了自己的意象思维的方法和方式,所呈现给大家的是一种虚和无的现象。实际上绘画当中:多未必是多,少未必是少,真正来讲,从石朴老师的作品当中我还是学到了很多的东西。

从石朴老师的作品,我们横向来比、纵向来比,像这种绘画的样式,在当今的中国画坛是很少见的,这就说明他有自己的个人的特点,或者个人的风貌,我觉得他的这个画,首先展示的是清新,更重要的是亲切,笔墨传达的是苍古的特点,不是固化的模式,没有一定固化的模式,他的绘画作品,体现了他不同时期的探索和不同时期对中国画的山水的一种把握和把控,更在绘画的作品的展示方面体现了中国绘画的意象思维。那么在以后的山水画的创作当中,我本人也必须要向石朴老师一样,要删繁就简,也要弥补、创新,在自己的这个绘画领域当中做一点贡献,由于时间关系,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李彬

西安国学研究院院长

刚才大家也都谈到了笔法、用笔、用墨,其实国画重要的是写意,国画绝不是技术层面的东西,而是情思的宣泄和思想的观照。石朴先生有一句话我记下来了,“真正的中国画只有在笔墨中传情、传道,才能达到最高境界”,说他是一个懂画的画家,是他知道中国画的精神向度与价值旨归。

他博观约取,格物致知,道法自然,创作追求极古极新,既有古意,又有现代感!

逸笔意墨体现出一种极简的精湛,是那种至广至微,豪华落尽,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审美境界。石朴先生视野很开阔,取向很高雅,表现也多元,他推崇王维、石涛,黄宾虹、黄秋园的古风高韵,数十年如一日师古人,师造化,悟大道,申己意,达到“得意忘形”的境界。

看他的画册,看他的语要,我感觉到有一种“孤独感”,“孤独”不是寂寞,“孤独”是一种高贵而优美的状态,人需要“孤独”,人离不开“孤独”,独处时自我的“真实”能还给我们精神的自由。这就是我们的先辈为什么一直强调要“慎独”,从人群中抽身而出,从喧哗中隐匿,返回独对天地自然。

作为画家,石朴先生思维敏捷,精神洒脱,无染时风,以画为寄,虽不为时闻,但他是真实的,是自我的,也是孤独的,一个人面对天地自然,寄兴遣怀,以招迷魂。可以说,他和陈子庄一样,真诚地喊出了沉郁清绝的人生况味,让我们感动。

吕春祥

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现任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因为我是从事艺术考古的理论研究和当代中国画的研究,所以说当我接到李青老师的邀请,我说这个不了解,我就不参加了吧,李老师说你把他的作品看一下,把文章翻一翻,当我拿到他的作品集的时候,我惊讶了!我也是看到石先生的作品才知道陕西有此斯人,先生学养确实令人惊叹不已!

那么读石先生的画呢,首先入读到的不是画本身,而是画境以外那股淡雅而又凝浆着厚厚积淀的哲理,由于时间,首先看他的背后有哲理和道理,那么看石先生的画不由的使我想起庄子在《大宗师》中谈到了“天”的问题时候说,知道大自然的作用,知道人的作用,是最高的知识!知道自然的作用,是懂得宇宙万物的形成;知道人的作用,是懂得人的智限度,那么享受自然赋予寿命这是极高明的智慧。

石先生的作品及个人的修为仿佛点点处处都在说的是这一道理,他在这个喧闹的滚滚尘世仍能坦然处之,笔生发丘率之美,能够荒寒寄离奋发之情,这种洒脱和自由旷达,智者无为的高古情怀和对人生对艺术的态度非等闲之人所能比拟的,这种情怀是很少的,也是这些年来很难得的!

先生的画上具有笔力通透,而不漂浮;淡而厚,每一张画都有力透纸背的境界,画面不拘泥于干、湿、浓、淡,曲直、藏露、收放、起落等画理,这些在先生的画里,都是因为一个道,一个理,在我看石先生的资料的时候,我才看到,我说这个本身是有它的道理,因为石先生本身几十年对太极拳的沿袭有深厚的功底,能参悟,讲究心静、身灵、气敛、神聚,用太极的一首口诀来说:“无形无象,全体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馨,虎吼猿鸣,水清河静,翻江播海,尽性立命。”

可以说石先生的画是由太极之道加上本人的心性,而处处透露“外则穷天地施化之理,内则明身心运用之机。”的智慧与哲理,基于这些学理和真性修为他的画无论写景,无论造境,处处都有他个人的风格,丝毫不为时风所诱感,不受时代的影响。这个是石先生的作品特点,有极强的个人生命力和风格。

一般的画家认为水墨印章为气韵生动,而不知求之于笔与气韵生动是风马牛毫无关联,而先生的画,靠依哲理,依究古法大道,意境通笔墨之理,所以他的画里面说这个理,悟这个道!

他的画呢,能入纸也能离纸。气韵与精神跃然纸上。那一幅幅充满苍劲生机的大美作品,在自然中寻哲理而探求真源,中得心源,无论古今,不论繁简,不着外相,处处都投射出“师造化者不在师古人之后,此所谓承前也。非外状其形而内迷其理,徒取形影为能事。

这是画之正途,更是智者之思道厚实,力可扛鼎的大家气象。

实际上我最后还要感谢李青老师的邀请,同时也感谢石朴先生给当代的中国画带来了一股正道,一种清流。这乃中国画之大道!

杨平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资深高级编辑

在咱们西安,我看了那么多的书法家,看了那么多的书作,我觉得他相当的纯正,东西相当纯正,这是我对他书法的认识。因为书法好,他在绘画上,必然在笔墨、在笔线,刚才张老师说的石朴的线:道道好,我也是这样承认的。这个很难得!很可贵!还有我观察石朴先生的山水作品,幅幅作品笔墨看着是融入,实际上笔墨是很成熟的,成熟中透着一种灵气,一种美感。

他的章法是以天时地利,或者心境的不同各有变化!不是很多人把程式说,这个画了多少,这个道道,那个道道,弄几下子。他不是的,他是有感受的,心境不一样,天时地利变化不一样,他当时作画的心境不一样,所以他有自己的特点,章法里边千变万化,这个在书中可以看到,他完全不受程式画的干扰,有的繁密苍茫,有的清淡空灵,都能看出作者作画时的思想和心境,这在他的画中可以看出来。他的画幅幅都很有静气,但是笔活墨活,笔墨中有静气,但是有勃勃的生气,这个很好,这个得益于天分!

这个人的天分很了不得!从他的笔墨中可以看出来,他的笔刚才大家说棉里藏针啊,而且他的诗道也不一样,他特别推崇谁?推崇石溪 ,你看石溪 的笔墨,整个明清以后石溪 他是高手,他的笔墨不僵,出图万幅,很朴实,很天性,这个东西在他的笔墨中能看到,这是很了不起的。

石朴先生过七十岁了,黄秋园的东西大家都知道学养差一些,不是那么深厚,但是他学了黄秋园以后,他用了几十年在文学、书法、绘画当中研习创作,他读了石涛的画语,读了黄宾虹的画论,读了石壶画论,而且他是在认真的学习,静静的学习,细读,精研,领悟,心解,在绘画理论上我认为他达到了很高的程度。

他在学习绘画的时候,他是读画的,他静观、领悟石涛、石溪、八大、黄宾虹的绘画作品,细细说来,还为自己健其身、强其魄,直入化境,他的国画达到了怎么样的高度咱现在不谈,但是他化为自己体能的一种能量、精神,这个他做到了。这在石朴《画论语要》中都有心解。

他不但认真的学习传统,他和咱们学院派的东西不一样,他是从民间,就像齐白石,赵望云先生一样,这样的路子上走下来的。石朴先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他深入生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走过大江南北,上过黄山,游过三峡,走过崆峒,登华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也有这方面的阅历。但是他的艺术的落脚处,还是在自己的家乡,在秦岭和黄塬之间。他用或质朴、散淡,或沉重又由灵动的笔墨,画出了儿时的记忆,田园的生活。

白文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博士

谢谢有这么一个机会来发言,我第一次拿到石朴先生画册的时候,首先我看到他的题目是石朴日课,我特别的感慨,感慨可能或许跟我的经历有关系。我们知道日课也叫功课,是每天的修为,包括每天的修为和督促,每天要求有一点点的进步,或者一点点的收获。包括自律,持久的力量,这与自信,这与理念,包括智慧,包括气度,包括神韵,都有很大的关系。也就是说说白了,日课包含了每天的成长和技艺磨炼的功夫。

我打开石朴先生的画册,或许石先生受到了禅宗或者道家思想的熏陶,他的作品当中充满了一种飘逸的禅宗思想,亲和、柔和、完全在他的作品当中表现出来了,石朴先生的画当中,比如清刚之气,纯粹是一种清淡的,是一种自然的表达,这个画中有平淡,有密有疏,还有运用虚实的构成,营造出完美的云空的意境。这或许跟石朴先生的宗教的自律有关,内心灵魂当中的一个静而不动状态的一种把握,像禅宗思想的顿悟,先生不拘泥于一种呆板的形式,随心而用,率性而为,这是我所理解先生这幅画作的一点感受。我就讲这些。

高明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的传统艺术呢,是以道为本体和逻辑起点的,道是哲学的最高的境界,是宇宙的本源,而道可道,非常道,明可明,非常明,道是不可言传,不可名状的东西,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从中可见呢,道是模糊不清的,恍惚不已的,老子这种道象哲学观指导下的中国美学,必然是一种模糊美学。模糊美是中国美学的一种境界,是中国艺术家孜孜以求的较高的审美标准,也是道在中国画的一个具体的呈现。那么先生的绘画呢,处处都有道的体现,如《风正一帆悬》、《烟云茫茫何处有》、《风晴江上夜航船》等作品,开阔的江面烟雾迷茫,丛林隐现,克舟博览,悠见云风,淡淡溪流,构成了一个淡薄的空间了然于心,画面山水相宜,虚实相生,为晃为乎,为静至上,那么世上的静有三种,一种是外在环境的静,如荒天古暮,静觉乘风的境界,二是自己身体上的静,如静坐不动,三是心灵的静,心中平和如直水,那么这三者之间内在的联系,一切的外在环境和身体形式上的静都是外表的,而最根本的是追求心灵的静。

那么先生正在心灵之静下获得一种触动和感悟。这种感悟建立在一种无的基础上,无杂念,无各种执着,无是空间存在的根本,只有在这种非常纯净的虚无状态下,才能感受到有,有和无构成了最基本的一个空间关系。似有似无造成一片虚空之美,朦胧之美才是真正的审美境界。

虚和无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从而丘壑内演,是一心以统领万物,将万事万物均统于心,从而去迎,重新融汇、铸造,从而使造化成为心中之造化,造化之密,即在我心,造化均有我心转出,内有即使宇宙在我,万化我出。而先生的画正是在此种状态下的一种反映,也印证了道生于心,化出于形,谢谢。


李青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

最后我简单的说两句,今天的这个研讨会开的非常成功,每位发言的专家都是非常认真的,很多人都写了稿子,这也是珍贵的文献资料。我对石朴的了解和认知,很早我就知道石朴先生。因为在很多期刊杂志,孙克先生问我,你知道陕西有一个石朴,我说知道,但是我还不认识,今天第一次见面。

那么我最简单的概括一下我个人对石朴的看法,我觉得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具有独立精神的人,这个在我们当代社会特别少,我们功利化太强了,除了张老师他们那一代人耐看,好看,现在都是毛笔把一张纸弄黑,这就是陕西山水的风格,千篇一律,野怪乱黑,真是野怪乱黑,既没有长安画派的精神,也没有传统文化的继承,缺少这些东西,而且制作性和功利性都是比较强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大家今天开会就可以看到,石朴是一个绝对有坚韧不拔,坚不可摧的一种精神力量,你看他坐在那儿一直不动,很安静,他的画也是很安静的,我们这个社会很嘈杂,生活压力也很大的社会,我们的艺术应该给人一种心灵的宁静,心灵的空间,所以这一点我觉得石朴的文化现象,我们不谈他的具体的哪一幅作品,他的文化现象陕西稀缺,全国稀缺。

刚才有先生也谈到关于现在美术界,年轻人要搞参加展览,就把这个当项目,把艺术的本质的东西削弱了,把功利化的东西加强了,这个是目前来讲的困境,其实整个中国,最近有一个院士他也说过,应该叫所有的科学家,高等院校的教授们,都安安静静的做学问做研究,而不能叫他们天天变成报项目、写论文、评职称,还要拿什么江湖学者,你天天这样搞,你的文化就衰退了。我们真正的文化繁荣的时候,就要安安静静的,把它作为自己生活、生命的一部分,它就是我生命的写照,石朴的现象就做到这一点。

其次他的书法我觉得非常好,刚刚杨平老师说到了,跟我看法一样,他的书法一流,他有思想,所以他写的话语录,这些都是特别好的。

要说到建议,人到七十了,天不怕地不怕了,可以随心所欲,你现在需要做点减法,刚才各位提了一些意见,你可以做减法。就像打太极一样,随心所欲。

网名为“立地向天”的书画爱好者说:

我认为,石朴已然是这个时代文人画的杰出代表,也将会是传统文化复兴在山水画上的标志性人物!他的画对当下乌烟瘴气的画坛有着历史性的净化作用!



石朴老师现场回答记者问

记者:


      现在很多画家追求自我风格,追求极强的个人面貌和笔墨语言,您对这一点有什么看法?

石朴:

对于一个画家来说,要有“自我”必先“无我”。

对于一个中国画家来说,最主要的是文化传承。

首先要继承中国传统画法,不使中国传统文化出现断层,这是中国画家最基本的任务,而不是表现自我。其次是展示,在五四运动之后,由于西方文化的入侵,导致中华传统文化一点点衰落,目前中华传统文化出现人心不知、盲目崇拜西方的情况,中国画的表现技法大大缩水,好多中国画西化严重。

中国绘画从属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衰落导致中国绘画的衰落,所以我们目前主要面对的是继承发展,而不是盲目张扬,有个性的不一定是优秀的,我反对以个性来决定画法,中国画的核心是道德,而不是个性。中国画的个性是“和而不同”,作画时要符合中国画的要求,也就是中国画的共性,学习作画,首先要学习它的共性,比如中国画的六法之中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等。

还有一种观点是中国画都没有个性,中华文化的特殊性不在于它的外形,注重的是气质和内在,由于气质和内在的不同,就会产生许多不同的风格。西方绘画注重张扬的风格,用夸张变形的手法给人强烈的刺激和视觉冲击,他们的美学特征和商品经济有关,而中国画恰恰相反,首先使人感到安静温和,这就叫做“和而不同”。

中国画要“有我”必先“无我”,首先要改掉自己的偏执,必须对自己不符合道德的地方加以修正,这叫修身,论语中也叫“修身,齐家,平天下”,这就是中国文化。

中国画要创造真善美的作品,而不是只创造具有个性的作品,丑陋的个性越多必然会使中国画的危害越大。

最后,忠诚,干净,担当对于一个画家同样适应,忠诚就是忠诚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干净就是寡欲清心、寡染清身、寡言清口,不图名利,无欲则刚。担当就是要身体力行,知行合一的把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东西传下去,这自然会极大地唤起了国人最深沉、最昂扬的国家民族文化自信。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是元代画家、诗人王冕的诗作《墨梅》中的诗句,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诗。


 编丨lisa 
 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广告、商业合作等联系小编微信号:L215337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风从长安来丨石朴书画展在深圳开幕
他学黄宾虹、黄秋园,画西北山水,感动了一群美术理论家
大道无门——我读石朴画语录
中国画与道家思想
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著名的“一画论”
文人笔墨,意象万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