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共读,非敢后也

【共读内容】

6.15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导读学者】

任大援:北京外国语大学 教授

韩星: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 教授

【共读笔记】

任大援:

通观这一章,孔子对弟子的教导是要谦虚、谦恭。这里可以讨论的问题是,不伐善,也就是谦,在孔子思想中的地位。有研究《周易》的学者指出,在周易各卦中,唯有谦卦的六爻没有不是吉利的,我们如果查看周易,六爻的爻辞中,果然不是吉,就是利。可见,谦,是君子的大德。谦卦的《彖传》中说,“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伐,当夸耀讲。在《论语》中除了这一章外,还有二处,一处是《公冶长》篇: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何晏《论语集解引用孔安国的话说,伐,是“不自称己之善”。朱熹集注说,伐,夸也,善,为己能。

另一处是《宪问》篇:“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好胜、自夸、怨恨、贪欲)

殿这个字,当居后讲。例如,董仲舒 《春秋繁露·考功名》:“考試之法……九分三三列之,亦有上中下。以一爲最,五爲中,九爲殿。”,但是,殿这个字,还有居后而重要的意思。例如我们说,章太炎是清代考据学的“殿军”。就是居后而重要的意思。

这一章,后来被概括为“孟之反殿師”。古代有的文学作品,提到这件事,加以生动的的描绘,如明代有一个人叫余邵鱼,他写过《周朝秘史》,讲述周朝兴衰的历史,其中把这个故事说得有声有色。

甚至还有一些民间算命签卦中把这个故事当做逢凶化吉的例子。例如《黃大仙算命靈籤64》签名就是“孟之反殿師”签诗上说,

奔殿須知上古人,入門策馬不夸能,敗師誰肯甘從後,托謂鳴馬畏苦辛。

这一章,是通过一个故事,讲述一个道理。这是论语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而《左传》,就是故事的主要来源。如果我们把《论语》中所有引用的《左传》的材料,都找到,加以排列,并进行分析,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工作。我不知道是否已经有人这样做过,但通过这类工作,也能达到一种学术训练的目的。不仅可以熟悉相关的历史资料,还可以对资料进行分类,从而更好地把握《论语》中的思想,这样就可以把学习变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谦,在成君子之德中,占什么地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例如,和“当仁不让”是什么关系?等等,都有思考的余地。

在5.26, 子路、颜渊、孔子,都发表了自己的志向,其中只有颜渊说的是“无伐善、无施劳”。子路和孔子都各有所志。这是一个有意思的例子。

崔圣:

有时间的学友可以按照任老师建议把《左传》和《论语》整理一下,进行对照分析,可以加深理解、增进学业。其成果亦可惠及师友。

任大援:

5.26 是《宪问》篇中第26章。

我提到的《发现论语》,是华夏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其中将“伐”,当作征伐讲。

以同一篇文献中对某字某词的解释来理解它处同样字、词的意思,也是一种注解的方法。但要正确运用。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友,曰:“孰能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终穷?”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语出《庄子·大宗师》

这里的孟子反,就是孟之反。

刘国庆:

谢谢@任大援 老师导读,我说几句个人看法,请各位师友指正

本章的涵义很简单,是说孟之反有殿后之大功,但不愿意让人知道,因而掩饰自己。孔子夸奖他不自夸有功的行为。

孔子认为人有功而不自夸,是一种美德,这一点对弟子们是有影响的。弟子们重视“无伐”,论语中有多处可见。

颜渊季路侍,子曰: “盍各言尔志?”…..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原宪问)“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可见孔门弟子颜渊、原宪都以“不伐”为美德。

伐的意思是自夸,但孔子称赞的孟子反的行为,不仅仅是不自夸,甚至是故意装作没有功,用马的品性来掩盖自己的勇敢。 孔子夸奖孟子反,其实是夸奖这种掩藏自己功绩的行为,而不是坦然接收受自己功劳的行为。

不争功,是和孔子讲究礼让,“君子不争”的思想一致的。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在孔子看来,“让”和“不争”是礼的精神之一,因而,一切依礼,自然就意味着“让”。

但孔子并不是一味的让,也有主张“不让”的时候,那是和“仁”的原则冲突的时候。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我们知道孔子既讲礼让为国,又讲当仁不让,那么,什么情况下“当仁不让”?什么情况下礼让为国?

《朱子语类》:“问:人之伐心故难克,然非先知是合当做之事,临事时必消磨不去。诸葛孔明所谓‘此臣所以忠陛下而报先帝之职分也。’若知凡事皆职分之所当为,自然无伐心矣。曰:‘只得一心地平之人,故能如此。若使其心地不平,有矜伐之心,则虽知是职分之所当为,少间自走从伐去,遏捺不下。孟之反只是心地平,所以消磨容得去。’”

朱熹认为“只得一心地平之人,便能如此”。但怎么样才算心地平呢?只有体会到“凡事皆职分所当为”,才是心地平。

换句话说,朱熹的看法是,要自觉自愿地一切“都是职分当为”而要不求名,不求利。

那么,如果一个付出的人不讲回报,这些付出的回报到哪里去了呢?如果付出的仁得不到回报,不付出的人得了回报,今后怎么会有人继续付出呢?又这样的“君子”组成的社会怎么持续呢?孟之反不要“殿后”的荣誉,那么,这“殿后”的荣誉归给谁呢?只有两种可能。第一,这次殿后的荣誉归给了别人,第二,殿后的荣誉不归給任何人,这次,就没有殿后的荣誉了。

如果殿后的荣誉归給了别人,那么,岂不是名不副实?又怎么体现孔子从政,以“正名”为先的思想呢?如果这次不奖励殿后,奖罚分明的大礼被破坏,今后会有谁再去殿后呢?

从上面的分析看,奖罚分明,实至名归,是更为重要的礼。立了殿后大功的孟之反,坦然接收奖励,接受这份光荣,才是正确的。也才符合礼义。

对这个冲突,刁包 《四书翼注》是这样解释的:“清之役,齐以息故伐鲁。政在季氏,孟氏、叔孙氏不肯出师。冉求方为季氏宰,专家政,力赞使季氏出师。孟氏不得已,亦退而蒐乘。季氏出师次于雩门,待右师,五日而后至。齐师从右师,右师奔,左师入齐师,齐人宵遁。则樊迟请三日而逾沟,冉求以武城人三百为私属,用茅入齐师,二人之功也。微二子,鲁几为城下之盟矣。夫子恐二子以有功自足,故亟称孟子反以进二子。”

换句话说,孔子是怕冉求、樊迟二人立了大功后骄傲自满,所以夸奖孟子反,为冉求、樊迟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或者说,这是孔子特定情境下的权宜之词,并非普遍原理。

我个人认为这种看法也是不通的。个人认为从论语中看,孔子对“义”非常重视,而“义”就规定了权利和义务的对应关系,是“礼”的内涵。如果要“复礼”,必须要“行义”。因而,争取自己按照规则应该享有的名誉和利益,正是维护规则的行为,正是从自己身上开始“行道”,正应该是孔子的核心主张“当仁”不让。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见得思义。”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

依义而得,先事后得。或者说,一分付出一分回报,先付出后回报,才是义。付出了,要求回报,而不是装作没有付出,才是真正的“复礼行义”,才能让每个人在争取自己应得的利益的时候,维护规则,让每一个人的利益成为维护礼义的力量。

崔圣:

这章应该是孔子回到鲁国以后,和弟子们议论到此事时的言论。当然,在此之前,一定还议论到冉求和樊迟的功劳。其一;在战势不利的情况下,依靠冉求、樊迟的机智勇敢,取得胜利,这一定值得师生一起议论、研究甚至夸耀一番;其二;战况不利,击败齐师,季康子高兴地问其故,冉求言乃师之教。季康子对孔子敬佩不已,终于派使臣礼聘孔子回国,尊为高级顾问,并大批任用其弟子。本章其中之意,是夫子对于此战重要人物的评价,之前估计应该是表扬了冉求、樊迟的。紧接着又对孟之反评价一番,有其深意。


——<参考资料>——

资料编纂:【論語滙】志愿者

【杨伯峻译注】

【译文】孔子说:“孟之反不夸耀自己,[在抵御齐国的战役中,右翼的军队溃退了,]他走在最后,掩护全军,将进城门,便鞭打着马匹,一面说道:‘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匹不肯快走的缘故。’”

【注释】孟之反——《左传》哀公十一0年作“孟之侧”,译文参照《左传》所叙述的事实有所增加。

【论语正义】

正義曰:“之反”,毛本誤“子反”。鄭注云:“姓孟,名之側,字之反也。”案:古人名多用“之”爲語助,若舟之僑,宮之奇,介之推,公罔之裘,庚公之斯,尹公之他,與此孟之反皆是。杜預《左傳》注:“之側,孟氏族也。”“奔”,《說文》作“{奔上一撇}”,云“走也”。走謂速走。《釋名釋次容》:“奔,變也,有疾變奔赴之也。”“門”者,國門。《左哀十一年傳》說此事云:“抽矢策其馬曰:‘馬不進也’。”似謂以矢策馬。《說文》:“敕,擊馬也。”“敕、策”同音叚借。

o注:“魯大夫孟之側。”

o正義曰:之反爲大夫,亦以意言。

o注:“殿在”至“爲殿”。

o正義曰:《左傳》云:“齊伐我及清,孟孺子洩師右師,師及齊師戰於郊。右師奔,齊人從之。陳瓘、陳莊涉泗。孟之側後入以爲殿。”錢氏大昕《潛研堂文集》:“古文凥、臀字本作凥,殿從層得聲,臀又從殿取聲。人之一身,臀居其後。軍後曰殿,亦取斯義。漢時課吏有殿最之法,亦以居後爲殿出。”案:《詩采菽傳》:“殿,鎮也。”孔疏:“軍行在後曰殿,取其鎮重之義。”愚謂臀居人後,亦以其鎮重故名之。《左襄二十三年傳》:“齊侯伐衛,大殿,商子游禦夏之禦寇。”是殿本軍制。邢疏引《司馬法謀帥篇》“乘車大震”,“大震”即大殿,音相似是也。魯師雖奔,而之反能在後結陣以行,所保全之功甚鉅,故注云“軍大奔,獨在後爲殿”也。云“前曰啓”者,《詩》:“元戎十乘,以先啓行。”《司馬法》:“夫前驅啓”。啓訓開,爲軍先鋒,故在前也。注言此者,明啓、殿皆陳法,非是在後即爲殿也。

【论语集注】

殿,去聲。孟之反,魯大夫,名側。胡氏曰「反即莊周所稱孟子反者是也。」伐,誇功也。奔,敗走也。軍後曰殿。策,鞭也。戰敗而還,以後為功。反奔而殿,故以此言自揜其功也。事在哀公十一年。謝氏曰:「人能操無欲上人之心,則人欲日消、天理日明,而凡可以矜己誇人者,皆無足道矣。然不知學者欲上人之心無時而忘也,若孟之反,可以為法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点睛》:有功不居真厚德
千古名句
【儒】论语·雍也篇(15)跟无能将帅逃跑的孟之反
读《史记·孔子世家》:三大弟子的政绩
日课 | 《论语·雍也》15
《四书五经》经典语句合集,终身受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