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圣陶杯”教学大赛专题】“聚焦古诗文教学 致力传统文化传承”│严华银:“退”为“精准” “进”求“...




冠以叶先生尊名、由全国语文教师优秀代表参赛的“圣陶杯”优秀课评比辉煌地走过了11个年头,其对于语文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语文教育改革的推进,作用巨大,意义深远。从每一届活动举办的实效和反响看,这样的活动不是多了,而是少了;这样的赛事,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每届活动不论现场放在哪里,不论在什么季节,人数总不少于千人,覆盖全国几乎所有的区域,绝大多数参会老师在现场,全神贯注,翘首以盼,观摩名师上课,倾听专家指导,欣赏优秀教师展示,参与专题论坛,那兴奋、激动,那崇敬、景仰,那会心、猛醒,真的让人感动,让人振奋。每每在这样的现场,我总是被感染,受鼓舞,越发觉得语文教育的美好之可期,越发增加对于语文未来发展的自信和热望。当然更为重要的是,每每在这样的现场,我总是在观察,在梳理,在汇总,在比照:横向看,发展的差异、均衡的程度、各地的特点;纵向看,成长的轨迹、变化的态势,未来的趋势。这是一种关注和关切,更是一份深爱和期盼。

总之,由点及面,窥一斑而知全豹,从来自全国十个省市的这10节初中优秀课,我深深感受到,语文教育在核心素养理念倡行、课标修订、教材进入“统编”和“传统文化”弘扬、复兴的新时代背景下,科学的教育理念特别是语文教育观在进一步发扬光大,某些片面偏执的观点和行为正在被逐渐矫正,语文传统和教育初心正在逐渐回归。总之,古诗文教学,或者说语文教学,正显现一个良好的势头,走着一条比较端正的大道。可以说,进入中国新时代的语文教育,可待亦可期。

具体说来,比较突出的有如下几点:

第一,从目标设定和教学过程看,教师的新课标意识、传统文化意识、语文意识、阅读教学意识、文言文教学意识等开始充分彰显。

应该说,除了极个别的情况,几乎所有的课堂,都能自始至终,坚定不移地围绕文言、语言的理解、欣赏展开教学,原来常见的围绕所谓思想内容、情感主题的空洞无物、长篇累牍的分析,急速淡出。

瞄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扣住文言之“言”切入文本,让学生在识字、朗读、揣摩过程中感受、体会、领悟文意、诗情、事理,在文言中、在文言的情境中学习文言,体会文言精美、感受古文意蕴、追寻先贤情怀和精神,这一系列的变化,使孩子通过这10节课的教学,对于文言文的学习,热闹起来、丰富起来、厚重起来,因而教学也更加实在、实用、接地气。有一个几乎是现场参会老师共同的认识:文言文,好的文言文,好的文言文教学,我们的学生是非常喜欢的,甚至比喜欢一般的现代文还要喜欢。

第二,从教学策略和方法看,传统语文的许多元素在回归,文言文教学的许多传统在复苏。

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中似乎有许多禁忌,“语文知识”不大提了,单说“字”“词”“句”落伍了,教师“讲课”“主导”也不敢明诏大号了,唯有“总体”“感悟”“联系”“拓展”“容量”“丰富”才可以登堂入室,才可以抢人眼球,“小组”“合作”“探究”等才是课堂教学的“正宗”,才最为入时、赶趟、“主流”。至于这样的教学是不是教学,是不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不是真的喜欢,有没有收获,则不是大家关注的重点。

本次比赛中,讲读、串讲、背诵、批注、炼字炼句的替换法等文言文教学方法几乎在所有的课堂中纷纷出现;品读(文),品析(意),品味(情),品悟(境)等文言文和文学作品的学习方法,成为许多课堂的常态。文言文教学,因为教材中大量的“文言文”作品的赫然登场,因为在上者对于“传统文化”的高调弘扬,我们终于找到了火山的出口,终于看到了一个20余年不见的语文教育的“柳暗花明”的艳阳天,我要说,这样的文言文教学这样的语文教学已经很有品位,很有内涵和品质。

《白洋潮》教学中,“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只小鹅擘翼惊飞”“蹴起如百万雪狮”等,教师通过词语替换、增减,句式变换等方式,在比较中,咬文嚼字,推敲斟酌,实现了字字落实,理解精准,让学生感悟到作者状景写物的无限精妙。

第三,基于优秀的文言文功底和深厚的教学素养的优秀设计,展示出语文教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有的魅力。

《周亚夫军细柳》的教学,教师抓住传记文本特有的“画面”感,紧扣对话描写,巧妙地设计了戏剧性场面,让同学在参与表演的情境中,理解了句意、文意和写作用意。《白洋潮》《渔家傲》《石壕吏》等课文的教学中,也都有或多或少的智慧设计的成分,有技术,有艺术,甚至好多已然近乎道矣。朗读指导中的点拨,要言不烦;理解环节中某一个问题的破空而出,画龙点睛;背景材料的出示正当火候,常常拨云见日,让学生豁然开朗。

这种设计是基于对文本独立的个性化的解读,是对阅读教学独立的理解和主张,是一种“有我之境”的设计,而不是人云亦云的为设计而设计。

第四,真正才华横溢、语文功底丰厚和教学素养优异的语文老师纷纷涌现。

很多语文人常常怀念上世纪80年代,那真是一个语文教育才人迭出的时代。但近20年来,才子、才人,才华、才情、才学、才干、才思,这些原本赞誉优秀语文老师的词语似乎难有“用武之地”。不知道这是不是因为许多传统文化、文言精品快速退出语文教育所带来的恶果。

统编教材尤其是大量充实了优秀文言文精品的语文教材的出版,带来的不仅仅是教材内容的丰富、厚重,更是对优秀语文人精气神的激励和鼓舞。教材解读的深刻,教学方法和策略的丰富,课堂生机和活力的重现,让我们不断窥见语文教师独立精神的复苏,独到见解的喷涌,独特个性的展现。让人欣赏的是,“工匠精神”在许多优秀语文教师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身上的回归。我甚至认为,语文教师的所谓功底,似乎应该主要是文言的功底,厚重的文言功底、传统文化功底。

但也发现了一些不足:

1.还是有少量课堂,将文言文教学混同于现代文教学,总是“浮”在面上。对于文言词句的理解“不求甚解”,“三不会”(不会读、不会写、不会翻译),却要望天,想在思想内容上出神入化,结果自然是云天雾地,不着地,不落实。

2.对内容的理解,流于表面,“浅”尝辄止。在第一层次也即浅层内容的理解上,费力不少,由于内容本身众所周知,即使不懂全文也能猜出个八九,这样的课堂研讨可能很热闹,但由于不是基于文本,仅是隔空打物,结果只能是雾里看花。所以教学至多在广度上展开,未能深掘以见深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的教学都有这样的倾向。“是什么”的问题追究较多,而对“为什么”“何处来”等问题未予以关注。

3.在对很多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上,“偏”执一端。对于学生研讨中的不正确观点,不到位的回答,少有比较客观、恰如其分的评价和矫正。《石壕吏》一文的研讨中,有同学认为,从“有吏夜捉人”的“夜”,表现了杜甫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和精神,老师不仅不细细辨析,反而予以肯定和鼓励,这可能给学生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

下面我就文言文教学发表几点想法:

第一,要充分认识、理解文言文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文言文教学的意义和价值究竟在哪里?过去我们总是以“语言障碍”为由拒斥文言文,却忘了,“文言文”是汉民族、中华民族的语言之根、文化之源。文言文,是学习、训练和培养理解、欣赏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最好的材料,它纯正、凝练、精粹,丰富、博大、厚重;所以从其中可以学习、积累语言,提高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学习古老的经过千锤百炼的文学,又可以提升宏富的想象力和审美力;而从儒道佛的哲学经典中又可以品味感悟到古人参透人生、直击事理的思维力以及圆融处世、和谐自然的大智慧。我的同乡先贤王步高先生认为,当代国语教育的历史责任最终要实现三个“继承”和三个“提高”:继承中华文脉、继承汉语的语脉、继承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德脉;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白话和文言写作的能力,提高学生根源于国语的逻辑判断思维及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从而为造就能继往开来的一代新人奠定较坚实的国文基础。[1]

先生之言,真正切近文言文教学的本源价值,值得我们语文教师三思而践行之。

第二,要正确处理几组关系。

一是言与文的关系。要坚持言文并重。整体文本和文意的重视,是文言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重点,但更重要的是对“言”的关注。字、词、句、段,这些组成文章整体的元素参透,可能比所谓的理解欣赏更为关键。词句还没有理解掌握,迫不及待地“翻墙”而至于整体的分析和把握,以至于教学的“终点”,这样的重视结果忽视过程的文言文教学,如同买椟还珠,其危害已经不需言说了。实际上,“言”的教学,到位教学可能恰恰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意义和目的所在。因为这才是过程,这一过程才是“理解”和“运用”。

二是文与道的关系。学习文言文,自然也会面对文、道关系的处理。读文以明道,是必需的;但学生阅读文言文,更得从“文”的角度“立意”,要在“文”的方面细参详审,遣词造句,组句成段,连段成篇,其中的关联、联系,其中的结构、逻辑,其中的前后因果、来龙去脉,至于其“道”也即“文意”,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水到渠成”。这也就是说,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坚守形式重于内容、艺术重于思想的原则。

三是文言文学习与相关知识的关系。也许教学中不需要像古典文学专业的学生那样系统地掌握与文言文相关的知识,比如语法、文法、文学和文化常识一类。但视其重要和需要,适度的供给,穿插着告知,联系着讲析,还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因为它可以帮助理解,加深认识。但要注意分寸和尺度。《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中,老师冷不防呈现出“意象”与“列锦”一类写作知识,让学生措手不及,反倒影响了教学。而《周亚夫军细柳》中抓出“对话”来重点展开,彰显其文学色彩,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是强化其语言学习和文学欣赏,促进了学生对人物与文意的理解。

四是文言表达与白话表达的关系。文言表达,精粹,精练,描写惊心动魄之境,其生动,似乎要胜过白话很多。《白洋潮》第三段,其中写潮来之境,撼人心魄。假如换为白话可能就要稍微弱一些。比较着分析,会使学生感悟到文言的魅力,激发其学习并适度运用文言的热情。

五是感性与理性的关系。《马说》的教学中,老师示范引导学生运用批注法,选出词句,写感情词,读出“情味”,这诚然很好。但不要忘了,对于语文学习而言,理性和哲思可能更加迫切需要。尤其对于中学生而言,思维理性、逻辑结构、宏观和整体,应该是语文素养的更高追求。

观大量的文言课堂、语文课堂,有宽度,有广度,看上去丰富、热闹,但是从材料到材料,从感性到感性,缺少概括和提升,缺少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追问和深思,课堂和由此带给学生的思维总是平面的。深度和高度,才是功夫,这需要的是“理性”和“哲学”思考。

第三,文言文教学最为理想的境界是,往后退一步,朝前走半步。

“往后退一步”,是就文言教学的起点而言。文言文不是白话文,把文言当作文言,从文言文出发,尊重文言文的特点,孩子学习文言文的规律,先从基本的朗读和读解做起,从词句做起,走向理解,这才能真正至于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精准”。这样的教学,与一般的现代文教学比,与不一般的将文言文当成现代文的教学比,考验的是教者古文和语文的功底,考验的是语文教师的“工匠精神”。就此而言,文言文教学传统的回归,有可能促进语文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这对于中国语文教育,将是最大的“利好”和“福音”。

“朝前走半步”,是就文言教学的终点而言。从知道“是什么”的浅层次解读,到追问“为什么”的深层次追问,可能是现实文言文教学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本次10节课的教学,普遍深度不够,似乎有点“不求甚解”“浅尝辄止”,理解和欣赏的基本要求不合,另一方面也未能实现“传统文化”渗透的现实目标。比如杜甫、李白、韩愈、李清照等忧国忧民的文学家,通过阅读文本感受其爱国情怀,有什么难处呢?过多的展开分析意义有多大呢?假如我们深问下去—— 他们的“利他”“爱国”情怀和思想,源自何处?这样的探究,提升了理解的层次,跳出了文本本身,就可以开掘出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很多深味。当然,过犹不及,过多的“纠结”于此,又有可能喧宾夺主,冲淡主题,所以我要说“走半步”。

这样的高规格的赛课现场,我总把听课看作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奢侈的享受,而本次赛课也恰恰让我的心灵不断受到冲击。我从来都不想也不会就事论事,而总想由点及面,由此及彼,借题发挥,陈述心中所感,以由衷表达对这些勇敢献课老师的感谢之情,也借机抒写一个曾经年轻的语文战士对于包括语文教师成长和发展在内的未来语文教育的美好期盼之意。


[1]王步高.试论当代国文教育的历史责任[J].中国大学教学,2017(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课改聚焦 | 文言文难教难学?特级教师来支招!
课堂丨固本培元巧修建——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设计(408期)
人教社权威答疑:七八九年级语文上册32问 | 完美!
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评价
新课标下中小学文言文衔接教学初探
中学文言文诵读教学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