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元好问:北方文雄、诗人鼻祖,一生的颠沛流离成就了《金史》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生死相许......”,这句千古名词出自于金代大诗人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

这首词是元好问16岁去太原参加府试的时候,路遇猎人捕雁,闻说一只大雁挣脱飞走,一只死于网中,逃脱的大雁哀嚎不止,一头撞死在石头上殉情。

元好问听后感动不已,于是把大雁买下来,安葬在汾河边上,立碑“雁丘”,并写下了这首传世之作《摸鱼儿·雁丘词》。

1.初出茅庐。

元好问(1190年—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山西忻州人,金代最杰出的诗人,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是北魏孝文帝的后裔,他祖上世代为官,家学渊源。虽然他认真刻苦的钻研学问,却也经历4次科举不中的伤痛。

元好问虽然没有中举,但他通过应试的机会,与朝中名人、权要如赵秉文、杨云翼、雷渊、李晏等交结甚好,深得时任礼部尚书的赵秉文赞赏,其文名震京师,被誉为“元才子”。

1213年蒙古军侵扰河东(今山西全境),忻州也受到波及,遭屠城10万,元好问为躲避战乱,带着母亲和一部分藏书,取道阳曲北山羊谷(忻州到太原一条比较偏僻安全的通道,元好问多次避兵取行此道),流亡到了河南。

在河南期间,他不仅创作了一篇不朽的神作,《论诗三十首》,还参加劳动生产,与农民接近,体验了农民的生活,所以在他的诗里出现了更广阔的题材。例如:

今年得田昆水阳,积年劳苦似欲偿,邻墙有竹山更好,下田宜秫稻亦良,已开长沟掩乌芋,稍学老圃分红姜——《雪后招邻舍王赞子襄饮》

书生如老农,苦乐与之携——《乙酉六月十一日雨》

元好问32岁得中进士,因科场纠纷,没有去就任。35岁得中宏词科(金代特设的科举制度之外的笼络人才的手段),在国史院做了编修官,后请假回家务农。

1226年开始,元好问历任河南镇平,内乡,南阳三县的县令,也是从那时候开始,他意识到金末阶级矛盾的尖锐化,他在内乡时写道:

民事古所难,令才又非宜,到官已三月,惠利无毫厘,汝乡之单贫,宁为豪右欺?聚讼几何人?健斗复是谁?官人一耳目,百里安能知?东州长官清,白昼下村稀。我虽禁吏出,将无夜叩扉?教汝子若孙,努力逃寒饥——《宿菊潭》

劝农冠盖已归休,了却逋悬百不忧——《镇平书事》

催科无政堪书考,出粟何人与佐军——《内乡县斋书事》

从诗中可以看出元好问是个关心百姓疾苦的有良心的好官。

2.元好问的丧乱诗。

金哀宗天兴元年(公元1232年),蒙古军队围攻汴京。哀宗亲自出征,接战失利,败走归德,汴京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元好问挥毫疾书写下了《壬辰十二月车架东狩后即事》诗五首。

在围城中他还写了《眼中》一诗:

眼中时事亦纷然,拥被寒窗夜不眠。

骨肉他乡各异县,衣冠今日是何年?

枯槐聚蚁无多地,秋水鸣蛙自一天。

何处青山隔尘土,一庵吾欲送华颠。

面对纷乱的时事,元好问夜不能寐,怀念离散的亲人,感叹过着非人的日子,他想到了后世,只想在远离尘世之外,寺僧庵中度过自己的残生。

此时元好问的职务是金朝尚书省的东曹都事,负责掌管国家机密,包括文书兼印,收发转递等。他心急如焚,他担心金朝文献,包括金朝实录,有可能随着战乱遗失湮灭。(实录是一个朝代的史料汇总,是日后纂修国史的重要依据。)

在汴京被围时,元好问就联系了他的连襟,蒙古大将张柔,希望破城之时,张柔能将这些重要的史实资料都抢救出来,加以保护。

难能可贵的是张柔这样一位悍帅武夫,却是上马厮杀,下马斯文,对于史事甚为关注。他家有万卷藏书,简直是一个知识宝库。许多后期学者包括元好问的弟子郝经,也都是在博览了张家的万卷藏书之后,终于成了很有造诣的名师大家。

不知该说是元好问有幸还是金国万幸,居然是一个亡金的武将保存了金国的史实资料。

公元1234年,守将崔立开城投降,元好问以及金朝其他臣僚都被俘虏,成了亡国囚徒,他跟妻儿一起被关在山东聊城,开始了两年的囚徒生涯。

元好问被关押在聊城至觉寺内,身处异乡牢笼,彼疆此界,孤灯只影,一片凄凉。“聊城千里外,狼狈何所托”、“西窗一夕无人语,挑尽寒灯坐不明”,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就是在这样恶略的环境中,他完成了记录金朝杂事的《南冠录》。

3.写史的坎坷。

“国亡史作,己所当任”,元好问涉猎史事,正逢国家乱亡之际。被囚两年后,元好问从囚禁地聊城,赶往顺天府,希望可以编撰“金史”。

有道是国家不幸诗家幸,史家兴起更不幸。

前半句讲的是中华史学的一个传统,每当一个皇帝死后或当一个朝代灭亡,史家蜂起,或撰修“实录”或编撰国史。后半句呢,是说我国封建帝王时代的史家,既要写史,则少有幸者。

汉朝的司马迁撰述前无古人的“史记”时,仅仅为了李陵败降匈奴的事儿,说了几句直话,便触怒了汉武帝刘彻,以为史家有意诽谤他的亲戚李广利,当即把他下在牢里,而且处以腐刑“阉割”,使其身为“闺阁之臣”,受辱终生。

宋代大文学家韩愈在撰修唐朝“顺宗实录”时,因为“说禁中事颇切直”,揭发了最高统治者和宫禁中的种种黑暗情事,屡遭责难。

史家因此而深有感触的说,“夫为史者,不有人祸,必有天刑,岂可不畏惧而轻为之哉”。

但是史家的不幸并不妨碍他们写出不朽之作,汉司马就总结过这方面的典型,孔子厄陈、蔡,著《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

元好问在赶路的时候,也在思虑横在他面前的不幸将会是什么。

其实在张柔抢救出这些金朝文献资料后,一直藏在自己的家里,后来窝阔台当上蒙古君主,史称蒙古太宗,他知到了这个事儿。张柔只得将这批文献献给朝廷。蒙太宗还给张柔升了官,从行军千户晋升为行军万户。

其实张柔特别想了却元好问的心愿,让元好问依据金国实录,尽快编撰金史,他四处奔走,终于向蒙太宗尊奏准。

见到元好问的时候,张柔告诉他,“修史之事已向太宗奏准,即刻辟馆张本。”

可是等元好问返回山东,整理好一切,带着家眷再返顺天时,辟馆修史,已被朝中众臣所阻挠(功高人嫉,历朝历代都有之),张柔也被派兵征讨南宋去了。

元好问,虽未能进入国家使馆编撰金朝正史,却也没有谁能阻挡他为亡金编纂金朝野史。

4.野史亭写史。

公园1339年,元好问带着家眷从山东冠氏辗转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故乡山西忻州。

元号问回头望着10口之家个个齐全,载籍马浩浩荡荡,他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并州一别三千里,沧海横流20年,休道不蒙稽古力,几家儿女得安全——《初挈家还读书山杂诗》

元好问自27岁离乡,现在已是“渐稀头上发,别换镜中人”。

元好问这一次返家,谈不上是什么衣锦还乡,一无乌纱,二无锦袍,仅是一身布衣,一副鞍马,身后车马也全是一些遗章残籍,但是这些在元好问文眼中远胜金银玉帛,宝秀锦罗。

野史亭

元氏旧宅仅有一庵一庐,元好问从山东启程时就想到要修建野史亭,于是访亲探友,找了发小王增寿帮他。

没想到由于元好问帮王增寿和乡亲们,解决了庄稼“挂红”,被豪绅恶霸告到了忻州官府,他被驱逐出境。

“挂红”就是秋天庄稼成熟的时候,乡绅恶霸会选庄稼长势好的,然后挂一个红布条据为己有。

元好问给乡亲们出了主意,所有的庄稼地都挂上红布条,因此遭到了恶霸的忌恨。

元好问离开家乡,四处搜集文史资料的同时,王增寿在自家靠近元茔的一块田里,按照元好问女儿阿严给的图纸,盖起了野史亭。

元好问回乡后就是在那里完成了《中州集》和《壬辰杂编》。《中州集》记录金源一带249家诗人作品,并各系小传,《壬辰杂编》记载百二十年金源君臣言行录,洋洋百余万言。

元好问这一《集》一《编》出版后,被元世祖忽必烈发现,想请元好问出山,负责编撰新朝实录,并附修辽,金二史。遗憾的是元世祖旨令还未下达,元好问在河北获鹿,与世长辞。

元好问晚年写下的野史和留下的丰富资料,为后人撰写正史打下了雄厚的基础,成为正史撰写的重要参考资料。

结语:

元好问的一生都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他一生写诗1300余首,词380余首,散曲6首,散文250余篇,各种文集小说无数……

他的作品在很多程度上反映和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而素有“诗史”之称,被誉为自杜甫之后的又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清代学者赵翼,在他的《题遗山诗》中,肯定了他的创作成就,赵翼还说“唐以来律诗之可歌可泣者,少陵十数联外,绝无嗣响,遗山则往往有之”。

元好问晚年所修的野史和《壬辰杂编》,成为撰修宋、辽、金三史的一个重要参考。一直流传至今的135卷的《金史》比同时代宋、辽二史更好,是我国史库中一部比较完整、比较系统记载金朝历史的重要史籍。

《金史》也如实记载了元好问的功绩,并在提到《金史》与元好问的关系时,还特别写了这样一笔:后人纂修《金史》,“多本其著”。

——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忻州人你对元好问了解多少(三)
【人物春秋】元好问:金末元初当过“县长”的大诗人
真实的隋炀帝杨广(一)
遗山诗社清明祭拜元好问(第1辑)(遗山诗社 第176期)
遗山诗社清明拜谒元好问陵园诗选第3辑(遗山诗社 第178期)
安立志:悯农诗人的官场面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