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经济史角度入手分析,探索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演变历程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提出一个命题,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意思是说,金银铜等贵金属在最初的时候并不是用来当做交换媒介的货币,它们像其他商品一样,有着自己的本职用途。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才逐渐被人们拿来当做货物交换的媒介,丧失了原本的职能,仅仅保留通货的作用。另一方面,只有当贵金属被普遍、固定的用来当做交换媒介之后,严格意义上的货币才算出现。因为,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也用贝壳、龟壳、牛羊或奴隶来充当交换媒介,但这种做法既不固定也不普遍。有时候人们肯接受奴隶和牛羊,有时候又不肯接受;在临海临河的地方才用贝壳来交易,在内部地区则缺少这种通货。只有金银才是固定的、普遍通用货币,在所有地方都被人们普遍接受,是一般等价物。

那么,在中国历史上,金和银究竟是在什么时候才成为货币的呢?中国有着近五千年的历史,出现了几十个朝代的更迭,货币制度又是如何发展和变化的呢?

黄金是在什么时候成为货币的?

班固在《汉书·食货志》里说:“凡货,金、钱、布、帛之用,夏、殷以前其详靡记云。”认为古代的货币制度只能追溯到周朝,三皇五帝以及夏商时期,由于缺少史料,所以难以考证。然而比《汉书》还早的《盐铁论·错币》却说:“夏后以玄贝,周人以紫石,后世或金钱刀布。”说明在夏朝时,中国人就已经用玄贝来进行交易了,这可能与大禹治水有关。因为大禹流转于九州,开河引渠,发掘出了许多贝壳,故而夏朝人用来进行货物交换的媒介是玄贝。

到了商周时期,疆域扩大,冶炼金属的技术日益先进,出现了许多金属制品。当时的人全部统称为“金”,并将其分为黄、白、赤三种,没有金、银、铜的区别。这些金属部分被用来当做交换商品的媒介。姜太公曾为齐国制定铸币制度,称为“九府圜法”,从那以后,银和铜退出流通,专门用黄金与丝帛来交易。管仲继承了太公的做法,所以《管子》记载说齐国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

之后,春秋战国时代,人们专用金、刀、布帛来交易。秦国统一天下后才进行了改革,废除珠玉的流通职能,只承认黄金与铜钱是货币,前者为上币,后者为下币。因此,我们可以知道,黄金大概是从商周时期开始,就被人们用来充当交换媒介。但它还不是普遍的、固定的媒介,当时依然有布帛、珠宝等一起流通着。直到秦国统一天下后,黄金与铜钱才被正式确定为货币,获得了一般等价物的地位。黄金的货币职能始于商周,成形于秦朝。

秦朝统一货币,只保留金与铜

黄金在六朝之后走向枯竭

现在的黄金与白银一般按“两”来计算,而在秦汉时期,却是按“斤”来算,说明当时黄金的流量是十分丰富的。不过当我们仔细分析历史上黄金价格的走势之后,就会发现,从秦朝到六朝,金价在不断走高的,说明黄金在流通中越来越稀缺。

《史记·平淮书》记载,秦朝时二十四两黄金为一斤,《汉书·食货志》说一斤(十两)为一金,说明秦朝黄金的价值比汉朝高了一倍多。虽然如此,在汉朝时,黄金在流通中的数量仍然十分巨大。例如汉文帝赏赐给周勃的黄金就多达五千斤,汉宣帝赐给霍光七千斤。卫青征伐匈奴,受赏二十余万斤黄金;梁孝王死时,尚留下四十余万斤黄金作为遗产。足见当时黄金价格的低廉,也反映出黄金在流通领域内的丰富。到了三国时期,董卓死时,坞中留有黄金二三万斤,跟梁孝王的遗产数量没法比;刘备平定西蜀,赐诸葛亮等人黄金各五百斤,也远逊于卫青。

从魏晋时代开始,随着佛教的盛行,王公贵族们都就大兴浮屠寺庙。官方通过借用宗教的外衣,把民间流通领域内的黄金聚敛起来。北魏太祖铸五座造释迦摩尼像,长一丈六尺,耗费黄金二万五千斤;南齐后宫服饰极为华丽,府库内的东西只入不出。当黄金被铸成佛像之后,也就像存入了仓库中一样,不再流通于市面,所以市场上用来交易的黄金变得越来越少,甚至有枯竭的危险。

在六朝时,因为黄金日渐短缺,所以金本位的货币制度遭到了动摇。魏文帝就曾下令用谷帛来交易,缓解缺金的难题。南北朝时候,铜钱与谷帛成为一般等价物,黄金逐渐退出了流通领域,不再充当货币的主要载体。

六朝人耗金佞佛

白银逐渐成为主流货币

银同金一样,在商周时代就已经具有交换媒介的属性了。但由于人们更多的使用黄金,所以使得白银像珠宝一样,仅仅作为奢侈品而出现。秦朝之后,作为货币的金属只有金和铜,银不再充当货币的载体。

不过,在六朝时,由于金越来越多地被存储起来,而铜需要用来修造兵器以及农耕等。所以金与铜的货币本位制度受到了动摇。为了缓解这个难题,官府最初选择用谷物与布帛来充当交易媒介及税款。北魏孝武帝改革的时候,就规定百官的俸禄皆以绢、谷来计算。南朝梁时,边远的交广地区才开始有人用银来充当交易媒介;稍后,北周的河西诸郡也相继用银为币,这是用银的开始。

唐朝时期,黄金枯竭的问题依然严重,所以朝廷制定的租庸调法中,百姓可用谷、绢和缯布来交税,不需要向官府交钱。后来又实行两税法,要求百姓不再向朝廷上交土物,而是征收钱币,所以对银的需求再次上升。韩愈就曾说:“五岭买卖皆以银”,可见唐朝中后期又像南梁与北周一样,在部分地方使用银来充当货币。

到了辽宋夏金时代,银逐渐排挤了布帛,成为黄金的主要代替品。《五代史》说慕容彦超“好聚敛,为伪银,以铁质包之,人谓之‘铁胎银’。”可见在五代时就有人专门伪造银钱,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银在当时已经被广泛的用作交换媒介了。因为如果银钱不被人们所广泛接受,那么慕容彦超也就没有伪造银钱的动机,而且在伪造中也无法获利。到了宋朝,宋真宗在深渊之盟时,规定每年赠与辽国岁币,其中包括银、绢各三十万两匹,银的为日益提升;《金史》说张行信用百锭银买马千匹;金章宗规定从承安五年起,凡官俸、军需都要用银来计算。这些都说明,辽宋夏金时期,银已经逐渐占据了主流货币的地位,不仅得到民间的承认,而且获得了官方的认可。开始全面取代黄金在货币领域的地位。

宋朝银币

明朝时期,白银货币地位的确定

从金朝末期开始,白银已经排挤掉钱、钞,成为主要的货币。而元朝时,朝廷向百姓征税,也不再接受土物与钱、钞,一切都改用银。因此,可以说银在此时早已经是普遍通用的货币了。但在明朝建立后,这个过程遭受了中断。

《明史》记载,朱元璋曾希望改变两税法实行后民间乏钱的弊端,所以规定日后征税不再收货币,而是以土物、布帛等方式来上缴。当时因钞法已废,所以便下令“禁民间金银交易”,“永犯者以奸恶论,有首捕者,即以交易金银赏赐之”。由此可知,明朝官方禁止人们使用金银来交易,导致金银都失去了货币的职能,只有钞、钱行于世。在明宣宗时期,这条禁令才出现了松动,地方在向朝廷上缴秋粮时,如果遇到欠收的,可用白银来代替粮食。

之后,正德与嘉靖时期也出现了松动,但收银还是很少。一直到隆庆、万历年间,一条鞭法开始在全国推行,朝廷不再征收土物,而是“计亩取银”,正式承认白银作为基本的货币单位,使银本位在中国完全确立。到了清朝的时候,白银也就成为了通用的货币,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结束。

一条鞭法推动银本位

结语:古代货币制度的发展规律

中国的货币制度历史悠久,时间漫长,其中变化也很多,但大体方式是从“金本位”转向“银本位”,并始终以铜钱、钞票为辅,其中的布帛、谷物在短期内起了过渡性的作用。

为此,我们不禁疑问为什么随着历史的发展,黄金的价格会持续走高并导致“金本位”被“银本位”取代呢?

首先,原因就是黄金在流通中作为流通媒介的职能在不断的弱化、消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交换领域的扩大和频繁,具有稀有性的黄金已经不足于支撑社会的流通体系,因此会引入黄金的替代品——白银、青铜之类的劣币。这就发生了大家所熟悉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作为良币的黄金会退出流通领域,获得一个既非流通手段亦非价值尺度的新职能——财富的象征。

黄金作为一种稀有的贵金属,它不仅具有流通的职能,而且还是财富的象征。所以它会被人们从流通领域中取出并贮存起来,这表现为致富欲的本质对象和致富的本质过程。有越来越多的黄金被埋入地下的坟墓、家族的宝库,被修铸成宫殿里的梁柱、寺庙里的佛像以及作为装饰品而消费。对黄金的储存与消费已经超出了流通,使得“金本位”最终瓦解。

所以,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流通领域里的黄金不断的被人们所提取,不断的进入存库中,黄金开始实现转化,它不再单单的是货币,它已经变成了资本的萌芽。由于中国封建社会里的资本属于是家族的储蓄资本,没有进行投资与增值,因此,最终也没有发展出资本主义的货币形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篇经济史文章的翻检:关于货币重铸、牛顿、金本位以及西方世界的兴起
黄金辉煌的历史,金本位制度初探
如何投资金银
童话套路深:《绿野仙踪》的背后竟是货币战争? | 檀财史
硬核经济学:从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到金本位制
读书笔记:货币制度的类型及演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