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孔子与费县的十二个典故

二月春风
古费孔子圣迹图
  费县,古称费邑,是鲁国的重要城邑,也是执政贵族季孙氏的食邑。随着季孙氏权力的扩张,费邑也迅速强大起来,规模超越了礼制,正如乾隆皇帝《过古鄪城》一诗中所写:“食邑有如此,应知公室微。”孔子忧国忧民,对费邑是既爱又忧,爱是希望能在此复兴周礼,创立东周大业,忧的是现实礼崩乐坏,陪臣执国命。于国于民,他都必须和执政贵族打交道,和费邑也有了多次交集,弘仁布义,化行东鲁。于是,古费大地上,便有幸留下圣人光辉的足迹。
清代费县知县夏谟允题写的《贤关圣域》碑
古费孔子圣迹图
(1)东周之费——孔子想到费邑为官
(2)礼堕费城——“堕三都”之费邑
(3)子羔宰费——费宰子羔
(4)闵子问政——德法治费
(5)止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
(6)羵羊辨怪——季桓子穿井得羵羊
(7)东山小鲁——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8)寻访老莱——老莱子居蒙迎圣
(9)接舆歌凤——来者犹可追
(10)武城弦歌——割鸡焉用牛刀
(11)曾点言志——春秋沂水
(12)孝经传曾——百善孝为先
(一)东周之费
孔子想到费邑为官
春秋时期,鲁国的政权主要由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把持,鲁国国君卑于三家之下。其中以季孙氏家的实力最强,成为执政贵族。季孙氏的私邑就是费邑,今费县。
季孙氏的费邑宰公山弗扰,背叛了宗主,发动叛乱。公山弗扰得知孔子才能出众,派人请孔子去费邑做官。孔子认为“复礼行道”时机已到,打算应召前往费邑。弟子子路得知老师这个念头之后很不高兴。孔子道:“如果让我行仁义之道,或许我也可能在鲁国的东边,建立当年的周一样的功业呢!”接着又对子路解释道:周文王和周武王,就是分别起家于丰邑和镐邑。现在费邑虽小,与丰、镐二邑比起来,不也差不多吗?”,但公山弗扰毕竟还是背叛主人的,也是一种越礼。所以孔子去费邑为官的念头就放弃了。
想去费邑,可见孔子的仁义,最终不去,可见孔子的智慧。
典故出自:
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曰:“盖周文武起丰镐而王,今费虽小,傥庶几乎!”欲往。子路不说,止孔子。孔子曰:“夫召我者岂徒哉?如用我,其为东周乎!”然亦卒不行。——《史记·孔子世家》
公山弗扰以费叛,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论语·阳货》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图片 >
清代费县城图,县衙前即东周街
东周街青石板路
(二)礼堕费城
堕三都之费邑
公元前498年,孔子为鲁司寇,向国君建议“堕三都”,这一建议被鲁定公采纳。任命孔子的弟子子路为季氏宰,奉命毁三家之城堡。三桓之中,叔孙氏与季孙氏为削弱家臣势力,支持孔子这一主张,叔孙氏先毁自己的郈邑,季孙氏要毁费邑时,费宰公山弗扰率费人袭击鲁国,鲁定公与季孙、叔孙、孟孙跑到季氏家里,登上季孙武子之台;费人攻到台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统领士众下讨伐他们,鲁君的军队乘胜追击,在姑蔑彻底打败了费人,公山弗扰和叔孙辄逃到齐国,费邑之城被毁。
典故出自《左传》,《论语·阳货》亦有记载。
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于是叔孙氏堕郈。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帅费人以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仲尼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二子奔齐,遂堕费。
礼堕三都图
西毕城村名碑
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费县故城
(三)子羔宰费
费宰子羔
高柴,姓高名柴,字子羔,卫国人,一说是齐国人,是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孔子认为他憨直忠厚。子路认为他忠厚纯正,能守孝道,并善为吏。
子路在季氏那里任职,推荐高柴去做费邑宰。孔子认为子羔学业未成,过早地让其出仕为政,于子羔有害而无利。子路辩称:有民可以治理,有社稷可以事奉,又何必非得读书才算学呢?孔子说君子厌恶逞口舌之能强词夺理的人。高柴以尊老孝亲著称,任卫国狱吏时,不徇私舞弊,按法规办事,为官清廉,执法公平,有仁爱之心,受到孔子的称赞、民众的赞扬。
高柴后迁居琅琊,葬于兰陵,为琅琊高氏始祖。
典故出自《论语·宪问》: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高柴像
兰陵县高柴墓碑
沂州高氏家谱
(四)闵子问政
德法治费
闵子(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87年),名损,字子骞。他和颜回、冉伯牛、仲弓被列为孔门德行科的优秀生。
鲁国权臣季氏想聘请闵子骞当费邑宰,闵子骞对来说:“如果你们再来劝说,我就离开鲁国到汶上去。”因为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所以在孔子的劝说下,闵子骞还是担任了费邑宰,并向孔子请教治理费邑之政。
闵子骞的孝行故事即《鞭打芦花》。闵子骞早年丧母,父亲娶后母,又生二子。后母给自己的儿子做棉衣用棉絮,给闵子骞做棉衣用芦花。后被父亲发现,要休了后母。闵子骞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后母听了很后悔,于是改正。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将闵子骞孝亲的故事排在第三。历代统治者对闵子骞的孝悌忠义屡有追封:唐开元二十七年赠费侯,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封琅琊公,南宋度宗咸淳三年又称费公。
  典故出自《孔子家语 执辔第二十五》
闵子骞为费宰,问政于孔子。
子曰:“以德以法。夫德法者,御民之具,犹御马之有衔勒也。君者,人也;吏者,辔也;刑者,策也。夫人君之政,执其辔策而已。”
子骞曰:“敢问古之为政?”
孔子曰:“古者天子以内史为左右手,以德法为衔勒,以百官为辔,以刑罚为策,以万民为马,故御天下数百年而不失。善御马者,正衔勒,齐辔策,均马力,和马心。故口无声而马应辔,策不举而极千里。善御民者,壹其德法,正其百官,以均齐民力,和安民心。故令不再而民顺从,刑不用而天下治。是以天地德之,而兆民怀之。夫天地之所德,兆民之所怀,其政美,其民而众称之。今人言五帝三王者,其盛无偶,威察若存,其故何也?其法盛,其德厚,故思其德,必称其人,朝夕祝之。升闻于天,上帝俱歆,用永厥世,而丰其年。
“不能御民者,弃其德法,专用刑辟,譬犹御马,弃其衔勒,而专用棰策,其不制也,可必矣。夫无衔勒而用棰策,马必伤,车必败。无德法而用刑,民必流,国必亡。治国而无德法,则民无修;民无修,则迷惑失道。如此,上帝必以其为乱天道也。苟乱天道,则刑罚暴,上下相谀,莫知念忠,俱无道故也。今人言恶者,必比之于桀纣,其故何也?其法不听,其德不厚。故民恶其残虐,莫不吁嗟,朝夕祝之。升闻于天,上帝不蠲,降之以祸罚,灾害并生,用殄厥世。故曰德法者御民之本。
闵子像
芦花顺母
闵家寨笃圣殿
(五)止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
鲁哀公时期,鲁国仍是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控制鲁国。相国季康子(季孙肥)权倾朝野,鲁哀公形同虚设。费邑是季康子的私邑,在距费邑不远的东蒙山下,有一个鲁国的小附属国颛臾。季孙氏为了扩张势力,预谋出兵攻占之。冉求、子路时任季氏宰(即季孙肥的家臣),两人拜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反对季氏攻打颛臾,指出季孙的忧虑不在颛臾,却在萧墙之内。”因为季孙氏当时和鲁国君矛盾很大。季孙恐怕鲁哀公利用颛臾有利地势,来袭击他的费邑,于是先下手为强,攻伐颛臾。所以孔子说: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典故出自《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颛臾国故城碑
颛臾古城城墙
清《费县志》颛臾城
(六)羵羊辨怪
季桓子穿井得羵羊
季桓子即季孙斯,季友的五世孙,季平子的儿子。费邑人在季挖井时,挖出个怪东西,羊不像羊,狗不像狗,费人就把这个消息告诉季桓子。季桓子也不知道是什么,就请教当时的大学者孔子。孔子一听就知道这怪物叫“羵羊”。
关于季桓子井的记载,见《国语》《孔子家语》,以及白褒的《鲁记》和《杨炯集》,还有当地的《沂州府志》和《费县志》。根据《鲁记》《府志》记载,季桓子井的周长百余尺,深八十八尺。
典故出自《国语·鲁语下》
季桓子穿井,获如土缶,其中有羊焉。使问之仲尼曰:“吾穿井而获狗,何也?”对曰:“以丘所闻,羊也。丘闻之:木石之怪曰夔、蝄蜽,水之怪曰龙、罔象,土之怪曰羵羊。”
孔子圣迹图——羵羊辨怪
清代季桓子得羵羊井碑
季桓子井遗址
(七)东山小鲁
登东山而小鲁
《 孟子》记载:“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东山,即今蒙山。清光绪《费县志》记载蒙山有“孔子小鲁碑”。元代皇庆二年,古狄里(今康家寨)人康辅之始建东山书院纪念。清代重修,移至贯庄村。自康熙四十八年至雍正七年,二十载告竣。衍圣公孔传铎作《移建东山书院记》,大学士陈世倌书“东山书院”匾额。乾隆七年续修,知县夏谟允有《绪理书院记》并题“遇圣门”、“贤关圣域”和“近圣门”、“路礼门”石额门楣,知县乔天保详请载入《一统志》。
典故出自《孟子 尽心上》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东山书院小鲁堂碑
东山书院残碑
清雍正年间东山书院碑
(八)寻访老莱
老莱子居蒙迎圣
老莱子本是楚国的贤人隐者,曾在蒙山隐居。老菜子的弟子出门拾柴,遇到孔子,返回告诉老菜子,老菜子说:“是孔丘吗?让他进来。”孔子来了说“丘去汝躬矜,与汝容知,斯为君子矣!”孔子称老菜子:“德恭而行信,终日言不在尤之内,贫而乐也,盖老菜子之行也。”
二十四孝之一的《彩衣娱亲》,讲的就是老莱子的孝亲故事。他想为讨父母的欢心,使他们健康长寿。他70岁时父母还健在,为了不让父母见他有白发而伤感,他做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穿在身上,走路时装成小儿跳舞的样子使父母高兴,以尽孝道。 清费县孝感社孝义村,为老莱子故里,村名也因老莱子孝道得名。村西有遇圣桥,传为老莱子弟子遇孔子处。
典故出自《庄子 外物篇》, 皇甫谧《高士传》
老莱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反以告,曰:“有人于彼,修上而趋 下,末偻而后耳,视若营四海,不知其谁氏之子。”老莱子曰:“是 丘也,召而来。”仲尼至。曰:“丘,去汝躬矜与汝容知,斯为君子 矣。”仲尼揖而退,蹙然改容而问曰:“业可得进乎?”老莱子曰: “夫不忍一世之伤,而骜万世之患。抑固窭邪?亡其略弗及邪?惠以 欢为,骜终身之丑,中民之行易进焉耳!相引以名,相结以隐。与其 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闭其所誉。反无非伤也,动无非邪也,圣人 踌躇以兴事,以每成功。奈何哉,其载焉终矜尔!”老莱子者,楚公室乱,逃世耕于蒙山之阳,蓬蒿为室,枝杖于床,饮水食菽,垦山播种。人或言于楚王,王于是驾至莱子之门,莱子方织畚。王曰:“守国之政,孤愿烦先生。”老莱子曰:“诺”王去,其妻樵还,曰:“子许之乎?”老莱子曰:“然。”妻曰:“妾闻之,可食以酒肉者,可随而鞭棰;可拟以官禄者,可随而鈇钺,妾不能为人所制者。”妻投其畚而去,老莱子亦随其妻,至于河南,以莱子为老莱子,人莫知其所终也。
二十四孝——老莱娱亲
遇圣桥
清《费县志》记载老莱子故里
(九)接舆歌凤
来者犹可追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经过,他唱道:“凤呀!凤呀!为什么你的德行竟如此衰败?已往的事情不可挽回,未来的却还来得及。算了吧!算了吧!今天从政太危险了!”意思是说接舆见楚政无常,而孔子却到处游说自己的政治主张,因而对孔子唱歌,说乱世没有拯救的希望,劝说孔子。孔子下车,想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这就是“接舆歌凤”典故的由来。
康熙《费县志》记载:“接舆村,相传为楚狂歌凤处。”今费县探沂镇接峪村。
.
典故来自《论语·微子》, 皇甫谧《高士传·陆通》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陆通,字接舆,楚人也。好养姓,躬耕以为食。楚昭王时,通见楚政无常,乃佯狂不仕,故时人谓之楚狂。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却曲却曲,无伤吾足。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也。”孔子下车,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孔子圣迹图——接舆歌凤
前接峪村(原名接舆村)
清《费县志》接舆村
(十)武城弦歌
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春秋末吴国人,与子夏、子张齐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文学”科的高才生。
子游担任了武城宰,一次孔子到了那里,听到弦歌之声。孔子开玩笑说,子游真滑稽,在这样一个小地方,用礼乐来教育老百姓。等于杀一只鸡,动用牛刀。“子游反问孔子说:”老师,以前你不是常告诉我们,君子学道后,更能够爱人;平民更须要教育,学道,地方上治理起来就更容易。孔子听了这话,告诉身边的其他学生,你们大家听好,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是开玩笑说笑话的。
清《费县志》记载:今费县梁邱镇关阳司村有“三贤祠”,最早是明代嘉靖年间史部尚书周白川为子游所修的子游祠,后一同祭祀曾子和澹台灭明,称“三贤祠”。
典故出自《论语》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孔子圣迹图——武城弦歌
南武城城墙
明《兖州府志》费县图中的子游祠
(十一)曾点言志
春风沂水
曾点,字子皙,亦称曾皙。生卒年月不详。曾参之父,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
《论语》载他和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谈个人志趣时,他说暮春时节,换上春装,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成年人,带上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歌回来。孔子听后大加赞赏:你和我想的一样!鲁国大夫季武子死,曾点吊唁“倚其门而歌”,被称为鲁之狂士。739年(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 宿伯”。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莱芜侯”。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曾氏”。曾点墓在其故里南武城。
典故出自《论语·先进》
孔子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几个学生讨论志向。孔子问: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曾子之父曾点
清《费县志》唐代《蒙山祠碑》关于曾点浴沂的记载
古费城南的沂水,今名浚河
(十二)孝经传曾
百善孝为先
曾参(前505——前435)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曾子上承孔子,下传子思,孟子又学于“子思之门人”。曾子十分注重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因此孔子特地向曾子讲授孝道的知识,就是后来的《孝经传曾》。
曾子生活的年代,是在春秋末战国初。根据《史记》《战国策》《说苑》《曾子杂篇》等文献记载,他的活动以鄪国为多,如“曾子处费”、“曾参杀人”等典故,都是发生在鄪国。因为鲁昭公攻打鄫国的缘故,曾氏几代都不肯在鲁国为官,都保持这样的志节。曾子在鄪国,受到鄪君很好的照顾,对曾子的尊重广为人知。鲁国人攻鄪国,曾子对鄪君说:“我要出去躲避一下,你不要让狗、猪等跑到我家里来。”战争后,鄪君修好曾子的房子,又把他迎接回来。
典故出自《孝经》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复坐,吾语汝。”于是以天下诸侯大夫及士庶人之孝语之。既而,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者不及者,未之有也。”
曾子像
孔子圣迹图——孝经传曾
曾子处费的典故出自《战国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孔子与费县的深厚渊源
跟着孔子去旅行之七十八:闵家寨村中的笃圣祠
九.不愿意做官的人
季氏将伐颛臾-分句翻译
风姓之国——颛臾国,“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的所在地
【探索发现】千年古国颛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