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侯彦斌:教育者的敬畏


| 侯彦斌



教育的真义在哪里?教育者真正的形象是怎样的?值得欣慰的是仍然有那么一些默默无闻却不甘沉沦的人在不懈地追问这样的问题。他们或许没有那么光辉伟大、没有那么神圣崇高,但他们却不失为现时代真正的教育者。他们虽然在古老的理想和严酷的现实之间有过踌躇和犹豫,但仍然不愿放弃天真的好奇之心,而执着于实践一种真正的教育。



教育者的心智无论是被非理性的冲动所支配,还是被工具理性的冷酷无情所支配,人们就别指望看到“好教育”的影子,即使最美好的概念也会全然变味。一句“素质教育”,可以让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没有了“素质”,与此同时就会有人宣称他们的“教育”正好能把“素质”一点一点掰开然后塞进学生的身体;一句“学会生存”,可以让多少“教育者”获得“教育”的权力,使他们站在现代教育的制高点上对青年一代的成长行使引路人的职责,充当生活赛场上的教练的角色,仿佛他们就是生活中优胜者。教育的过程因而成了一种修炼,一种适应生存并在生存中不断胜出的竞赛。


然而,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让社会成员战胜自己的同胞。人类最初的教育是出于营谋良善社会生活的需要,即出于使人类能够生活得更好这一目的。良善社会生活的旨趣是舒适、悠闲、惬意的幸福,而不是紧张、激烈、残酷的战争。人类的教育从其本意来讲,并不是生存竞争,至少不是种族内部成员间的生存竞争。教育在人类社会中具有独特的超越性,理应是人类社会最崇高的事业。人类希望通过教育不断改善自己的生活,进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发动者,是创设人类教育生活的工程师和建筑师。教育者该如何看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呢?


对待工作的态度有四种:一般人视工作为营谋生计的手段,高尚的人却视工作为一种责任或神圣的事业,不幸的人视工作为一种苦差事,最为不幸的窃贼视工作为攫取私利的工具。人类所有的事业都源起于圣者良善的责任心和天职观念,后来逐渐退化为一般人营谋生计的手段,接着堕落为窃贼们攫取私利的工具,最后成为所有人的苦差事。政治、法律、医术、科学的历史,盖莫例外,只是在文化与教育方面表现得更为显著突兀而已。


要不是苏格拉底的教育实践和理性启蒙、孔子的身体力行诲人不倦、释迦牟尼、耶稣、穆罕默德等有如神启的智慧和勇气,人类将如何开创自己的教育之路?如何奠定人类教育那永不止息的理想之光?之后虽然伟人、巨人间或产生,但即便今日形式各异内容繁多的“教育”实质上仍然是沐浴在昔日的光辉里,从昔日的神圣性中获得合法性。但作为一种职业和工作的教育却不幸走着一条不断退化和堕落的路。一些人从事教育这种劳动换取薪金营谋生活,教育对于他们来说只是日常的事务性工作,和工厂、田间的劳作并无二致;一些人却视教育为攫取私利的手段,通过做“教育” 发财出名飞黄腾达;更有一些人视教育为痛苦的经历,忘之除之而后快。教育的真义不再是他们思考和追求的对象,而成了一种可以通过计算投入和产出的交易,是一种既可以出卖也可以购买的产品。今天,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教育是一种机构、一种场所、一种过程和一种值得炫耀并在想象和事实上都有丰硕回报的结果。


教育的真义在哪里?教育者真正的形象是怎样的?值得欣慰的是仍然有那么一些默默无闻却不甘沉沦的人在不懈地追问这样的问题。他们或许没有那么光辉伟大、没有那么神圣崇高,但他们却不失为现时代真正的教育者。他们虽然在古老的理想和严酷的现实之间有过踌躇和犹豫,但仍然不愿放弃天真的好奇之心,而执着于实践一种真正的教育。他们的勇气与力量和以往圣贤的愿望如出一辙。对他们来说,让儿童“学会生存”并不是教育的终极使命,他们的行动首先是从教育作为一种事业开始的,教育在他们是一种责任,是在天职观念的鼓舞之下展开的生命活动。教育者必须敬畏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学会敬畏”是教育者的道德义务。


首先应当学会敬畏教育的自然,也就是敬畏教育的规律性。教育是一种人对人的实践,甚至是一种强势的人对处于弱势的人的强迫性的实践,教育的微观领域充满了人对人的支配、改造和统治。所谓的“教育”,往往会变为虚情假意的引诱、恶意的教唆、非理性的肆意妄为、暴力的横加干涉、堂而皇之的羞辱和屈辱的服从。于是,怨戾之气、叛逆、动荡不安等否定性的力量充斥在“教育”的过程之中。违反教育规律,其结果必然遭到规律的惩罚。敬畏教育规律,一是敬畏儿童,二是敬畏生命。儿童是文化的种子,是正待开放的花朵,是冉冉上升的朝阳。儿童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中心,更是教育作为一种事业或工作继续存在的理由。更为重要的是,人类全部的希望都得由儿童承载,儿童身上蕴藏了宇宙最初的秘密,儿童的梦想就是人类的未来。教育者需要时刻叩问那颗或许久已尘封的心——童心,人类的教育也许只有经过这种学习和敬畏而得救。敬畏生命要求教育者懂得生命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深刻体会每一个生命的独特价值。在这个意义上,教育者不应简单地追求生命的本质并为教育预设某种目的。然而个体生命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无数的偶然性同时也就是必然性自身。人不能仅仅生活在偶然性中,因为那样就是对自身价值的贬低。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没有对必然性的体认,就不会有对有限性的超越,人生的价值必然要在有限时光中通过死亡得以彰显。教育者要学会善待生命、珍惜生命短暂的时光、善待他人和自己,在教育过程中决不能任意妄为、肆无忌惮。教育者要认识到愚昧、粗鲁、野蛮和残忍是教育的大敌,是人类心灵深处种种恐惧的根源,敬畏是唯一的救赎之路。


其次应当学会敬畏教育的价值性。敬畏教育的自然是对教育合规律性的追求,敬畏教育的价值性则是教育者对教育合目的性的追求。教育的真正价值是基于知识传承的性格养成、人格塑造和品德完善。教育者的使命就是在儿童的心灵上播撒正义、理性、智慧的种子,使得人类的美好生活理想如涓涓流水永远流淌。现代社会对教育的工具性价值过度重视,但相对忽视了教育的伦理价值,这样就导致现代教育太多的功利性,遮蔽了教育的本来面目。教育中有了太多的竞争、激烈、焦虑,而日益缺少了宽容、自由和爱。人把教育变成了异己的机器,教育反过来把人当做了工具,教育过程被简化为机器与工具之间的知识、技能的流动和转换,变成了信息的输出输入、产品的卖出买进。教育在专业化、商业化的浪潮下高歌猛进却日益面目狰狞。真正的教育者对这一切“反教育”有着本能的抵制。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只是教育者自己的“战争”。面对教育不公,他们会伤心、会愤怒;遇见教育不正不义,他们会痛恨、会批评;遇见不幸中的儿童,他们会怜悯、会同情……不止如此,他们还要痛恨自己教育知识的缺乏,为自己的无知而感到羞愧,为自己教育过程中的失误而惋惜而悔恨。真正的教育者既是教育不公的抗争者,也是教育无知的抗争着。他们在教育理念上是完美主义者,在教育行动中虽然勇往直前却时常患得患失。


处于“自我战争”中的教育者是不幸的,他们的痛苦,可以叫作“理智的痛苦”,他们偶尔吟唱拜伦的诗句:“这世界给予的乐趣没有一个像它带走的一般快活,当早年思绪的光芒在情感的隐隐褪色中渐渐淹没”。不过,在经历了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性、知识与能力、自由与品德等诸多的对立与克制之后,突袭教育者心灵的空虚感往往瞬间就被眼前一张张童真却渴望求知的脸庞所摧毁。教育者的敬畏是理智而崇高的,对他们来说,这许多双无邪的眼睛远比面对苍茫的宇宙真实得多。教育者的敬畏到了什么高度,他的教育智慧就可能达到什么高度。教育的目的要在敬畏中发现,教育的内容要在敬畏中选择,教育的技巧要在敬畏中表达,教育过程中的无知、犹豫、困惑以及偶然袭来的空虚感也只有在敬畏中才可获得崭新的意义和不同寻常的价值。泰戈尔在《游思集》中写道:


喜马拉雅山脉啊,你在世界的青春时代,从大地开裂的胸膛里跳将出来,把你燃烧着的挑战,山连山地掷给了太阳。接着是成熟的时代来到了,你对自己说:“停下来吧,别再向远处延伸了!”可你那羡慕云霞自由自在火热的心,发觉了它的限度,便凝然肃立,向无限致敬。你的激情在经过了这种克制以后,美丽便自由自在地在你胸膛上游戏,信赖便带着繁花和飞鸟的喜悦拥护在你的周围。


教育者在敬畏中不断发现的自由与爱、理性与克制、智慧与勇气,是人类教育唯一的希望,也是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现代教育新的曙光将会在教育者的敬畏中绽放出来,人类的教育事业也将在真正教育者的双手中开启新的纪元。


作者系甘肃天水人,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



文章来源:作者赐稿,周刊原创

责任编辑:济生


长按二维码可加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育的真义: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
生命教育:通向幸福的生活
【教育智慧】教育者,请目中有人
教育即爱
信仰有灵魂的教育
1. 使孩子成为他自己|十五项人格特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